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空气》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大象出版社,2017版
内容来源: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主题:《找空气》
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物质外在特征、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能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个主题作出猜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属于综合探究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空气的客观普遍存在性及一些一般物理特征进行认知。本节课是依据学生对空气已有认知的前测分析发现而进一步开展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观察或借用其他材料找到空气并证实空气确实存在。
学情分析
经过之前的实验操作与学习,学生懂得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多动脑思考。教学本课时,学生对空气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很少借助身边的材料感受空气的客观存在。所以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利用感官感知空气和利用材料寻找空气作为教学重点,并鼓励学生将实验方法运用到生活中,继续寻找充满空气的材料。
教学目标:
能够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方面感知空气的存在。
能够借助身边材料,进一步证明空气存在于不同空间内。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以及搜集证据的能力。
重点:
能够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方面感知空气的存在。
难点:
能够借助身边材料,进一步证明空气存在于不同空间内。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一,借助塑料袋,学生通过观察、倾听、感觉找到袋子的变化,感知到空气的存在。
针对目标二,通过教师提供的多种材料,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发现空气存在于这些物体中,找到空气。
针对目标三,学生以4人为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去思考实验材料如何使用,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要操作的实验材料和任务,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得到锻炼。有些材料只有一份,只能一个人进行操作,在操作与观察中,学生学会了合作。
教学准备:
盛水的水槽、塑料袋、矿泉水瓶、气球、粉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些关于空气的知识,还在问题银行中存入了几个和空气相关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从中提取第一个问题进行探究,找一找空气在哪里?
复习旧知,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环节二
利用袋子
感知空气
活动一:猜猜哪里有空气?
能猜出多个地方有空气
活动二:借助手中的塑料袋,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去感知空气的存在。
学生进行实验结果汇报。
能说出“袋子鼓起来了”“拍爆的时候有声音”“松开一个小口有风”(评价任务一)
环节三
多种材料
寻找空气
活动一: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装空气呢?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能说出大空间里有空气
活动二:借助材料袋里的材料,小组合作找空气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能说出证据证明每种材料里存在空气,小组成员分享实验结果。(评价任务二、三)
环节四
拓展延伸
回归生活
生活中还有一些地方没有空气,寻找1-2个物品证明
能找出没有空气的地方。
(评价任务三)
附板书设计:
找空气
感知空气
寻找空气
眼睛---袋子鼓起来
大空间
耳朵--袋子爆破声
物体内部
手---有风出来
小孔隙
我们周围充满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