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1折纸 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1折纸 北师大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3-24 20:1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折纸》教学设计
基于标准的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由于学生有了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等的理解,所以,对于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我们将通过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学习方式,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通过尝试—感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折纸》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在此之前,教材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及应用,在五年级上册有安排了倍数与因数、分数的再认识、约分、通分。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但与整数加减法相比,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还是一种较为抽象的运算,学生在理解运算的意义掌握运算的方法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不少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教材上安排了“折纸”活动,通过折纸,提出两个小朋友所用材料是几分之几的问题。随后,教材又安排了一组对两部分进行拼图的活动,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两部分是如何拼合起来的,从而借助直观形象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加减法的意义。同时本节课内容也将为本单元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及六年级上册的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分数应用题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在三年级时学生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有关知识,在五年级上册又学习了倍数与因数、分数的再认识、约分、通分等知识。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抽象,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很大困难的。他们需要借助更多的直观形象才能更好地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师教学风格:
教师讲课情绪饱满,亲切自然,朴实无华,没有矫揉造作,也不可以渲染,师生之间在一种平等、协作、和谐的氛围下进行情感交流,将对知识的探索融于朴实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并且善于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旧知识之间的过渡自然。
学习目标: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要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通过直观的折纸操作活动,感受计算异分母加减法的必要性,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并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重难点:
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索过程。
评价设计:
1、能独立进行折纸探索活动。
2、能通过同桌或小组合作,理解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能对其他同学的板演情况作出正误判断,并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评价要点
环节1 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学生动手操作折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涂色,利用学生折出的分数写出分数加减法算式,对其中分母相同的分数进行加减运算,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法则。并引入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 通过学生折纸和涂色来复习分数意义,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进行适当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为本课所学内容奠定基础。 学生能制作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能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环节2 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通过学生的独立尝试和合作活动,利用转化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折纸操作来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1、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初步感知。
2、对所给出的异分母分数进行结果估算。
3、同桌合作,操作验证。
4、讨论交流,汇报小结。
5、由加到减,推理演绎。
6、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法则。
本环节安排,主要是组织学生利用图形的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只有在分母相同的时候才能直接相加,分母不同时可以进行转化,这样无意中感知转化的数学思想,并在理解加法的基础上推理演绎得出减法的算理。 能通过估算来评价尝试计算的合理性,通过看图填空来评价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算理的理解。以能否把异分母分数加法的方法迁移到异分母分数减法来评价学生的推理演绎能力。
环节3 巩固练习
拓展深化 课件出示两个填空题,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课件出示辨析题,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汇报。
3、出示2个异分母加减法计算题学生独立完成。 基本练习中有算理算法的应用,有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例子,这样有利于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拓展深化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各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以能否完成填空和判断来评价学生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算理的理解,以能否完成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算式评价学生独立计算能力,通过信息题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4 总结反思
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认为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能够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能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梳理。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作业设计:
随机选取10名同学,调查寒假期间这些同学的读书情况,分别统计出阅读1本及一下,2本,3本,4本及以上的学生人数,并求出他们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并根据这些分数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对学生上册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折纸》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是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个难点.这节课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方法,组织学生借助折纸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算法,在探索与交流中完成了新知的学习,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1、教学应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主探索,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本节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各种学习情境。请学生折纸与涂色,并在学生的折纸与涂色中,不提任何规定性的要求,同样在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后,请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算式,结合作品图进行估算,探索算法,讲解做法,对这些做法进行全面评析,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本课的教学设计,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
学生动手折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现加法算式,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借助图形直观地理解算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动手,在提出数学问题后,计算+ ,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长方形纸,折一折,画一画,借助直观图形理解算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直观操作,学生就会很容易的理解到:分数加减法,分母不相同时,要通过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相加或是相减,既注重了过程与方法,又重视了知识与技能。
本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有两点:
1、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没有把握好时间,在前面的折分数涂色部分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导致了后边的学习时间有点不足,致使全课重点不突出,头重脚轻。
2、个别学生在以往的“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分”知识中学习有缺漏,这一点备课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致使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困难。以后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遗忘情况,课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