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体会魏征的爱国忠君思想。
魏征(繁写体为“徵”),(580—643)字玄成,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迎合)权贵,中不侈(放纵,偏袒)亲戚,外不为(结成)朋党,不以逢时(遇上好机会)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解题
谏 劝谏
太宗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 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讽、谏、谤、讥、说”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臣闻求木之长者(cháng)
夫(fú)在殷(yīn)忧
必浚其泉源(jùn)
虑壅蔽(yōng)
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miù)
塞(sè)流
读准字音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他们的道德仁义。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长(cháng):高大.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长高
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牢固。 根本:树根。 本:本义是树的根部.
流:泉流,名词。 远: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 。
浚:(jùn)疏通。 其:他们的。
德义:道德、仁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要树木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你这)明智的人呢!
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
望,求,思:同义:指望.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下愚:最愚笨无知的人.
况:何况.
明哲:明智,贤能的人,形名。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
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
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就是砍断树根却想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却想要泉水流远啊。
当:主持,掌管。 当国者
神器:帝位。
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域中:天地间。
大:形容词作名词,重位。
极天:天之极处,皇权。
休:美好,福祉。休戚相关
戒:戒除。
胜shèng:克服
斯:这
以:第一个是连词表并列,
第二个是同”而”转折连词。
第一段中有哪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
“源不深……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斯以伐根……欲流长也”
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第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所有帝王,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
凡百:指所有的。
元首:指帝王。
景:大。
殷:深切的。
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
繁:多。 克:能够。
终:坚持到底。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语出《诗经》意为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盖:语气副词,大概。 岂:难道。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当初取得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天下却力量不足,为什么呢?(因为)处在深重忧患当中,一定能竭尽诚意对待臣民,得志以后就放纵情感,傲视他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越这样的敌对国结成一个整体。傲视他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人。
殷忧:深切的忧虑。
以:而,表修饰。
以:而,表并列。
纵情:放纵情感,即骄傲。
傲物:轻视他人。
一体:整体。
行路:陌生的路人。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威吓人们,人们最终苟且以求免除刑罚,却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民众;(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虽:即使。 董:督责。 以:介词,用。
震:威吓。 苟:苟且。
而:转折连词。 怀:怀念,感激。
貌:表面上,名词作状语。
恭:恭顺。 惟:只是。
覆:颠覆。 慎:警惕。
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1.概括历代君主的普遍规律: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3.用古人的论述以 水与舟 的关系比 民与君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
诚:果真;如果。
自戒:(宾语前置)(特殊:否定句、疑问句)
安:使动用法,使……安宁
危:高。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冲:平和;谦虚 淡泊 自牧:自我修养。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作为准则,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盘游:游乐
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壅蔽:遮蔽;阻塞。
纳下:纳:采纳。下:臣下
谗邪:谗言邪说;谗佞奸邪的人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
宏:弘扬 简:选拔
垂拱:垂衣拱手 治:治理天下
古代对于九德的内容,说法不一。
1.《尚书》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2.《左传》:“心能制义曰度,德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教诲不倦曰长,赏庆刑威曰君,慈和徧服曰顺,择善而从之曰比,经纬天地曰文。九德不愆,作事无悔。”
3.《逸周书·常训》:“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3.念高危
4.惧满溢
5.乐盘游(狩猎)
6.忧懈怠
7.虑雍蔽
8.惧谗邪
9.恩所加
10.罚所及
1.见可欲
2.将有作
思知足以自戒
思知止以安人
思谦冲以自牧
思江海下百川
思三驱以为度
思慎始而敬终
思虚心以纳下
思正身以黜恶
思无因喜以谬赏
思无因怒而滥刑
十思(由什么→想到什么)
戒奢侈扰民
戒骄傲自满
戒纵欲过度
戒轻信人言
戒赏罚不公
积其德义
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
(通“震”,威吓)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通“毋”,不要)
一词多义
信:
信者效其忠 (诚实,形容词)
烟涛微茫信难求 (确实、实在,副词)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 (真实的,形容词)
低眉信手续续弹 (随便、随意,副词)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物,凭据,名词)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可靠的,形容词)
治:
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 (动词,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动词,治病)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动词,惩治)
④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训练,整治,动词)
⑤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安定、太平,形容词)
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动词,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动词,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 (动词,请求)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 (动词,要求)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寻求,动词)
下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与“上”相对,等次或品级低)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在下位的人,臣民,形作名)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居于……之下,动词)
④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臣下的意见,形作名)
⑤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谦逊待人,动词)
⑥秦攻邯郸,十七月不下 (攻克,动词)
⑦徐孺下陈蕃之榻 (使动,使放下)
⑧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名作状,向下)
古今异义的词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①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②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①古义:放纵情感。②今义:尽情)
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①古义:“以之为”的省略,把它当作。②今义:认为)
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①古义:使心虚。②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2.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chǎng)之长者 浚(qùn)其泉源
B.虑雍(yōng)蔽 正身黜(chù)恶
C.克终者盖(gài)寡 董(dǒng)之以严刑
D.垂拱(gǒng)而治 仁者播(bō)其惠
( A.浚 jùn )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 D.百司,百官 )
默写填空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境界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2.作者用比喻的手法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3.作者强调良好开端和坚持到底很重要,但很少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作者强调君王要仁慈,要有可持续发展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
1.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