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新场中学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积累应用(8分)
按要求填空(4分)
(1)
,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
(2)战士军前半死生,
。(《燕歌行并序》)
(3)在《过秦论》一文中,叙述秦始皇派遣精兵良将镇守四方重地,盘诘查问的句子是:
,
。
2.按要求选择。(4分)
(1)小松最近学习成绩滑坡厉害,如果用一句话来劝诫他,以下句子最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下列选项中用语得体的一句是(
)。(2分)
A.经常光顾老师办公室问问题,是成绩优秀学生的一大共同特点。
B.既然小茗同学你如此虚心探讨问题的本源,我也就不吝赐教了。
C.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向他表示感谢。
D.拙作《老子补正》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
二、阅读(5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10分)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材料一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材料二
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例如,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这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而这一障碍只是由于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把慢性的穷困变成了急性的穷困才动摇了。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材料三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决定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B.经济关系还包括地理基础和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但是外部环境不属于经济关系。
C.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受经济关系制约,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关系。
D.经济关系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4.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到现在为止,人们不是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历史。
B.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的。因此,人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
C.透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D.人们所研究的领域如果远离经济领域,就越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思想领域,我们在它的发展中看到的偶然性就越多。
5.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3分)
6.分析文中画线语段提及众多人物的作用?(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2分)
干净
孙道荣
①工头指指身后的中人,对他说,经理,这是我们最好的水电师傅了,姓黄。他一定能帮你修好。
②他看了一眼,没见过,见过也记不得,工地上成百上千的工人,他哪能都记得啊。再说,工地上的工人个个都是灰头土脸的,连工头有时候都分不清谁是谁。他说,那好,黄师傅,我们走吧。
③岳父家的下水道又堵了,弄得家里水漫金山,臭气熏天。接到电话后,他赶紧让工头找个水电工,去帮他处理下。
④他打开了车门。黄师傅拎着一个皱巴巴的工具包,跟在他身后,犹疑地说,经理,我身上太脏,你告诉我地址,我还是自己骑车过去吧。
⑤没事,快上车,家里水管还在往外冒水呢,来不及了。他说。
⑥黄师傅扭扭捏捏地上了车,欠着身坐下,两只腿,紧紧地蜷缩在一起。也不知道是热的,还是紧张的,黄师傅的脸上,全是汗水,黄师傅用手背一抹,本来又黑又灰的脸,变得更花了。
⑦他从后视镜上瞄了黄师傅一眼,一踩油门,向岳父家开去。真是越急越乱,半路上,小车的后胎爆了。他无奈地将车停靠在路边。
⑧只能打的了。可是,这条路上几乎没什么出租车,偶尔经过一辆,还是有人的。他焦急地四处张望,不远处有个公交站,他走过去一看,线路经过岳父家附近。正在这时,一辆公交车,缓缓驶了过来。
⑨他和黄师傅,一起跳上了公交车。乘客不多,还有几个空座位。他找了一个双排的空位子坐下,正犹豫着要不要喊黄师傅过来坐,黄师傅已经在他前面的一个空位子上,坐了下来。他松了一口气。刚才在小车里,他就闻到了黄师傅身上很重的汗馊味。
⑩随着车子的颠簸,他微微打起了盹。虽然不必像黄师傅们那样日晒雨淋,但他这个项目经理,其实也是蛮辛苦的。车子里忽然嘈杂起来。是一个大站,上车的乘客很多。车厢里骤然挤了起来。“妈妈,好挤啊。”一个小女孩的声音。
⑾他寻声看过去,在他前方,是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被人群挤压到座椅边,一只手紧紧地拽着妈妈的衣角,倾斜的身子似乎随时会摔倒的样子。他有点迟疑,要不要站起来,给这对母女让个座。坐在前面的黄师傅,忽然站了起来,“小姑娘,你来坐吧。”
⑿小女孩的母亲看了看黄师傅,又快速瞄了一眼黄师傅坐过的座位,坚定地摇着头,“不好意思,我们马上就到了,我们不坐。”说着,一把拉住正准备往黄师傅的座位上坐的小姑娘,向后车厢挤去。黄师傅尴尬地站着,扭头看着小女孩,不情愿地跟着妈妈向后挤去。他和黄师傅的目光,不经意地撞在一起。黄师傅难为情地低下了眼帘,闷头又坐了下去。
⒀到站了。下车的时候,他惊讶地看见,小女孩和她的妈妈,还挤在车厢的过道上,她们没有下车。黄师傅拎着工具包,跟在他身后,向他岳父家走去。
⒁上楼的时候,黄师傅忽然自嘲地对他说,汗味太重了,连坐过的座位人家都不肯坐。他重重地拍拍黄师傅的肩膀,什么也没说。
⒂第二天,他就让工头在工地上,建了一个淋浴池。这笔经费,预算里没有,从来就没有过。他已经想好了,如果公司不肯出这笔费用,他就从自己的承包奖里支出。
⒃他觉得,自己做不成什么大事,但至少可以让自己的工人,能够干净一点、体面一点地走出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8期)
7.赏析第⑥段中划线句关于黄师傅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3分)
8.第⑿段划线句中加点的“撞”字富有表现力,请作赏析。(3分)
9.请具体分析小说中他(经理)对黄师傅的前后态度转变及其原因。(3分)
10.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3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3题。(6分)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蜀相⑴
丞相祠堂何处寻⑵?锦官城外柏森森⑶。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⑷。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⑸。
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⑷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军中。
11.这两首诗的体裁是
。(1分)
12.下列关于陆游《书愤》一诗的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回顾年少时气涌如山,立下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如今看来,深感此志难成。
B.颔联一方面赞扬历史上两次辉煌的胜利,一方面追述平生最难忘的两段征战生涯。
C.颈联意气风发,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
D.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抒发情怀,整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13.两首诗的尾联都使用了诸葛亮的典故,请问所表达的对于诸葛亮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2分)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4.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序八州而朝同列(
)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以致天下之士
A.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B.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16.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7.作者认为秦国的过失是:
(用原文语句来回答。)(1分)作者是怎样用对比来论证自己的这一观点的?(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2分)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①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①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②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③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④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②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③,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④,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⑤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
⑥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注】①伥伥(chāng
chāng):无所适从貌。②皇皇:指匆忙。③子云、仲淹:分别指西汉辞赋家扬雄和隋朝人王通。④轩序:指住宅。轩,栏杆;序,堂屋的东西墙。
18.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1分)
A.也
B.尔
C.矣
D.者
19.下列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认为自己对别人的批评和赞誉都无足轻重。
B.吴君学问精深,文章雄健,二者都施用于当今。
C.作者认为有人需要借助他的声誉和力量来提升。
D.吴君急于谋为文之道,没选择别人而询问作者。
20.第③段作者认为“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1.从句式角度,赏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22.第⑤段的论述在第④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4分)
三、作文(40分)
2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人发现自己不停地努力,却很难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
积累运用(8分)
1.庄生晓梦迷蝴蝶;;美人帐下犹歌舞;良将劲弩收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1)
B
(2)D
一、10分
3.答案:B(2分)
解析:B项,曲解文意“外部环境不属于经济关系”错,原文是“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4.答案:B(2分)
解析:B项,因果倒置,原文为“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5.
(3分)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经济关系。(1分)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角度,强调经济基础具有“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1分)揭示出人们创造历史的偶然性受经济必然性制约,(1分)由此完整地阐述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地决定性基础这一命题。
6.(3分)列举众多人物以及摩根发现了与马克思相同观点的事例,表明马克思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基于前人众多研究成果的累积而出现的,(1分)揭示出偶然现象寓于经济关系的必然性中,(1分)伟大人物及其观点的出现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1分)
二、13分
7.(3分)答案示例:用“扭扭捏捏上车”“欠着身坐下”“蜷缩”等动词,(1分)生动地写出黄师傅因为自己衣服脏而坐在车里感到局促不安,(1分)表现出他为人着想的善良朴实。(1分)
8.(3分)运用化虚为实或拟人手法,(1分)写出了黄师傅在让座却不被理睬而尴尬的情景下,经理与黄师傅不经意间目光接触的状况(1分),突出其内心的震撼(1分),给人以画面感(1分)。(后两点写出任一点。)
9.(3分)答案示例:经理起先是因为黄师傅的衣服脏和汗臭而冷淡和嫌弃(1分),接着看到黄师傅在公交车上主动给小女孩让座因而感到惊讶和佩服(1分),再听到黄师傅在上楼时的自嘲后对他拍肩膀,表现出他的理解、称赞和敬佩(1分),最后建了一个淋浴池,表现出他的尊重和关爱(1分)。评分时要有态度的转变和原因的分析。(后两点任写一点)
10.(3分)小说叙述了黄师傅因为衣服脏和汗臭,乘车途中的尴尬遭遇(1分),体现了黄师傅善良、朴实的品质,表达要对黄师傅这样善良朴实的劳动者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关爱(1分)。这很具现实意义(给予我们现实的启发)。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像黄师傅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为我们的社会贡献汗水和力量,他们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关爱,而非歧视。(1分)(内容概括1分,主题思想1分,意义评析1分)
三、6分
11.
(1分)律诗
12.(2分)C
13.(3分)《书愤》陆游通过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典故,赞美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蜀相》杜甫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惋惜。(情感各1分,结合内容1分)
四、13分
14.
(2分)(1)使……朝见(2)毁坏
15.
A(2分)
16.(4分)砍下树木做武器云一样聚集起来,举起竹竿做旗帜,天下的人如同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似的跟着他。(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得分点:揭、云、响、赢、景。若有同学补充主语,也可作为得分点,满分4分为止。)
17.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分)
本文用秦与九国对比,陈涉与九国对比,秦与陈涉对比,秦本身的兴盛与速亡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有力指出秦国的灭亡不是因为外敌的强大,而是因为自身的问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对比四点2分,分析1分)
五、12分
18.(1分)B[][]
19.(2分)C
20.(2分)自我满足只追求文采;只写文章而不关心世事。(1点1分,意思接近即可)
21.(3分)答案示例:运用整句(1分),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自谦(1分),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1分)。
要求:句式特点1分,内容1分,表达效果1分。
22.(4分)第④段从正反两面(1分)论述了整天在书房下笔时还是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写不出如孔子、孟子等大师那些优秀文章的原因。(1分)第⑤段在此基础上论述先辈文章的气势浩荡盛大,有志于追求道,还能够自谦,(1分)所以如果一直追求下去,就能够走向孟子荀子等大家的境地,论述上更深入了一层。(1分)(第4段的2分,如果学生答成“先从正面写了什么,又从反面写了什么”,也可以。)
附
文言文二参考译文:
欧阳修告诉先辈吴君。前(些时日)有辱(您)寄来书信及大作三篇,打开读后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万言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来仔细一看,才几百字啊。如果不是文辞丰厚,文意雄伟,浩然盛大势不可挡,怎么能达到这种地步呢!然而还有自己感到无所适从,担心没人开导以求更进一步的内容,这是好学自谦的话。
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官职不足荣耀于世,我(对人)的批评和赞誉也无足轻重,气势力量也不足打动人。世上要想凭借(别人的)赞誉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凭借(别人的)力量然后来求得进升的,能从我这里取得什么呢?先辈学问精深,文章雄健,都施用于当今,这些又不需借助我的声誉而被看重,借助我的力量而被提升的。然而先辈却给我恩惠来问我,好像有求于我,难道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没有时间选择人而向我询问吗?
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探求道理,但是能到达这一境界的人很少。不是道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其中,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甚至抛弃一切事务,不关心任何世事,说:“我是文士,做文章才是我的职业。”这就是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
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编纂“六经”,只用了很短的几年时间。为什么他花费时间短,却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呢?圣人的文章,虽然是(一般人)不能赶得上的,然而大概说来,道理懂得很多的人,他的文章自然不难达到好的水平。所以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匆忙奔走,没有空闲著书,荀子据说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像扬雄、王通,他们只是勉强模仿圣人的语言形式,这就是道理懂得不够多却勉强要写作的文人!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就以为要学的只是文章罢了,因而越是努力越是勤奋,可是越发达不到效果。这就是您所说的“整天不从书房走出来,下笔时还是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情形啊,这是因为道理不够充分啊。如果道理充分,(文章)就是驰骋于广大的天地,沉游在幽深的渊泉,没有到达不了的。[]
先辈的文章,气势浩荡盛大,可以说是很好的了。同时又有志于追求道,还自谦以为不够广大,如果这样追求不止,孟子、荀子的境地是不难达到的。
我虽然学习道理但未能达到高境界,然而所幸的是我不甘于自我喜悦满足,停滞不前,因为您能够求“道”不止,又用这种精神对我的少许进步加以勉励,所以我实在是万分荣幸啊!万分荣幸啊!欧阳修禀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