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
1.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习题练习一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隋朝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 )
A.
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
B.
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
加速了两岸城市的发展
D.
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2.《资治通鉴》称隋文帝:“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由此可见,隋文帝( )
A.
崇尚节俭B.
重视农业C.
整顿吏治D.
生活奢侈
3.唐朝时能从外地远距离、大批量运输粮食经洛阳到长安,直接得益于( )
A.
都江堰的修筑B.
筒车的创制C.
赵州桥的建造D.
大运河的开通
4.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大运河开凿的最主要影响是( )
A.
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B.
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
C.
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
D.
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
5.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
A.
秦汉时期B.
隋唐时期C.
宋元时期D.
明清时期
6.下列哪一成语的来历与古代科举制无关?( )
A.
金榜题名B.
连中三元C.
名落孙山D.
卧薪尝胆
7.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
秦朝——孝文帝改革——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B.
汉朝——指南针的发明——为欧洲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
C.
唐朝——科举制的创立——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D.
元朝——行省制度——我国省级行政区设立的开始
8.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 )
A.
促进了中外交流
B.
加强了南北文化交流
C.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巩固了国家统治
9.在历史学习中,图片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下图“隋朝大运河”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①它的中心是洛阳
②它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
③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④它有效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
A.
①②③B.
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10.隋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是( )
①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交融 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 ③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 ④东晋南朝时北人南迁
A.
①③④B.
①②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
11.《三国演义》卷首语这样说:“有道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们知道中国历史在东汉末年到南北朝近400年分裂后,隋朝又一次实现了统一。你知道隋统一时间是
A.
581年B.
589年C.
618年D.
605年
二、非选择题
12.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大运河开凿的时间,人物是?
(2)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3)大运河开通的主要作用?
13.《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的作者张程将隋帝国从胚胎孕育到盛极一时、最后势力星散的全过程娓娓道来。请你根据书中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昙花王朝》第一部分第二章:转瞬而成的统一
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比陈叔宝的靡靡之音要难对付得多。因此,(杨坚)定下先南后北的策略……(灭陈后)统一天下。
(1)杨坚建立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统一大业?
《昙花王朝》第二部分第三章:开皇盛世
开皇十二年(592年),户部奏称:“天下府库都藏满粮食布匹,无法接纳新的物资。许多物资只能堆积在廊庑之下。”杨坚下令赶造新的仓库来容纳绢匹……天下富足,仓库难以承载赋税物资的盛况只在七百多年前的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出现过。那是一个被称为“文景之治”的盛世。因此,史家将杨坚统治时期称为“开皇盛世”。
(2)杨坚统治时期,出现“开皇盛世”局面的原因是什么?“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
《昙花王朝》第三部分第五章:王朝的形象工程
当东都洛阳还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工地的时候,杨广又征发河南、淮北各地百姓一百多万人赶赴规划中的运河沿线。……被征发的民工有超过一半死在了运河工地上。
(3)从“一百多万”和“一半”这两个数据分析,杨广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他为什么能够开通大运河?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朝建立后的一天,在长安城内,一名官员,大声宣读朝廷的规定:“从今以后,读书人参加考试,合格的就可以做官。”对此,人群中议论纷纷。
材料二:
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了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人群中高门权贵的子弟对新规定的态度是什么。当时出身低微的读书人的态度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态度?
(2)根据材料二分析,隋唐时期的这一发明,发挥了什么作用?除此之外,你认为这一发明还有什么作用?
(3)作为一名学生,你对我国目前的考试制度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15.阅读下列材料并问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鱼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
材料三:请你仔细观察《陏朝大运河》图,并问答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
(2)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开通此河的目的是什么
(3)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4)材料二中的“琢那”、“江都”分别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三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材料一所示是中国古代哪一大型工程?它是在哪个皇帝在位时开凿的?
(2)请你仔细观察材料一的示意图,按英文字母所在位置填写相应内容。
两端:A______
B______
四段:C______
D______
E______
F______
(3)2014年,该工程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大运河的作用。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根据题干内容“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可知,大运河便利了南北运输,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
故选B。
2.【答案】A
【解析】由题干材料“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可知隋文帝重上节俭。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崇尚节俭,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隋代大运河
。隋代开凿了一系列运河,西自大兴城(
长安)起,北达草原郁,南至余杭。它沟通了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所以唐朝运输大量粮食经洛阳到长安直接得益
于大运河的开通。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诗句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如果不是当时修龙舟(巡游)的事情,(杨广)功绩和禹大概也比得上了。这首诗对大运河的评价是客观公允的,自隋以后,每年数十、百万石的漕粮和江淮物资经过邗沟运达关中。邗沟成为一条重要经济与军事命脉。隋朝大运河对古对今都关系重大,故选C。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举人才,科举制确立于隋朝隋炀帝。因此,答案为B。
6.【答案】D
【解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卧薪:躺卧在柴草上,象征:发愤图强。尝胆:口尝苦胆,以锻炼意志。因此,答案选D。
7.【答案】D
【解析】A选项孝文帝改革属于北魏时期,少数民族推行的汉化政策改革;B选项指南针发明于北宋时期,南宋时期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C选项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时期,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可见,科举制度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ABC项内容与材料无关。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知道,古代各朝代制定政策措施的根本出发点都是为了加强和巩固统治,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9.【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它的开通,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促进了我南北经济的交流。④不属于大运河的作用,故选A。
10.【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隋朝完成统一是在隋文帝时期,②大运河的开通是在隋炀帝时期,是在隋朝统一之后,不属于隋朝统一的条件,所以②表述错误,其他选项均正确,故选A。
11.【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杨坚灭掉了陈,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2.【答案】(1)605年隋炀帝
(2)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3)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解析】此题从三个角度进行考查:
(1)此问从大运河开凿的时间,人物角度考查大运河的开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实力,征发几百万人开凿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北至涿郡,南到余杭的全长两千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据题意要求回答时间和开凿的人物,据分析可知时间是605年,人物是隋炀帝杨广。
⑵此问从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的角度考查对大运河的掌握情况。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附江淮地区供给。依附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求。开通南北运河应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其次隋灭陈后须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重要目标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据题意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
⑶此问从大运河开通的主要作用来考查对大运河的了解掌握情况。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五大水系,便利了南北交通,
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江南的控制,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促进了全国南北的经济联系和交流。跟据题意和上述分析大运河的开凿其主要作用是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13.【答案】(1)北方民族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人民渴望统一。
(2)原因:隋文帝统一南北后,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表现:国家统一安定,人们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3)是个滥用民力、残暴的皇帝。隋文帝时国家经济繁荣,使隋炀帝具备了开通大运河的经济实力;隋朝国家的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开凿大运河的可能性;利用天然河道和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杨坚建立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包括: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南方陈政权统治腐败;隋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得当。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完成了统一大业,并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巩固了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改革图治,发展生产,重视农业,博采众长等,使隋朝出现了“开皇盛世”的局面;开皇盛世的表现为:农业产量迅速提升,人民生活富足,建立了长安洛阳等大粮仓,为炀帝修运河奠定了经济基础,军事上打败突厥,外交上吸引日本留学,外国商人等。
(3)从“一百多万”和“一半”这两个数据分析,杨广是一个滥用民力、残暴的皇帝;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能够开通大运河的原因包括:隋文帝在位时期,经济繁荣,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经济基础;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等等。
14.【答案】(1)权贵子弟非常不满,因为他们失去了依靠门第做官的特权。出身寒微的读书人非常高兴。因为他们通过努力,有机会凭借真才实学做官。
(2)改善了用人制度。还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3)今天的考试制度,基本上可以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比较合理。建议在考试题型上应灵活多样,以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促进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权贵子弟非常不满,因为他们失去了依靠门第做官的特权;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出身寒微的读书人非常高兴。因为他们通过努力,有机会凭借真才实学做官;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实行,改善了用人制度。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科举制还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3)开放性题目,今天的考试制度,基本上可以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比较合理。建议在考试题型上应灵活多样,以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促进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15.【答案】(1)隋朝大运河
(2)隋炀帝:加强对国家统治。
(3)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如只答“加强了南北交流”只得分)
(4)北京:扬州
【解析】(1)依据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这句诗的意思是: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隋朝灭亡是因为大运河的开凿,但从运河开通至今,南北交通仍然依赖大运河。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由此可知“此河”指的是隋朝大运河。
(2)依据课本所学,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一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贯通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
(3)依据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可以知道。大运河北可达涿郡。南可到江都。再到杭州。由此可见,大运河便利了南北运输,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統一。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经过江都(今扬州)。其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是指现在的北京和扬州。全长两干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点晴:(1)问“尽道隋亡为此河”是解体的关键,由此可知此河是隋朝的,确定是大运河;(2)(3)问是第一问的延伸,由第一问已知是隋朝大运河,问题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大运河开凿的时间、目的、作用等;(4)问是古今地名的对比,需要学生在学习时可以的记忆。
16.【答案】(1)隋朝大运河。隋炀帝(或杨广)。
(2)A涿郡
B余杭
C永济渠
D通济渠
E邗沟
F江南河
(3)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但是,大运河的开通,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的灭亡。
【解析】(1)依据示意图和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2)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3)开放性题目,评价大运河,要一分为二,既看到其积极作用,也看到其消极作用。大运河的积极作用:促进了我国南北地区的交流。大运河的消极作用: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