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5 雷雨 课件2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5 雷雨 课件24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7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4 15:5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雷雨》
曹禺
学习目标
●1.欣赏《雷雨》中的戏剧冲突
●2.分析在冲突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
●3.欣赏人物语言
曹禺,原名万家宝。生于1910年,卒于1996年。中国现当代剧作家。祖籍湖北潜江市,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1922年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1925年开始演戏。《雷雨》是其处女作。两年后的 1935年夏,又有都市生活剧《日出》发表,奠定了其在中国话剧史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曹禺擅长以现实主义笔触,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作品享誉海内外。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解放后,曹禺有《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剧作。
戏剧简介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此处实指剧本,是一种文学体裁。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台词)和舞台语言。
戏剧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 如《丝路花雨》) ;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等待戈多》)、多幕剧 ( 如《雷雨》) ;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 ( 如《屈原》) 、现代剧 ( 如《雷雨》 ) ;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 ( 如《屈原》) 、喜剧( 如《威尼斯商人》) 、正剧 ( 如《白毛女》) 。
戏剧的特点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
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第二,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
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第四,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雷雨的评价
“当年海上惊雷雨。”(茅盾)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 (巴金)
“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李健吾)
题目解说
《雷雨》写的是中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悲剧。
剧本以“雷雨”为题有两重含义:一是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二是作者用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一场社会变革不可避免地即将到来。
写作背景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
曹禺创作《雷雨》的基础主要有:他自身曾经生活在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在曹禺的内心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的许多揭露黑暗、追求人性解放的优秀话剧传入中国,对曹禺的思想影响很大;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的抗日热潮更加汹涌,曹禺在投身抗日活动时结识了一些有思想、有智慧的年轻工人,有了更加成熟的反抗思想。
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曹禺于1933年完成了这部经典力作。
《雷雨》节选
时间:
地点:
剧本的舞台性:
必须遵循时空高度集中的原则
一个夏天的午饭后
周公馆的客厅里
时间 地点 事情
三十多年前 无锡
三十年前除夕 无锡
三十年来 外乡
三十年来 周公馆
从前 哈尔滨
最近 矿上
周家为了 娶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为媳,赶侍萍出门,侍萍和小儿子投河自尽,后被人救活。
侍萍流浪外乡,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侍侯人,嫁过两次,与鲁贵结婚,有了一个女儿四凤。
周朴园为了纪念侍萍,保留着侍萍的喜欢的物品、保留关窗的习惯、记住侍萍的 生日。
周朴园包修江桥,故意让江桥出险,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每条性命扣下三百块钱。
矿工罢工,矿上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周朴园收买工人代表,签订复工合同,开除鲁大海。
周朴园与侍萍相爱,并生了两个儿子
雷雨故事情节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刻画了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三个人物,他们各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试结合剧情简要分析。
周朴园是一个冷酷、虚伪、自私、强硬、老谋深算的资本家。
①当年,为了迎娶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在年三十晚上将侍萍和她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赶出家门,于此可见他的冷酷。从鲁大海所揭露的他的罪恶发家史来看,他冷酷无情,丧失人性,是一个为获取最大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反动资本家。
冷酷
②他一直留着当年侍萍用过的家具,摆着侍萍的旧照片,保留着侍萍关着窗子的习惯,据他自己说,是出于对侍萍的纪念。可是这种纪念是很有限度的,因为当他在和鲁侍萍的谈话中得知侍萍还活着时,他并不想见她,而在得知眼前的人就是侍萍后,他的第一反应是他没有躲过去,侍萍要来敲诈他了。可见,他纪念的是当年温柔、贤惠且早已死去不会对他有任何威胁的侍萍,并且这种纪念恐怕更多的是装模作样以寻求自己良心上的安慰。
③在处理工人罢工事件时,他一方面进行血腥镇压,一方面采取分化收买政策,并开除在罢工运动中闹得最凶的工人代表鲁大海。在和鲁大海的正面交锋中,他稳操胜券,不急不躁,对于鲁大海的责骂,他不轻易动怒,保持着冷静,说话简洁,打击性却很强。
虚伪、自私
强硬和老谋深算
鲁侍萍是一个刚强、善良、自尊、清醒的底层妇女。
① 她年轻时和周朴园有过一段甜蜜的恋情,可是好景不长,她和她的第二个儿子后来被赶出周家,走投无路时,她投河自尽,却被人救活了。为了孩子,她嫁过两次,但都不如意。她什么事都做,坎坷不幸的遭遇,没有消磨掉她的刚强品质,只是让她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刚强
②她虽然恨当年周朴园的无情无义,但是由于部分责任在周朴园的母亲身上,因此她对周朴园也残留着一些感情。比如,当她不想再隐瞒自己身份的时候追问:“老爷,您想见一见她吗?”她希望能得到肯定的回答,因为这样就表明周朴园对“侍萍”怀着真诚的想念,这对她而言就是一种安慰。但她的身份刚一点明,就被周朴园的几句话深深刺痛了,她内心积聚的愤恨、痛苦顿时倾泻出来,可是周朴园用几句表白就让她基本相信了他的“真情”,让她逐渐平静了下来。
③她要马上带着四凤走,她将周朴园签好的支票随手撕碎,她肯定地说鲁大海不会认周朴园做父亲,这些突出表现了她性格中刚强、自尊的一面。她只想见她的大儿子周萍一面,却没想要认他;后来眼看着兄弟相斗,她情绪激动,心绪混乱,差点向周萍说明自己的身份,可还是立即控制住了自己。从这些可以看出她的清醒。
善良
自尊、清醒
鲁大海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
他直爽、质朴,有着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他刚生下来就被母亲抱着投河,侥幸活下来,饱尝了人间的痛苦。后来他到周家矿上当工人,由于具有较高的觉悟,成了罢工工人的代表。他看透了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干得出来的阶级本性。当知道周朴园这次又用金钱收买了几个工人代表后,他无情地揭露了周朴园的种种罪恶,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由于斗争经验不足,罢工失败。但是和生父周朴园的坚决斗争,显示了他的阶级觉悟和反抗精神。
戏剧人物语言的主要特点
丰富的潜台词(暗示内心世界)
高度的个性化(揭示性格)
富于动作性(推动剧情)
《雷雨》中人物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① 丰富的潜台词。潜台词即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义现象。通过潜台词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其作用是使语言简练而有内涵。如:“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这里的“你姓什么”言外之意就是:你怎么知道这么多?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② 高度个性化。所谓人物语言个性化,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语言成为人物个性声音的外化。如:“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刚才还是一个温情脉脉、俨然在感情中不能自拔的性情中人,现在立即撕下了多情的面纱,露出了冷酷的本质。因为以周朴园之心度之,他感到名声和利益受到了威胁。这个转变完全是人的本性使然,语言无法掩饰。人物语言不必经过修饰,本质而又本能,具有高度个性化。
③富于动作性。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或称动作语言、情节语言),是指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这种语言,有时是不经意、不露痕迹的,有时却是有意的。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情节发展下去。请看下面侍萍的语言:
周朴园:哦,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鲁侍萍:说不定,也许记得的。(推动:几乎要提醒周朴园。)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推动:几乎要明说了。)
鲁侍萍:我前几天还见着她!(暗示周朴园,使情节继续发展。)
鲁侍萍:老爷,您想见一见她吗?(推动情节发展。)
鲁侍萍: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强烈地暗示。)
侍萍对周朴园仍存旧情,又很想见到自己的大儿子,因此带着幻想对周朴园不断地提醒、暗示,这些当然合情合理。但她这些每每在情节快要中断时候的语言,却不单是她的心思的合情合理的表露所能解释得了的,更重要的是恰好起到暗示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周朴园对侍萍不见时怀念,相见时又绝情,他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呢?
观点一:真情说。周朴园说他问过许多人侍萍的情况,要修坟纪念;住房内保留着侍萍“顶喜欢”的家具,记着她的生日,保留着她在时的习惯。三十年前,二十多岁的周朴园,对侍萍产生恋情,是自然真实的感情。一个人对初恋总是难以忘怀的,何况侍萍还为他生过两个孩子,最后又因为被他抛弃而投河自尽。到了晚年,其妻蘩漪桀骜不驯,儿子周萍对他敬而远之,他常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这更加深了他对侍萍的怀念。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作者曹禺的观点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
观点二:假意说。当周朴园听说侍萍还活着时,他不仅感到“惊愕”,更是避而不愿见,他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害怕欺辱侍萍的卑劣行径传扬出去,有损自己的名誉,这表明了周朴园的伪善和丑恶。当他得知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时,资产阶级的本性使他一下子从对昔日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利害冲突中来。先是声色俱厉地责问,接着试图用情感稳住侍萍,使其不再提旧事,口口声声表白不忘旧情,以期逃避侍萍的谴责;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暴露了他的冷酷和凶残。他对侍萍首先是一个始乱终弃、心狠手辣、道貌岸然、自私贪婪的反动资本家,其次才是一个有着一定良知的性情中人。
当戏剧结尾,鲁侍萍有两句欲言又止的话,试分析一下她当时的心情?
“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周萍打亲弟弟大海的举动使她愤慨,感到阶级对立的尖锐,所以叫了声“你是萍”,就马上以谐音字掩饰“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当看到眼前的儿子成了强盗资本家的帮凶时,马上转口:“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充分表现出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根源:阶级剥削和压迫,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小结
节选部分主要通过描写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揭露了封建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和污浊,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展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预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