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树和天空》课件(41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4《树和天空》课件(41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5 08:43:25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树和天空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新知导入
“他通过凝练而透彻的意象,向读者展示了鲜活的现实生活。”这是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瑞典著名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时的颁奖词。特朗斯特罗姆究竟有什么高人之处呢?中国评论家认为,特朗斯特罗姆对汉语来说是传统,对西方来说是先锋。他的诗像中国诗那样不注重雄辩,而且善于用精练的意象、蒙太奇式的组合,传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可以说,特朗斯特朗姆把中国古典诗歌演绎到一个新的高度。今天,就让我们学习西方人笔下具有中国传统味道的诗歌吧!
教学目标
了解特朗斯特罗姆的生平及艺术风格。
1.知识和能力
01
通过朗读全诗,感受诗歌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朦胧的意境,揣摩诗句的含义。
2.过程和方法
02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涵,感受作者的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03
核心素养
01
02
03
04
了解特朗斯特罗姆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体会诗歌的写作特色,如奇特的想象、鲜明的意象、朦胧的意境等。
2.思维发展与提升
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想象美。
3.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诗歌的多元主题,如自然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作者介绍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1949年,在杂志《当月桂树生长之时》上发表第一首诗。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他一生共发表诗歌200余首。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作者介绍
特朗斯特罗姆一方面把自己耳闻目睹的一切——风、雨、日、月、天、地与文学和哲学的推动力以及社会经验加以熔化,然后铸成一种独立的整体——诗。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另一方面,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把印象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北欧抒情诗歌传统融为一体。他既沉湎于内心,又时刻关注着现实世界。他内敛、惜墨如金,对古老的意象和典故推陈出新。同时,他的诗歌音乐感强烈,具有奇特的交响效果他的诗歌在世界诗坛是一道奇崛的文学景观。他将欧洲古典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杂糅于一炉
作者介绍
特朗斯特罗姆内心的纯净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一生写诗都很简短,像原子弹,隐藏着充沛的能量。他与世界之间保持着一种契合,以自身的感受力去沟通,去表达个人的见解。在其宝石般的语言里呈现出诗歌绝对的美。特朗斯特罗姆还喜欢采用自由的节奏和古诗的结构,比喻大胆而用语温和,常引发令人意外的联想。他的诗充满了味道、颜色、振动和杂音,与文学史上保尔·瓦莱里的“纯诗”相近。虽然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但超出了纯粹的完美主义,是“心理地、逻辑地自问”。
写作背景
在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中,生活世界与大自然向来关系密切,无须附加理智的连接,生活世界本身就是自发地发生的、具有大自然特征的显现过程;自然本身就需要一个世界才能来照面,自然立足于存在的实体,共在于人们生存的世界,与人们神秘的想象力。
整体感知
2021
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可以划分几个层次?
第一部分:写树在雨中获得生机。
第二部分:写树在等待成长的时机。
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2)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
诗的抒情主人公是树。
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3)诗歌写了树的哪些动作?
匆匆经过
汲取生命
停止走动
静静闪现
等待雪花
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4)树这个形象让我们初步认识到什么?
在灰暗的天底下,在雨中,树有很多急事,有为完成急事的匆忙奔走,还有为生命的自为。
在雨过天晴的夜里,树有静观的态度,有对美好的雪花的等待。
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5)怎样解读天空中的“灰色”和“雪花”?
“灰色”既是自然界雨天的颜色,也是树存在的境遇。“雪花”既是自界冬天的严寒,也是树不畏严寒的精神,还是纯美的象征。
整体感知
2.从诗歌当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雨对树的重要性,树对雨的渴望,“雨”和“树”紧密相连的关系。
树在雨中获得生机,树在等待成长的时机,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和树具有共通性。
整体感知
3.诗人观察的角度是什么?
诗人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描写树。
整体感知
4.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角度新颖,使诗人与树的视角发生转移,树的走动其实是诗人在树林中走动。树如同无言的智者,把诗人瞬间的感受表达了出来。诗人感受到了人生的匆忙,而过天晴,树林静谧,这优美的情景,又让诗人的内心更加宁静,焕发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品读技巧
2021
品读技巧
1.如何理解这首诗歌中“树”这一意象?
诗人选择“树”作为观照对象,更多的还在于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包括树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蕴含。作为生物,树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的最隆重和充分的表示。它对生命应有的在地下的深度以及永无止境的向上的高度都做了最为坚实而高贵的展览和诠释。于是,树连接了大地与天空,此岸与彼岸,现世与终极——是树,让我们看清了自身的位置和应有的走向。“树”是生命的主体,是积极向上、蓬勃生长的生命的代表。
品读技巧
2.这首诗中的“雪花”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雪花”象征着一个洁白澄净的纯美境界,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摆脱了欲望和俗物的牵绊、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圆融化境。在这个世界里,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一切存在之间的距离都将泯灭而消失殆尽,只剩下轻轻飘来的一阵宇宙间的清丽气息。
品读技巧
3.这首诗中的“天空”,有怎样的象征义?
“天空”是“树”(自然生物)和“我们”(人类)存在共同的家,代表着自然界。所有生物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品读技巧
4.这首诗中的“我们”,有怎样的象征义?
“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我们”既是自然的旁观者和见证者,也是自然的参与者和存在者,“我们”相互关爱与扶持着。
品读技巧
5.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书和大自然,角度新颖,使诗人与树的视角发生转移,树的走动其实是诗人在树林中走动。树如同无言的智者,把诗人瞬间的感受表达了出来。诗人感受到了人生的匆忙,雨过天晴,树林静谧,这优美的情景,又让诗人的内心更加宁静,焕发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品读技巧
6.这首诗的前后两节有着怎样的关系?
这首诗的前后两节有着层次与境界上的相承与递进。前者主动,后者主静。前者充溢着生命的搏击与律动,启示着自然间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而当“雨歇了”,世界便进入一种行动后的安宁、强力后的静谧。那曾因为争取而匆匆走过的躯体,也终于有了夜空下神圣而静穆的“挺拔”闪现。虽然那“挺拔”的姿势只是一次“闪现”,虽然“等待”的只是一个“瞬间”,但是存在的意义不就是在那无休止的搏动中一次又一次地追逐那一层高过一层的瞬间化境吗?
品读技巧
7.诗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树和天空》运用了隐喻手法。树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它诠释了生命的深度与高度。但是人们埋头于对土地的耕耘与掘进,却渐渐忽略了头顶上那片令人震撼和心悸的星空,忘记了对未知的渴望、对神秘的欣赏、驻足静观与默想,比如对宇宙一声纯粹而又唯美的惊叹!
合作探究
2021
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想想奇特,意境朦胧,人们对其主旨历来有多重解读。你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观点一:这首诗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和人一样,也有情感,也有生命,也会等待美好的未来,人们应该敬畏自然,合乎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观点二:这首诗歌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很多人忙忙碌碌,急于低头赶路,却忽视抬头看天空。其实,人们在匆忙赶路的同时,也应该偶尔停下来,欣赏身边的美景,静待雪花绽放。
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想想奇特,意境朦胧,人们对其主旨历来有多重解读。你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观点三:这首诗歌体现了宇宙间事物的和谐共处。宇宙间的所有事物都是能和谐共处的。树在灰色的雨中依然可以汲取生命,黑鹂在果园里欢快的生活。雨天与晴天,春夏与秋冬,各种事物和谐相处,也都在静待美好的瞬间。
合作探究
2.有人认为诗歌中融会了宇宙间互相谐和与默契的情怀,谈谈你的看法。
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树的意象不止是匆忙的人生和对美的期待,还传达了诗人的感悟:宇宙间事物是互相谐和与默契的。树在“灰色’的雨中也依然可以“汲取生命”,黑鸟也在园子里乐观欢愉地生活。在这里,雨天与晴天,春夏与秋冬,事物间没有冲突的理由。阳光或者雨露,阴晴还是雨雪,物类间并没有相互冲突的必然理由,因为默认了这是一种宇宙规律。甚至,对此还应持有迎取的态度,迎取象征严冬的雨雪、顽强精神和纯美。这正是宇宙间的谐和与默契。
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树与天空》这首诗歌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死亡、历史和自然是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他善于运用意象、隐喻来表现内心世界,其诗新颖、敏锐、坚实。世界时刻在变,时间永在流逝,或许只有空间,才多少表示着存在的永恒。所以“树与天空”的关系,也就寓示着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
课堂总结
“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相互关爱与扶持着,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就像“天空”,是存在共同的家。《树与天空》全篇并没有写天空,却展示出了比天空更为广阔的空间,经典的文字作品能表达出并固定住瞬间与永恒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一直存在在每个人的周围。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模糊性是诗歌语言最突出的特点。这种语言具有两重性,即在本质上是明确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在内容上是确指的,在形式上是灵活的。因而能构成诗歌作品丰富多彩的审美意象,吸引鉴赏者去咀嚼、去品味。鉴赏者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
)和审美(
)去揣度那一个个谜底,填充那-道道艺术留白,(
)获得对诗歌作品的审美享受。如果不能发现诗歌文本的艺术留白,不能填充这些留白,那么阅读诗歌便(
)。从这个意义上讲,(
)。这就使得诗歌语言和表达的意义之间形成了不少的“空白”点,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的沟通之间架起桥梁,深刻领会作品的寓意。
课堂练习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体验
经验
从而
味同嚼蜡
B.经验
体会
从而
食不甘味
C.体会
经历
因此
味同嚼蜡
D.经呖
体验
因此
食不甘味
A
课堂练习
2.概括下面诗歌的寓意。(不超过10字)
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
不要孤芳自赏,自视特殊
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
1.学习过本课之后,你有何感想?试着写成一首小诗。
2.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里的“水仙花”是一种隐喻,那它比喻了什么呢?请以“换一朵水仙花”为话题,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树在雨中获得生机
第二节
树在等待成长的时机


渴望
滋养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树和天空》教学设计
一、新知导入
“他通过凝练而透彻的意象,向读者展示了鲜活的现实生活。”这是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瑞典著名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时的颁奖词。特朗斯特罗姆究竟有什么高人之处呢?中国评论家认为,特朗斯特罗姆对汉语来说是传统,对西方来说是先锋。他的诗像中国诗那样不注重雄辩,而且善于用精练的意象、蒙太奇式的组合,传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可以说,特朗斯特朗姆把中国古典诗歌演绎到一个新的高度。今天,就让我们学习西方人笔下具有中国传统味道的诗歌吧!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特朗斯特罗姆的生平及艺术风格。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全诗,感受诗歌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朦胧的意境,揣摩诗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涵,感受作者的思想。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特朗斯特罗姆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诗歌的写作特色,如奇特的想象、鲜明的意象、朦胧的意境等。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想象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诗歌的多元主题,如自然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
三、作者介绍
1.特朗斯特罗姆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1949年,在杂志《当月桂树生长之时》上发表第一首诗。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他一生共发表诗歌200余首。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特朗斯特罗姆一方面把自己耳闻目睹的一切——风、雨、日、月、天、地与文学和哲学的推动力以及社会经验加以熔化,然后铸成一种独立的整体——诗。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另一方面,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把印象主义
(?https:?/??/?baike.?/?item?/?%E5%8D%B0%E8%B1%A1%E4%B8%BB%E4%B9%89?/?169635"
\t
"https:?/??/?baike.?/?item?/?%E6%89%98%E9%A9%AC%E6%96%AF%C2%B7%E7%89%B9%E6%9C%97%E6%96%AF%E7%89%B9%E7%BD%97%E5%A7%86?/?_blank?)、象征主义
(?https:?/??/?baike.?/?item?/?%E8%B1%A1%E5%BE%81%E4%B8%BB%E4%B9%89?/?1780147"
\t
"https:?/??/?baike.?/?item?/?%E6%89%98%E9%A9%AC%E6%96%AF%C2%B7%E7%89%B9%E6%9C%97%E6%96%AF%E7%89%B9%E7%BD%97%E5%A7%86?/?_blank?)、表现主义
(?https:?/??/?baike.?/?item?/?%E8%A1%A8%E7%8E%B0%E4%B8%BB%E4%B9%89?/?1229565"
\t
"https:?/??/?baike.?/?item?/?%E6%89%98%E9%A9%AC%E6%96%AF%C2%B7%E7%89%B9%E6%9C%97%E6%96%AF%E7%89%B9%E7%BD%97%E5%A7%86?/?_blank?)和北欧抒情诗歌传统融为一体。他既沉湎于内心,又时刻关注着现实世界。他内敛、惜墨如金,对古老的意象和典故推陈出新。同时,他的诗歌音乐感强烈,具有奇特的交响效果他的诗歌在世界诗坛是一道奇崛的文学景观。他将欧洲古典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https:?/??/?baike.?/?item?/?%E8%B6%85%E7%8E%B0%E5%AE%9E%E4%B8%BB%E4%B9%89?/?3388"
\t
"https:?/??/?baike.?/?item?/?%E6%89%98%E9%A9%AC%E6%96%AF%C2%B7%E7%89%B9%E6%9C%97%E6%96%AF%E7%89%B9%E7%BD%97%E5%A7%86?/?_blank?)杂糅于一炉。
特朗斯特罗姆内心的纯净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一生写诗都很简短,像原子弹,隐藏着充沛的能量。他与世界之间保持着一种契合,以自身的感受力去沟通,去表达个人的见解。在其宝石般的语言里呈现出诗歌绝对的美。特朗斯特罗姆还喜欢采用自由的节奏和古诗的结构,比喻大胆而用语温和,常引发令人意外的联想。他的诗充满了味道、颜色、振动和杂音,与文学史上保尔·瓦莱里的“纯诗”相近。虽然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但超出了纯粹的完美主义
(?https:?/??/?baike.?/?item?/?%E5%AE%8C%E7%BE%8E%E4%B8%BB%E4%B9%89?/?4554"
\t
"https:?/??/?baike.?/?item?/?%E6%89%98%E9%A9%AC%E6%96%AF%C2%B7%E7%89%B9%E6%9C%97%E6%96%AF%E7%89%B9%E7%BD%97%E5%A7%86?/?_blank?),是“心理地、逻辑地自问”。
四、写作背景
在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中,生活世界与大自然向来关系密切,无须附加理智的连接,生活世界本身就是自发地发生的、具有大自然特征的显现过程;自然本身就需要一个世界才能来照面,自然立足于存在的实体,共在于人们生存的世界,与人们神秘的想象力。
五、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可以划分几个层次?
明确: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树在雨中获得生机。
第二部分:写树在等待成长的时机。
(2)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
明确:
诗的抒情主人公是树。
(3)诗歌写了树的哪些动作?
明确:
诗人用这些词描写树:匆匆经过,汲取生命,停止走动,静静闪现,等待雪花
(4)树这个形象让我们初步认识到什么?
明确:
在灰暗的天底下,在雨中,树有很多急事,有为完成急事的匆忙奔走,还有为生命的自为。
在雨过天晴的夜里,树有静观的态度,有对美好的雪花的等待。
(5)怎样解读天空中的“灰色”和“雪花”?
明确:
“灰色”既是自然界雨天的颜色,也是树存在的境遇。“雪花”既是自界冬天的严寒,也是树不畏严寒的精神,还是纯美的象征。
2.从诗歌当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明确:
雨对树的重要性,树对雨的渴望,“雨”和“树”紧密相连的关系。
树在雨中获得生机,树在等待成长的时机,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和树具有共通性。
3.诗人观察的角度是什么?
明确:
诗人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描写树。
4.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有什么好处?
明确:
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角度新颖,使诗人与树的视角发生转移,树的走动其实是诗人在树林中走动。树如同无言的智者,把诗人瞬间的感受表达了出来。诗人感受到了人生的匆忙,而过天晴,树林静谧,这优美的情景,又让诗人的内心更加宁静,焕发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六、品读技巧
1.如何理解这首诗歌中“树”这一意象?
明确:
诗人选择“树”作为观照对象,更多的还在于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包括树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蕴含。作为生物,树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的最隆重和充分的表示。它对生命应有的在地下的深度以及永无止境的向上的高度都做了最为坚实而高贵的展览和诠释。于是,树连接了大地与天空,此岸与彼岸,现世与终极——是树,让我们看清了自身的位置和应有的走向。“树”是生命的主体,是积极向上、蓬勃生长的生命的代表。
2.这首诗中的“雪花”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明确:
“雪花”象征着一个洁白澄净的纯美境界,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摆脱了欲望和俗物的牵绊、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圆融化境。在这个世界里,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一切存在之间的距离都将泯灭而消失殆尽,只剩下轻轻飘来的一阵宇宙间的清丽气息。
3.这首诗中的“天空”,有怎样的象征义?
明确:
“天空”是“树”(自然生物)和“我们”(人类)存在共同的家,代表着自然界。所有生物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4.这首诗中的“我们”,有怎样的象征义?
明确:
“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我们”既是自然的旁观者和见证者,也是自然的参与者和存在者,“我们”相互关爱与扶持着。
5.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有什么好处?
明确:
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书和大自然,角度新颖,使诗人与树的视角发生转移,树的走动其实是诗人在树林中走动。树如同无言的智者,把诗人瞬间的感受表达了出来。诗人感受到了人生的匆忙,雨过天晴,树林静谧,这优美的情景,又让诗人的内心更加宁静,焕发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6.这首诗的前后两节有着怎样的关系?
明确:
这首诗的前后两节有着层次与境界上的相承与递进。前者主动,后者主静。前者充溢着生命的搏击与律动,启示着自然间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而当“雨歇了”,世界便进入一种行动后的安宁、强力后的静谧。那曾因为争取而匆匆走过的躯体,也终于有了夜空下神圣而静穆的“挺拔”闪现。虽然那“挺拔”的姿势只是一次“闪现”,虽然“等待”的只是一个“瞬间”,但是存在的意义不就是在那无休止的搏动中一次又一次地追逐那一层高过一层的瞬间化境吗??
7.诗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
《树和天空》运用了隐喻手法。树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它诠释了生命的深度与高度。但是人们埋头于对土地的耕耘与掘进,却渐渐忽略了头顶上那片令人震撼和心悸的星空,忘记了对未知的渴望、对神秘的欣赏、驻足静观与默想,比如对宇宙一声纯粹而又唯美的惊叹!
七、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想想奇特,意境朦胧,人们对其主旨历来有多重解读。你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观点一:这首诗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和人一样,也有情感,也有生命,也会等待美好的未来,人们应该敬畏自然,合乎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观点二:这首诗歌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很多人忙忙碌碌,急于低头赶路,却忽视抬头看天空。其实,人们在匆忙赶路的同时,也应该偶尔停下来,欣赏身边的美景,静待雪花绽放。
观点三:这首诗歌体现了宇宙间事物的和谐共处。宇宙间的所有事物都是能和谐共处的。树在灰色的雨中依然可以汲取生命,黑鹂在果园里欢快的生活。雨天与晴天,春夏与秋冬,各种事物和谐相处,也都在静待美好的瞬间。
2.有人认为诗歌中融会了宇宙间互相谐和与默契的情怀,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树的意象不止是匆忙的人生和对美的期待,还传达了诗人的感悟:宇宙间事物是互相谐和与默契的。树在“灰色’的雨中也依然可以“汲取生命”,黑鸟也在园子里乐观欢愉地生活。在这里,雨天与晴天,春夏与秋冬,事物间没有冲突的理由。阳光或者雨露,阴晴还是雨雪,物类间并没有相互冲突的必然理由,因为默认了这是一种宇宙规律。甚至,对此还应持有迎取的态度,迎取象征严冬的雨雪、顽强精神和纯美。这正是宇宙间的谐和与默契。
八、课堂总结
《树与天空》这首诗歌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死亡、历史和自然是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他善于运用意象、隐喻来表现内心世界,其诗新颖、敏锐、坚实。世界时刻在变,时间永在流逝,或许只有空间,才多少表示着存在的永恒。所以“树与天空”的关系,也就寓示着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相互关爱与扶持着,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就像“天空”,是存在共同的家。《树与天空》全篇并没有写天空,却展示出了比天空更为广阔的空间,经典的文字作品能表达出并固定住瞬间与永恒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一直存在在每个人的周围。
十、课堂练习
1.模糊性是诗歌语言最突出的特点。这种语言具有两重性,即在本质上是明确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在内容上是确指的,在形式上是灵活的。因而能构成诗歌作品丰富多彩的审美意象,吸引鉴赏者去咀嚼、去品味。鉴赏者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
)和审美(
)去揣度那一个个谜底,填充那-道道艺术留白,(
)获得对诗歌作品的审美享受。如果不能发现诗歌文本的艺术留白,不能填充这些留白,那么阅读诗歌便(
)。从这个意义上讲,(
)。这就使得诗歌语言和表达的意义之间形成了不少的“空白”点,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的沟通之间架起桥梁,深刻领会作品的寓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体验
经验
从而
味同嚼蜡
B.经验
体会
从而
食不甘味
C.体会
经历
因此
味同嚼蜡
D.经呖
体验
因此
食不甘味
【答案】A
2.概括下面诗歌的寓意。(不超过10字)
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
[答案]不要孤芳自赏,自视特殊。
十一、作业布置
1.学习过本课之后,你有何感想?试着写成一首小诗。
2.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里的“水仙花”是一种隐喻,那它比喻了什么呢?请以“换一朵水仙花”为话题,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十二、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