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诲人不倦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 3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十一、诲人不倦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 31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8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4 15:46:3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1张PPT)
诲人不倦
教学重点与难点(目标)
疏通字词
读懂文本
归纳篇目内容,探究文化内涵
背诵相关篇目
结合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疏通字词
读懂文本
编写导学案,重点掌握字词及重要概念
重要字词:抑







倩…
重要概念:类


启发
述作


语:有教无类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举一反三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
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三隅反、
闻一知十、切磋琢磨、
告诸往而知来、绘事后素、述而不作。
教育作用
教育对象
教育内容
教师素养
教学方法和原则
归纳篇目内容,探究文化内涵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15章中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作用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习: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习染)
2.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反复练习)
3.莫如修仁义而习文。(《韩非子·五蠹》)(学习)
4.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论衡》)(习惯于)
5.通书,习戎事。(《新唐书·张仲武传》)(熟悉)
6.鹰乃学习。(《礼记·月令》)(飞翔)
前者是后天所决定的,后者是先天所决定的,
孔子重视教育,强调教育的作用,主张因材施教。
后者有岐视侮辱劳动民众的思想。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联系《论语》中的其他篇章,我们还能够找到孔子的以下“片言只语”,对此你作何理解?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认为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为规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这教育观符合儒家“以德治国”的主张。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主张富民,但认为民富了,更要注意教民。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首位。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论语·子路》)
孔子认为要加强保卫国家的教育和作好战争的准备。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
让没有经过教育的人去打仗,是漠视生命,违背了仁德
教育的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
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对此,你作何评价?
关于这个“类”,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一种是无论出身的贵贱等级,都能接受教育;
一种是无论品行的善恶智愚、态度年龄
,都能进行教育。
一种是无论民族、种族、氏族,都能进行教育。
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他“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招收的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各不相同,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仲弓,出狱的犯人公冶长,做过盗贼的颜涿聚。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所以何晏认为,有教无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孔子招收的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却比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都成为高才生。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的比孔子小近五十岁。孔子并不歧视品行上有缺陷的人,照样收他们为弟子,他们后为也都成为孔子门下的优秀学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
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
孔子有教无类的朴素的教育普及思想,
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义务教育是相通的
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
孔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
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
教育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注重历史文献的学习,但仅书本知识还不够,还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高尚的德行,概括为:
知识修养(六艺、经传)、
实践能力、
品德修养(孝、悌、忠、恕、信等)三方面
教育内容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
其子也。”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教——礼教——乐教
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
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认为首先应该教育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敬爱兄长,不多说话,要诚实可靠。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人,
学有余力之时去学习文化知识。认为要从学习礼开始,不学习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社会的根本。他尤为重视学诗,更为可贵的是他不讲鬼神迷信,在那个宗教迷信思想很流行的时代,能做到这样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孔子的教育内容由于受时代局限,很少讲到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他尽管自己博学多识,但不重视科学知识,甚至鄙视生产劳动知识,这是孔子教育内容的消极方面。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方法与原则
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实行启发式必须
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
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孔子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
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符合教学基本规律,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8)
2
.讨论式教学法
子夏在联想中举一反三
孔子与弟子在讨论中教学相长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3.激励式教学法
孔子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
激发学生要独立思考,闻一知十。
因是根据;材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教是教育。合起来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5
.因材施教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与技艺。
孔子认为诲人不倦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
孔子认为,教师最基本的态度是教导学生时要耐心、敬业。
学而不厌体现的是个人的勤奋努力,是智者的表现;
诲人不倦是仁者的风范,体现的是他对学生的爱,
也是他在教育事业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
教师的素养
诲人不倦的精神
孔子一方面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另一方面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是否矛盾?
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说的是教学方法。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教学者要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情况施教。
教师的素养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精益求精,完善自我
子贡自以无谄无骄为至矣,闻夫子之言,又知义理之无穷。虽有得焉,而未可遽足也,故引诗以明之。……然不切则磋无所施,不琢则磨无所施学者,故学者不可安于小成而不求造道之极致,亦不可骛于虚远而不察切己之实病。——朱熹《论语集注》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身教重于言传
孔子主张“敏于事而慎于
言”。在教育方面重身教,故“欲无言”。不仅如此,政治上也重力行。
至于说到“天何言哉?”,倒不只是孔子一人的看法。《诗经·
大雅·文王》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礼记·哀公问》说:
“无为而物成,天之道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说:“天不言,使人发其意;弗为,使人行其中。”都是说的同样的意思。甚至包
话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和“大音希声”之
类的话,也都与“天何言哉?”有相通的精神。
  既然如此,我们又说这么多干什么呢?
  天何言哉?圣人何言哉?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倍于作矣。
——朱熹《论语集注》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①述是对古代礼乐及相关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孔子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述而不作与其相适应。
②在述与作间,作是第一位,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进步。述而不作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合现代社会要求。
③述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继承,否则不能成功。
④对前人成果带有自己观点和倾向的整理的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
重古代文化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各得其所,各司其职
重礼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乐音得正,所以雅颂之诗各得其本所也。雅颂是诗义之美者。美者既正,则余者正,亦可知也。——皇侃疏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要成为器具)。”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思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其他教育和学习的思想
有教无类
诲人不倦
闻一知十
举一反三
切磋琢磨
述而不作
各得其所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
请用原文的成语来概括
说说你心目中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早在16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就将孔子的学说包括教育思想传入欧洲,引起巨大震动。欧洲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领袖伏尔泰称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和道德的化身。
子曰:“
,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
背诵相关篇目
(7.8
11.12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    ?,子贡属于    ?。(2分)
(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
①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
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
言语
德行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材料二: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1)材料一中孔子说的“礼”具体指       ???。孔子认为礼也是一个人生存于社会的根本,他教育儿子孔鲤“       ????”。(2分)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
①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
②诗书礼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兴”“立”“成”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一个人学习发展的过程规律,是一个人从初始立身到教化影响他人的过程。
周代的礼仪制度 
不学礼,无以立
(2009浙江,24)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2分)
举一反三
(2)据孔子与子贡对话,概括一条教学原则,并以评析。(4分)
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
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评析:当子贡指出孔子“不言”时,孔子以“天何言哉”来回答,以四时的运行、百物的生长来回答子贡的疑问,其实是孔子强调教师无须多言,要注重身教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