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4 21:2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列举并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及发射时间。
2.了解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和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事迹。
3.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首先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更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其次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教材主干知识、把握人物形象、感悟爱国精神;最后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掌握基本的概括能力之外,还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加上思维导图的使用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逐渐加强,能够在学完本课后把握整节内容的知识框架体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教材中科技文化成就背后的人的品质把握,尤其是“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解读,让学生感悟人物的自力更生、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品格,树立良好的榜样,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在无数个日夜中奋斗才有了今天的中国,明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钱学森也要毅然回国建设新中国的浓浓爱国情怀,始终树立一个信念“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先有国才有家的信仰要始终坚定,树立中华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一)导入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许多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文化事业也不断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那么我们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取得了哪些科技文化成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看看我们到底取得了哪些令人骄傲的成绩。
学生听讲,看课件展示内容。
通过问题导入法有利于学生开始思考,更加有利于最后的总结归纳,可以让学生立足于全篇。
(二)新课讲授
1.展示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2.让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概念“两弹一星”。
3.利用教材梳理科技成就。
4.结合教材人物扫描并补充钱学森、邓稼先的事迹和称号。
5.提出问题:我们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呢?取得这样的成就有何意义呢?
6.过渡:在科技方面我们还制定了“863”计划、“973”计划等,那么我们除了地面计划还没有什么航天计划呢?
7.有的话我们在载人航天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8.我们看过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从钱学森、邓稼先导航天人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爱国情怀,我们把他们身上的这种情怀具体为“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我们来看看具体内涵指的是什么。(多媒体展示集体内涵)
9.过渡:我们继续来看科技成就方面。
首先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杂交水稻和袁隆平,看一下时间和意义,在了解一下“超级稻”的历史突破。
接着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在医学方面的成就:青蒿素和屠呦呦。
10.说完科学技术,我们来看看我国的文化事业的发展,首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让文化领域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其次是对这些累累硕果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节点进行时间段的区分。
11.展示莫言的代表作品及获得诺贝尔奖的事实,以此来谈谈请大家结合生活,说一说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谈谈对文化自信的理解。
1.根据展示的目标和重难点来明确学习目的。
2.根据教材注释回答“两弹一星”是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3.根据教材回答原子弹、导弹、氢弹成功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的时间。
4.根据教材和补充可以知道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两弹元勋”邓稼先。
5.根据教材91页就可以回答相关问题。
6.回答:有。
7.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8.学生根据展示内容在书本相应位置进行笔迹补充。
9.继续看我国在科技方面的农业和医学上的成就。并且记住这些为国家奋斗的人们。
10.根据时间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来划分作品的成品时间。
学生可以简单地讨论后讲讲中国文化的影响,如孔子学院、中国功夫文化等,然后再简单谈谈自己对文化自信的理解。
1.听课更有针对性。
2.让学生阅读更细致。
3.自己梳理更能把握相关知识点。
4.加上老师的补充更能感受到时代伟人的爱国情怀。
5.自己动手找的再加上老师的肯定印象更加深刻。
6.稍加过渡更能衔接前后内容。
7.我们的载人航天系列飞船很成功但是其中突出的几个时间点和飞船要记住。
8.感受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们的爱国情怀来感染学生,潜移默化。
9.趁热打铁,继续感受我国取得的成绩,加深这种民族自豪感。
10.明确有“双百”方针的指引才有文学领域欣欣向荣的局面。
11.看到今天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三)课堂小结
启发学生用思维导图来总结:
跟老师一起来总结归纳出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形式便于学生把握全局,在学习新课是要把书先读薄再读厚,而且我们这学期一直在练习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有这种学完就总结的习惯。
(四)课堂拓展
1.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教育事业也发展迅速,成就巨大。
中国政府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20世纪末已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中等教育取得长足进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满足多种教育需要。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建成一批重点高校,师资雄厚,学科、专业丰富,培养了大批人才。(展示相应的图片)
2.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展示相应的图片)
观看课件,了解我们在教育方面的建设及成就:科教兴国战略、义务教育成果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拓展延伸。
(五)课堂练习
材料一: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问题:结合材料,想一想: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中国和世界上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我国作出了独立研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通过问题思考来加深印象,强调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及意义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