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检测试卷(六)
(考试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积累运用(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挂罥(juàn)?
北冥(mín)
兑命(yuè)?
食马者(sì)
B.布衾(qīn)?
绦鱼(tiáo)
大庇(pì)?
沉塘坳(ào)
C.修睦(mù)?
尽粟(lì)
突兀(wù)?
学学半(xiào)
D.骈死(pián)?
槽枥(lì)
怒号(háo)?
抟扶摇(tuá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B.执策而临之(面对)
C.不独亲其亲(父母)
D.高者挂罥长林梢(挂结)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系向牛头充炭直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骈死于槽枥之间
4.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2分)?(
)
A.
志怪者也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B.
策之不以其道
一食或尽粟一石
C.
虽有至道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D.
不独亲其亲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男有分,女有归?
归来见天子
B.翩翩两骑来是谁?
是马也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谋闭而不兴
D.策之不以其道?
独行其道
6.古诗文默写。(6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虽有嘉肴》)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在漏雨的茅屋中彻夜难眠的情形的句子是“
”。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两句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4)白居易的《卖炭翁》中“
,
”两句通过肖像描写写出了卖炭翁烧炭的艰辛。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8分)
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习近平同志说:“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1)请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上面材料中获得的主要信息。(2分)
请你根据日常积累列举一则与“和”文化有关的古代名言。(2分)
(3)为了介绍“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某同学找到了以下几则材料,请你帮他去掉不符合要求的两项(只写序号)(2分)?
①故宫的三大殿被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②商人们常说“和气生财”。
③蔺相如受命带和氏璧去秦国换15座城池,他见秦王并不愿意交换城池,可和氏璧已经在秦王手里,于是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与秦王斡旋,最终使和氏璧完好无缺地回归赵国。
④国人拜年时互道“大吉大利”。
⑤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⑥贺人新婚要讲“和和美美”“琴瑟和谐”。
(4)在食堂排队买饭时,小晖不小心和一位同学撞到了一起,饭菜洒了那位同学一身。那位同学气得满脸通红,说:“没长眼呀你!你怎么不看着点儿!”本着“和为贵”的处世原则,小晖会说:“
”(2分)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江?汉①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①本诗写于杜甫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漂泊流徙。②腐儒:诗人自称,含有自嘲之意。
8.找出颔联中的意象并分析其作用。(3分)
9.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9分)
【甲】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注]决焉?
【注】奚:怎么。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知其善也?
(2)然后能自强也
学学半?
(4)而或不达于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甲】文以“嘉肴”“至道”开篇,有什么作用?(3分)
【甲】文阐述的观点是
;【乙】文阐述的观点是
。(2分)
14.阅读【甲】【乙】两文,说说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1分)
贩赈灾(节选)
钱泳
嘉庆十有九年,江南大旱,地势视无锡为高,被灾尤剧。邑侯齐彦槐尝以事赴乡,窃见赤地数千里,民间无米炊,爨①无薪,汲无水,恻然忧之。夫官发常平仓谷。平粜②于民,便矣。然远在数千里之外者,不能为升斗之米来也。故官平粜,但能惠近民,不能惠远民。殷富之家,以其余米平粜于其乡,远近咸便矣。然无升斗之资者,不能籴③也。故民平粜,但能惠次贫,不能惠极贫。以此,定图赈之法。至今岁三月,计捐钱十有二万四千余缗④矣。而殷富之家,好行其德,复于其间为粥以赈。城乡设厂十余处,计所捐又不下万数千缗,饥民赖以全活者无算。呜呼,孰谓人心之淳,风俗之厚,今不若古哉!
【注】①爨(cuàn):烧火煮饭。②粜(tiào):卖出(粮食)。③籴(dí):买进(粮食)。④绎(mín):穿铜钱的绳子,这里指成串的铜钱,一千钱为一缗。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嘉庆十有九年?
窃见赤地数千里?
(3)远近咸便矣?
(4)但能惠次贫?
16.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以此,定图赈之法”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邑侯齐彦槐尝以事赴乡
B.策之不以其道
C.不以千里称也
D.以刀劈狼首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孰谓人心之淳,风俗之厚,今不若古哉!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清朝嘉庆十九年,江南大旱,无锡由于地势较高,所以遭受到的旱灾比较严重。
B.大旱期间,官府平价出售粮食,能够惠及所有的百姓。
C.股富人家在受灾期间在城里乡下设粥厂来縣灾,饥民靠此活命的不计其数。
D.齐彦槐制订了娠灾的办法,这体现了他具有侧隐之心,能关心百姓疾苦。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检测试卷(六)参考答案
1.D本题考查判断读音正误。A.“冥”应读míng。B.“庇”应读bì。C.“粟”应读sù。
2.C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C.“不独亲其亲”的意思是“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
3.D本题考查辨识文言语句中的通假字。A.“冥”同“溟”。B.“直”同“值”。C.“与”同“举”。
4.C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词类活用。C.“道”,道理;“恶”,厌恶。A.“怪”,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B.“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D.“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C?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C.两个“是故”的意思都是“所以”。A.两个“归”的意思分别为“女子出嫁”和“返回”。B.两个“是”的意思分别为“判断动词,是”和“这”。D.两个“道”的意思分别为“方法”和“道路”
6.(1)然后能自强也(2)长夜沾湿何由彻(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4)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7.【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信息。首先要认真研读材料内容,找到材料中的主要问题,从中筛选、提炼出一条关键信息即可。
(2)本题考查对古代名言的积累。根据平时的积累,列举一则与“和”文化有关的古代名言即可。(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拓展。阅读所给材料,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即可。第③则材料中,“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与秦王斡旋,最终使和氏璧完好无缺地回归赵国”是说“聪明才智”所发挥的作用;第⑤则材料是说做事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想成功,就要做一个有志者、一个苦心人。这两则材料与“和”的内涵无关。(4)本题考查语言运用。根据题干所给出的信息,结合人物所面对的情境,本着“和为贵”的处世原则思考应该跟对方怎么说、说些什么。首先应诚恳道歉,请求对方的原谅,然后提出解决方法。态度要诚恳,语气要柔和委婉,表达清楚明白。
【答案】(1)中国文化崇尚“和”。
(2)(示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③⑤
(4)(示例)这位同学,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请你原谅。弄脏了你的衣服,我负责给你清洗干净,可以吗?
8.【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颔联指的是诗歌的三、四句,字面上写的是诗人所看到的片云、孤月,实际上是用它们暗喻诗人自己。诗人把内在的感情融入外在的景物当中,感慨自己虽然四处飘零,但对国家的忠心依然像孤月般皎洁。
【答案】意象:“片云”“孤月”。作用:“片云”“孤月”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流露出诗人漂泊无依、孤独烦闷之情。
9.【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时可从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也可以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情感,还可以联系标题及前面的诗句一同体会。颈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处世的人生态度,运用借喻的手法写出了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尾联借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再一次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
【答案】表达了诗人虽年老多病、身处逆境但仍积极处世,想要一展宏图的抱负和情感。
【诗意】?我漂泊在江汉一带,思念故土却不能归,在茫茫天地之间,我只是一个迁腐的老儒。看着远浮天边的片云和孤悬暗夜的明月,我仿佛与云共远、与月同孤。我虽已年老体衰,时日无多,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觉得病情渐有好转。自古以来养老马就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是为了取其体力。
10.【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解答本题,首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意思。(1)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善”,好处。(2)句意: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强”,勉励。(3)句意: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同“收”,教导。(4)句意:但或许还不能应用于实际。“或”,或者,也许。
【答案】(1)好处?(2)勉励(3)同“教”,教导(4)或者,也许
11.【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理解句子大意,然后抓住句中关键词的意思,查看有无特殊文言现象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译句的语序,得出答案。
(1)关键词:“嘉”,美,善;“肴”,用鱼肉等做的荤菜,也指精美的菜;“旨”,味美。(2)关键词:“是故”,所以;“困”,困惑。
【答案】(1)虽然有味美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2)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
12【解析】本题考查开头的作用。【甲】文以“嘉肴”“至道”写起,是为了用“嘉看”与“至道”作类比,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通过“嘉看”“至道”的类比,人们更容易理解“教”与“学”的美系。类比说理的使用更便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接受作者的现点,从而起到教育意义。
【答案】以“嘉脊”“至道”开篇,是为了让两者作类比,从而引出下文对“教”和“学”关系的论述,使文章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
1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理解文章主旨,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厘清文章运用的说理方法,抓住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概括回答。【甲】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救”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即“教学相长”。【乙】文,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然后辩证地分析“问”与“学”之间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问。
【答案】?教学相长?君子之学必好问
1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结合文章主旨或观点。表明自己的看法。可先用一句话概括个人感受或观点,再用两三句话深入展开谈感受。【甲】文强调“教学相长”,“教”和“学”互机推动、促进。【乙】文强调“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告诉人们“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由此谈启发即可。
【答案】?(示例)“教”和“学”是可以互相促进的,“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在学习中,我们应多向老师、同学质疑提问。
【参考译文】
【乙】君子学习一定要喜欢提问。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进行的。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出疑问就无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欢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但或许还不能应用于实际;懂得了那些大的道理,但或许还不能了解那些细节,(如果)放弃了提问,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15.【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需要在平时积累识记,要活学活用。解答本题,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1)联系《<论语》十二章》中的“吾十有五”可推断出,这里的“有”是通假字,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句意;私下观察到几千里大地寸草不生。“窃”,私自,私下。(3)句意:那么远近的百姓都方便了。“远近”,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近的百姓。(4)句意:仅仅只能惠及比较贫穷的人。“但”仅,只是。
【答案】(1)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私自,私下
(3)远近的百姓?(4)仅,只是
16.A?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及用法。例句中的“以”和A项中的“以”都是“介词,因为”的意思。B.介词,按照。C.动词,凭借。D.动词,用。
17.【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翻译文言句子,必须遵循“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关键词:“孰”,谁;“淳”,质朴,淳厚;“若”,如。
【答案】?谁说人心的质朴,风俗的淳厚,现在不如古代呢!
18.B?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根据“然远在数千里之外者,不能为升斗之米来也。故官平柴,但能惠近民,不能惠远民”可知,选项中“官府平价出售粮食,能够惠及所有的百姓”的说法错误。
【参考译文】
嘉庆十九年,江南大早,无锡地势较高,受到的早灾尤其严重。邑侯齐彦槐曾经有事去乡下,私下观察到几千里大地寸草不生,民间没有粮食做饭,做饭也没有薪柴,没有水可取用,(他)为此感到悲痛担忧。官府像平日一样发放粮食。平价卖给百姓,比较方便。然而,远在几千里之外的人,不可能因为一点粮食来到这里。所以官府平价出售粮食,仅仅能够惠及住在近处的百姓,不能惠及住在远处的百姓。殷实富足的人家,将他们多余的粮食在乡下平价出售,那么远近的百姓都方便了。然而没有一定钱财的人,不能买进粮食。所以有人平价出售粮食,仅仅只能惠及比较贫穷的人,不能忠及非常贫穷的人。因此,制订了赈灾的办法。到了今年三月,共计捐钱十二万四千多缗了。然而殷实富足的人家,喜欢做善事,又在受灾的期间用粥来赈济,城里乡下造厂的又不少于几万千缗,饥民靠此活命的人不计其数。哎呀,谁说人心的质朴,风俗的淳厚,现在不如古代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