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13课 现代战争与 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13课 现代战争与 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4 16:1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
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碰撞
1.了解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了的不同文化的交锋,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2.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学习目标
目录
一、觉醒:一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二、独立:二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三、自强: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复兴
是指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国的体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世界殖民体系:

(一战后)乐观主义在(欧洲)其他地区却保留下来,尤其是在怨恨欧洲帝国强权的地区。几乎在硝烟刚刚散去之时,在印度、印度尼西亚、埃及、中南半岛和非洲撒哈拉以南部分地区,就出现了反对欧洲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运动。
在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欧洲和美国遭受的经济灾难似乎表明西方已经是千疮百孔。那是一个寻找西方文明缺陷的时代。
——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世界:一部历史 》
一、觉醒——一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一战前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历史背景?
1.背景:
(1)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但它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被大国利用,无法主宰自己民族的命运。
(2)一战带来深重灾难,但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3)在帮宗主国作战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民族自决原则成为指导殖民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4)一战摧毁了四大帝国,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民族自决原则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
民族自决作为政治概念最初出现在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中。
作为一个法律原则是由列宁在1916年《论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中正式提出的。
一战和十月革命后,这一原则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并获得一定的承认。
二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民族自决原则得到了确认。
《联合国宪章》是第一个正式规定民族自决原则的国际条约。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其他地区与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
据图说史:一战后欧洲出现了哪些新的国家?
1.在原来奥匈帝国领土上,建立了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
2.在原来俄罗斯帝国领土上建立了芬兰及波罗的海三国并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3.波兰恢复独立。
地区
国家
民族民主运动
代表人物、领导力量
亚洲
中国
印度支那(越南)
印度
土耳其
非洲
埃及
摩洛哥
拉美
阿根廷
智利
尼加拉瓜
墨西哥
一战后民族民主独立运动高潮的表现
地区
国家
民族民主运动
代表人物、领导力量
亚洲
中国
五四运动、国民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共产党
印度支那(越南)
民族解放斗争
胡志明
印度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尼赫鲁
土耳其
领导土耳其独立战争
凯末尔
非洲
埃及
华夫脱运动
扎格鲁尔
摩洛哥
多次打败西法侵略,成立里夫共和国
克里姆
拉美
阿根廷
罢工、暴力抗争
共产党
智利
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
智利左派
尼加拉瓜
抗美斗争
桑地诺
墨西哥
民主改革
卡德纳斯
一战后民族民主独立运动高潮的表现
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的特点?
(1)在地区上具有普遍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兴起各具特色的民族民主运动,特别是亚洲各国兴起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的新高潮。
(2)运动领导具有更高的层次性:①由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如1926—1927年,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等 ②由民族主义政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如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洲埃及的华夫脱党领导的反对英国殖民者的民族民主运动。
(3)参加者具有广泛性:参加斗争的主体更加广泛,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等都参加进来,逐渐具有了全民族运动的规模,改变了以往主要停留在下层人民的自发起义或民族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局面。
(4)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各国斗争的普遍所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法将殖民地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但是,正是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5)运动具有持续性:如中国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和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影响下,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展开;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6)呈现不平衡性:①斗争诉求不同。亚洲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同时,提出争取民主的要求;非洲主要是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拉丁美洲以争取民主革命和改革为主要任务。②领导阶级不同。
(7)影响更加深远: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课堂探究】
影响:
形成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1、背景:
①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要求。
②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经济发展,民族民主意识广泛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高涨。
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1941年8月英美《大西洋宪章》
要和其他爱好自由的各国合作以建立一种在法治下的世界秩序,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与普遍的福利。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的《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
二、独立——二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2、表现:【根据图片及材料,结合课本自行归纳】
②印度独立,印巴分治,英帝国迅速解体。
《埃维昂协议》又称《阿法协议》,是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的协议。1962年3月18日,由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和法国政府的代表在法国东部埃维昂城签订。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的民族独立和拥有全面的主权,法国从阿尔及利亚撤军,但阿尔及利亚承认法国有开采撒哈拉石油和使用米尔斯克比尔军事基地等权力。
雅尔塔体系重新绘制了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包括将“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摘自徐蓝《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的新进展》
①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回台湾。
③1962年,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据图说史:
指出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问题探究】
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他不无感慨地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
这段话反映了怎样的政治文化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属非洲殖民地迅速掀起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随着非洲地区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进一步瓦解
时间
地区
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冲击
40-50年代
亚洲
印度、巴基斯坦和众多东南亚国家获得独立
50-60年代
非洲
埃及成立共和国,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阿尔及利亚独立
1960年17个非洲国家独立
(1990年,纳米比亚获得独立成为非洲大陆最后一个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
60-90年代
拉丁美洲
古巴革命,推翻亲美政权
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3、影响:
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50年过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些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三、自强——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小组讨论:结合材料和所学总结二战后亚非独立国家是如何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推动民族文化得以复兴的?
(三个小组,分别讨论印度;新加坡和韩国;埃及)
多元并存的印度现代文化
1、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本价值取向。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宗教与政治分离,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2、同时,注重发扬印度传统文化。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仍然是印度的主要宗教;种姓制度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90年代,韩国已步入先进国家行列,它的造船业、汽车制造业和电子工业等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韩国城市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加坡
韩国
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
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
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高不了家庭……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
——李光耀回忆录
卢克索神庙
清真寺
金字塔
苏伊士运河
现代城市
表现
宗教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语言
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遗产
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
现代埃及文化整体特点:
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课堂小结
人类文明走了多远,战争就存在了多久。
文明与野蛮同在,流血与辉煌相随。
战争激起的火花,照亮了文明前进的路。
文化催生文明,文明呼唤和平。
每一个生命都该敬仰,
每一个灵魂都该敬畏。
摒弃战争,友好交流。
人类文明,源远流长。
结语
素养提升
战争对人类文化造成了破坏,也带了的不同文化的交锋,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2018·浙江高考·34)甘地在印度被尊称为“圣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由新成立的俄国的领导人所宣布的革命愿景,在整个世界回响。这激发了印度国大党领袖们争取自治的希望。他们读到了列宁要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各民族联合起来斗争的吁求。欧洲的战争和革命也正在动摇西方殖民列强的根基。1919年,一万名印度人在阿姆利则城的和平集会在流血中结束。国大党组织了全国性的抗议运动,拥有了一位将运动带到人民当中的新领导人——莫汉达斯?甘地。由于同时熟知印度和西方文化,甘地试图将这两种价值观结合,用以抵抗不公的民族原则。他深深赞同西方社会主义者要求改善穷人和被压迫者生活的诉求,同时深信通过沉思实现精神再生的印度观念和非暴力的原则。
——摘编自[美]丹尼尔?R.布劳尔《20世纪世界史》
材料二 一九三〇年三月十二日,甘地手持竹杖,背部微驼,身着终年不离身的白色土布“拖地”,于早晨六点三十分率领七十九位门徒离开讲经所,开始向四百公里外的大海进军。二十五天后,甘地一行于傍晚六时抵达离丹地城不远的印度洋海滨。次日,在数千名群众注目下,甘地俯身在海滩上淘捞一把海盐。他神情严峻而坚定,在空中挥舞着拳头,然后把洁晶白色的盐未撒向人群。大海恩赐而被禁用的礼物,从此成为为独立而战的新的象征。
——节选自[法]多米尼克?拉皮埃尔等《圣雄甘地》
(1)仔细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印度非暴力抵抗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4分)
(2)指出材料二中的历史事件及其重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积极影响。(6分)
【答案】(1)一战后印度社会反英情绪高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甘地和国大党的领导。
(2)事件:食盐进军。意义:标志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达到高潮。影响: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与解放;成为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创立了一条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特道路;对凡尔赛体系形成了猛烈冲击。
(2019年全国卷ⅠT1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
A. 抒发了浪漫情怀 B. 遵循了写实原则
C. 突出了理性思维 D. 表达了幻灭反叛
【答案】D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残酷性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危机,从而出现侧重于表现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现代主义美术,材料中“达达派”就是现代主义美术的分支,它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表达了他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表达幻灭反叛的内心感受,故选D。A是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A;B是19世纪中叶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B;C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