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伟大的悲剧》知识梳理与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伟大的悲剧》知识梳理与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4 19:02:5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22课《伟大的悲剧》知识梳理与练习
1.文学常识
《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作者是奥地利(国名)作家茨威格(人名)。
2.文章思想内容
通过对英国探险家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们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描写,歌颂他们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他们,颂扬了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斯科特探险队在争到南极点的竞争中失败了,他们作为失败者却要为胜利者作证,而且全队都在归途中覆没,世人都为他们而悲痛,所以这是悲剧;斯科特和他的队友们在探险途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却是高贵和震撼人心的,所以这出悲剧又是伟大的。
重点词语
拽zhuài:拉。
无垠yín:没有边际。癫diān狂:言行举止不庄重、轻佻。
凛lǐn冽:刺骨地寒冷。
吞噬shì:吞食;并吞。
销蚀shí:消损腐蚀。
羸léi弱:瘦弱。
姗姗(shānshān
都是一声)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千辛万苦:
形容极多的艰辛劳苦。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也说露宿风餐。
闻所未闻: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夜不成眠:晚上睡不着觉。
精疲力竭jié: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闷闷不乐mèn:因有不开心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毛骨悚然sǒng: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耀武扬威:
炫耀武力,显示自己的威风。
洋洋得意:形容感到十分满意的样子。
怏(yàng)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忧心忡忡chōng:忧愁的样子。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
畏缩不前:害怕而不敢向前。
鲁莽大胆:胆子大,说话做事不经考虑。莽撞。
念念有词:指人不停地自言自语。
语无伦(lún)次:话讲得很乱,没有层次。
精打细算:(在使用人力物力上)仔细地计算。
与其……毋(wú)宁:与其……不如……
4.重点句子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沮丧,无奈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完成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看,“内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重要问题
故事情节脉络梳理/伟大之处、悲剧所在




人物及事件
12.1.16
白色雪原
斯等发现自己晚到半月
12.1.18
南极点
斯等到达极点,伤心并要作证
12.2.17
屠宰场地
埃文斯死去
12.3.2
贮藏点
四人感到可怕的绝望
12.3.21
帐篷里
无法离开帐篷
12.3.29
帐篷里
等待死神来临并写书信
12.10.29
营地
一探险队出发寻找他们
12.11.12
帐篷
发现尸体并垒了石墓


热爱探险事业,勇于为事业献身
从容面对死亡
强烈的团队精神
诚实、守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失败之悲
阿蒙森一行已先到到达南极
作证之悲
为阿蒙森的成功作证
死亡之悲
在归途中全部队员牺牲了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本单元所选课文均与探险有关,不仅内容震撼人心,其中富有哲理的语句更让我们怦然心动,试联系课文内容,对下列句子进行赏析(任选一题)
(1)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伟大的悲剧》
(2)英雄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赞颂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致现出生命。
——《真正的英雄》
二、选择题
2.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司马迁——北宋
B.《阿长与<山海经>》——《朝花夕拾》——鲁迅——现代
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诗选》——普希金——俄国
D.《伟大的悲剧》——《夺取南极的斗争》——茨威格——奥地利
3.下列作者、课文及其出处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司马光——《卖油翁》——《资治通鉴》
B.鲁迅——《阿长与<山海经>》——《朝花夕拾》
C.光未然——《黄河颂》——《黄河大合唱》
D.茨威格——《伟大的悲剧》——《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伟大的悲剧》选自《夺取南极的斗争》,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
B.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C.《紫藤萝瀑布》通过对盛开的“紫藤萝花”的描述以及对过去遭遇的回忆,告诉人们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D.《未选择的路》作者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代表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
5.下列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茨威格,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学过的文章《伟大的悲剧》
B.汪曾祺(1920-1997)浙江高邮人,现代作家。
C.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范仲淹字希文,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文正公”。
6.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回忆鲁迅先生》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以烘托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B.《台阶》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父亲与台阶的故事。台阶既是父亲的物质期待,更是父亲的精神追求,他辛苦劳碌,任劳任怨的目的——改变地位,出人头地,获得尊重。
C.《驿路梨花》借用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
D.《伟大的悲剧》中的“伟大”主要指文中主人公表现出的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
7.下面对相关文章的片断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闻一多先生以振兴国学为己任,借助中医诊病的方法对唐诗进行深入研究,体现了他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B.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一文开头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提出所表达的观点:人们要在痛苦中找到属于自己快乐。
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开头就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示我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但要对生活充满信心,相信快乐的日子终将到来。
D.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茨威格不给胜利者阿蒙森而是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并将其失败的结局称为“伟大的悲剧”,体现了作者对弱者的同情与怜悯。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紫藤萝瀑布》作者是宗璞,原名冯钟璞。主要作品有《秦腔》《废都》等。
B.《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C.《伟大的悲剧》作者是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代表作有《象棋的故事三位大师》等。
D.《最苦与最乐》的作者是梁启超,别号饮冰室主人,思想家、学者。
三、字词书写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
)奋斗。听到这些激动人心话语,相信亿万国人的心里,也同样泳动着骄傲自豪,同样洋溢着满满的信心,随着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也预示着,新的征程开启(
),作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成员,我们扬帆起航,会聚力量,为实现伟大目标继续(dǐ
lì)前行。
⑴给黑体字注音,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书写汉字。
不懈(______)
开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_____改为_____
_____改为______
四、文学常识与病句修改
10.填空。
《伟大的悲剧》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国籍)作家____。代表作有小说《____》、传记《_____》等。
11.请根据提示修改病句。
①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而且是伟大的文学家。②鲁迅为了唤醒国民麻木的灵魂,把目光集中投射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③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性入木三分使其文学作品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④而他的散文,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表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
(1)第①句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对调。
(2)第②句语意重复,应删去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句成分残缺,应在______________后加上________________。
(4)第④句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__________改成__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性学习
12.学习了《伟大的悲剧》后,你班开展了以“我说探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伟大的悲剧”发生后,美国把设立于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你知道这样命名的意图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斯科特一行的故事确实令人感动,无情的暴风雪吞噬了五位探险者的生命,然而,他们面对厄运、面对死亡的悲壮场面却让人久久难以忘却。说说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个人物,说说感动你的理由,并仿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形式,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人物: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颁奖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小说《伟大的悲剧》(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伟大的悲剧(节选)
茨威格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然后离开了这块“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在他们身后刮来凛冽的寒风。斯科特怀着不祥的预感在日记中写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
13.“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中的“这”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4.“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斯科特内心怎样的复杂情感?
15.“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他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16.作者说斯科特的南极探险是“伟大的悲剧”。请根据你的理解谈一谈,“悲”在哪里?“伟大”又指什么?
①悲在____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伟大;
②悲在____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伟大;
③悲在____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伟大;
④悲在____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伟大。
阅读文学作品后答题
(甲)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A)这一点不是虚荣心,而似乎是一种责任,飞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和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赶到遇上地平人少的地方,祥子可以用一只手拢着把,微微轻响的皮轮像阵利飕的小风似的催着他跑,飞快而平稳。拉到了地点,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像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一种疲乏,如同骑着名马跑了几十里那样。
假若胆壮不就是大意,他在放胆跑的时候可并不大意。不快跑若是对不起人,快跑而碰伤了车便对不起自己。车是他的命,他知道怎样的小心。小心与大胆放在一处,他便越来越能自信,他深信自己与车都是铁做的。
因此,他不但敢放胆的跑,对于什么时候出车也不大去考虑。他觉得用力拉车去挣口饭吃,是天下最有骨气的事;他愿意出去,没人可以拦住他。
(乙)祥子自己可并没轻描淡写的随便忘了这件事。他恨不得马上就能再买上辆新车,越着急便越想着原来那辆。一天到晚他任劳任怨的去干,可是干着干着,他便想起那回事。一想起来,他心中就觉得发堵,不由的想到,要强又怎样呢,这个世界并不因为自己要强而公道一些。他觉得过去的事像个噩梦,使他几乎不敢再希望将来。
可是,他必须能多剩一个就去多剩一个,非这样不能早早买上自己的车。即使今天买上,明天就丢了,他也得去买。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不拉着自己的车,他简直象是白活。他想不到作官,发财,置买产业;他的能力只能拉车,他的最可靠的希望是买车;非买上车不能对得起自己。他一天到晚思索这回事,计算他的钱;设若一旦忘了这件事,他便忘了自己,而觉得自己只是个会跑路的畜生,没有一点起色与人味。无论是多么好的车,只要是赁来的,他拉着总不起劲,好象背着块石头那么不自然。就是赁来的车,他也不偷懒,永远给人家收拾得干干净净,永远不去胡碰乱撞;可是这只是一些小心谨慎,不是一种快乐。是的,收拾自己的车,就如同数着自己的钱,才是真快乐。他还是得不吃烟不喝酒,爽性连包好茶叶也不便于喝。有时候他真想责骂自己,为什么这样自苦;可是,一个车夫而想月间剩下俩钱,不这么办怎成呢?他狠了心。买上车再说,买上车再说!有了车就足以抵得一切!
对花钱是这样一把死拿,对挣钱祥子更不放松一步。没有包月,他就拉整天,出车早,回来的晚,他非拉过一定的钱数不收车,不管时间,不管两腿;有时他硬连下去,拉一天一夜。从前,他不肯抢别人的买卖,特别是对于那些老弱残兵;以他的身体,以他的车,去和他们争座儿,还能有他们的份儿?现在,他不大管这个了,他只看见钱,多一个是一个,不管买卖的苦甜,不管是和谁抢生意;他只管拉上买卖,不管别的,象一只饿疯的野兽。(B)拉上就跑,他心中舒服一些,觉得只有老不站住脚,才能有买上车的希望。一来二去的骆驼祥子的名誉远不及单是祥子的时候了。有许多次,他抢上买卖就跑,背后跟着一片骂声。他不回口,低着头飞跑,心里说:“我要不是为买车,决不能这么不要脸!”
(丙)祥子,多么体面的祥子,变成个又瘦又脏的低等车夫。脸,身体,衣服,他都不洗,头发有时侯一个多月不剃一回。他的车也不讲究了,什么新车旧车的,只要车份儿小就好。拉上买卖,稍微有点甜头,他就中途倒出去。坐车的不答应,他会瞪眼,打起架来,到警区去住两天才不算一回事!(C)独自拉着车,他走得很慢,他心疼自己的汗。及至走上帮儿车,要是高兴的话,他还肯跑一气,专为把别人落在后边。在这种时候,他也很会掏坏,什么横切别的车,什么故意拐硬弯,什么别扭着后面的车,什么抽冷子搡前面的车一把,他都会。原先他以为拉车是拉着条人命,一不小心便有摔死人的危险。现在,他故意的耍坏;摔死谁也没大关系,人都该死!
17.(乙)“这件事”指什么?请你向没有阅读过《骆驼祥子》的同学简要介绍一下“这件事”。
18.批注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请你为(甲)加点句子作一注。
小贴士:
批注,可以从语言特点、表达效果、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多个角度进行理解感受、鉴赏评价或质疑问难,批注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但注意语言凝练。
19.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文中(A)(B)(C)三个横线句子两“跑”—“走”的理解。
20.下面几位文学评论名家对造成祥子悲剧命运原因的评论,有的已经成为定论,有的给我们启发,请结合选文和《骆驼祥子》全书,说说你的看法。
祥子的形象,是在当时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画面上,在他与各种社会力量的复杂关系中凸显出来的,他的悲剧,主要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产物。
——樊骏
祥子的悲剧是深刻的,因为他具有人生悲剧、家庭悲剧和心灵悲剧的多重性。
——杨义
这骆驼祥子,究竟又是怎样走上毁灭之路的呢?是命运吗?是自己的意志吗?抑还是这从封建走上近代,最终流了产,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呢?这一点,老舍却始终没有告诉我们啊!
——许杰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悲情蝴蝶
这年七月,我去秦岭山中寻访友人的途中,亲眼目睹了成千上万只蝴蝶,投向溪水集体自尽的那悲壮惨烈的一幕,惊心动魄的一幕:成千上万只蝴蝶如飞蛾扑火般投入秦岭山间一条清澈的溪流,溪流如宣纸般被蝴蝶点染得五彩缤纷,凄美动人。
面对如此惨烈的场面,我惊呆了。茫然不知所措,脑子里一片空白。
这种大场面的蝴蝶集体自杀,无疑是大自然的一场罕见的大悲剧,它如一幅凄美而弥漫着悲剧色调的油画,给人强烈的震憾力和巨大的冲击波,让人看之不忍又无可奈何,走之不能又束手无策。
秦岭的夏日,密密的山林遮天蔽日,芊芊芳草连着野径,无数山花点缀在山崖密林间,溪水潺潺,山风习习,日照充足,是蝴蝶生息繁衍的理想王国,苍茫的大山,母亲般的养育了100多种蝴蝶。其中的王后当然首推秦岭凤蝶。它墨中滴蓝,翼展在10厘米以上,宛若蝶中凤凰,倾国倾城,风华绝代。这些蝴蝶们曾经美丽过大自然,也倾倒过整座秦岭,更取悦过万物之灵的人类。它们是无数化蝶的绝代佳人,是羽化的翩翩飞天,是绚丽无比的花雨。它们活着,是大自然的一景,亦是人类的幸事,它们常常降落在花朵上,又常常在警觉中过日子,谁曾料到,这些迷人的尤物竟然要在生命最美丽的时刻扑向幻灭?
走近看时,蝴蝶铺满了半条小溪,蓝天之下,溪水之下,仍有大片大片的蝴蝶飘然而下,它们或撞在石头上气绝而亡,或坠入水中挣扎扑腾。成群成片的蝴蝶如飞蛾扑火,若落叶翻飞,似凤凰自焚,朝着溪水撞去,显出大勇者的大从容,如瀑布般飞流直下,其勇也令人惊奇,其死也令人悲叹!
尽管满天的蝴蝶,万众一心,慷慨赴死,前仆后继,但我却不忍心再看下去了,就拼命地朝着成群的蝴蝶大喊大叫,乱吼乱嚷,甚至挥舞着树枝跳跃着四处驱赶,无论我何等焦急,何等卖命,也无能为力,驱也驱不散,赶也赶不开。我想,这些蝴蝶是抱定了一死的决心的,任何外力阻挡于它们也无济于事了。
我看见,一只墨蓝色的大蝴蝶从空中坠落在溪水边的大石上,膀直扑腾,翻滚到石头下,又扑腾着翅膀坠入了溪水之中,像一滴水进入了蝴蝶汇成的彩色的溪水中,随水漂流而去。
百米长的溪流,半是蝴蝶半是溪水。蝴蝶不会哭泣而托溪水声代之,蝴蝶不会悲歌而托松涛声替之。这时,日已黄昏,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溪水如花,水声如泣。
看到这个悲壮惨烈的场面很容易使人想起凤凰涅,黛玉葬花,想起二十四史中的烈女,想起八女投江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殉情故事。
再听。再看。水声带血。鸟声带血。风声带血。花草带血。山峦带血。荒林带血。一切的一切,都被血色黄昏所笼罩。
这些天使般的精灵,大自然会飞的花朵,秦岭山中的花魂,为什么要将自己美丽的生命毁灭了给人看?是这些美丽的生命不拒绝悲剧才显出了悲壮么,是悲剧毁灭了这些美丽的生命才显出了惨烈么?
秦岭无言,夕阳无言。溪流无言。
山下愈来愈多的烟囱亦无言。
有位诗人说过:“每一个蝴蝶都是从前的一个花魂,回来寻找它自己。”那么,空留下的满山野花是蝴蝶幻化成魂灵么?
倘若有那么一天,连大自然的花魂都没了,那么,蝴蝶又将在何处找,花儿又将在何处寻?
2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这时,日已黄昏,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溪水如花,水声如泣。
23.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24.“看到这个悲壮惨烈的场面很容易使人想起凤凰涅盘,黛玉葬花,想起二十四史中的烈女,想起八女投江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殉情故事”,作者列举这些故事有何用意?
25.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朗读者
杨军民
①买完车票,时间尚早,她找了一处座位坐下来。
②一抹阳光从敞亮的车站候车室窗户射进来,亮丽而温暖。她再一次掏出手机确认一下时间,习惯地将手机装入夹克衫左下侧的口袋。从放在座位右侧的旅行袋里掏出一本书,翻到夹着书签的那一页,专注地读起来。
③很久没有读过带入感这么强的小说了。她立即被作者细腻的笔触带入了十八世纪苏格兰高原一个伯爵府邸的傍晚,高高的府邸台阶上,走下来一位十五岁的少年。在作者情景交融的笔触下,那座府邸像一幅精美的油画,恬淡静美朦胧。没有任何预兆的,少年被碎石路上轻微的声响惊扰,悚然回首,一个身材颀长的白色身影向他逼近,包裹了他,让他惊恐晕眩继而陷入一种不能自拔的留恋之中……小说如静静的山涧涌出一股溪流,清澈却水花四溅,宁静却暗流奔涌,细腻的心理描写,悬疑的构思,唯美的景色描写,像面对一桌丰盛的美味大餐,够香够味够爽……
④这时候,有一个穿着一身黑衣的少年坐在了她的身边。她用眼睛的余光感受到了他的存在,她却已经被小说的情节感染得无力自拔。少年坐在她的身旁玩手机,游戏的音量开得很大,像一个小型音箱里在发生着一场激战。少年看似盯着手机,眼睛的余光却机警地观察着周围。候车室的人不少,也不多,焦急奔走的,引颈张望的,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匆忙的节奏里透露着井然。少年眼睛更贴近了屏幕,右手脱离了手机,那是一双女人般纤细瘦长的手,比之于妇女丰腴饱满的手指,他的手略显骨感,灵活而有力量。少年似乎更专注于手机的游戏。那只手却忽然如离弦之箭,只觉白光一闪,她装在口袋里的手机已经被他灵巧地掠过来,落入了他的口袋。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会觉得那双手不是他的,他对手机的专注度始终未有丝毫懈怠,那只手却在执行着与他的神情丝毫无关的事情,像极了孙悟空的分身术。当他心神归一的时候,他又用眼睛的余光看一下四周。发生了什么吗?似乎没有。少年好像已经很深地沉溺了,眼睛依然盯着手机,缓缓起身,准备离开。
⑤“对于这些留守的孩子,对他们,我们有什么可以责怪呢?他们在最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却在异乡打工,他们的心灵得不到爱抚,他们像案板上的鱼,干涸而挣扎。柔弱一些的孩子因此沉默消沉,刚强一些的孩子会把渴望变成叛逆,甚至会徘徊在犯罪的边缘,他们只是以这些行为来表现自己的无所谓,掩饰心中对爱的渴望。他们带刺,但刺里包裹着一颗温热坚强的心哪!当然,我们也不能怨责那些父母,他们抛下心疼的孩子,带着一腔怀念奔走在流水线上,他们想奠定一些经济基础,他们眼睛里是产品,心里却只有他们的孩子。孩子是他们的信念,每日把疲惫的身体搁在床板上的时候,在疲惫留给他们的哪怕最短暂的间隙里,一定,一定,是他们的孩子在眼前晃动。这是一种牺牲,一种无畏呀!我们无力改变,就让我们拿起电话,哪怕只能说一句话。那么,父母说孩子,爸妈想你了!那么,孩子说爸妈,我想你们了!世界或许会因为这一句话而充满阳光……”
⑥她忽然念出声来,声音不高不低,临近的人都可以听得见,听得清楚。那声音情感饱满,像春风吹拂着树梢,像划破云翳的一缕阳光,像母亲抚摸着婴儿……
⑦准备起身的少年聆听着,前后左右的几个人聆听着,车站的喧闹似乎凝滞了,只有她温和而清晰的声音在环绕。
⑧少年关小了手机的音量,静静地听完了她的朗读。默默地站起来,走出了车站大门,隔着玻璃窗,她看见他把手机摁在耳朵上。也许,铃声响起的那边,是他的父亲或他的母亲。
⑨她这么想着,眼睛有些湿润。作为一名做留守孩子专访的记者,她一进门就看见了那个孩子,桀骜不驯的眼神,须臾不离的手机,一只耳朵下晶亮的耳环。
⑩她把手插进左下边的口袋,手机好好地躺在那里,手机是温热的,有她的体温,当然也有他的。
?时间到了,她准备着行囊,走向站台入口。
?那本被合上的书,翠绿的硬质封皮上,写着《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几个仿宋大字。
(选自《安徽文学》2019年第4期)
26.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27.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少年眼睛更贴近了屏幕,右手脱离了手机,那是一双女人般纤细瘦长的手,比之于妇女丰腴饱满的手指,他的手略显骨感,灵活而有力量。(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2)那声音情感饱满,像春风吹拂着树梢,像划破云翳的一缕阳光,像母亲抚摸着婴儿……(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8.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女记者的人物形象。
29.文章第③段和第?段有关《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的内容,是不是有点多余?为什么?
30.以“朗读者”为标题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
1.(1)这两句话是全文的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高尚。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2)这句话是对罹难的七名航天英雄的高度赞扬,赞誉他们探索宇宙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英雄的本质在于实践,英雄不是人们的溢美之词捧出来的。
【解析】
试题分析:赏析文章中重要语句。首先要理解好课文,把握好文章的中心。(1)句可从点题、主旨句和表现文章的中心等几个层面来分析。(2)句可从英雄的本质、英雄的精神和英雄探索宇宙的事业心、自尊心等几个层面进行分析。分析语句离不开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所以作答之前一定要想想上下文的情节内容。
2.A
【解析】
【详解】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A项有误,《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
3.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A项表述不正确,《卖油翁》是欧阳修的作品。
4.D
【详解】
D.《未选择的路》作者弗罗斯特,美国诗人,代表作诗集《山间》、《林间空地》。也可以把《未选择的路》改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故选D。
5.A
【解析】
试题分析: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阅读积累判断作品,了解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判断。B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C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D范仲淹是北宋文学家。A正确,故选A。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6.B
【解析】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B项的理解有误,这篇小说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了“我”的父亲和台阶的故事,对于父亲来说,新台阶意味着他的物质期待,更是他的精神追求。
7.C
【解析】
【详解】
A.“借助中医诊病的方法对唐诗进行深入研究”表述有误,“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
B.“运用反问”表述有误,应该是设问。
D.“作者对弱者的同情与怜悯”表述有误。茨威格不给胜利者阿蒙森而是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因为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故选C。
8.A
【解析】
【详解】
《秦腔》《废都》的作者是贾平凹。宗璞的获奖作品为《野葫芦引》前两部(《南渡记》《东藏记》),后作品《北归记》亦获得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故选A。
9.
(1)xiè

砥砺
(2)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注意“懈”不要写成“jiě”,“砥砺”不要写成“抵励”。
10.奥地利
茨威格
象棋的故事
三位大师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注意茨威格是奥地利的作家。
11.(1)将“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伟大的文学家”对调;
(2)“集中”
“投射”
(3)“入木三分”或“的刻画”
(4)“表现”
“体现”
【详解】
①句词语顺序颠倒,改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②句“集中”“投射”重复,去掉其中一个。③句“对人性入木三分”成分残缺,加上“的刻画”。④句“表现”与“艺术成就”不搭配,改为“体现”。
12.(1)
[示例]为了纪念领队登上南极极点的两个勇士,斯科特虽然归途死亡,但精神永存。
(2)
斯科特
他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即使死亡与恐惧把他包围,他也没有放弃希望。在令人心痛的结局面前,他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遭遇的种种苦难。
集伟大与悲剧于一身,在距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时,他失败了,这一次失败让他跌倒再也爬不起来,但他始终坚持,在生命的尽头与命运做着殊死抗争。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结合文章的故事情节来思考即可。斯科特虽然归途死亡,但精神永存,为了纪念领队登上南极极点的两个勇士,所以科学实验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2)本题考查拟写颁奖词。颁奖词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写颁奖词时注意被颁奖人的特点要明确,在此基础上简明扼要,还要语言的感彩强烈。感动的理由要以他在死亡的恐惧之下并没有放弃希望,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围绕他的伟大精神拟写颁奖词即可。
13.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14.拟人。写国旗飘扬的状态,刻画斯科特和队友当时失落、绝望、沮丧的心情。
15.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表现他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精神境界。
16.失败,
冒险精神;为胜利者作证,诚信的绅士风度;生命的毁灭,
团结无私、献身科学的精神;世人悼念,
人们从中获得精神鼓舞。
【解析】
13.本题考查代词指代对象的理解。代词指代的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这”代指的一般是上文,“那”是代指下文内容。结合前文内容来理解,指的是前一句所说的“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14.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英国人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失败的绅士风度让他不得不接受这项任务:这是残酷的,但更体现了他们伟大、无私的精神境界。
15.考查对句子的赏析。从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看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当看到不是第一个到达,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斯科特和伙伴们痛苦万分的心情。
16.考查对题目的理解。课文写的是斯科特一行人虽经过努力,却没有成为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在返回途中他们全都被冰雪吞噬。伟大在斯科特等人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并牺牲,但却显示了人类团结协作,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崇高品质。悲在失败,而冒险精神伟大;悲在生命的毁灭,而团结无私、献身科学的精神伟大;悲在世人悼念,而人们从中获得精神鼓舞伟大;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信的绅士风度伟大。
17.祥子风里来雨里去,从饭里茶里省,攒了三年,终于买了一辆车,但这车很快就被大兵抢走了。
18.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祥子和黄包车的亲密关系,突出了祥子对车的喜爱。
19.(A)处的“跑”表现了祥子对新车的喜爱以及拉车时轻松愉悦的心情;(B)处的“跑”表现了祥子想再次买车的迫切心情;(C)处的“走”说明祥子拉车慢,不肯卖力。
20.当时世道对穷苦老百姓的摧残,旧军阀旧封建社会对祥子这个老实人的压榨和剥削以及深不见底的黑暗社会造成了祥子的悲剧命运。祥子的一生经历了三起三落,他初来北京时那份梦想和勤奋让他的生活越来越好,却遭遇了虎妞的强迫性的婚姻,他的心理开始扭曲。他一次次得到车,又一次次失去他的车,这反复的刺激让他陷入绝望。最终,最心爱的小福子也离他而去,让他彻底变成了行尸走肉。
【解析】
17.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祥子没有轻易忘记自己的车被抢的事。一想起这事,他心中就觉得发怵,他恨不得马上就能买上一辆新车。
18.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这段话对黄包车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通过“可爱”“有了知觉与感情”“应和”等词可以看出,作者已经把黄包车当成人来写了,此时的黄包车已不仅仅是普通的交通工具,更是和祥子有“亲密关系”的朋友了。经过半年的拉车生涯,祥子已经完全掌握了拉车的技巧,从侧面表现出他对自己工作的热爱之情。
19.“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所谓“文中”二字告诉考生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A处的“跑”表现了祥子的自信、勤快,他认为拉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B处的“跑”说明祥子内心充满希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拼命努力再买一辆车。C处的“走”说明祥子彻底堕落了,拉车态度消极、颓废。
20.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很复杂,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这是导致祥子悲剧的主要原因。祥子的正直善良和能干,在当时那个社会显得格格不入。
二、婚姻因素。与虎妞的结合完全不是出于爱情,而是被算计。虎妞的陷阱与欲擒故纵,让祥子无处可逃,同时她也成为了祥子悲剧命运的促成人物。在虎妞怀孕后,祥子因为一种做父亲的情感而对生活产生希望,但却随着虎妞难产死去而灰飞烟灭。
三、爱情因素。在虎妞死后,小福子一度成为了祥子生活的希望。可是,随着这唯一的支柱的死亡,祥子彻底走进了生命的死胡同。
四、个人因素。祥子的个人性格是促成其悲剧的根本原因。
21.本文描绘了秦岭蝴蝶惨烈赴死的场面,抒发了作者悲悯之情。
22.环境描写,写出蝴蝶赴死时环境的凄凉,渲染一种悲壮惨烈的氛围,流露出作者内心的震撼及悲伤。
23.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引起下文感慨,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或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
24.将人世间的悲情故事与悲情的蝴蝶联系在一起,更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增加了蝴蝶投溪的悲剧色彩。
25.围绕“生命”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21.此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把握关键语句,然后提炼概括。此题描写的成千上万只蝴蝶,投向溪水集体自尽的那悲壮惨烈的一幕,看到这个悲壮惨烈的场面很容易使人想起凤凰涅槃,黛玉葬花,想起二十四史中的烈女,想起八女投江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殉情故事。抒发作者悲悯之情。
22.此题考查学生对描写的掌握情况。描写有景物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等,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说所有的景物描写,都是为了抒情而写的。结合语境分析即可。“日已黄昏,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溪水如花,水声”可知的环境描写,通过“残阳如血”“水声如泣”表现景色凄凉,渲染蝴蝶赴死的悲壮惨烈景象,烘托“我”此时内心的震撼及难过伤心。
2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第一段作用的理解。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作用,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这年七月,我去秦岭山中寻访友人的途中”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时间。“亲眼目睹了成千上万只蝴蝶,……溪流如宣纸般被蝴蝶点染得五彩缤纷,凄美动人。”引起下文对蝴蝶惨烈赴死的感慨。同时也营造悲凉的诗情。
2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含义的理解,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该段,细细品味语言读出字里行间表达出的情感。“看到这个悲壮惨烈的场面很容易使人想起凤凰涅盘,黛玉葬花,想起二十四史中的烈女,想起八女投江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殉情故事”,作者列举这些故事有何用意?”此句由自然界的悲壮情景与人们共知的悲惨的故事连在一起,作者想以此来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让人们深刻体会到蝴蝶投溪的悲壮惨烈。
25.考查学生的阅读拓展能力。解此类开放性试题:要紧扣文章的主旨;要紧密联系实际谈感想和认识,要真切,从生活中来;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态度要正确、鲜明;如,生命是坚强的,无所畏惧的,生命很坚强,坚强到无所畏惧,坚不可摧。生命是平凡的,生命也是壮丽的。生命往往是一场奇迹,演绎着平凡而又悲壮的故事。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我们也要像蝴蝶一样,无所畏惧,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无限的光彩。
26.一名留守儿童专访记者在候车时看书,一个黑衣少年偷了她的手机,她用朗读感化了少年,少年偷偷把手机还给了她。
27.(1)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写出了少年双手纤细瘦长,但灵活而有力量的特点。
(2)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记者的声音情感饱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8.①从她在候车室专注地读书,可见她热爱阅读,专注认真。②从她全程看到少年偷她手机,但并没有揭发,可见她对留守孩子的理解与宽容。
③从她用朗读来感化少年,可见她有高超的教育技巧。④从“车站的喧闹似乎凝滞了,只有她温和而清晰的声音在环绕”,侧面表现她的情感丰富细腻。⑤从“作为一名做留守孩子专访的记者,她一进门就看见了那个孩子……”,可见她有高度的职业敏感。
29.不多余。这两段前后照应,作者在第③段设置悬念,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在第?段解开悬念,交代了女记者读的书,读者至此才明白她的朗读内容并不是这本书上的,而是她为了感化少年即兴朗读出来的,丰富了女记者的人物形象。
30.①指文中的女记者,她用朗读感化了偷手机的少年。②对留守孩子的教育要如女记者的朗读般春风化雨,“世界会因为一句话而充满阳光”。③作者希望人们对留守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要像文中的“朗读者”那样多一些理解、宽容与关爱。
【分析】
26.
这道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先通读文章,找到小说的主要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把这些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通读文章可知,时间是候车时;地点是候车室;人物是一名留守儿童专访记者和一个黑衣少年;根据①—③段可以概括出故事的起因:一名留守儿童专访记者在候车时看书;根据第④段可以概括出故事的经过:一个黑衣少年偷了她的手机;根据第⑤—⑩段可以概括出故事的结果:她用朗读感化了少年,少年偷偷把手机还给了她。据此即可作答。
27.
这道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
(1)题干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从“纤细瘦长”“丰腴饱满”“略显骨感”可知,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结合下文“那只手却忽然如离弦之箭,只觉白光一闪,她装在口袋里的手机已经被他灵巧地掠过来”可知,这里的细节描写写出了少年双手纤细瘦长,但灵活有力的特点。
(2)题干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从“像春风吹拂着树梢,像划破云翳的一缕阳光,像母亲抚摸着婴儿”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将记者的声音比喻为“春风”“阳光”“母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记者的声音情感饱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以至于“准备起身的少年聆听着,前后左右的几个人聆听着,车站的喧闹似乎凝滞了”。
28.
这道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理解。分析时,要结合文章人物的活动环境,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尽量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根据第③段“很久没有读过带入感这么强的小说了……”可以概括出她热爱阅读,专注认真;根据第⑧段“少年关小了手机的音量,静静地听完了她的朗读”可以概括出她有高超的教育技巧;根据第⑥段“那声音情感饱满,像春风吹拂着树梢,像划破云翳的一缕阳光,像母亲抚摸着婴儿……”可以概括出她情感丰富细腻;根据第⑨段“作为一名做留守孩子专访的记者,她一进门就看见了那个孩子,桀骜不驯的眼神,须臾不离的手机,一只耳朵下晶亮的耳环”可以概括出她有高度的职业敏感。
29.
这道题考查读文章选材的理解。文章选材都是为中心服务的。第③段“很久没有读过带入感这么强的小说了……”设置悬念,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第?段“那本被合上的书,翠绿的硬质封皮上,写着《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几个仿宋大字”解开悬念,交代了女记者读的书,和第③段前后照应。根据第⑤段内容可知,女记者朗读的是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文章,而第?段揭示了女记者真正在看的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读者至此才明白她的朗读内容并不是这本书上的,而是她为了感化少年即兴朗读出来的,丰富了女记者的人物形象。
30.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题目含义的理解。理解题目含义,从表面义和深层义入手。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根据第⑤段内容可知,标题“朗读者”的表面含义是指文中的女记者,她用朗读感化了偷手机的少年;根据第⑥段“那声音情感饱满,像春风吹拂着树梢,像划破云翳的一缕阳光,像母亲抚摸着婴儿……”可知,标题“朗读者”的深层含义是指对留守孩子的教育要如女记者的朗读般春风化雨,“世界会因为一句话而充满阳光”;根据第⑤段的“对于这些留守的孩子,对他们,我们有什么可以责怪呢”“当然,我们也不能怨责那些父母”可知,标题“朗读者”的深层含义是还指作者希望人们对留守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要像文中的“朗读者”那样多一些理解、宽容与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