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练习
文学常识
(1)体裁:文言笔记小说
(2)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
(3)作品:
?《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2.重点字音
河干(gān??)
圮(??pǐ?)
棹(zhào
)?
曳(yè???)?
铁钯(pá?)
木杮(fèi??)
湮?(??yān
)??
?啮(niè
)????坎穴(??xué?)溯流(??sù?)
??臆(??yì
)断??
?欤(??yú??)
3.重点词义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临:靠近)
山门圮于河(圮:倒塌)
二石兽并沉焉(焉:于此)
阅十余岁(阅:经过,过了)
竟不可得(竟:终于,到底)
棹数小舟(棹:船桨,名词用为动词,这里是划船)
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你们)
是非木杮(是:这)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岂:怎么;为:被;暴涨:洪水;去:离开)
不亦颠乎(颠:颠倒,错乱)
众服为确论(为:认为;确论
:精当确切的言论)
盖石性坚重(盖:因为)
啮沙为坎穴(
啮:侵蚀、冲刷;为:成为)
转转不已(已:停止)
求之下流,固颠(固:固然、当然)
如是再啮(如是:像这样)
然则天下之事(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但知其一(但:只)
可据理臆断欤(臆断:主观地判断;欤
句末语气词,吗,呢)
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重点句式
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5.句子翻译:
(1)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2)原文:“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原文: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4)原文: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5)原文: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原因是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6)原文: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
(7)原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像这样冲击,石头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8)原文: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9)
原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6.重要问题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是正确的?
答: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前两者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2)文中写道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答: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因而寻石兽而不得,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和自信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是
嘲笑讲学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认识错误,以及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既是对讲学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了他的自信与自狂。
(3)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
答: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最后一句用的是“反问”的表达方式。用以点题,强调主题思想: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思考分析其中的道理。
(4)说说本文对你的启示。
答: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要多方面考虑问题。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实践出真知。
练习题
一、句子默写
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⑴________,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_?(《木兰辞》)
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⑶《河中石兽》中表明老河兵判断石兽“在水上游”依据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根据前后句进行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不可不学!(司马光《孙权劝学》)
(2)卿今者才略,_________________!(司马光《孙权劝学》)
(3)士别三日,_________________,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司马光《孙权劝学》)
(4)东市买骏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5)且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6)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7)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8)______________,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9)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____。(《木兰诗》)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____?(《木兰诗》)
(11)陈康肃公善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卖油翁》)
(12)尝射于家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卖油翁》)
(13)乃取一葫芦置于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欧阳修《卖油翁》)
(14)我亦无他,______________。(欧阳修《卖油翁》)
(15)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16)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17)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18)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19)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20)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2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2)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23)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4)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25)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26)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2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寻十余里无迹。(纪昀《河中石兽》)
(28)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纪昀《河中石兽》)
(29)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纪昀《河中石兽》)
3.河中石兽(纪昀)
(1)__________,固颠;__________,不更颠乎?
(2)文中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依靠主观想象而妄下定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填空题
4.文学常识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字____,_____代学者、_____家。
5.解释下面文段中加点词。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①干_______
②圮___________
③阅__________
④棹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河中石兽》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做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做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7.下列对《河中石兽》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8.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但(只是)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B.尝(曾经)射于家圃。(欧阳修《卖油翁》)
C.香远益(好处)清,亭亭净植。(周敦颐《爱莲说》)
D.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一起)沉焉。(纪昀《河中石兽)
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亥杂诗(其五)》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概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表现了诗人虽然远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志向。
B.《游山西村》一诗的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主人热情好客。颈联写农民庆祝“春社”,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爱莲说》一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D.《河中石兽》一文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阅十余岁(经过)。
B.求二石兽于河中(寻找)。
C.竟不可得(究竟)。
D.可据理臆断欤(主观)。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迁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孙权劝学》一文出自该书。
B.《一棵小桃树》采用顺叙的方式,开头先写小桃树第一次开花便遭风雨,接着具体写了小桃树从播种到第一次开花过程中经历的磨难,展示它顽强不屈的性格,是文章的主体,最后写小桃树与风雨搏斗,照应开头,突出中心。
C.《河中石兽》出自清代文学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不少包含作者的寄托和感慨,《河中石兽》告诉我们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考虑分析多方面的因素、做到实事求是的道理。
D.《卖油翁》一文通过记述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着重表现了卖油翁手艺的高超。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周敦颐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
B.《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
C.《河中石兽》的作者是清代的纪昀,选自他的《阅微草堂笔记》
D.《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孙权劝学》就出自于它。
四、综合性学习
13.为了帮助理解课文,班级举行了“我读《河中石兽》”的大讨论活动,请你参与。
(1)你认为文中讲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说出你的见解并与同学交流。
(2)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短文回答后面小题
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
(1)清乾隆12年至24年(公元1747年至1759年),圆明园修建西洋楼时,吸收了欧洲巴洛克的建筑形式,建成“大水法”十景,内有“谐奇趣”、“海晏堂”、“大水法”三大喷泉。十二兽首铜像位于“海晏堂”楼前的扇形水池中,由欧洲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主持设计,法国人蒋友仁设计监修,清宫廷匠师制作。建于乾隆24年(1759年)的“海晏堂”,是西洋楼中最大一处欧式园林景观。十二生肖铜像以水报时,闻名世界,自然成为此建筑群的景观精华。
(2)十二兽首铜像所在的喷泉池,正中是一个高约两米的蛤蜊石雕,池两旁呈八字形各排出6个石座。每一石座上雕刻兽首人身像,每昼夜十二个时辰,由十二生肖依次轮流喷水,被时人称为“水力钟”。这组按照我国十二生肖设计的喷泉时钟,设计极为精巧:南岸分别为子鼠、寅虎、辰龙、午马、申猴、戌狗;北岸分别为丑牛、卯兔、巳蛇、未羊、酉鸡、亥猪。它们按十二生肖顺序排列,每隔一个时辰(今天的两小时),代表该时辰的兽首口中就会喷水,水呈抛物线状注入池中,即子时(23时至次日1时)时分,鼠首铜像口中喷射水柱;丑时(1时至3时)时分,牛首铜像口中喷射水柱。正午12点整,十二生肖像口中同时涌射喷泉,蔚为奇观。因此,人们只要看到哪个生肖头像口中喷射水柱,就可知道时间。整组喷泉,其实就是一个巨大别致的水利时钟,观赏性佳,实用性更强。
(3)十二兽首铜像均为人身兽首,身躯为人身着袍造型。原本,郎世宁是要建造具有西方特色的裸体女性雕塑,可乾隆皇帝觉得这样有悖中国伦理道德,勒令重新设计。郎世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以十二生肖坐像取代了西方喷泉设计中常用的人体雕塑,才有了这组精妙绝伦的生肖铜像。当时,还遇到一个难题,图案设计好后,郎世宁发现宫内找不到懂青铜器制作方法的工匠,他只能和众工匠查阅典籍,最终十二兽首铜像改由清廷精炼的合金铜铸成。
(4)当时正值乾隆盛世,清王朝国力强盛,制作工艺处于巅峰,这在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首先,它所用的铜,系宫廷专门炼制的合金铜,内含诸多贵重金属,与北京故宫、颐和园陈列的铜鹤等所用铜相同,外表色泽深沉、内蕴精光,历经风雨而不锈蚀,堪称一绝。其次,它由专门为皇帝服务的宫廷工匠精心制作,铸工精整。这些兽首雕像高50厘米,表现为写实风格造型,兽首上的褶皱和绒毛等都是精细錾工刻划,细微之处皆一凿一凿锻打而成,兽首鼻、眼、耳等重点部位及鼻上和颈部皱褶皆表现得十分细腻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更让人称道的是,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由中国宫廷匠师制造,而设计者是郎世宁等来自欧洲的艺术家,因此铜像既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也融合了西方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稀世珍品。
14.从文中介绍看,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和价值?
15.文末画横线句“堪称稀世珍品”是对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的高度评价。试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出作者之所以这样评价的理由。
16.读(2)(3)两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第(2)段画横线句“整组喷泉,其实就是一个巨大别致的水利时钟”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第(3)段画线的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17.下列表述和推断,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以水报时是建造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的主要意图之一。
B.如果是上午7至9点钟,正喷出水柱的应该是位于南岸的龙首头像。
C.以十二生肖坐像取代原定的裸体女性塑像,是兽首铜像具有浓郁中国传统审美趣味的根本原因。
D.十二兽首铜像主要用料为合金铜,内含诸多贵重金属,其中兽首鼻、眼、耳等重点部位为特制青铜铸造。
18.认真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内容及所学历史知识,写出你的发现或思考。
材料一: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流失,目前已经回归只有5件,分别是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马首,另外5件至今下落不明。
材料二: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在一份新闻公报中曾说,即将拍卖的代表鼠和兔生肖的两尊铜质兽首,来自中国的圆明园,总估价可达2亿人民币。网上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中国网民的愤怒,有专家当即指出这“无异于打劫”。
材料三:2009年2月26日,佳士得拍卖公司在法国举行的拍卖会上,圆明园文物兔首、鼠首分别以1400万欧元被神秘买家拍下,随后厦门商人蔡铭超表示,他是兽首的买家,但不能付款。他说:“付款等于成全了佳士得,是他们的帮凶。”
六、课内阅读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一寺临河干(_________)
⑵山门圮于河(_______)
⑶阅十余岁(________)
⑷但知其一(________)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1.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七、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节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伊犁城中无井,皆出汲于河。一佐领①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须修绠②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③不谬④。徐舍人蒸远曾预斯役,尝为余言,此佐领可云格物⑤。蒸远能举其名,惜忘之矣。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
(注释)①[佐领]地方官员。②[修绠(gěng)]长长的绳子。③[灼然]明白清楚的样子。④[谬]荒谬,错误。⑤[格物]推究事理。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草木不生\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但知其一\但微颔之(《卖油翁》)
C.如是再啮\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D.蒸远能举其名\有仙则名(《陋室铭》)
24.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然则天下之事
A.其反激之力(《河中石兽》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D.一老河兵闻之(《河中石兽》)
2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2)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26.(甲)文中老河兵正确判断出石兽的位置,(乙)文中佐领准确找到水。阅读两文,说出他们能够解决问题的共同原因。
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桌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_______)
28.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B.竟不可得
竟:竟然
C.不亦颠乎
颠:颠倒,错乱
D.转转不已
已:停止
29.翻译句子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0.填空:
(1)“落红不是无情物,”中“落红”指________。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揭示的道理是:________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二)
宋河中府浮梁①,用铁牛八维②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③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④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⑤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⑥。
(冯梦龙《智囊全集》)
(注)①浮梁:浮桥。②维:系,连结。③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④真定:指今天河北正定。⑤权衡:秤锤秤杆。⑥紫衣:唐以后,朝廷以赐僧人紫色袈裟表示荣宠。
3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二石兽并沉焉
并:一起
B.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曳:
拖,拉
C.湮于沙上
湮:埋没
D.但知其一
但:但是
3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3.语段(一)中两次写到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分别刻画出人物怎样的特点或心理?
34.为什么老河兵能得出正确结论,怀丙能够捞出铁牛?结合语段(一)(二)谈一谈你的收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蔓不枝
蔓:藤蔓
B.陶后鲜有闻
鲜:少
C.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
D.尔辈不能究其物理.
究:探求
3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当求之于上流
B.其反激之力
但知其一
C.果得于数里外
湮于沙上
D.众服为确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B.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
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译: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石头)不停地翻转,于是反方向顺着潮流上去了。
38.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世态的厌恶。
B.《爱莲说》赋予莲美好的形象,并以菊、牡丹作为陪衬,比较品评了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C.《河中石兽》告诉我们,对天下的事情,分析事物的特征,要根据生活原理来定论,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D.《河中石兽》中,“老河兵”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阅读下面文言文《河中石兽》与课外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①,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②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③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④,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⑤,六幕⑥相联如胠箧⑦,人履⑧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沈括)
注:①级:层。②布:铺排。③贻(yí):赠给。④讫(qì):完毕。⑤弥束: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的束。弥:紧密。⑥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⑦胠箧:打开的箱子。胠箧,音qūqiè。胠:从旁边打开,打开。⑧履:走,踩踏。
3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________)
(3)遂反潮流逆上矣
遂(________)
(4)患其塔动
患(________)
40.翻译下列句子。
(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41.读了(甲)文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
42.《河中石兽》与《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甲文)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文)
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43.两文的作者是清代学者、文学家____。
4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戈寥落四周星
B.以为顺流下矣/全石以为砥
C.遂反溯流逆上矣/溯洄从之
D.苟其下无水/故不为苟得也
45.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共两处)
乃
拔
木
就
根
下
凿
井
果
皆
得
泉
特
汲
水
须
修
绠
耳。
46.甲文中围绕寻找石兽,写到了哪三个人?他们分别得出怎样的结论?
47.你从以上两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创作一副不少于五言的对联表达你的认识。
阅读《河中石兽
》和《杜处士好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乙)杜处士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⑤掉:摆动。
4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阅_____________
(2)一日曝书画
曝____________
4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50.选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讲学家笑找石头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是顺水而下去寻找。
B.乙文“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句中,牧童笑杜处士把斗牛画中的斗牛尾巴画错了。
C.甲文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D.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51.结合文本分析,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
甲文: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
八、课外阅读
阅读文言文《雁奴后说》选段,完成小题
雁奴后说
宋祁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藪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縕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
(注释)①眼,通“眠”。②陂藪(bēisou),陂,堤岸、湖边。藪,湖泽通称。③繼,乱麻绳。④唼(shào),水鸟吞食声,这里指鸣叫。
5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以中雁奴之欲高化数科足政
(2)阴布大网
53.下列各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后乡人/益巧设/诡计
B.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C.盖/石性/坚重
D.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4.用现代汉语翻译: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55.本文与《河中石兽》都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本文通过雁奴报警及其结局,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致以怨报德的现象:《河中石兽》则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___________”的道理。
56.文中雁奴报警及其结局,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家喻户晓的儿童故事《狼来了》,前者是“好心没好报”,后者是“骗人没好报”。请结合故事寓意,就《雁奴后说》和《狼来了》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①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登孟门,九河之隥②。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阸③,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④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⑤,鼓若山腾,浚波⑥颓迭,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卷四
河水》)
(注)①灭:淹没。②隥(dènɡ):登山的石级。③巨阸(è):巨险。阸:险阻重地。④返:通“反”,反复,重叠。⑤赑(bì)怒:形容气势壮大。⑥浚(jùn):通“骏”,疾速、疾驰。
57.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北登孟门:__________
②河中漱广:__________
③巨石临危:__________
④素气云浮: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例句:谓之孟门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B.春冬之时(《三峡》)
C.当求之于上流(《河中石兽》)
D.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58.用“/”画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实
为
河
之
巨
阸
59.翻译下列句子。
(1)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60.下面链接材料和文中划线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链接材料: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文言文阅读
郭子兴,其先曹州人。父郭公,生三子,子兴其仲也。始生,郭公卜之吉。及长,任侠,喜宾客。会元政乱,子兴散家资,椎牛酾酒①,与壮士结纳。至正十二年春,集少年数千人,袭据濠州。太祖②往从之。门者疑其谍,执以告子兴。子兴奇太祖状貌,解缚与语,收帐下。为十夫长,数从战有功。子兴喜,其次妻小张夫人亦指目太祖曰:“此异人也。”乃妻以所抚马公女,是为孝慈高皇后。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早卒。马公素善郭子兴,遂以后托子兴。马公卒,子兴育之如己女。子兴奇太祖,以后归焉。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太祖有札记,辄命后掌之,仓卒未尝忘。太祖既克太平,后率将士妻妾渡江。及居江宁,吴、汉接境,战无虚日,亲缉甲士衣鞋佐军。陈友谅寇龙湾,太祖率师御之,后尽发宫中金帛犒士。尝语太祖,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太祖善之。
(选自《明史》,有删减)
(注)①椎牛酾酒:杀牛斟酒;②太祖:明太祖朱元璋;
6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集少年数千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咏雪》)
B.马公素善郭子兴/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卖油翁》)
C.及长,任侠,喜宾客/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D.子兴育之如己女/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河中石兽》)
6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以后托子兴
A.投以骨(《狼》)
B.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C.以为顺流下矣(《河中石兽》)
D.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6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尝语太祖,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太祖善之。
64.郭子兴为什么把女儿嫁给太祖朱元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郭子兴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文言《艾子教孙》,完成下面小题。
艾子有孙,年十许,慵劣①不学,每加榎楚②而不悛。其父仅有是儿,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责必涕泣以请。艾子怒曰:“吾为若教子不善邪?”杖之愈峻。其子无如之何。一旦,雪作,孙抟③雪而嬉,艾子见之,褫④其衣,使跪雪中,寒战之色可掬⑤。其子不复敢言,亦脱其衣跪其旁。艾子惊问曰:“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其子泣曰:“汝冻吾儿,吾亦冻汝儿。”艾子笑而释之。
(注释)①慵劣:慵,懒惰;劣,顽皮。
②榎(jiǎ)楚:榎,楸树的别称。楚,古书上指牡荆,落叶灌木。榎楚,用作鞭笞的的刑具。③抟(tuán):同“团”,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团。④褫(chǐ):夺取或解下衣服。⑤掬(jū):两手捧(东西)。
6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艾子有孙,年十许(_______________)
②其父仅有是儿(______________)
③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_______________)
④艾子笑而释之(_______________)
66.与“杖之愈峻”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近的一项是(
)
A.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
B.当求之于上流
C.其子无如之何
D.寒战之色可掬
67.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两处)。
汝
儿
有
罪
应
受
此
罚
汝
何
与
焉
68.翻译下列句子。
①艾子见之,褫其衣,使跪雪中。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③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河中石兽》)
你是否赞成艾子教育孙子的做法?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雄兔脚扑朔
安能辨我是雄雌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此题中注意“朔”“雄雌”“怆”的书写。
2.卿今当涂掌事
非复吴下阿蒙
即更刮目相待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万里赴戎机
朔气传金柝
策勋十二转
对镜帖花黄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安能辨我是雄雌
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睨之久而不去
以钱覆其口
徐以杓酌油沥之
惟手熟尔
独坐幽篁里
何人不起故园情
凭君传语报平安
惟吾德馨
无案牍之劳形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独怆然而涕下
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
自缘身在最高层
柳暗花明又一村
吟鞭东指即天涯
棹数小舟
曳铁钯
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
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本题中的“卿、刮、鞍鞯、辔、溅、戎、柝、朔、辨、睨、杓、惟、篁、馨、濯、怆、棹、湮、欤”等字词容易写错。
3.(1)求之下流求之地中(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析】
【详解】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臆、欤”等字词的书写。
4.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
晓岚
清
文学
【详解】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他晚年以笔记形式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谈,或亲身所听闻的奇闻轶事。课文《河中石兽》就出自于本书。
5.水边,河岸
倒坍
过了,经过
滑船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注意“干”“阅”字的翻译。
6.D
【详解】
文章中只有老河兵的见解是正确的。即“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故选D。
7.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D项理解分析错误,“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说法错误,文章第二段中关于讲学家重在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他的看法,而没有写到他的具体行为。
8.C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A.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但:只是;
B.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尝:曾经;
C.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益:更加。选项错误;
D.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并:一起;
故选C。
9.B
【解析】
【详解】
B.“足鸡豚”中的“豚”是猪肉的意思,所以首联写的是农家用鸡和猪肉招待客人。
10.C
【详解】
C.
竟不可得(最终)。故选C。
11.C
【详解】
A.《资治通鉴》是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不是司马迁;
B.《一棵小桃树》采用倒叙的方式,不是顺叙;
D.《卖油翁》主要是为了阐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故选C。
12.D
【解析】
【详解】
D.错误,《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13.(1)一是到河的下游找,理由是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找,理由是河水的冲激会使石兽溯流而上。
(2)(示例)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诠释了在生活、学习中要注意联系实际,不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详解】
(1)要求学生联系《河中石兽》原文分析。根据内容可知共有三种寻找石首的方法,分别写出即可。寺僧按一般思维模式,认为水流会把石兽带往下游;讲学家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认为石兽应在原地,只是“渐沉渐深”罢了;老河兵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水流冲击石兽,就会冲走石兽下方的泥沙,使其出现坑洞,石兽就会倒入坑洞,长期这样“转转不已”,石兽就会往上游移动。
(2)在把握《河中石兽》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这篇文章用简练的语言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歌颂了富有实践经验的老河兵,嘲笑了和尚的愚笨,讽刺了儒道学的自以为高明。对于人们的思维和认识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结尾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是主旨句,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据此写出生活、学习中的启示。如: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实践出真知,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14.
艺术风格:既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也融合了西方造型艺术的特点,中西合璧。价值:有较强的观赏性;能报时,有着很强的实用性。
15.
用料精美独特;铸工精整,工艺水准高;中西合璧,艺术水准高。
16.
①准确直观地介绍出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的特点和功能。
②要点:交代了十二生肖铜兽首产生的背景;使说明的内容更丰富和完整;更便于读者全面了解和认识铜兽首的历史价值。
17.
D
18.
示例:铜兽首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巨大。祖国文物的流失令人痛心。国人对公开拍卖历史劫掠文物的行为表示震惊和愤慨,由此可看出爱国情绪之浓重。等等。
【解析】
1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在文中找到评价介绍“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的相关句子,筛选整合出答案。关键句有“整组喷泉,其实就是一个巨大别致的水利时钟,观赏性佳,实用性更强”“铜像既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也融合了西方造型艺术的特点”,从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15.本题考查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方法:找到相关段落,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作答。“堪称稀世珍品”是对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的高度评价,在第④段中做了详细的说明,抓住第④段中的关键词语“首先”“其次”“更让人称道的是”后面的内容,概括回答。
16.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先找到划线句所在的段落,联系上下文分析。(1)扣住“其实”一词分析,重点理解准确直观的介绍出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的特点和功能。(2)抓住“原本、可、取代、才有”等关键词,从内容与表达效果两方面作答。即:交代了十二生肖铜兽首产生的背景;使说明的内容更丰富和完整;更便于读者全面了解和认识铜兽首的历史价值。
17.D项,据第④段的说明,“其中兽首鼻、眼、耳等重点部位”为“一凿一凿锻打而成”,并不是“特制青铜铸造”。不符合文意。故选D。
18.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探究和思考能力。材料一侧重说文物的流失,材料二三侧重中国的文物被外国拍卖,这些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作答本题可联系原文,从铜兽首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出发,结合材料和历史知识,去深刻体会、用心感悟、多角度反思。例:铜兽首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巨大。祖国文物的流失令人痛心。国人对公开拍卖历史劫掠文物的行为表示震惊和愤慨,由此可看出爱国情绪之浓重。
19.
⑴靠近
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
20.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21.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22.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或者: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分析】
19.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注意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迁移运用。(1)临:靠近;(2)圮,本义,倒塌;(3)阅:古今异义,经历;(4)但:古今异义,只。
20.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注意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题中重点的词有:
(1)是:这;木柿:木片;岂:怎么;为:被;暴涨:动词活用用名词,暴涨的水。
(2)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古今异义,只;臆断:主观判断。
21.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寺僧凭经验做事,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讲学家不切实际,认识片面,主观臆断,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理由,认为石兽“湮于沙上,渐沉渐深”,应原地打捞;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因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因此“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22.
本题考查主旨。通读全文,抓住揭示主旨的语句作答。文章主旨句在结尾,“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可概括故事说明的道理为: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实践出真知,不能凭主观去判断事物。
【点睛】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也显得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3.B
24.A
25.(1)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该到上游去寻找它。
(2)现在城里有很多老树,如果树下面没有水,树怎么能成活?
26.示例一:他们都能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运用逻辑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作出合理推断。
示例二:甲文中,老河兵有多年治河经验,他合理分析了沙、石、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石兽逆流而上的结论;乙文中,驻守伊犁的佐领了解当地情况,合理分析了土、树、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此处有水可以打井的结论。
【分析】
23.考查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掌握。
A.故:所以/原来;
B.但:均翻译为“只、不过”;
C.是:这样/表判断;
D.名:名字/名词用作动词,出名、著名;
故选B。
24.考查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和助词、代词运用能力的掌握。解答时首先理解例句句意和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再与各个选项中加点字相比较。例句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其中加点字“之”意思是“的,助词”。
A.结构助词,“的”;
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代词,代指卖油翁。
D.代词,代指前文提到的事。
故选A。
25.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的意思:
(1)句:“求”,寻找;“当”,应该;“上流”,上游;
(2)句:“苟”,如果;“安得”,怎么能够。
26.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时要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根据翻译对比分析作答。甲文中,老河兵拥有多年治河经验,他根据自身经验和河流实际情况合理分析了沙、石、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石兽逆流而上的结论;乙文中,驻守伊犁的佐领了解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合理分析土、树、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此处有水可以打井的结论。通过比较可知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能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立足实际情况运用逻辑准确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作出合理推断。据此作答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文)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文)伊犁城中没有井,(当地人)
都是从河中
取水。一位官员说:“戈壁上都堆积着黄沙,没有水,所以草木不生长。现今城中有许多古老的树木,如果它们下面没有水,树怎么能存活?”于是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是取水需要很长的绳子罢了。(这才)
知道古时候称雍州土地厚实而水很深,那显然是没错的。徐蒸远曾经问过这件事。他也曾不无感慨地对我说:这位官员可是一位能推究事理的人啊。当时,徐蒸远还说过他的名字,可惜(如今)
我忘记了。
27.
(1)yín
(2)niè
28.B
29.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0.
(1)落花
(2)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太多,不能主观臆断,实践才能出真知
【详解】
1.注意“吟”不要只读“今”的读音。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B.竟不可得。竟:终了,最后。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岂能:怎么能。为:被。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4.(1)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因此,“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作者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展现了作者不甘沉沦,始终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意思是: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揭示的道理是: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事还很多,不可主观臆断。老河兵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分析处理事情,我们一定要想得周全细致,才能取得成功。
【点睛】
译文:
甲: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乙: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31.D
32.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33.①讲学家的笑,显示出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觉高明而轻视他人的性格特点。②老河兵的笑,显示出老河兵对讲学家的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34.①老河兵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石兽的比重以及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事物的相互作用有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怀丙充分考虑到水、铁牛以及沙和船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浮力捞出铁牛。收获:生活中对于事物的认识,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分析】
31.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D.句意:只知道其中之一。但:古今异义词,只,只是。故选D。
32.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古今异义词,事物的道理。是:古今异义词,这。非:不是。岂:怎么。为:被。暴涨:动词活用作名词,洪水”的翻译要正确。
33.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结合讲学家的话“尔辈不能究物理”可以看出,讲学家自恃甚高,看不起别人。但实际上他却也是只是一个会纸上谈兵的人,因此讲学家的笑,显示出他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觉高明而轻视他人的性格特点;
由老河兵的话“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可知,老河兵常年与河打交道,深知河的属性,因此,他的笑,一方面是对讲学家自以为是的否定,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34.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评析和拓展探究的能力。
老河兵“实践出真知”,他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方方面面都有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遂反溯流逆上矣;怀丙深谙浮力道理,充分考虑到水、铁牛以及沙和船之间的相互关系,会利用浮力捞出铁牛。
收获:(一)文结合最末的议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结合实例,可得出启示:人们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要做到既知其一,也要知其二,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
【点睛】
译文:
(一):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人们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二):宋朝河中府有一座浮桥,用八头铁铸的牛来固定着它,一头铁牛将近几万斤。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断了浮桥,牵动铁牛,沉到河里,朝延招募能够捞出铁牛的人。真定有个名叫怀丙的和尚,用两只大船装满泥土,把铁牛系到船上,用大木头做成秤钩的形状钩住铁牛,慢慢地去掉船上的泥土,船浮出水面的同时铁牛浮上来了。转运使张焘听说了这件事,赐给他一件紫色袈裟。
35.A
36.C
37.D
38.C
【解析】
35.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A项中“蔓”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生藤蔓。故选A。
3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指石兽;
B.代词,指河水;代词,其中的;
C.介词,在;介词,在;
D.认为;被;
故选C。
37.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D选项意思为“(石头)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故选D。
3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比较即可。C项《河中石兽》告诉我们,对天下的事情,分析事物的特征,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故选C。
【点睛】
译文《爱莲说》: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河中石兽》: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39.
(1)圮:倒塌。
(2)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3)遂:于是
(4)患:担心
40.(1)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2)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这样。”
4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2.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综合阅读的能力。
3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本题中,“物理”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事物的道理、规律”;“患”是动词,理解为“担心”“忧虑”。
4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可具体运用“留、补、删、换、调”五种方法;同时要注意词性活用、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情况。(1)句中,“啮”本义是“咬”,这里理解为“侵蚀、冲刷”;“为”意思是“形成”;(2)句中,“故”意思是“所以”,“如此”意思是“这样”。
4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概括作答。《河中石兽》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记叙僧人、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事情,告诉人们“认识事物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所以本文从开头到“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都是在叙事,最后一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是作者的议论,这句议论也揭示了故事的寓意,所以通过这个议论句就能找到答案。
42.本题考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常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①通过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②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③借助次要人物来陪衬、烘托主要人物形象;④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等。《河中石兽》中,有对老河兵和讲学家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例如:“闻之笑曰……”“又笑曰……”;《梵天寺木塔》中,也有对喻皓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例如:“皓笑曰……”。《河中石兽》中,老河兵和讲学家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谦虚稳重,一个骄傲自负;《梵天寺木塔》中,“无可奈何”写出了匠师的无能,“笑”写出了喻皓的胸有成竹,二人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点睛】
参考译文:
(1)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2)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43.纪昀
44.C
45.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
46.寺僧:向下游找;学者:原处深陷泥沙中;老河兵:向上游找。
47.示例:真理出自实践;经验源于生活。
【分析】
43.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了解。选文的作者是纪昀,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
4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是常见的现象,注意结合句意分析。
A.干:岸/和“戈”连在一起,借代指战争。
B.以为:认为/把……作为
C.溯:逆流而上/逆流而上
D.
苟:如果/苟且
故选C。
45.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可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作进一步的确定。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他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是取水需要长绳罢了。“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是连在一起的动作行为,可不分开,故该句停顿划为: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
46.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要了解全文大意,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从“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可知僧人认为应该向下游找;从“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可知学者认为是在原处泥沙中;从“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可知老河兵认为应该向上游找。
47.本题考查用对联形式表达对故事寓意的理解。甲文告诉人们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不要主观臆断。乙文作者通过生活经验告诉人们一切事物都是有内在联系的。理解了寓意后用对联形式进行表达。对联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上下衔接。示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活是积累经验的不二法门。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乙:伊犁(在今新疆)城中没有井,都是从河中取水。一位将领说:“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林怎么能存活下来?”于是(他)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是取水需要长绳罢了。
48.
(1)经历
(2)晒
49.(1)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2)蜀地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
50.B
51.
甲文示例:(1)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讲学家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作出了错误的判断。(2)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老河兵熟悉河流,富有实际经验,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乙文示例:(1)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戴嵩画画,没有仔细观察斗牛,而是想当然认为斗牛时牛的尾巴是翘起(摆动)的,所以画错了。(2)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牧童天天放牛,注意观察,一下子就看出画的错误。(3)要注意细节。戴嵩作为大画家,忽略了细节,把斗牛的尾巴画错了,所以遭人嘲笑。
【分析】
48.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翻译。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1)阅:今义一般指阅读、阅览,古义根据文意可知指“经历”;(2)曝:古今意义相同,晒。
49.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中注意“啮”的含义为冲刷,(2)中注意“好”的含义为:喜欢,“宝”的含义为:珍藏的书画,“以”的含义为:用。
5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由文段“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可知,不是单单画错了尾巴,而是把牛角斗时的尾巴和角的形状都画错了。故B不正确。
51.考查对文章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先理清每篇文章的思路,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甲文,从“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中可知,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臆断,有时实际经验比理论知识更重要;乙文,从牧童的话语中可知,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要用心观察生活,才能从中体会出细微的变化。据此作答即可。
【点睛】
甲文参考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n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文参考译文: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牛一幅,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52.用来(2)暗中,秘密。
53.B
54.雁奴,是群雁中最小的(一只),性格尤其(特别、非常)机警。
55.寓意于事(或:寓理于事)、据理臆断
56.示例1:生活中我们真的不应该做以怨报德之事,以致让“好心没好报”,而要善于分析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识别真假良莠。示例2:说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它即不尊重别人,也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最终必是“骗人没好报”,因此我们应该培养诚恳待人的良好品质。
【解析】
5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用的情况,平时要多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要有意识地整理和归纳。本题需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阴:暗中,秘密。
53.B.停顿有误,正确的停顿应是:众雁/谓/奴之无验也。故选B。
5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本题翻译时,要注意:尤:特别,非常。
5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主题等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然后按照题目要求分析。本文与《河中石兽》都采用了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的写法。本文通过雁奴报警及其结局,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致以怨报德的现象:《河中石兽》则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56.本题考查学生结合原文内容谈看法的能力。这类试题要求考生既要挖掘出原文选段中所蕴含的意义,又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这类题一般都要结合文段内容主旨来回答,不能脱离文本随性而答。本文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深入分析。可围绕“好心没好报”“骗人没好报”谈论自己的看法。
【译文】
雁奴,是群雁中最小的一只,性格非常机警。每次雁群晚上睡觉时,唯独雁奴不睡,为它们守夜。有时稍微听到有人的声音,一定先大声叫唤,雁群就鸣声杂乱地飞去。后来乡里的人更加喜欢设下巧妙的陷阱,专门用来对付雁奴。于是先找到雁群常栖息的湖边地带,暗中铺下大网,并在网的附近挖好洞穴。白天雁群不在,人们就拿着牵网的麻绳藏于洞中,等到天快要放亮时,人们就在洞外点火,雁奴最先警觉而鸣叫,(人们)立刻灭掉火。雁群惊醒不见有什么动静,就又栖息睡觉。于是人们屡次点火,雁奴屡次鸣叫,雁群屡次惊醒;惊醒了而又什么都没发生,雁群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就互相鸣叫着轮番啄击它,然后又栖息睡觉。过了一会儿,(人们)又点火,雁奴害怕雁群再啄击它,不敢鸣叫报警了。人们没有听到雁奴的鸣叫,就拉绳张网,大概十只鸟中能捉住五只。
57.
(1)①向北(或从北边)
②冲荡(或冲激)
③靠近,临近
④白色的
(2)C
58.实/
为
/河
之
巨
阸
59.(1)古人有言:水虽不是凿石头的凿子,却能穿透岩石,确是如此呀!
(2)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远处伸展。
60.都通过比较衬托的写法,突出长江水势大、流速快。
【分析】
57.(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北登孟门”意思是:从北面登上孟门,由此可判断:北,从北边;“河中漱广”意思是:又因河水冲蚀,河道逐渐变得宽广了,由此可判断:漱,冲荡;“巨石临危”意思是:巨石临近危崖,由此可判断:临,靠近;“素气云浮”意思是:白色的水气好像飘浮的云雾,由此可判断:素,白色的。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的掌握。解答时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例句:代词;
A.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助词“的”;
C.代词;
D.助词“的”;
故选C。
58.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实为河之巨阸”的意思是:实际上是河上的巨险,“实”领起作用,“为”作谓语,“河之巨阸”作宾语,故应停顿为:实/为/河之巨阸。
5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句(1)重点词语:石凿,凿石头的凿子;而,表转折;入,穿透;信,确实;
句(2)重点词语:负,凭借;轩邈,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往高处远处伸展。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
60.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意思是下龙门时,漂流浮竹,不是驷马所能追上的。用“驷马之追”和水流速度相比,突出了水流速度之快;“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意思是即使是乘上狂奔的马,驾着狂风,也不能比它更快,用“乘奔御风”和水流速度相比,突出了水流速度之快。故相同点是:都通过比较衬托的写法,突出长江水势大、流速快。
出处:《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朝代:南北朝
参考译文:
《淮南子》记载:龙门还没有开辟,吕梁还没有凿通时,河水从孟门上流出,泛滥的大水逆流横溢,连丘陵、高阜都淹没了,名叫洪水。大禹疏通后称之为孟门。所以《穆天子传》说:从北面登上孟门,这是九河的阶梯。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处。实际上是河上的巨险,兼有孟门津的名称。这里的岩石首先经过大禹开凿,又因河水冲蚀,河道逐渐变得宽广了。两岸高峻而深邃,倾斜的崖壁相倚相撑,巨石临近危崖,好像随时就要坠落下来似的,却又相互倚拄而悬在危崖边缘。古人有言:水虽不是凿石头的凿子,却能穿透岩石,确是如此呀!这里水流交相冲激,白色的水气好像飘浮的云雾,来来往往遥远观看的人,常常会觉得仿佛被雾露沾湿似的;如向深处俯视,更加惊心动魄。而且河水在此迸溅万寻的浪花,千丈瀑布从高崖一泻而下,奔腾澎湃的浊流,狂暴地涌起如山的巨浪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