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三第六单元单元检测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罗马帝国的边界是英国和德国共同申请的世界文化遗产。1987年英国的哈德良长城首先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5年增加了德国的上日耳曼一雷蒂恩界墙,2008年增加了英国安东尼长城。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 )
A.英德两国社会转型 B.英德两国世代友好
C.罗马帝国的扩张 D.罗马外贸的兴盛
2.1904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
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 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
C. 以宣传民主共和为其宗旨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3.1932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刊登《小学中高年级东北事件教学大纲》,提出各学科在处理同一国耻事件时,应结合学科特点各有侧重(部分如下表)。这反映出当时( )
科目
内容
社会
事件本体之研究:东北研究、东北事件之远因近果、抗救方案
国语
读:东北枪声、被压迫者的呼声等
算术
事件损失方面的计算:建筑物的损失、工商业等
音乐
国耻歌等
A.学校教育重视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
B.国耻教育始终是近代学校教育的主题
C.国民政府为全面抗战进行舆论准备
D.教育界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强烈愿望
4.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512名学生中,有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些数据折射出此时中国( )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D.学生主要为了求取功名
5.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大门之后,派遣留学生逐步成为中国向外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下表主要说明了( )
1877—1911年晚清船政学堂赴欧留学专业结构一览表
专业
社会科学
理
科
工科
民用
军用
国
际
公
法
政
治
经
济
学
法
律
理
化
炼
钢
营
造
无
线
电
工
程
筑
路
机
械
制
造
测
量
造
舰
驾
驶
鱼
雷
潜
艇
轮
机
飞
机
陆
军
火
药
战
术
枪
炮
人数
(人)
7
2
2
1
2
2
2
2
4
2
36
23
3
5
2
1
2
1
8
5
A.清政府重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学习西技具有经世致用的特点
C.破产后洋务运动仍保持其影响 D.晚清的赴欧留学规模大大缩减
6.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15-16世纪,欧洲大学开始将一些新的学科,如希腊文、文学、艺术、天文学、数学、解剖学等正式纳入大学课程。这说明欧洲( )
A.延续了古代希腊文明的进程 B.学校教育有薪火相传的特征
C.科学的发展孕育了社会运动 D.逐步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7.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最高学府兼教育行政机构,其前身是晋武帝司马炎设立的国子学,在国子监书的学生被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由此可知,这一机构( )
A.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士族人才 B.有利于教育制度化和常态化
C.是政治差别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D.成为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桥梁
8.唐初,进士、秀才多来自(国家)学校,生徒占优势。但因为国学生徒多是达官贵戚的纨绔子弟,使得(国家)学校呈陵替之势,特别是武则天执政时,学校殆废。安史之乱后,乡贡(私学)成为科举的主要来源。这种变化说明( )
A.科举制度严重阻碍学校发展 B.士族政治冲击了教育发展
C.教育变革适应官僚政治需要 D.科举录取途径日益多元化
9.自汉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制度变迁相对比较频繁,尤其是帝王将相在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有所改变或建设,但唯独教育政策完全遵循了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这一状况说明( )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道德教化是教育的主题
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D.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
10.中国古代的学校系统在汉朝时期得到初步建设,从中央到地方教育各有特色(如下表)。表格内容表明( )
层级
中央
郡国
县
乡
聚(村)
官学
太学
学
校
庠
序
私学
书馆→乡塾→精舍、精庐、经舍
A.完整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B.进入官学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C.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D.官学垄断教育局面开始被打破
11.下图中的稷下学宫始建于田齐桓公(田午)执政时期,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创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当时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交流的高潮——百家争鸣。这一文化繁荣景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齐国国君对文化传承的鼎力支持 B.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学术环境
C.各国知识分子主动汇聚稷下学宫 D.各诸侯国迫切需要贤良之才
12.下表列出了商周时期学校教育的内容。由此可知,文化传承领域折射出的商周政治特点是( )
朝代
教育内容
教育重点
商
祭祀、军事、乐舞和文字的知识技能
祀与戎
周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
A.商朝各种战争频繁,周代歌舞升平持久
B.商朝强化军事技能,周代侧重生活专长
C.商朝具有神权色彩,周代注重礼仪秩序
D.商朝重视实用技术,周代强调思想教化
13.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14.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 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 寺。这一书例说明此类壁画( )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15.以下两幅平面图所展示的文化遗产的共同特征是( )
A.前朝后寝的设计格局 B.东西、南北两条中轴线贯穿
C.左祖右社的设计原则 D.不同园林建筑形制的和谐统一
16.早期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意大利,而且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展开,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这一时期重视“古典文化传统”的主要原因是( )
A.市民阶层比较保守 B.传统文艺内容丰富 C.古典文化保存完整 D.封建教会势力强大
17.世界文化遗产受到的威胁是多种多样的。希腊的某古迹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历过一次失败的修复,由 于黏合剂等材料使用不恰当,对古迹造成了破坏。这提示我们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要( )
A.避免自然灾害侵蚀 B.加强科学研究 C.减少人为开发因素 D.强化保护意识
18.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记载:“京师大学堂主持教育,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将来全国学校事宜,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定格式簿分门罗列颁发各处学堂,于每岁散学后,将该学堂各项情形照格填注通报京师大学堂。”由此可知京师大学堂( )
A.改革教育体制以适应变法需求 B.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
C.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 D.开创了官员选拔的新形式
19.1912年,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物理、地理、算学、木工等皆在此列)、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世界观教育(突出强调积极进取)、美感教育(以美育取代宗教,旨在宣传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皆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废”。就是带着这些教育经验和观念,蔡元培决心将京师大学堂改造为一所符合世界潮流的大学。这说明( )
A.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蔡元培为资产阶级革命培养人才
C.北京大学是当时的一流学府 D.蔡元培注重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
20.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到1901年,全国20余所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为:广州5所,天津4所,上海3所,福州、南京、北京、武昌、台北各2所,珲春、烟台、旅顺、乌鲁木齐各1所。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B.洋务运动人才需求突出
C.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进行文化侵略
21.朱熹编著的《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这反映出他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
A.树立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B.初步建立儒学的教育系统
C.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D.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
22.长期以来,人们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不仅不断地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也不断地破坏和毁灭历史遗留的文化成果。因此《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世界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是( )
A.要保护自然环境 B.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
C.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D.要保护世界遗产,联合国责任重大
23.《世界遗产公约》对文化遗产的定义中,强调它具有突出的( )
A.普遍价值 B.文化价值 C.艺术价值 D.独特价值
24.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 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这种状况( )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滥觞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体现了服务公众的职能 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25.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宋代主要采用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有助于宋代文化的大众化 D.官方印刷主要是雕版印刷
26.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表明( )
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
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D.明确学生最高学术目标
27.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载:“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据此可知,东汉时的太学( )
A.发挥了一定的舆论监督职能 B.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C.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 D.限制了君主的集权
28.古书多为绵长卷轴,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书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源于( )
A.商品经济发展 B.造纸术的改进 C.科举制的盛行 D.印刷术的革新
29.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考试统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 )
A.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 B.承认私学教育的合法性
C.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 D.封闭世家大族入仕途径
30.如图是汉代教育发展体系图示,由此反映出( )
A. 儒学开始垄断学校教育 B. 私学成为国家教育的主流
C. 学校学制系统基本形成 D. 太学可以监管地方的学校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开始了探索海外世界的热潮,将从全世界搜罗、掠夺的奇珍异宝带到了欧洲。大量私人收藏的发展,为博物馆的藏品积累做了准备。17世纪开始,在人人平等的思想影响之下,许多皇室和贵族的收藏品开始对部分公众开放参观。1683年,牛津大学通过接收英国贵族阿什莫林捐赠的各种器物和动、植矿物标本建立了阿什莫林博物馆,这是世界上第一间永久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博物馆,并成为牛津大学的科学研究中心。
——摘编自池永梅《公共博物馆在欧洲的起源》
材料二 晚清人视“博物院”为“新物云集”之地,主要是展示器械枪炮、科学发明、水火电气等对图强御辱“有用"的东西,譬如京师同文馆下属的教学辅助设施——科学博物馆。甲午战后,日本明治维新的显著成果给中国知识阶层沉重警示,博物馆被赋予开启民智的历史使命。1905年,张謇创办我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他认为,文物收藏的目的是“留存往迹,启发未来”。民国建立后,基于“文化之成就,本乎历史之传承,而历史之精神,端在文物之观感”宗旨开设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相继成立,藏品多来自清廷内府,以历史古物为主,参观人数众多。
——摘编自李飞《由“集新”到“集旧”:中国近代博物馆的一个演进趋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公共博物馆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并简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博物馆的文化功能。
32.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多数学者认为雕版印刷创始于隋唐之际。唐代印刷活动主要用于印刷佛经、教材等书籍。在敦煌发现的《金刚经》中印有楷体经文,图文精美。造纸中心成都、江浙一带成为印刷业较为发达地区。唐代后期,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印刷的书籍作为商品开始普及。据日本9世纪末所编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记载,当时日本所存汉文图书多达一万六千余卷。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773年,乾隆帝下诏设馆纂修《四库全书》,主要囊括了我国清代乾隆以前的历史、政治、宗教、哲学、天象、文艺等内容。乾隆帝趁编书之际,查禁焚毁书籍、石刻等,其数量几与《四库全书》中保存的相当。
——摘编自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等
1751—1772年狄德罗主持出版了《百科全书》二十八卷,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它都代表了18世纪的最高学术水平。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罗克等《法国文化史》等
材料三 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期
译著类别
译著来源
总计
(种)
应用
科学
自然
科学
历史
地理
社会
科学
哲学
艺术
英美
日本
1850—
1899年
40%
30%
10%
8%
3.5%
85%
15%
567
1902—
1904年
10.5%
21%
24%
25.5%
11.3%
16.8%
62.2%
573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唐代印刷业发 展的因素,概述唐代图书传播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库全书》和 《百科全书》在社会影响方面的不同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 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选择性必修三第六单元单元检测
参考答案
1-5 CBACB 6-10 BDCBA 11-15 BCBCB 16-20 DBCDA
21-25 DBACC 26-30 CADBC
31.答案:(1)原因:文艺复兴推动欧洲人探索海外世界;欧洲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私人收藏的发展;启蒙运动传播了平等思想;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需要。
(2)趋势:从展示工业文明成果走向展示历史文物;走向独立和专业化发展;公共性不断增强;民族性不断增强。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爱国意识进一步觉醒;西学东渐不断深入;知识分子的推动;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3)功能:推动科学文化研究;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激发爱国热情与民族自信;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
32.答案:(1)因素:唐代社会经济繁荣;佛教兴盛(或科举制度发展);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纸张的大量生产(或楷书的成熟)。积极影响:推动了唐代文化的发展和对外传播。
(2)不同点:《四库全书》整理和保存了传统文化,同时也禁锢了思想;《百科全书》广泛传播先进知识,促进思想解放。
(3)变化:译著内容从以应用和自然科学为主向以人文和社会科学为主转换;译著来源由以英美为主向以日本为主转变。
认识:这一变化始终以救亡图存为主旨;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意识觉醒推动了中国对西方认识的深入;认识的深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