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 认识折线统计图冀教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 认识折线统计图冀教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3-24 20:22:38

文档简介

认识折线统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比较,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进行简单分析,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增减变化情况方面的作用。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感知、体验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楚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统计表
2010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

1
2
3
4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5
5
11
17
25
30
29
25
20
13
9
师:你能告诉我这一年中,哪一个月的温度最高,是多少度吗?
观察起来有点慢,那怎么办能?
生:把它制成条形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
2、出示条形统计图
媒体逐一演示统计图组成的四大要素。
(板书:标题
统计项目
单位长度
单位名称)
提问:现在能一眼就看出哪个月气温最高了吗?怎么看的?气温最低呢?
小结:在条形统计图上,不但能清楚得读出每个月的平均气温,依据直条的长短,更能直观比较每月气温的高低。
(板书:直条的长短——数量的多少)
3、引入折线统计图
(1)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从整体上清楚地看出上海每月平均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2)媒体演示折线统计图的呈现形式。
出现了由点和折线组成的新的统计图。揭题: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4、比较观察: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板书:点、折线)
二、新知探究
(一)研究“点”
1、在统计图上出示A点,说说表示什么?
操作:找找其他点对应的月份和气温。
提问:2010年3月上海市的平均气温是____℃。
2010年____月上海市的平均气温最高,是____℃。那么最低气温呢?(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2、小结:在折线统计图中用点的高低表示数量的多少。
(板书:点的高低——数量的多少)
(二)研究“折线”
研究了点,那么在折线统计图中折线又能反映什么情况呢?
1、观察1月、2月的气温变化,你发现什么?
引导连接1、2月的折线是平的,表示平均气温不变。
问:折线还有哪几种情况,请你分分类?(小组讨论)
发现:2~3,3~4,4~5,5~6,6~7月的折线往上斜,表示温度上升。
7~8,8~9,9~10,10~11,11~12月折线往下斜,表示温度下降。
2、仔细观察这些呈上升趋势的折线,又有什么不同?
多媒体:截取部分演示
引导通过计算折线上升的格数,总结上升的幅度有缓慢上升和大幅上升。
回答问题:2010年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_____月和_____月之间。
你能说出:2010年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_____月和_____月之间吗?
3、小结:在折线统计图中,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板书:折线的升降——数量的增减)
三、内化练习
1、填一填:完成学习单。
(1)纵轴上的1小格代表  ℃。
(2)气温最高的时刻是
时,这时的气温是
℃。
(3)白天的气温是从
时开始升高的,又是从
时开始下降的。
(4)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
时到
时之间。
(5)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
时到
时之间。
(6)
时到
时气温没有变化。
2、选一选: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选择统计图来分析数据。
3、机动:根据条形统计图,选用一个成语来描述你看到的气候特征。(冰天雪地、冬暖夏凉、骄阳似火、四季如春)
4、看一看:展示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四)总结回顾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标题
表示方式
数量多少
统计项目
单位长度
条形统计图
直条
直条的长短
单位名称
折线统计图
点和折线
点的高低
折线的升降——数量的增减认识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能读出折线统计图所统计的信息,会看图比较数量的多少,了解熟练增减变化的情况。
2.会分析数量增减变化情况,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并作出判断。
3.通过统计活动了解利用数据作出判断的方式,养成实事求是、言必有据的说理习惯。
教学重点:
能读出折线统计图所统计的信息,会看图比较数量的多少,了解熟练增减变化的情况。
教学难点:
会分析数量增减变化情况,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并作出判断。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现在天气越来越热了,你们觉得吗?未来的气温会怎样变化呢?
小胖他们搜集了2016年上海市的月平均气温,并把他们制成了一张统计表,在这张表中,你读到了什么信息?
有什么方法能清晰直观的表示出2016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
在条形统计图中,你读到了什么信息?
条形统计图通过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设计说明:利用现在气温变化大引入数据,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了解它的特点。为后面与折线统计图作区别】
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折线统计图
媒体演示条形统计图变换成折线统计图
老师也制了一张统计图。仔细观察。什么地方发生了变化?
这些线折来折去,我们把它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设计说明:出示课题,初步感知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让我们挑战一下自己,老师这里有几个问题,我们4人为一组,讨论一下,你们能根据这张折线统计图回答这些问题吗?
【设计说明:带着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学生的讨论,对折线统计图数据进行分析,对折线统计图有一个初步认识】
全班交流,继续学习
横轴表示
时间
,纵轴表示
气温

纵轴上的一小格表示
℃。(怎么看的?要正确读统计图上的数据,知道一小格是多少很关键)
2016年3月上海市的平均气温是
℃。(你怎么看的?先找到3月,然后找到三月对应的点的位置,从这个点去找它在纵轴上对应的数据。5月的平均气温是多少?这个点的位置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有什么方法能让自己避免发生错误吗?)
2016年
月上海市的平均气温最高,是
℃。(为什么?几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
月和
月之间。(那些时间气温是在上升,你发现了什么吗?折线都是上升方向)
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
月和
月之间。
【设计说明:在提到气温上升幅度最大时,借机认识折线升降的几种变化,在交流中继续学习】
小结、说说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3.区别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说明: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练习巩固
独立分析一张折现统计图
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说说你还在哪里见过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海桐小学
陈爱嫣
《认识折线统计图》

5
课时
本课时:
1
学情分析
知识经验:本堂课是学生初步接触折线统计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本堂课是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本单元《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打下基础,也为学生往后学习相关统计知识做铺垫,可以说本课《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折线统计图的机会较多,父母炒股票看的图、电视上天气预报表示温度变化情况的图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认知特点:学生容易混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在观察折线统计图时,常会忽略纵轴上一小格代表的单位大小。
教学突破:通过“选一选”、“填一填”、“练一练”、“说一说”这些具有启发性的活动,设计评价任务,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独立思考、小组探究等数学活动过程中,读懂折线统计图并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学习目标
LO1.我们能认识折线统计图;
LO2.我们能读懂折线统计图;
LO3.我们能够通过折线的变化情况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合理的推测;
LO4.我们能知道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并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
通过观察,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变化情况的信息,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学习难点
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复习引入
师: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天气时阴、时晴、时雨,气温的变化也时常让人捉摸不定,学校气象小组决定每天预测并向同学们公布天气变化情况,这是他们找出的一组2000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的数据。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表?
预设:统计表。
师:老师现在把这些数据放入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中。
请你们回忆下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预设:标题、纵轴、横轴、条形。
师:同学们,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比较条形统计图中条形的长短,得出每个月的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的月份,可以说,条形统计图特点是通过条形的长短来反映数量的多少,但是气象小组想知道每个月的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你们觉得我们还能用什么图呢?
预设:折线统计图。
SC1:
能够说出折线统计图是由标题、横轴、纵轴和折线等构成的。(P-LO1)
SC2:
能够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通过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P-LO1)
SC3:
能够掌握五种折线所表示的变化情况;(P-LO2)
SC4: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合理的推测;(P-LO3)
SC5:
能够区别两种统计图的作用并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统计图;(P-LO4)
SC6:
能够说出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P-LO4)
提问:你们找出的这条成功标准对应的是哪一条学习目标。
谈话:为了完成这些成功标准,老师准备了一些小任务,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来完成这些它们,再自己评一评,有没有很好得完成这个任务。
探索新知
解决问题
AT1:讨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看大屏幕上小丁丁画的折线统计图。
画法过程解析:
a、原本的条形统计图隐去长条,其他不变。
b、横轴上表示月份的数字从格子中间移至格子线下方,也就是左移半格,并在新的位置上闪烁强调一下。
c、依次连上线段,浅色长条阴影抹去。
提问:请你仔细观察并说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P-LO1)。
(独立思考
交流反馈)
反馈结构:
1)标题
横轴、横轴上的项目名称
纵轴、纵轴上的刻度表识
折线
小结特点:
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清晰呈现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晰地表现数量变化的情况。通过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p48
要点)
评价:任务1我们已经完成了,对照一下我们已经完成了哪条成功标准?请大家完成任务1的自我评价。
提问:在自我评价中,获得3颗星的同学请举手。你真棒!
追问:没有获得3颗星的同学,你是在哪里丢星了?现在你弄清楚了吗?
AT2:能够读懂折线统计图,讨论不同类型折线的变化情况。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这些折线的形状都相同吗?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图中有哪几种不同类型的折线。
(独立思考并反馈)
①平平的——不变
②上升很陡——大幅上升
③上升缓慢——缓慢上升
(注意: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④下降很陡——大幅下降
⑤下降缓慢——缓慢下降
师生互动:现在老师说折线的形状,请你们快速用手势表示!
评价:任务2我们已经完成了,对照一下我们已经完成了哪条成功标准了?请大家完成任务2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提问:在自我评价中,获得6颗星的同学请举手。你真棒!
追问:没有获得6颗星的同学,你是在哪里丢星了?现在你弄清楚了吗?
1.横轴表示(
),纵轴表示(
)。
2.纵轴上的1小格表示(
)℃。
3.2000年3月上海市的平均气温是(
)℃。
4.2000年(
)月上海市的平均气温最高,是(
)℃。
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
)月和(
)月之间。
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
)月和(
)月之间。
评价:任务3我们已经完成了,对照一下我们已经完成了哪条成功标准了?请大家完成任务3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提问:在自我评价中,获得6颗星的同学请举手。你真棒!
追问:没有获得6颗星的同学,你是在哪里丢星了?现在你弄清楚了吗?
AT4:能比较出统计图的不同作用并根据生活实际选择相应的统计图。(D-LO4)
师:比较两种统计图的画法上有什么不同?(把两张图放在一起)
讨论得出: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画法画条形描点连线作用能很快知道数量的多少,
便于比较多少。
能很快知道数量增减
的变化情况。
在实际的生活中,两种统计图都有各自的优点,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统计图。
评价:任务4我们已经完成了,对照一下我们已经完成了哪条成功标准了?请大家完成任务4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提问:在自我评价中,获得6颗星的同学请举手。你真棒!
追问:没有获得6颗星的同学,你是在哪里丢星了?现在你弄清楚了吗?
四、巩固新知
拓展延伸
1、选一选:请你根据下列问题情景选择合适图表。
2、填一填
: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3、讨论题:说一说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五、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2、在折线统计图里,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板书设计
认识折线统计图
结构:标题
特点: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横轴(项目名称)
纵轴(单位长度)
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