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1-31 19:4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下图,AB为晨昏线,O处有一旗杆为5米,且该日旗杆影长始终不变为18.5米,并作顺时针旋转,C处所在整条纬线此刻的太阳高度角分布如右图所示,已知tan15°=0.27、tan20°=0.36、tan23°=0.42、tan30°=0.577,回答1—3题。
1.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A.30°N,150°W
B.23°S,30°E
C.15°N, 30°E
D.15°S,150°W
2.右图中的H的值为
A.60° B.36° C.30° D.47°
3.该日C点一天内人影变化为
北京时间2009年2月11日某时,美国一颗卫星(铱33)与俄罗斯一颗已报废的卫星(宇宙2251)在西伯利亚上空约800千米处相撞。其中,铱星33的轨道倾角为86度,宇宙2251的轨道倾角为74度。(卫星轨道倾角即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读 “卫星相撞地点示意图”回答4—6题。
4.两卫星相撞前那一时刻,铱星33运动方向是朝
A.东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北方向
5.两卫星相撞时
A.莫斯科正烈日炎炎 B.北京正处深夜
C.华盛顿正夕阳西下 D.伦敦正旭日东升
6.俄罗斯是中国友好邻邦,下列领域中中俄两国互利合作前景广阔的是
①能源开发 ②双季稻种植水稻技术
③居民生活消费品 ④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⑤航空与航天技术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的等厚度线分布图,回答7—8题。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中“38”等厚度线大致与京九铁路线吻合
B.图中“40”等厚度线大约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我国地壳厚度呈现出自南向北由薄到厚的变化趋势
D.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的地壳平均厚度由厚到薄
8.下列剖面图中,能正确表示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的是
读 “北印度洋水平及垂直方向洋流示意图”,完成9—10题。
9.该上升流对印度洋西部海域的影响
①使得海水蒸发量增大②沿岸地区降水量增加
③沿岸地区海洋生物增多④表层海水水温下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一货轮从红海经曼德海峡到印度洋,最终到达印度的孟买,一路都是昼短夜长,该货轮航行的情况是
A.顺风顺水 B.顺风逆水
C.逆风逆水 D.逆风顺水
下图中,两条相邻等高线海拔相差100m。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区域河流( )
A.北半球  向南流
B.南半球  向南流
C.北半球  向北流
D.南半球  向北流
12.a、b两地的温差约为( )
A.1℃ B.2℃
C.3℃ D.4℃
下面图表表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和该地形区中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3—14题。
自然带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山地针阔混交林带 山地针叶林带 山地草原带 山地草甸带 气温曲线降水量直方图
垂直分布高度 西坡高度(米) 1100至1500 1500至1800 1800至2400 2400至2700 2700至2870
东坡高度(米) 800至1100 1100至1600 1600至1900 1900至2580 2580至2870
13.该地形区最可能是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青藏高原 D.华北平原
14.山地东西两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差异 B.水分差异 C.地势高低差异 D.纬度差异
下图中,左图是“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右图表示在不同纬度的四地垂直竖立高度相同的旗杆,正午时旗杆顶点的影子周年变化范围示意图。完成15—16题。
15.左图中,由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而形成和由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m、n和b 、e B.b、n和c、e
C.s、e和t、c D.t、r和c、e
16.左图中d地区标杆的影子与右图中对应的可能是
A.①、② B.②、 ④ C.①、③ D.③、④
读某半岛(板块局部)向北俯冲示意图,回答17—18题。
17.该半岛向北运动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
A.喜马拉雅山B.阿尔卑斯山C.安第斯山D.落基山
18.该半岛由距今7100万年至距今1000万年间,向北移动了大约
A.2800km B.3800km C.4800km D.5800km
总人口抚养比:被抚养(赡养)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总人口抚养比较低,低于50%,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下图为我国某省不同年份的总人口抚养比。2006年以后10年,是该省利用“人口红利”的重要时期和挖掘经济增长源的战略机遇期。据此回答19—20题。
19.2006年以后的10年,是该利用“人口红利”的重要时期和挖掘经济增长源的战略机遇期。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之后10年,青少年人口的比重增加,社会负担将有所加重
B. 之后10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会持续降低
C.之后10年,是人口出生数量持续降低的时期
D.之后10年,是劳动人口比重最大的时期
20.关于该省“总人口抚养比”的分析,正确的是
A.1982—2006年,“总人口抚养比”有明显的下降
B.2006年的“总人口抚养比”是1982年和2000年之差
C.“总人口抚养比”下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非常不利
D.由于实行计划生育,该省“总人口抚养比”会一直下降
下图是“不同国家单位GDP能源消耗变化图”,读图完成21-22题。
21.美国与日本相比
A.美国单位GDP能耗一直高于日本 B.两国从高能耗到低能耗同步过渡
C.美国能源利用率高于日本 D.美国早期能耗增长比日本缓慢
22.目前,发展中国家单位GDP能耗超过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A.持续开发能源资源,能源丰富 B.人口持续增长,能源紧张
C.工业发展迅速,大量进口能源 D.生产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低
下图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降雨量与地表径流量关系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同一土地利用方式下,对地下径流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地面坡度 B.植被覆盖率
C.降水强度 D.地面反射率
24.由图可知,甲、乙、丙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对地表保护程度的高低排列顺序是
A.丙>甲>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甲>乙>丙
下图中左图是某著名湖泊,右图表示其水位变化情况,读图回答25—26题。
25.右图所给的信息说明
A.此湖泊的主要水量来源是该地区的夏季降水
B.4、7两月的水面积差比1、4两月的水面积差大
C.从湖底地形看,湖泊的北部坡度比东部小
D.4、7两月的水位差比1、4两月的水位差大
26.近年来,①②两线的距离逐渐靠近,最可能的原因是
A.该湖泊冬季水量减少 B.该湖泊沿岸退地还湖效果明显
C.①以内湖底泥沙淤积 D.①②之间湖底泥沙淤积
读图,回答27—28题。
27.关于上图中的西海岸地区地理特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沿岸地貌轮廓破碎,不利于渔业发展 B.常年受西南风影响
C.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附近 D.有暖流经过
28.关于图中山脉东西两侧水系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流域面积东部小、西部大 B.河床坡度东部缓、西部陡
C.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东部小、西部大 D.东部为内流河,西部为外流河
下图表示的是四个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资料,据此回答29-30题。
29.气候资料中的四个地区种植的农作物排序正确的是( )
A.①水稻②冬小麦③大豆④甜菜 B.①甘蔗②玉米③棉花④苹果
C.①椰子②甜菜③油橄榄④春小麦 D.①天然橡胶②冬小麦③葡萄④水稻
30.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地区与其所在国家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一印度 B.②一美国 C.③一阿根廷 D.④一英国
第Ⅱ卷(综合题,共40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1. (16分)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河三角洲及附近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黄河三角洲地区面积约5000多平方千米,其经济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将建成能源基地、国家一流的石油化工、盐化工基地和农业、渔业等为主的综合农业生产基地。
(1)描述图中3500等积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4分)
(2)近年来,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根据黄河流域发展状况,说明其原因。(3分)
(3)结合黄河三角洲的自然环境特征,说明确立材料二所述“三个基地”的依据。(6分)
表:2009年12月26日至31日渤海沿岸某城市气温统计数据表
日期 26日 27日 28日 29日 30日 31日
最高气温(℃) -6 -5 -2 -5 -5 -5
最低气温(℃) -14 -12 -12 -14 -14 -13
(4)据表,指出本次海冰形成的重要自然原因,并分析其对经济活动产生的危害。(3分)
32.(12分)右图为“我国亚热带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对其进行了综合考察。读图,分析并回答考察小组遇到的问题。
(1)在沿A—E线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岩层的形成年代是A、E两处最晚,C处最早。由此判断沿线地区的褶皱类型是什么?并简述理由。
(2)从图中可以看出,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或山前,呈明显的条带状分布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图中虚线是规划在几个村庄之间修建的公路,乙村到甲村的线路比较平直,乙村到丙村的线路比较弯曲。分析说明这样修建的原因。
33.(12分)近二十年北半球某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变化较大,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了该地区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什么问题?这样会导致什么环境问题?(6分)
(2)根据图二和图三回答,该地区植被覆盖情况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2分)
(3)结合图三谈谈植被覆盖率增加后对地区小气候的影响。______________。(2分)
(4)反映了森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2分)
杭州第十四中学2011学年高三年级12月月考试题卷
地理考参考答案
1—5 CCAAB 6—10 BDACC 11—15 BBABB
16—20 DACDA 21—25 ADDCB 26—30 CCBDB
31.(16分)
(1)3500等积温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影响;该等值线西半段因受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太行山影响(受太行山影响),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南北走向)。(4分)
(2)原因:中游黄土高原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中游修建了水利枢纽工程;流域内用水量增多,入海水量减少,输沙量减少。(3分)
(3)本区域石油、天然气、风能、潮汐能等能源丰富;本区域石油、海盐等资源丰富;本区土地面积广、地势低平;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海域面积广(大陆架广)。(6分)
(4)持续的低温(低温) 危害:对海产养殖、渔业、海上油田、交通运输造成直接的破坏和经济损失。(3分)
32.(12分)
(1)背斜。中心地层年代较老,两翼地层年代较新。(2分)
(2)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较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比较适宜聚落的发展。(6分)
(3)①乙村到甲村地势平坦;②乙村到丙村地势起伏较大,公路大部分路段沿着与等高线平行的线路修建,可减小公路的坡度。(4分) 
33.(12分)
(1)土地利用方式不恰当;山区农业和平原农业的结构必有差异,应按照土地类型种类选择合适的农业部门,山区的农业部门应该以林业为主 会导致水土流失问题严重(6分)
(2)从1985年到1999年植被覆盖情况从草灌木丛占比例大转变为常绿植被覆盖多 (2分)
(3)常绿植被覆盖率高是当地冬季林内气温比林外高温,夏季林内气温比林外低(2分)
(4)调节气候(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