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
古代小说之最: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智
施耐庵的《水浒》——最义
吴承恩的《西游记》——最奇
曹雪芹的《红楼梦》——最情
学习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施耐庵(1296-1370),原名耳,又名子安,字耐庵,祖籍兴化,生于平江(苏州),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曾在钱塘一带做过几年官,其余时间一直以教书为业,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即为他的门生。他在教书期间根据民间传说与话本戏曲,编着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
作者简介
文学地位:
《水浒》又名《水浒传》《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
创作背景: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宋元时,女真、蒙古贵族先后南侵,广大人民处于阶级和民族双重压迫之下。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好理想,寄寓于“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起义英雄形象中。于是关于水浒的故事,便越流传越丰富。作者在表现水浒故事的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的基础上,加工编写成了《水浒传》。
主题思想:
《水浒传》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
解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七十一回本第十回。本文是清初金圣叹的删节本。
①林教头:即林冲,原是北宋京城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②“风雪”:是指故事发生的天气环境。
③“山神庙”:是指故事发生的地点。
与林冲的相关章节:
第六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七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八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九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第十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十一回??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事情的起因是:
林冲妻子往岳庙烧香还愿,遇上高太尉(高俅)的义子高衙内。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便进行调戏。林冲闻讯赶来,于怒喝声中举拳欲打时,一看是上司的儿子,“先自手软了”。不但自己不敢打,甚至阻拦鲁智深去追高衙内,说是“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权且让他这一次”。这里,第一次显示出林冲屈辱忍让的性格。但是逆来顺受并不能使林冲摆脱困境。陆谦与高衙内进一步设下陷阱,让林冲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遇险野猪林……在一个接一个的打击迫害下,林冲的反抗性格逐步强化。尽管如此,他依然想从妥协退让中寻求苟安,没有放弃“挣扎着回来”的幻想。林冲这种矛盾心理,在本课中达到高潮。
沧州遇旧交
密谋害林冲
买刀寻仇人
交接草料场
沽酒风雪中
情 节 回 顾
火烧草料场
愤怒杀仇敌
雪夜上梁山
情节结构: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序幕)
(开端开端)
(发展发展)
(高潮、
结局)
沧州遇旧知
2.酒店密谋
3.小二生疑
4.询问实情
5.买刀寻敌
接管草料场
7.草厅交割
9.身寒沽酒
密谋害林冲
山神庙杀敌
10.庙里借宿
11.偶听真相
12.奋起杀敌
思考:这些情节体现林冲怎样的
性格?他的性格有没有变化呢?
8.用心照料
6.重拨差使
1沧州遇旧
探究人物形象
林冲是《水浒》里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个由安于现状的小官吏被逼上梁山的典型。在《水浒传》当中是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艺术形象。他在小说中思想性格的转变刻画的是最细腻和最动人的。
正直善良,扶危济困
忍辱求安 ,委曲求全
软弱动摇、不思反抗
沧州遇旧
林冲性格:
表现手法:
语言描写(恶了高太尉;
自称罪囚,恐玷辱小二
夫妻)
性格特点:
(交代主要人物,事情的起因,点明林与高的尖锐矛盾,林李亲密关系)
林冲性格:
表现手法:
性格特点:
买刀寻仇
语言描写(那泼贱贼
……叫他骨肉为泥。
今日又无事。)
动作描写(买刀,寻,
团团寻)
激起怒火
急躁刚烈
表现手法:
林冲性格
性格特点:
看守草料场
心理描写(这屋如何过一
冬……修理。神明庇佑)
语言描写(与我好差使……)
不思反抗
随遇而安
表现手法:
夜宿山神庙
林冲性格:
动作描写(拽上
门,锁了。入庙,
掩门,掇将来大
石头。)
心理描写(且去
那里宿一夜……
性格特点:
细心谨慎
随遇而安
林冲性格
雪夜复仇
表现手法:
性格特点:
动作描写(掇、挺、拽、
喝、搠、提、丢、踏、
骂、扯、剜)
语言描写(三喝一骂)
英勇果敢
愤而抗争
从以上分析概括林冲的性格:
善良细心 侠义济困
忍辱求安 委曲求全
急躁刚烈 随遇而安
英勇果敢 愤而抗争
沧州遇旧
陆谦到来
买刀寻仇
不见消耗
接管草料场
亲闻阴谋
雪夜复仇
初步反抗
并不坚决
(急躁刚烈)
(随遇而安)
(奋起反抗)
从情节看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
忍无可忍
大惊大怒
忍
怒
安
反
忍辱求安
委曲求全
林冲这一文学形象具有怎样的深刻社会意义?
林冲当时是保卫京城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有身份,有地位,尚且被逼起来反抗自己的阶级。那么在同样黑暗、腐败的封建社会里,那些被压在最底层的百姓是怎么个活法?那么,走投无路,揭竿而起的人又何止林冲一个?所以我们说,林冲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
这一文学形象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二是认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
分析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的一种描写方法。细节描写虽然“细小”,但在文学作品中是不可缺少的。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细节描写的作用:
一、细节描写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二、 细节描写可以深化主题。
三、 细节描写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四、 细节描写可以渲染人物活动的环境。
试找出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谈谈它们的作用。
参考: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侯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2)对草料场的细节——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3)对山神庙的细节描写,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侯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4)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 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又表明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
(5)老军交差一段,介绍草料场内外情景和办理交接手续时,有风雪中岌岌可危的草屋状况描写,老军酒葫芦的交代。为日后林冲市井沽酒,归来草屋风中倒塌,只得破庙投宿埋下伏笔。
(6)林冲到破庙“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就将怀中牛肉下酒”。林冲没有任何的思想和精神准备来应付突发的事变,有助于向更高潮的情节推进。
(7)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沧州城东十五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往东走,陆虞候放火从西面而来,双方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3.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景物描写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
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
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四、突出主题。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揭示主旨,这一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结尾。
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
直接
描写
林冲初到草料场。纷纷扬扬、卷、一天
林冲出门沽酒。那雪正下得紧
侧面
描写
林冲看住处草屋。四下里崩坏了、摇振
林冲回到草料场。已被雪压倒、被雪水浸灭
人
物
林冲的感觉。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
林冲出门。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俪背着北风而行
林冲回来。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的奔到
林冲到山神庙。先取下毡笠子……早有五分湿了
沽酒返回时。到晚越下得紧了。
手刃仇敌。 大雪铺地,火光冲天
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起到怎样的作用?
(1)直接描写风雪
有三处:
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渲染氛围,推动情节发展。
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俪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推动情节发展。
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渲染出悲壮的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例如:
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屋已被风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3)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例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
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是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二是推动情节发展,三是烘托人物。
第一点,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啊!第二点,情节的发展与风雪密不可分。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庙里来,等等,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点,烘托了人物性格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变化。
课后作业:
写一篇赏析文章,参考题目:
①林冲思想性格变化浅谈
②“逼上梁山”——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感
③小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景物描写
④比较《祝福》中的雪景描写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雪景描写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