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21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表格式,含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推荐】2021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表格式,含教学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3-24 13:3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科  目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40分种)
学习者分析 初二(12)班是本年级的特色班,地理知识较扎实,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较好。有能力通过搜集资料,归纳出一些“治理生态环境”的建议及看法,适宜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自学形式;其次,学生已有一定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时期,而且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发言积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2、对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方法探讨过程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整理学习内容,使学生认识到“黄土”是黄土高原的中心事物,认识到区域的中心事物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二、过程与方法
把造成“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原因,及“生态建设”这两部分的重点作为活动探究内容交给学生,课前把全班分成4——5人小组,搜集有关黄土高原方面的资料,制作成课件。希望通过小组讨论、自学、查找资料等,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并在学生交来的作业中找出5组优秀的作品在课堂上展示,通过各小组的各自讲述,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思维辨别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其原因。
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
3、通过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出区域的主要气候特征。
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脆弱的生态环境。
治理黄土高原的措施。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合作的意识,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生态建设;
难点: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2、造成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题 播放歌曲《我热恋的故乡》和歌词以及黄土高原地区的风俗图片
提 问:大家听完这首《我热恋的故乡》和《陕北风俗图片》后,有什么感受吗?
总 结: 贫瘠、穷、落后、环境恶劣 通过歌曲和部分图片的引入,以及上学期学过的知识,使学生对黄土高原留下一个初步的影响——贫瘠、落后、环境恶劣
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资料展示: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面积
64万平方千米
海拔
1000——2000米1000-2000米
黄土厚度
100米,最厚可达150米
提出问题: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请同学看课本第67页活动2题,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探究问题: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黄土高原形成于240万年前。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的黄土为什么只堆积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呢?与它的位置和地形有什么关系呢?
展 示:黄土高原地形图
分 析:黄土高原处在我国的第二阶梯,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总 结:黄土高原东南高,西北低,受地形和地势的影响,使面积广大的黄土堆积下来。
让学生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建立这样一种意识,即“科学理论应该以实际观察到的想象为基础,经过严密的推理以后,才能形成”。
并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推理、分析、判断的能力。得出区域的特征与各自然因素的关系。
知识应用
活 动: 以接龙的形式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单位。

目的是训练学生读图能力,学会查找跨省区域的范围。
知识巩固、能力提高 多媒体图片展示黄土高原上的三种地貌——塬、梁、峁,并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塬梁峁”。
复习巩固: 展示黄土高原上三种地貌的等高线图,并对黄土高原的地貌进行分析归纳。
总 结: 黄土高原地形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黄土广布、土质疏松、植被稀少。
提 问: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植被稀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复习巩固:指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的干湿状况,得出黄土高原由半湿润过渡到半干旱、干旱地区。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读图72页8.11和8.12,分析黄土高原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在7、8月,而且多是暴雨。
图片展示:黄土高原植被稀少的景观图 黄土高原的三种不同的地貌类型,只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学生不容易理解,故课前把地貌特点的资料印发给学生。
通过分析等高线图,更加深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形支离破碎的理解,并通过对气候图、干湿图的分析,对已学的知识加与巩固。
加深对造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劣的原因
设问质疑 承转过渡: 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的水是黄色的,那么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前后水质的变化是怎么样的呢?
展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前后水质的变化”图 联系前后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拓展思维 探究问题: (1)有人说黄河的水可以变清;
(2)也有人说黄河的水不可以变清;
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提 问: 黄河流经黄河之后的水为什么是黄色的?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设问质疑 承转过渡:我们说,治理黄河的泥沙,最关键的是治理黄土高原,因为,黄河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的面积达到43.4万平方千米。
展示图片:同等降水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让学生观察图片,选择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图片(C),说明该地区植被稀少是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的根本原因。
合作讨论、探究新知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很严重,说明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很脆弱,对于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下面我们请出5组做得比较优秀的powerpoint进行交流,每组选出二位代表,同学们在看和听这些同学的作品时,一边观察,这些同学的作品好在那里?那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选出5组优秀的powerpoint作品进行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组织运用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运用原有的知识、资料进行整合、筛选和分析的能力。
学生探究学习(内容略)
归纳总结、 引申思考 总 结: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归纳学生提出的生态治理措施:
(1)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2)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3)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4)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 沟壑纵横 )
2、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水严重)
3、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首先要 (制止滥垦土地)
4、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效方法是(植树种草与建梯田、
修挡土坝相结合)
5、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解决这个问题,不正确的是
通过巩固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内容知识掌握的程度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整本书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分成了四部分:(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的分布及形成的原因;(2)严重的水土流失;(3)脆弱的生态环境;(4)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前两部分由教师作引导运用地图说明区域的位置、地形特征,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表景观;以活动题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示意图和证据资料,通过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小组讨论、自学、查找资料等,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