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4 13:0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初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
1.下表为有关夏朝王位继承情况的史籍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结论是
《竹书纪年》 益继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
《中国历代帝王》 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
《上古时代》白寿彝 禹死后,本应由伯益做部落联盟的首领,可是由于夏部落的强大,他们借助禹的余威,共推禹子启为王。
A.伯益的权位最终被夏启所取代 B.部分部族发动战争导致启夺得权位
C.启取代益源于其贤能品德和民意 D. 民主传统是启和益发生争斗的原因
2. 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 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3.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的“现代化”内涵是
A. 从贵族政治到平民政治 B. 从君主专制到君民共主
C. 国家管理制度化、有序化 D. 从礼仪规范到中央集权
4.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A.极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B.有效解决了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
C.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 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5. 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记载了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实况。法家思想代表桑弘羊在加强中央政府权威的角度,要求加强严刑峻法,崇尚功利,重视工商,坚持盐铁专卖;儒家思想代表们则要求讲道德仁义,反对与民争利,主张废除盐铁专卖。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 B.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自由
C.统治者实施德主刑辅政策 D.在治国理念上存在争论
6. 东晋时期,北方南下人口避开沿江膏腴之地,逐空荒而居,不与当地土著发生经济
利益冲突,而且多向江南的岗阜地区发展,种植麦、菽。由此可见,人口迁移
A.加剧了江南的人地矛盾 B.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C.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D.有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7. 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A.弱化了宰相权力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导致了冗官现象 D.加强了权力制衡
8. 在谈到儒学和佛教的关系时,韩愈认为,释迦牟尼是“夷狄之人”,佛教是“夷狄之教”,若释迦牟尼本人进入唐境,可“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韩愈的主张实质上是
A.捍卫儒学的正统地位 B.包容、吸纳外来文明
C.尊重佛教,弘扬佛法 D.融合三教,创新发展
9.下表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据此可知,科举制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 正式设立进士科
唐太宗 扩充国学规模,增加考试人数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A.扩大了官吏来源   B.得到不断发展完善
C. 提升了人才素质    D.解决了考试的弊端
10.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A.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 B.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
C.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 D.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
11.宋朝地方管理上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一路下同时存在三个平级的管理机构,它们之间采取互不相属、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原则。这一建制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12.运用唯物史观,解释下图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铁器牛耕出现 B.隋唐大运河的开凿 C.经济重心南移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13.“自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娱乐场彻夜开业……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乡村的‘草市’被允许存在。”法国学者谢和耐的这段记述表明
A.城市的经济功能受到削弱 B.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
C.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14.中唐以后,社会经济关系发生剧烈变动,至宋代,“天下之自耕而食,为天子之农者十无二三;耕而食于富人而为之农者,盖七八矣。”这种现象反映出宋代
A.中央政府管理失控 B.农村租佃关系盛行
C.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D.封建经济严重衰退
15.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由此推断
A.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B.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D.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16.李洵在《下学集》中指出:“内阁和司礼监对于皇权来讲,内阁是‘外内阁’,而司礼监是‘内内阁’。”这说明
A.两者都具有宰相之实 B.司礼监权力相对较大
C.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D.内阁的地位不断下降
17.元明以来藏传佛教传入蒙古。清朝入关前,在蒙古修建、保护寺庙,宣扬优礼藏传佛教的政策。入关后,清政府对藏传佛教大喇嘛制定职衔、名号制度,成为国家制度的一部分。到清代中期,蒙古地区的寺庙达到1 800余座,喇嘛人数达到15万人。这说明清代
A.佛教基本实现对蒙古地区的统治 B.宗教被纳入国家礼制范畴
C.蒙古地区风俗习惯发生重大改变 D.朝廷推崇佛教治国的理念
18.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时间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年(乾隆十八年) 1.84 约4902年 4.00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 2.86 约5071 2.66
1812年(嘉庆十七年) 3.34 约5260 2.36
1851年(咸丰元年) 4.32 约5042 1.75
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C.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 D.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19.在明代文学作品“三言”中,《喻世明言》11篇、《警世通言》13篇、《醒世恒言》9篇涉及市民;“二拍”中,《初刻拍案惊奇》16篇、《二刻拍案惊奇》18篇描写市民。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极其罕见的。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 B.政府的大力倡导支持
C.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20.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认为,“天理和人欲不能并立”,“天理为主而人欲听命”更是不能成立,故而“存天理灭人欲”是不可能的。这说明王守仁思想
A.隐含一定的反抗色彩 B.与程朱理学一脉相承
C.倡导民主和个性自由 D.对高度集权有所批判
21.1839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机密件中写道:“中国政府对陛下官员与臣民已经犯下突然而残酷的战争罪行,用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就是一种侵略,这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在实行上又如此的不能容忍,所以,为每一件损失要求完全的赔偿,已成为文明的高尚义务了。”义律意在
A.维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指责中国政府禁烟运动
C.为发动侵华战争找借口 D.保护中英正常商业贸易
22.晚清人视“博物院”为“新物云集”之地,主要是展示器械枪炮、科学发明、水火电气等对强国御辱“有用”的东西。甲午战后, 博物馆被赋予开启民智的历史使命,认为文物收藏的目的是“留存往迹,启发未来”。民国建立后,馆藏品多来自清廷内府,以历史古物为主,参观人数众多。据此可知,“博物院”
A.其发展与中国历史进程变迁相关 B.体现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
C.主要为了展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D.是中国人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表现
23.针对顽固派倭仁等人抨击学习西法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洋务派恭亲王奕?以“西学中源”回应,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奕?的这一认识
A.固化了中学的正统地位 B.强调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
C.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D.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
24.1897年11月1日,山东曹州的村民杀死两名德国传教士。以此为契机,德军远东舰队强行整陆胶州湾。而在此前两个月德国就已通知俄国,德国舰只将考虑今冬在胶州湾过冬。在不久德国占领胶州博时,俄国外交大臣即刻上奏沙皇:“由于山东的已成,看来我们应不失时机,即由我国舰队占领大连湾。”德、俄如此对华的根本原因是
A.俄国和德国争夺中国山东矛盾很激烈 B.俄德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
C.两次工业革命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D.列强在侵占中国权益时相互勾结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大题,共28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下表是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
机构 管理范围 职能
郡县 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 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
属国 脱离本民族主体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 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酋长负责
都护府、校尉、中郎将、将军等 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 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
材料二 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等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朝经略边疆的意义。(6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警醒于民族危机,使中国人看到了群体的形式和力量,为广开民智而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转化为政治力量。新式知识分子是“中等社会”最进步的部分,但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并不是从中国社会里直接孕育出来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这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难之时,变法维新思潮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以前相比,变法维新思潮的爱国主义思想要更加广泛和更为深刻。维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祖国的富强,才能彻底摆脱民族危机。维新派所从事的变法宣传和历次上书言事的内容中,无不把挽救民族的危亡作为当务之急。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清代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及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维新派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4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4分)
答案:
一、单选题选择题
ABCDD BBABA DCCBA CBDDA CADC
25. [答案] (1)特点: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管理机构;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因俗而治,采用不同民族政策;边疆民族有较大自主权;多措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6分,任答3点即可)
(2)意义: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6分,任答3点即可)
26. 答案:
(1) 背景: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知识分子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等等(任答2点4分)
主要特点:具有外来性,借鉴西学;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挽救民族危亡;不同阶级阶层有不同的民族主义观点;等等(任答2点4分)
(2)特点: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政治经济措施具有务实性;以富强救国为主要内容;等等(任答2点4分)
认识:民族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特色;不同阶级的民族主义思想服务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又易演变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任答2点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