山东省济宁市曲阜一中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 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一中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 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1-31 11:2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曲阜一中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题
语文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猗郁 (yī) 颤动(zhàn) 廿(niàn)四桥 妙处(chù)
B.房檩(lǐn) 参差(cī) 瞥见 (piē) 蓊蓊郁郁(wěng)
C.点缀(zhuì) 罹(lí)难 敛裾 (jū) 梵婀玲(fán)
D.桂棹(zhào) 着(zhuò)衣 潭柘(zhè)寺 踱着步(duó)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袅娜 镶边 垝垣 义愤填膺
B.斑驳 训鸽 凋零 婆娑起舞
C.淅沥 桑葚 明月铛 窈窕淑女
D.蒲苇 玳瑁 鸳鸯 夜槌而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迷人的天山牧场游目骋怀,我看到落日的余晖与碧绿的草原互相辉
映,宛若一幅灿烂的油画。
B.敌我势力既相差太远;我们就不能暴虎冯河;要以智取胜。
C.世间万物品类之繁可谓恒河沙数,而你我在其间便是沧海一粟。
D.通过对剧本的深入理解,她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日趋准确,在元旦晚会
上,她目送男主人公出征时那期期艾艾的眼神,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
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B.尽管家里可以上网,但每个星期,他还是会背着家长、班主任和班长在放学途中到网吧聊天、玩游戏。
C.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D.2011年12月20日晚,兰山脚下、黄河岸边,被誉为甘肃省公共建筑“一号工程”并承载着甘肃人民文化梦想的甘肃大剧院正式开幕运营。
5.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因此,我们并不求所有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个个都精通传统文化中的上、
中、下层。
②我相信这样做,对于研究工作将会是很有益的。
③我们只要求他们个人胸中都有这种层次的区分和它们中间的联系。
④事物本身有一定的分野。
⑤他们在从事某项工作时,不能把自己研究的对象完全孤立化就行了。
⑥学术工作也不能不有所分工。
A.②④⑥③⑤① B.④⑥①③⑤②
C.④⑥②①⑤③ D.②①③⑤④⑥
6.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
从甲骨文到草书、行书的各种书法艺术,间接的反映了现实某些方面的属性,将具体的形式集中概括为抽象的意象,通过视觉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力,调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从意象中体味到其间所蕴含的美。这也是一些讲书法的文章里常说的“舍貌取神”──舍弃客观事物的具体现象特征,而摄取其神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免疫系统为人体健康保驾护航已成为一种常识,然而,近年来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参与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的免疫细胞竟然与肿瘤的恶化息息相关,它们会促进肿瘤生长,帮助癌细胞转移到其他组织里面去。
要理解炎症与癌症之间的关系,首先得弄清两个基本问题:机体如何对入侵者作出反应;当炎症反应持续时间过长,正常的伤口愈合过程怎样加速癌变进程。如果你不小心踩到一颗钉子,一些细菌会乘机从脚底钻入身体,但它们无法在人体内兴风作浪,因为一进入人体,细菌就会受到一群免疫蛋白和细胞的猛烈攻击。参与防御的免疫蛋白除了抗体外,还有30来种补体蛋白,它们可以导致病菌溶解,而病菌一旦溶解,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就会出动,将病菌的残余部分吞食掉。一旦遇到不速之客,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就会将它们整个吞下,消化掉。除了上述两种细胞,吞噬细胞还包括自然杀伤细胞、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伤口的愈合除了要消灭入侵病菌,还需要血小板的参与:它们从充斥着血管的内间质层迁移至表皮破损处,使血液凝固。然后,在一些酶的作用下,大量蛋白质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将皮肤细胞固定下来。伤口开始结痂,皮肤又会长回原样,炎症战场也逐渐沉寂下来。不过,炎症反应有时并未真正停止。不仅是皮肤,任何组织都可能因为病原体、毒素或遗传损伤的存在而长期发炎,从而变成心脏病、癌症等疾病的“温床”。
大量证据显示,慢性炎症与某些肿瘤的恶化有着密切的联系。1863年,德国著名的病理学家鲁道夫 魏尔啸在恶性肿瘤中发现了免疫细胞;1978年,意大利的阿尔贝托 曼托瓦尼在某些肿瘤附近,观察到先天性免疫细胞有聚集的倾向;1986年,美国的癌症生物学家哈罗德 F 德沃夏克指出,癌症是“无法愈合的伤口”。 上世纪90年代末,英国的弗朗西丝 鲍尔克威尔研究了人体内的一种蛋白分子。这种分子类似于激素,是一种免疫信号分子,在浓度较高时,可以杀死癌细胞,因此科学家把它叫做肿瘤坏死因子(TNF)。但是,当低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长期滞留于肿瘤中时,却可能起到截然相反的作用。在一次试验中,鲍尔克威尔敲除了小鼠身上编码肿瘤坏死因子的基因,使它无法合成肿瘤坏死因子。试验结果令人惊讶:小鼠竟变成了癌症“绝缘体”!她回忆道:“这一结果在科学界引发了一场‘地震’,所有把肿瘤坏死因子当作抗癌药物来研究的科学家都傻眼了,原本的抗癌分子一下子变成了癌症加速剂。”
新发现并非对传统观点的全盘否定。实际上,免疫系统是一把“双刃剑”。这个系统的细胞和分子网络的复杂程度仅次于大脑,而且存在自相矛盾之处:有时它对癌症亮“绿灯”,但有时它又亮“红灯”。有些先天性免疫细胞,比如自然杀伤细胞,的确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而其他免疫细胞,在平时都是消灭肿瘤的“正义之师”,只有当微环境处于炎症状态时,才有可能“助纣为虐”。而且,炎症反应并不是在所有器官中都会导致肿瘤的形成。关于炎症与通过血液扩散的癌症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7.下列对“免疫系统”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免疫系统是保护人体免遭细菌入侵的保障系统。
B.免疫系统复杂程度很高,仅次于人脑的复杂程度。
C.免疫系统由免疫蛋白、自然杀伤细胞和血小板组成的。
D.炎症是免疫系统对抗入侵细菌而引发的人体生理反应。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一系列的重大发现推翻了人们对免疫系统作用的传统认识。
B.很早以前,科学家就在关注免疫细胞与肿瘤恶化之间的联系。
C.对于入侵的细菌,免疫细胞负责溶解,免疫蛋白质负责吞噬。
D.任何组织都可能因为病原体、毒素或遗传损伤的存在而长期发炎,并导致形成肿瘤。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大量的证据显示,慢性炎症与某些肿瘤恶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免疫系统对人体健康的保障作用是不容否定的。
B.炎症反应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反应时间过长的慢性炎症可能对人体有害,应当引起患者高度的重视。
C.免疫系统的细胞和分子网络非常复杂,所以要在短时间破解有些免疫细胞“助纣为虐”的现象,的确有点困难。
D.通过基因疗法,修复人身体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就可以达到抑制肿瘤的生长并最终消灭肿瘤。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共19分)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乃华山之阳(北面)名(命名)之也
谬(弄错)其传而莫能名(说清楚)者,何可胜道(说)也哉
B.其下平旷(平坦空旷),有泉侧(从旁边)出
不得极(尽情享受)夫游之乐也
C.火尚足以明(明亮)也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不平常)之观(景观),常在于险远
D.以其求思(探究问题)之深而无不在也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走到尽头)也
1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的一项是(  )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其孰能讥之乎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2.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中,华山洞前洞和后洞的自然景观迥然不同,作者详写游后洞
的经过,其原因是后洞较前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B.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得”是因为
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思考,而且这种精神
无所不在。
C.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悔”的心情,实际上就是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
没有探得后洞的尽头。
D.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明了作者治学的态
度。
13.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5分)
①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9分)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14.这首诗的开头,连叠四个“行”字,只用一“重”字绾结。这样的句式有
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15.古人常有“诗眼”之说。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中最凝练传神的一个
字。请指出“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中的“诗眼”各是什么,并
简要解说。(5分)
五.默写填空。(共10分)
16.“乐府双璧”指的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诗经》中
的“国风”与《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并称“风骚”。
17.①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______,雨雪霏霏。
②误落尘网里,一去三十年。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读 树
   李国文
  ①那时住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劳累,便找个树阴下的长椅歇腿。
  ②过去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独特的个性,如果说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在公园,在小院的树木,或是马路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也是一个形态相异,性格不一,各呈风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读树如看人,尤其种植在太庙里的松、柏、桧、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势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人。
  ③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每一圈年轮,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的新岁月的生活轨迹。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的包袱,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上了年纪的大度,宽容,便越发地显得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的时光痕迹,好像时间在古老的身躯里凝滞住了,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④因此,整个太庙里面,那满园关不住的春色,那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出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⑤展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于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子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出现,才形成这一片怡人的景色。
⑥买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就像园子里的这些新的、老的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1)、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这篇散文文字平实,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将客观的眼前事物与历史的人生的思考自然地结合起来,阐述了“读树”带给人的无穷启示。
第一段写书市中青年读者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是为了说明自己难与年青人“赛力气”,这也与后面写人的世界和新人辈出等内容相呼应。
文章将“书”与“树”两种记录人世与自然变迁的事物巧妙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主要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界新旧事物更替的感慨。
作者认为“树和人一样”“有他自己的独特个性”,文章第二至第五段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古树和新树的特点,为最后两段的深化主题做好了铺垫。
本文告诉我们:只要善于用眼光去捕捉,用心灵去体悟,一切都是可以读的。作者就是仅凭对太庙里有着丰富阅历的古树的解读来抒发对人生的深刻思考的。
(2)、如何理解“老树”与“新树”的寓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6分)
(3)、文章三、四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6分)
(4)、结合文章的主旨,联系现实生活中某方面存在的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8分)
七.作文(6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到太阳,我属于苍茫的蓝天,遥远的群山,烂漫的峡谷;
也有人说,在这广阔的世界,我有割不断的牵挂,我属于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故园;
还有人说,在这平凡的世界,有我最不一般的追求,我属于远大的理想,辉煌的未来;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一个地方,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一样让他心有所属,情有所依,亲爱的同学,你又属于哪儿呢?
请以“我属于那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A颤chàn C梵fàn D着zhuó)
2.A(B驯 C珰 D缒)
3.D(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4.D(A“对象是”和“面向”杂糅。B“和班长”歧义。C“工厂”与“优质产品称号”不搭配。)
5.B
6.书法、意象、体味、神髓
7.C
8.D
9.D(推断过于绝对。)
10.B(A中“阳”应为“南面”;C中的“明”应为“照明”;D中的“求思”应为“探究、思考”)  
11.C(难道,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ABD中均为代词用法)
12.C(从文中“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可知。)
13.①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怠”、“幽暗昏惑”、“相”各1分)
②流逝的江水像这样不断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时圆时缺的月亮像那样不断地圆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逝者”、“盈虚者”1分,“消长”1分,大意对1分)
14.重叠使用四个“行”字,极言行程之远,兼有分离长久之意。用复沓重叠的声调、弛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感情的沉重感,使痛苦伤感的氛围笼罩全诗。
15.“老”和“晚”。“老”并非只言年龄,更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身心憔悴、精神衰老之感;“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的迟暮之感。
16.木兰辞、孔雀东南飞;楚辞、离骚
17.①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③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8.(1)C、E。
(2)寓意是:老树是过去的光辉历史的记录,是沉稳成熟的象征;新树是代表了成长中的可以憧憬的将来,是新生的力量(3分)。怡人景色来自老树与新树的互相映衬。只有老树和新树同时存在的世界,才是一个完整的有底蕴又有活力的世界(3分)。
(3)对比和拟人(2分),将老树与新树进行对比,表现出老树宽容大度等方面的特点,新树生机盎然等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1分,能说出作用1分,共2分);将新树和老树都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性格特点,形象生动并且为后文联系人的议论作铺垫。(2分)
(4)结合文章主旨:文章通过“读树”阐述了老与幼、新与旧要各自发挥自己的特点和谐相处,共同为世界的存在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3分)现实社会中并非人人都能和谐相处,尤其是老人与青年人之间,(列举一个具体问题,2分),现实意义就是文章提示我们老与新从各自的角度应该如何与对方和谐存在(观点可以不同,但要言之成理)。(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