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命题立意】本题通过创设晋国史官地位衰败的情境,考査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考査学生获取和解
息、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材料中晋国史官地位逐渐降低,由卿族且为执政大臣到大夫再到家臣,说明史官地位日益降低
政治影响力削弱,这与西周至战国时期统治秩序的逐渐崩溃密切相关
确
开始”的表述
不符合史实;C项与史官地位衰败没
联系;这一时期贵族统治地位逐渐弱化,D项错
命题立意】本题通
大儒
又后期剧烈
变动对思想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
和解读信息、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王符“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的主张是对当时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和社会阶层固化的批判
张农桑为本
致用为本,重农以稳定社会秩
展社会经济,是东汉后期社会矛盾尖锐的折
确。A项表述与材料主张不符,王符的主张是现实的反
表述错
符主张就是民
想的体现;C项明显错
命题立意】本题
法家杨维桢的阐述,考査古代书画艺术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根据杨维桢的阐述可知,唐宋之前,书法和绘画是分开的,但随
夫将两者
体现书法和
绘画一体的文人画开始出现,故C项
的崛起不符合材料主
误;材料中未体现
法和绘画审美标准的具体内容,B项错误;元亻
成就应该是具体的画作代表,材料中未有体现
D项错
命题立意】本题通过租
变,考查商品经济发展
秩序的冲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
能力
析】材料中传统租佃制下实行族田外租制,明清时期发展为纯粹的租佃契约关系,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寸传统的社会秩序产生了冲击,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大土地所有制普及的表述不符合史实,B项错
误;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是这一演变的影
主
C项错误;租佃
变与精耕
联系,D项错误
命
题通过晚清时期银元铸造的情境,考査清廷中央权威的式微,考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
解析】张之洞在广东铸造银元是获得清廷同意后实施
七后其他地方的所为并未获得朝廷认可且不
遵从饬令,说明这一时期清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在下降,权威日益式微,故D项正确
表述明显
不符合史实;B项表述不能
反映材料主
是在八国联军侵
发生,C项错误
命题立意】本题通过民国时期杂志上的烟草广
查民国初期国货运动的潮流
学生获取和解读
解析】结合材料时间和
容“觉悟就应使用国货”“使用国货就是爱国”,可知这一时期的商」
时代潮流,故B项正确
暂时放松对华侵略是在一战时期,A项时
才料
符;文学革命是指白话文的广泛
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错误;D项与大众传媒发展无关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第7页(共华大新高考联盟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教学质量测评
文综历史
24.据统计,晋国史官从西周建立到三家分晋-共有21名。史官地位不断变化,从西周时期的卿族、执政大臣演变为春秋时期参政议政的晋国大夫,再到乱政时期的家臣。这一变化表明周朝
A.等级制度开始瓦解
B.统治秩序渐趋崩溃
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贵族统治地位强化
25.东汉后期,大儒王符在其代表作《潜夫论》中指出“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主张“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王符的这一主张
A.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述
B.与儒家的民本思想相背离
C.强调改变重农抑商的政策
D.旨在缓和激烈的社会矛盾
26.元代书法家杨维帧在《绘图宝鉴序》中指出:“书盛于晋,画盛于唐宋,书与画一耳。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这段话可以用来说明
A.士阶层的崛起
B.审美标准的变化
C.文人画的起源
D.元代书画的成就
27.传统租佃制下,--般都规定族田必须租给外姓,“佃户勿使族人”。至明清时期,族田外租制发展为纯粹的租佃契约关系,本宗农民也可租佃族田。这-
-演变主要是因为
A.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B.大土地所有制的普及
C.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28.1890年,清廷奏准张之洞在广东铸造的银元开始流通。此后湖北、江苏、直隶也设厂效仿,各地银元形制不一。1894
年,清廷饬令各省需用银元统由广东、湖北两省铸造,无人遵从。这反映出当时
A.湖广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B.货币制度日益近代化
C.东南互保加剧统治危机
D.朝廷的权威受到冲击
29.右图为被誉为“中国杂志之巨擘,现代知识之渊薮”的《东方杂志》于1920年17卷17期上刊登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广告。该广告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B.倡导国货的时代潮流
C.文学革命深人人心
D.大众传媒的逐渐普及
30.中国社会惯有“好男不当兵”的观念。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因征兵问题在多地引发严重民怨,但根据地的状况却截然不同。下表是太行根据地黎城县参军数据统计情况。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国民党忽视政治动员
B.国人思想觉悟的提高
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D.中共抗战路线的感召
31.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不同时期与美、苏关系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
A.国际环境影响中国外交
B.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美国长期敌视中国发展
D.中苏关系破裂后未修复
32.有学者认为:“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不受门第和财产的限制,从而在理.论上都有‘轮番而治’的机会,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这一论述
A.指出了雅典民主制的特征
B.概括了罗马扩张的原因
C.凸显了代议制民主的弊端
D.宣扬了君主制的合理性
33.有学者指出,近代民族国家的特点在于“疆域不再由于王室的联姻而发生转移和改变,国家也不再是国王的私有财产而变成大多数民众普遍关心的共同政治单元,成为‘民族的’国家”。他意在说明,近代民族国家
A.建立在君权神授基础上
B.有利于培养公民权利意识
C.直接导致工业革命发生
D.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34.
上表为英国I业革命时期部分棉纺织业企业的资本增长状况,可以说明当时英国
A.棉纺织企业剧增
B.盲目追求高额利润
C.重视扩大再生产
D.忽视生产技术革新
35.二战后初期,为了使民众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心灵”层面支持冷战,美国成立宣传委员会等机构,宣扬美式民主和全球责任。美国此举旨在
A.遏制共产主义扩张
B.谋求国内民众支持
C.推动西方文化输出
D.传播世界领袖理念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宗族组织不仅是封建伦理秩序的维护者,而且是国家政权维护基层治安秩序的重要辅助力量。近代以来,宗族组织在西法东渐之下逐渐开始瓦解,成建制的国家法律体系触动了宗法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土地改革、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社会再组织过程,宗族权威丧失'了合法性,国家权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程度实现了对乡村社会发展的主导。
——摘编
自潘振华、李小波《古代宗族组织在基层乡村治安控制中的作用及启示》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面临的治安形势更加严峻。英国议会曾多次成立调查委员会以图在地方推行统..一的警制改革.但都遭到地方官员的反对,他们主张维护地方自治,建议通过对传统体制的调整、改良来化解当时的治理困局。1856
年经过议会下院辩论,最终以259票对106票的结果通过了《郡市警察法》,建立起由中央政府监督指导,郡政府具体执行的统一-警制,地方教区的治安权限则遭到剥夺。
——摘编自许志强《19世纪英国地方警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的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不同时期基层治理的主导力量并分析其演化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英国地方警制改革的影响。(9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地方治理和基层治理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启示。(6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以上为某历史老师以“解放思想”为主题拟定的发言提纲,请你结合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历程选取其中某一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45.
[历史一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西汉初期,在法律上“改秦之敝”“蠲削烦苛”。刘邦初入咸阳时曾“约法三章”以获民心,后又命萧何“據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从惠帝至景帝,绝秦之迹,除其乱法”“刑罚用稀”。惠帝时期,颁布了赎刑令,后叔孙通以礼入法,增加了《谤章》18篇。高后时除三族罪、妖言令,“复弛商贾之律”。文帝即位后,废除连坐收孥法、诽谤妖言罪及肉刑。武帝时期,法网渐趋繁密。张汤制定《越宫律》27篇,赵禹制定《朝律》6篇,连同《九章律》和《谤章》,合计60篇,汉律基本成型。但“文书盈于典阁,典者不能遍睹”,导致“罪同而论异”。董仲舒提出的“君亲无将,将而诛焉”“亲亲得相首匿”“恶恶止其身”等原则,对以后的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初期至汉武帝时期法律变革的历史背景。(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西汉初期至汉武帝时期的法律变革。(6
分)
46.
[历史-选修
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瓦尔一瓦尔地区是埃塞俄比亚的领土,与意属索马里接壤。1934年12月5日,埃塞俄比亚和英国划分疆界委员会在埃塞俄比亚军队护送下,来到该地区勘察边界,以解决与英属索马里之间的草地归属问题。意大利军队不但不许埃塞俄比亚军队扎营,而且突袭埃军,埃军被迫还击,双方各有伤亡。事后意大利人反诬埃方挑起事端,并故意提出一系列让对方难堪且无法接受的条件。这就是“瓦尔一瓦尔事件”。埃塞俄比亚当即向国际联盟报告,后又正式呼吁国联出面处理意埃纠纷。意大利极力反对国联过问,主张由双方解决。在英法的操纵下,国联直到1935年9月4日才召开会议讨论意埃争端问题。9月18日,五国委员会通过了实质上对埃塞尔比亚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9月22日意大利拒绝了该方案,于10月3日入侵埃塞俄比亚。
——摘编自吴
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瓦尔-瓦尔事件”爆发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瓦尔-瓦尔事件”的影响。(7
分)
47.
[历史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邹秉文出生于官宦世家,1910年赴美留学,1916年学成归国。1917年,邹秉文开始主持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前身)农业专修科。农科建立之初,师资力量极为薄弱,邹秉文充分利用自己的留美背景和人脉关系,招募大批留美归国科学家来校任教。他参考美国大学的教学一科研-
推广
模式,建立起适应中国本土环境的农科教学体系。他与同事结合中国的自然条件编写的教科书,均以中国的例证来讲解各种农业、生物学.知识。南京高师一东南大学农科与政府
、实业界保持密切联系,开展各类暑期学校和短期培训班等,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先后与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合作进行棉花改良研究,与上海面粉工会合作谷物研究,与地方政府和军阀保持紧密联系以谋求资助。东南大学农科在成立后始终居于学科领军地位。
——摘编
自恽宝润《农学家邹秉文》等
1)根据材料,概括邹秉文对中国农业科学发展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邹秉文取得成就的原因。(7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