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复习
学习目标:
1. 以水、铁、氯化钠等物质为例,进一步理解元素的概念及物质的元素组成,进而根据元素种类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完善物质分类体系,逐步建立起物质的元素观、分类观。
2. 以水、铁、氯化钠等物质为例,深化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明确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逐步建立起物质的微粒观。
3.用微粒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及其规律,进一步发展变化观和应用观。
4.通过对物质及性质和变化进行分类,理解、比较、归纳、分类等科学方法。
5.通过通过对自来水的生产过程的归纳总结,掌握过滤、吸附、蒸发、蒸馏等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及原理。
6. 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逐步学会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归纳、整合能力。
知识点(含重点、难点):
1. 重点: 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逐步建立起微粒观、元素观、分类观。
学会根据知识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网络
2. 难点:辨析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认识化学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
实验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师生互动 活动意图
【情境创设】多媒体展示水及水分子的结构图片 【提出问题】1.你会从哪些角度认识水?
2.水分子有哪些特征?
水分子是由哪些微粒构成的?
这些微粒有哪些特征?
【学生】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它是由水分子直接构成的,水分子在不断运动、之间有间隔、有相互作用力,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改变条件,水可以发生变化。
【归纳总结】分子和原子的特征。
【复习引入】化学是从就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本节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及变化规律。
探究一、物质(水)的变化、性质及应用
【小组活动1】体会变化
【提出问题】
1.水能否发生变化?
2.假如给水加热,会发生什么变化?
3.假如给水通电,会发生什么变化?
4.用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表示电解水这一化学变化?
【学生】给水加热是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给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用表达式表示电解水的变化。
物理变化(物质种类不变)
【归纳总结】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物质种类改变)
【小组活动2】揭秘变化
【情境创设】多媒体展示加热水和电解水的图片
【提出问题】
1.从宏观两图所示的两种变化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2.能用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模型形象地模拟这两种变化吗?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利用分子、原子模型展示加热水和电解水的微观过程。指出两种变化不同点是:加热水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电解水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本身没变,变化的是分子间的间隔、运动速率、排列方式。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被破坏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小组活动3】分类认识化学变化的规律
【情境创设】展示电解水、氢气燃烧两个反应的表达式。
【提出问题】
1.上述化学反应分为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2.你是根据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
【归纳总结】化学变化的分类及标准
【小组活动4】利用变化
【情境创设】多媒体展示水的天然循环和水的合成图片。
【提出问题】
我们利用水的变化可以获得什么?
【学生】实现水的天然循环,获得氢气这种能源。
【提出问题】
1.水的天然循环的能源、过程和意义是什么?
2.氢能源的优点是什么?
【学生】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三态变化实现的。太阳为水分子提供能量,使水分子运动加快。大自然通过水分子的运动,即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氢能源具有无污染、资源丰富、热值高的优点。
【点拨】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关系,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过渡】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而物质的性质又是由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的,我们继续复习有关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知识。
从日常生活熟悉的水入手,明确化学学科认识物质的角度和思路。
以水为载体从宏观上认识物质发生的两类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明确两者的不同。
从微观上进一步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学会用分类的方法认识自然界的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
明确研究化学变化目的是为人类服务,利用化学变化改造物质或应用其能量。
明确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又是由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从而进一步体会化学的研究内容。
探究二、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分类 【小组活动1】微观构成
【情境创设】多媒体展示水、金、金刚石、石墨、氯化钠等物质的结构。
【提出问题】
1.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又是由什么构成呢?构成原子的微粒各有什么特点?
2.所有原子中都有中子吗?
3.原子中这些微粒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原子有质量吗?
4.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离子是怎么形成的呢?
【学生】小组抢答,若小组成员回答不完整,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小组活动2】宏观组成
水(H2O)、金(Au)、金刚石( C )、石墨( C )、氯化钠(NaCl)这些物质分别由什么元素组成,并写出这些元素的元素符号,说出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提出问题】
C、3 Au、Na+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抢答】这些符号的意义。
【追问】
1.它们各属于哪种元素?
2.碳元素与钠元素、金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
不同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
【归纳总结】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小组活动3】物质分类
【多媒体】我们来分类
1.下列几种物质:水(H2O)、金(Au)、金刚石( C )、氯化钠(NaCl)、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冰水混合物。
(1)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
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__
(2)上述纯净物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
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
2.下图表示气体分子示意图,其中属于化合物的
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属于单质的是 ,
属于混合物的是 。
【提出问题】
1.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吗?
2.物质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抢答】
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归纳总结】物质的分类及分类依据。
【过渡】自然界的物质大多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而我们要将混合物变成纯净物得采用分离提纯的方法。
探究三、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小组活动】认识自来水的净化原理
【情境创设】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图片
【提出问题】假如你是自来水公司的技术人员,你来介绍自来水公司的净化过程?
【学生】介绍自来水的净化方法
【归纳总结】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物理方法(拿出杂质或拿出产品)对混合物进行改造,达到对物质分离提纯的目的。
【点拨】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
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进一步明确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通过设置的问题让学生逐步回忆起原子的结构,原子中各种微粒的带电情况,各种微粒的数量关系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总结元素符号书写规律:“一大二小”;将“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统一起来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的分类依据,并会区分物质的分类。
让学生明确单质和化合物的前提是纯净物
从微观上强化对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的区分和辨别
强化对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的区分和辨别。
让学生以技术员的身份回顾并讲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明确分离提纯物质的指导思想和思路。
【构建知识网络】 将本节课复习的内容连成线,织成片,构成网或以知识树的形式构建出来。比一比哪位同学画的更好,更全面,更合理。
【学生】
每小组展示自己组的讨论成果,辨析同样的几个概念的小组补充、完善、质疑;
将全体学生智慧的结晶汇总完善,学生辨析哪组,补充完善后投影哪组
【畅谈收获】学生从知识、方法、观念等方面谈谈本节的收获。
提高学生的归纳、整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间互评、补充,让全体学生充分活动起来,思维发散,在脑海中完成知识间的整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课中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C.含有多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D.单质一定属于化合物
2.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所示关系时,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②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③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④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属于并列关系
A .①② B.③④ C.①⑤ D.②④
3.下列有关原子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氢、碳、氧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B.“毒大米”中含有金属铬( Cr)。铬原子序数为24,则中子数和质子数都为24
C.氯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在反应中若得到一个电子即变成氯离子( Cl-)
D.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每个质子、中子都带有1个单位正电荷
4.下图中的①、②分别是钠元素、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试回答下列问题:
(1)钠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画出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
(2)A、B、C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
(3)A和B两种粒子的 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4)钠原子和氯原子反应所形成的化合物是由____(填“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5.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生活中的变化与现象是化学学科的特有思维方式。
(1)请将下列现象中体现出的分子性质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A: 。
②B: 。
③C: 。
(2)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有助于理解反应的实质。
①下图是氢气燃烧过程的微观模拟示意图,请将“反应”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②在该变化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____,保持不变的粒子是____,
生成的新粒子是 。
③通过上图可以获取的信息有:__ __
(写一条)
6.地球是水球,水储量很大,但淡水量相对较少,大部分是 含盐量高的海水。有限的淡水在陆地上分布不均匀,可利用的水资源常受到人类活动的污染,许多国家和地区现在缺少可用的水。
1 2 3
(1)图1是水电解实验示意图。
①该实验中A连接电源的 极。
②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为 。
③试管集满气体后,怎样用实验来检验乙试管中的气体成分?
④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伴随能量变化。水通电分解生成未来最理想的能源—氢气,是将 能转化为化学能,但该方法不节能,人类正在寻找更为有效地节能方法,以促进水的分解。
(2)在干旱地区,有些村民取浑浊的坑水或打井取水作生活用水。
①甲同学将浑浊的坑水用图2所示的简易净水器进行净化,其中小卵石、石英沙的作用是 。
②如果地下水硬度大,或者坑水中病原微生物过多,都可以采取 的方法,来降低硬度和杀灭病原微生物。
③图3为过滤装置,说出仪器A的作用 。
图中有一处错误,请指出来 。
乙同学用正确的装置进行过滤操作,实验后发现滤液仍浑浊,请你写出可能的两点原因: 、 。
(3)我国规定水质必须在感官性指标、化学指标、病理学指标等方面达标后方可以成为生活饮用水。
①各种指标的主要要求为:
a.不得呈现异色 b.不得有异昧
c.水应澄清透明 d.不得含有细菌和病毒
前两个指标可以利用___ _(填物质名称)的吸附作用而达到。
②某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的过程为:
由上图可知净化水时,c、d两个指标可通过上图中的B、C、 过程而达到。
③水是生命之源,请你提出一条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化建议 。
答案:1. C 2. D 3. C
4. (1) 11 (2)B和C (3)最外层电子数 (4)离子
5. (1)①分子的体积很小②分子间有间隔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
②氢分子和氧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水分子
③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或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6. (l)①负 ③用手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正放,用带火星的木条故人试管中,木条复燃. ④电
(2)①过滤②加热煮沸③引流漏斗下端管口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滤纸破损或玻璃仪器不干净或漏斗内的液体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3)①活性炭 ②D ③生活(工业)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其他合理答案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