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有层次的风景
年级 五 学期 一 单元主题 江南水乡 教材 上教版
课型 绘画表现 评价模块 绘画与表达 课时 1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上教版第十册第一单元“江南水乡”一课。教学内容是小学空间表现学习的最高阶段,在已有的形体、透视,空间表现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风景画近、中、远景的处理方法。主要是通过生活中景物视觉现象的归纳,发现景物近、中、远景的远近关系。并在实践中,获得表现风景画层次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风景画中前后的空间关系已形成一定的感知与理解力,但在具体描绘时却无法有意识地关联之前的美术知识与技法来表现画面的空间层次。故教学中主要通过探究生活中景物的远近变化,归纳景物层次的表现方法,表现有层次的风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风景画近、中、远景的远近关系,学会运用线描技法表现有层次的风景画。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与比较景物远近变化的过程中,发现景物近、中、远景的远近关系,体会线描的独特魅力。在分析与实践中,学习风景画层次的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风景画的层次美感,体会观察与表现的乐趣,获得表现风景画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景物近、中、远景的远近关系。
教学难点:虚实、对比表现景物层次。
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画照片表现有层次的风景画。
作业要求:
(1)画出近景、中景和远景。
(2)画面有前后、深浅、虚实的层次变化。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黑白灰色块教具、明胶片、碳柳条、擦笔。
学具准备:碳柳条、擦笔、水乡照片、水乡线描稿。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课堂示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 关键提问 评价内容
一、 交
流
与
导
入 投影演示风景画景物的叠加,感受近、中、远景呈现的层次感。
教师总结:景物由近及远形成了近景、中景、远景,形成画面中具有层次的风景。
导入课题——有层次的风景 画面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能感受近、中、远景形成画面层次。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感受引出学习内容。
二、 观
察
与
分
析
1.实验发现景物的远近变化。
(1)景物远近的透视关系。
(2)景物远近的对比关系。
(3)景物远近的虚实关系。
2. 出示画家风景画图片,感受画面表现的层次感。
3. 讨论绘画作品,发现近、中、远景在画面中的处理方法。
(1)近景:表现得大;可只画局部;有时简练。
(2)中景:一般是画面的重点,完整具体。
(3)远景:表现得小些;淡化概括;给人宽泛的感觉。 景物由近及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画面中谁在前?谁在后呢?
绘画作品中是运用生么方法处理画面层次的? 能发现交流景物的远近变化。
相比照片能感受绘画作品的层次感。
能发现交流画面层次的处理方法。
设计意图:在体验活动中,发现风景画中近、中、远景前后关系的处理方法。
三、 示
范
与
尝
试 出示作业内容与要求。
依据作业要求示范:
(1)分析画面中近中远景的安排。
(2)运用柳碳条表现景物前后的(深浅)对比关系。
(3)运用擦笔表现景物前后的虚实关系。
(3)调整画面,突出层次感。
3. 学生绘画,教师指导。
作画的步骤是什么?有什么要点?
能否根据步骤作业要求与完成作业。
能否画照片表现有层次的风景。
设计意图:运用碳柳条与擦笔表现有层次的风景。
四、 展
示
与
交
流 1. 学生展示作品。
2. 学生互评,教师总评:
(1)画面中能否体现近、中、远景的层次。
(2)能否用不同的方法表现景物的层次。
3. 结束语,引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能否运用美术语言对本课所学进行评述。
设计意图: 通过作业展示,分享同伴的创作经验。
板书设计 有层次的风景
大小关系 远 近 对比关系
虚实关系
评价标准 优 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表现景物的远近关系;造型具体,画面层次关系明确。
良 能表现出景物远近的对比与虚实关系。
合格 画面能基本表现画面的层次变化。
需努力 画面无法表现层次效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