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科学单元训练2(答题卷)
说明:
1、考试范围: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2、本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共4大题30小题;
3、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卷中相应位置。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简答题(每空2分,共30分)
21、
;
;
22、
;
;
;
23、
;
;
24、(1)
;
;(2)
;
25、
;
;
26、(1)
;(2)
;(3)
;
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8分)
27、(1)
;
(2)
;
(3)
;(4)
。
28、(1)
;
(2)
;
(3)
;
;
29、(1)
;
(2)
(3)
;
四、分析计算题(本题12分)
30、(1)
;
(2)
;
(3)
;
(4)
;(5)
;
(6)
。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清风明月
十+十++
24安
--}-+÷士+-+-文
1
4÷+-4
10250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科学单元训练卷2
(解析卷)
说明:
1、考试范围: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2、本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共4大题30小题;
3、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卷中相应位置。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有关透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都是用玻璃等透明材料制成的
B.凸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C.凸透镜有焦点,凹透镜没有焦点
D.薄透镜就是凹透镜
2、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
A.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B.吸收了声波
C.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
D.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3、下列关于透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B.平行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定会聚于焦点
C.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
D.凸透镜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焦距
4、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课外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初步得出像的特点是倒立的等大的像。现他想在半透明纸上看到一个放大的烛焰像,正确的做法是( )
A.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换一根烛焰更大的蜡烛
B.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小孔扩大至直径约3cm
C.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小孔由三角形改成圆形
D.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适当缩短烛焰到小孔的距离
(第4题图)
(第5题图)
(第6题图)
如图是一种称之为“七仙女”的神奇玻璃酒杯,空杯时什么也看不见,斟上酒,杯底立即显现出栩栩如生的仙女图.下列对仙女图形成原因的探讨,正确的是( )
A.
可能是酒具有化学显影作用
B.可能是酒的液面反射,在酒中出现放大的像
C.可能是图片在杯底凸透镜焦点处成放大的像
D.可能是斟酒后杯底凸透镜焦距变大,使图片显影
6、在凸透镜的主轴上放着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B端在2倍焦距之外,则木棒所成的像( )
A.a端变粗、b端变细
B.a端变细,b端变粗
C.a、b端都变粗
D.a、b端都变细
7、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离得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是因为( )
A.无线电话传声快
B.月球上温度太低
C.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D.字航员穿着字航服听不到声音
8、人的感官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人在感冒时,对气味就没有健康时敏感,这是因为( )
A.
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B.
嗅觉细胞收集到的信息无法传递到大脑
C.
产生嗅觉疲劳
D.
感冒影响了嗅觉细胞对气味的敏感度
9、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 )
A
B
C
D
10、生活中常常由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而别人听不到,下列解释不能解释上述现象的是( )
A.固体传声效果好
B.空气传声效果差
C.声音更集中
D.声音在体内反射响度被加强
11、现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和蜡烛、光屏安装到光具座,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放大的像
B.将蜡烛移到
40cm
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在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
C.仅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一合适的凸透镜,可模拟远视眼的矫正
D.将蜡烛移到
35cm
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12、如图所示,某同学利用激光灯、可折转的光屏、平面镜等器材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联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B.将左侧光屏向后折转,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C.验证“光路可逆”时必须用两个激光灯束。
D.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入射角的度数不能为
0。
13、以下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投影仪能使物体在屏幕上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B.人离平面镜越近,他在平面镜中的像就越大
C.红绿蓝三原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得到白光
D.凸透镜只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具有会聚作用
14、下列关于光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用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的硬纸板最好选择黑色光滑的
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
C.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D.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向下移动
15、地球的自转让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日出”和“日落”现象,若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假设),则“日出”和“日落”时间,相比现在(
)
A.“日出”提前,“日落”推迟
B.“日出”推迟,“日落”提前
C.“日出”和“日落”都会提前
D.“日出”和“日落”都会推迟
16、如图在中国科技馆二层“探索与发现”A厅“声音之韵”展区,“传声筒”这件展品,当一人在话筒管路一侧发声时,另一侧的人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
B.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出去的
C.
听到的声音是靠金属管传来的
D.
医用听诊器和传声筒的原理不同
(第17题图)
17、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
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
图丙中,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会发生色散现象,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
D.
图丁中,漫反射的反射光线杂乱无章,
不一定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9、在研究光现象的实验时,小红在玻璃杯中放入一根木棒,从侧面观察到如图甲所示,当他倒入一定量水后,从同样的角度观察这根木棒时,图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20、如图所示,一束光照射到一个空的烧杯的底部,形成的光圈用虚线表示,若往烧杯中注满水,烧杯底部的光圈会变为( )
二、简答题(每空2分,共30分)
2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在空气中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
如图所示,一束激光沿
传播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中注入适量水后,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
(左/右)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折射角
(增大/不变/减小)。
(第22题图)
23、像的成因有三个:光的直线传播成像,光的反射成像,光的折射成像;所成的像有实像和虚像两种。下面列出了部分成像实例:①针孔照相机内所成的像;②在潜望镜中看到景物的像;③放大镜中看到物体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看到的像;⑤照相机中所成的像。其中属于实像的是
;属于折射形成像的是
。
24、小明同学对光现象部分知识归纳总结如下:
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
如图所示,这个现象叫
,如果将温度计放在
(填A或B)外侧,一段时间后示数会明显上升。
(2)课堂上,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光屏上彩色光带,因为光屏表面是
(填“光滑”或“粗糙”)的。
(第24题图)
(第25题图)
25、如图所示,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MM′⊥NN′,∠1=∠2=30°,∠3=55°,折射角是
度,∠AOB=
度。
26、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某一组将光分别射入水和玻璃中,并记录了如下数据: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一些规律:
当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
(填“改变”、“不改变”);
(2)光从空气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分析表中数据猜想,光从空气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
(“可能”或“不可能”)达到90°;
(3)从表中数据看出,同一光线,在不同材料的介质中的偏折程度小同。可以猜想,当光从水中
射入玻璃时,折射角
入射角(填“大于”、“小于”、“等于”)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8分)
27、在图中,小明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
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
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
是由于
。
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选填“能”
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第27题图)
(第28题图)
28、为探究太阳光的颜色,小明同学设计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在白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
。这
个现象说明
。
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现,若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插入一块红玻璃,发现白屏上只有红色光,
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乙所示。这一现象说明:
。
在第(1)步基础上,在白屏上蒙一块绿色纸,发现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
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丙所示。这一现象又可以说明:
。
29、小明在探究“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和像距的关系”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用发光二极管做成的物体、有小孔的方纸板、用半透明塑料膜做成的屏、量程为0---30cm的直尺。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1)该实验应该在较
(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下进行;
(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在图2方格纸上画出像高与像距的关系图象;
(3)根据图象,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物距u/cm
相同
物高h1/cm
相同
像距v/cm
4.0
8.0
12.0
16.0
20.0
24.0
像高h2/cm
2.0
4.1
6.0
8.0
9.9
12.0
四、简答题(本题共12分)
30、洋洋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的活动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并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
使其大致在
上,为实验探究做好准备。
如图乙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移到标尺10cm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
像为止。生活中
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来工作的。
在图乙所示情况下,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为了在光
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
。
A.凸透镜
B.凹透镜
(5)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标尺35cm处,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
实像。
(6)如果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住,结果
。
A.没有影响
B.不能成像
C.成一半的像
D.仍能成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科学单元训练卷2
(解析卷)
说明:
1、考试范围: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2、本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共4大题30小题;
3、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卷中相应位置。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有关透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都是用玻璃等透明材料制成的
B.凸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C.凸透镜有焦点,凹透镜没有焦点
D.薄透镜就是凹透镜
答案:A
解析:A、正确,凸透镜、凹透镜都是用玻璃等透明材料制成的;B、错误,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C、错误,两种透镜都有焦点;D、错误,薄透镜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
2、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
A.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B.吸收了声波
C.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
D.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答案:A
解析: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手掌按住鼓面,鼓面停止振动,因此鼓声消失,故A正确,BCD错误。
3、下列关于透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B.平行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定会聚于焦点
C.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
D.凸透镜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焦距
答案:A
解析:A、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A正确。B、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定会聚于焦点,故B错误;C、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不单指对平行光,故C错误;D、凸透镜的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焦距,故D错误。
4、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课外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初步得出像的特点是倒立的等大的像。现他想在半透明纸上看到一个放大的烛焰像,正确的做法是( )
A.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换一根烛焰更大的蜡烛
B.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小孔扩大至直径约3cm
C.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小孔由三角形改成圆形
D.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适当缩短烛焰到小孔的距离
答案:D
解析:做小孔成像实验时,成倒立的等大的像;若想在半透明纸上看到一个放大的烛焰像,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适当缩短烛焰到小孔的距离,使烛焰所成的像变大,故D正确;若更换更大的蜡烛、扩大小孔的直径和改变小孔的形状都不能在半透明纸上成放大的烛焰像,A、B、C错误。
如图是一种称之为“七仙女”的神奇玻璃酒杯,空杯时什么也看不见,斟上酒,杯底立即显现出栩栩如生的仙女图.下列对仙女图形成原因的探讨,正确的是( )
A.
可能是酒具有化学显影作用
B.可能是酒的液面反射,在酒中出现放大的像
C.可能是图片在杯底凸透镜焦点处成放大的像
D.可能是斟酒后杯底凸透镜焦距变大,使图片显影
答案:D
解析:A、酒没有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酒没有发生显影作用,不符合题意;B、如果酒发生镜面反射,会把图片反射到酒盅下方,反射光线不会进入人的眼睛,不符合题意;C、图片在凸透镜的焦点处是不会成像的,不符合题意;D、加入酒后,酒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玻璃凸透镜和酒凹透镜组成的凸透镜焦距变大,图片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符合题意。
6、在凸透镜的主轴上放着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B端在2倍焦距之外,则木棒所成的像( )
A.a端变粗、b端变细
B.a端变细,b端变粗
C.a、b端都变粗
D.a、b端都变细
答案:A
解析:因为此时a端位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故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则b端位于2倍焦距之外,故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所以在凸透镜的主轴上放着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b端在2倍焦距之外,则木棒所成的像将是a端变粗,b端变细
7、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离得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是因为( )
A.无线电话传声快
B.月球上温度太低
C.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D.字航员穿着字航服听不到声音
答案:C
解析:月球上是真空,没有空气,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离得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
8、人的感官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人在感冒时,对气味就没有健康时敏感,这是因为( )
A.
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B.
嗅觉细胞收集到的信息无法传递到大脑
C.
产生嗅觉疲劳
D.
感冒影响了嗅觉细胞对气味的敏感度
答案:D
解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鼻腔是呼吸道的组成器官,其中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液可以粘住灰尘,对空气又清洁作用;鼻黏膜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鼻粘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鼻黏膜中还有嗅细胞,当人体感冒时,鼻黏膜充血肿胀,会堵塞空气进出的通道,嗅细胞也就嗅出不到气味的刺激,所以会感到呼吸困难、闻不到食物的香味
9、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1)A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始终是三角形,并且逐渐变小,故A符合要求;(2)BCD三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不符合要求。
10、生活中常常由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而别人听不到,下列解释不能解释上述现象的是( )
A.固体传声效果好
B.空气传声效果差
C.声音更集中
D.声音在体内反射响度被加强
答案:D
解析: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发出的破裂声是经过头部骨胳直接传到自己的听觉神经的,如果再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损失小,自己的耳朵听起来就觉得声响较大;你旁边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是因为食物发出的破裂声经过空气传到你的同学耳朵的过程中,在空气中就会损失一部分,且气体比固体传声效果差,所以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声音在体内反射响度被加强,与别人听不到无关,故不能解释上述现象的是D声音在体内反射响度被加强。
11、现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和蜡烛、光屏安装到光具座,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放大的像
B.将蜡烛移到
40cm
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在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
C.仅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一合适的凸透镜,可模拟远视眼的矫正
D.将蜡烛移到
35cm
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C
解析:已知焦距f=20cm。A、从图上看出,物距u=50.0cm﹣20.0cm=30.0cm,v=90cm﹣50cm=40cm,凸透镜2f>u>f,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等于二倍焦距,不会得到清晰的像,故A错误;B、将蜡烛移到40cm刻度处,u=50cm﹣40cm=10cm,物距满足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B错误;C、由A分析可知,像距较小要提前会聚光线,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一合适的凸透镜,可模拟远视眼的矫正,故C正确;D、将蜡烛移到35cm
刻度处,u=50cm﹣35cm=15cm,物距满足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D错误。
12、如图所示,某同学利用激光灯、可折转的光屏、平面镜等器材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联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B.将左侧光屏向后折转,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C.验证“光路可逆”时必须用两个激光灯束。
D.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入射角的度数不能为
0。
答案:B
解析: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光屏发生了漫反射,故A错误;B、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要向后折转显示反射光线的那侧,即图中的左侧光屏,故B正确;C、验证“光路可逆”时,如果让光线逆着原来反射光的方向射向镜面,这时的入射角为原来的反射角,看这时的反射角是否为原来的入射角,从而验证光路是否可逆,用笔在屏上画出即可,不必用两个激光灯,故C错误;D、入射角等于0°时,即入射光线与镜面垂直,反射光线垂直于镜面射出,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重合,反射角为0°,故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入射角可以为0°,故D错误。
13、以下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投影仪能使物体在屏幕上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B.人离平面镜越近,他在平面镜中的像就越大
C.红绿蓝三原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得到白光
D.凸透镜只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具有会聚作用
答案:C
解析:A、投影仪的工作原理: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B、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总是大小相等,所以,人离平面镜越近时,他在平面镜中的像大小不变,故B错误;C、红、绿、蓝被称为色光的三原色,红、绿 蓝三种色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可以得到白光,故C正确;D、凸透镜对平行或不平行的光都具有会聚作用,故D错误。
14、下列关于光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用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的硬纸板最好选择黑色光滑的
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
C.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D.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向下移动
答案:B
解析:A、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用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的硬纸板最好选择白色色粗糙的,因为白色反射所以色光,粗糙硬纸板可以使光发生漫反射,人们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故A错误;B、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可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故B正确;C、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一定会发生改变,但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故C错误;D、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随着蜡烛燃烧而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可知,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故D错误。
15、地球的自转让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日出”和“日落”现象,若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假设),则“日出”和“日落”时间,相比现在(
)
A.“日出”提前,“日落”推迟
B.“日出”推迟,“日落”提前
C.“日出”和“日落”都会提前
D.“日出”和“日落”都会推迟
答案:B
解析:如果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太阳光将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由于地球是圆形的,所以只有太阳升到某一位置时才能观察到;而正因为地球表面上有大气层,阳光射入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现象,能够提前观察到;所以如果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那么观察到的日出时刻与实际存在大气层时的情况相比将延后;同理,观察到的日落时刻与实际存在大气层时的情况相比将提前,故B正确。
16、如图在中国科技馆二层“探索与发现”A厅“声音之韵”展区,“传声筒”这件展品,当一人在话筒管路一侧发声时,另一侧的人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
B.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出去的
C.
听到的声音是靠金属管传来的
D.
医用听诊器和传声筒的原理不同
答案:B
解析: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不正确;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介质中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故B正确;C、当一人在话筒管路一侧发声时,另一侧的人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是靠金属管和空气传来的,故C不正确;D、医生利用听诊器诊断病情时,从身体到听诊器通过鼓片收集振动产生的声音,利用的是固体传声;然后通过橡皮管里空气传达到双耳听孔,利用的是气体传声.所以听诊器同时利用了固体和气体传声两种方式。传声筒的原理与此相同,也是利用的固体和空气传声,故D不正确。
17、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答案:A
解析: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这是通过纸屑的跳动来显示鼓面的振动,表明正在发声的鼓面在振动,这是研究声音的产生的条件的;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是研究声音传播条件的;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第一次木梳齿的振动频率比第二次快,所以第一次比第二次听到的声音高,说明音调高低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锣面振动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停止,是研究声音产生的条件的,综上所述,能说明声音产生或传播条件的实验现象是①②④
18、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
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
图丙中,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会发生色散现象,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
D.
图丁中,漫反射的反射光线杂乱无章,
不一定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C
解析:A、小孔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符合实像的特征,不是虚像,此项错误;B、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折光能力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面,用凹透镜矫正,此项错误;C、白光由七色光组成,不同色光通过三棱镜后,偏折角度不同,所以被分解成七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此项正确;D、只要是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此项不正确。
19、在研究光现象的实验时,小红在玻璃杯中放入一根木棒,从侧面观察到如图甲所示,当他倒入一定量水后,从同样的角度观察这根木棒时,图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答案:B
解析:图甲所示,当他倒入一定量水后,木棒在水面处看起来变折了,这是由于木棒发出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木棒在水中的部分是向上弯折,人看到的是木棒的虚像,故B正确。
20、如图所示,一束光照射到一个空的烧杯的底部,形成的光圈用虚线表示,若往烧杯中注满水,烧杯底部的光圈会变为( )
答案:B
解析: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下图为最左边和最右边折射光线的光路(注意黑色光线表示没有折射时的光线,红色表示折射后的光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折射光线在原来光线的内侧,由此可以联想到周围光线都是如此,故B图为正确图形。
二、简答题(每空2分,共30分)
2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在空气中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
答案:振动;声波
解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如图所示,一束激光沿
传播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中注入适量水后,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
(左/右)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折射角
(增大/不变/减小)。
答案:直线;左;不变。
解析:(1)水槽内没有注水时,光沿直线传播,照射到水槽底部的O点;(2)当向水槽内注入适量的水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线向O点左侧偏折,此时光斑移动到O点左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折射光线逐渐向左偏折,但是入射角不变,折射角的大小也不变。
像的成因有三个:光的直线传播成像,光的反射成像,光的折射成像;所成的像有实像和虚像两种。下面列出了部分成像实例:①针孔照相机内所成的像;②在潜望镜中看到景物的像;③放大镜中看到物体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看到的像;⑤照相机中所成的像。其中属于实像的是
;属于折射形成像的是
。
答案:①④⑤;
③④
解析:①针孔照相机属于小孔成像原理,因此成的是实像,它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②从潜望镜中观察景物,观察到的是虚像,利用的是平面镜成像原理,属于光的反射现象;③用放大镜看物体,利用的是光的折射现象中成虚像的情况;④看幻灯机屏幕上的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⑤照相机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4、小明同学对光现象部分知识归纳总结如下:
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
如图所示,这个现象叫
,如果将温度计放在
(填A或B)外侧,一段时间后示数会明显上升。
(2)课堂上,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光屏上彩色光带,因为光屏表面是
(填“光滑”或“粗糙”)的。
答案:(1)光的色散
A
(2)粗糙
解析:(1)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因为红外线具有热效应,所以在红光的外侧放上一只非常灵敏的温度计,过一段时间,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会升高,因此,温度计应放在A的外侧;(2)课堂上,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光屏上彩色光带,因为光屏表面是粗糙的,对光产生了漫反射。
25、如图所示,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MM′⊥NN′,∠1=∠2=30°,∠3=55°,折射角是
度,∠AOB=
度。
答案:35;
120
解析:(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并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由图可知,∠1=∠2=30°,故NN′是法线,MM′是界面,所以AO是入射光线,则∠AON为入射角,且∠AON=90°-∠1=90°-30°=60°;BO是反射光线,∠BON为反射角,∠AOB=60°+60°=120°;CO为折射光线,∠CON′为折射角;∠CON′=90°-∠3=90°-55°=35°。
26、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某一组将光分别射入水和玻璃中,并记录了如下数据: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一些规律:
当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
(填“改变”、“不改变”);
(2)光从空气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分析表中数据猜想,光从空气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
(“可能”或“不可能”)达到90°;
(3)从表中数据看出,同一光线,在不同材料的介质中的偏折程度小同。可以猜想,当光从水中
射入玻璃时,折射角
入射角(填“大于”、“小于”、“等于”)
答案:(1)不变;(2)不可能;(3)小于
解析:(1)当空气中的入射角i为0°时,水中的折射角r和玻璃中的折射角β都为0°,故当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2)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空气中的入射角i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但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故光从空气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不可能达到90°;(3)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当光线以32°入射角从水中射向空气时,则折射角是45°;(4)由表格可知,玻璃对光线的折射程度更强一些,所以当光从水中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8分)
27、在图中,小明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
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
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
是由于
。
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选填“能”
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答案:(1)固体能够传声(2)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阻止了声音的传递(4)不能。
解析:(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原因是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说话声引起棉线振动,棉线把这种振动由近及远的传到远方,如果用手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被阻断,则振动就会停止,也就听不到声音了;(4)如果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了,这是由于“松弛”,振动不能在线上传播了。
28、为探究太阳光的颜色,小明同学设计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在白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
。这
个现象说明
。
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现,若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插入一块红玻璃,发现白屏上只有红色光,
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乙所示。这一现象说明:
。
在第(1)步基础上,在白屏上蒙一块绿色纸,发现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
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丙所示。这一现象又可以说明:
。
答案:(1)红、橙、黄、绿、蓝、靛、紫;白光不是单色光;(2)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的;(3)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解析:(1)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就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所做的光的色散实验,他证明了白光不是单色光。(2)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通过的色光决定的,所以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放置一块红玻璃片,则白屏上将见到红色光。说明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的;(3)绿纸只能反射绿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因此在白屏上蒙一块绿色纸,发现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说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29、小明在探究“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和像距的关系”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用发光二极管做成的物体、有小孔的方纸板、用半透明塑料膜做成的屏、量程为0---30cm的直尺。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1)该实验应该在较
(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下进行;
(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在图2方格纸上画出像高与像距的关系图象;
(3)根据图象,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物距u/cm
相同
物高h1/cm
相同
像距v/cm
4.0
8.0
12.0
16.0
20.0
24.0
像高h2/cm
2.0
4.1
6.0
8.0
9.9
12.0
答案:(1)暗;(2)见下图;(3)在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和像距成正比;
解析:(1)本实验探究“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的像的高度和像距的关系”时,发光二极管是成像物体,在明亮的环境中,发光二极管和明亮环境的对比度降低,成像不太清晰,故该实验应该在较暗的环境下效果更好;(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线连接起来,见下图:(3)由表格上的数据可知,像的高度随像到小孔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且像的高度与像到小孔距离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所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在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和像距成正比。
四、简答题(本题共12分)
30、洋洋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的活动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并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
使其大致在
上,为实验探究做好准备。
如图乙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移到标尺10cm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
像为止。生活中
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来工作的。
在图乙所示情况下,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为了在光
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
。
A.凸透镜
B.凹透镜
(5)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标尺35cm处,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
实像。
(6)如果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住,结果
。
A.没有影响
B.不能成像
C.成一半的像
D.仍能成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
答案:(1)10;(2)同一高度;(3)照相机;(4)B;(5)放大;(6)D
解析:(1)与凸透镜主光轴平行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焦距,所以图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2)实验前,应调整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3)此时物距,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这是照相机的原理;(4)蜡烛向左移动,它的像也向左移动,说明折射光线会聚在光屏左侧,在不动光屏的情况下,若再次成像,需使透镜的折光本领变弱,所以应在凸透镜左侧再安装一个凹透镜;(5)当蜡烛移到35cm刻度处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6)把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烛焰发出的光能从透镜的下半部分通过凸透镜射到光屏上,所以成的像依然是完整的,只不过通过凸透镜的光线变少,所以像变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