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课时训练(带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课时训练(带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4 20:4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772900122174002020-2021学年度高二历史第二学期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来自北面的入侵者印欧人与来自南面的入侵者闪米特人为争夺这块肥沃的大河流域地区而展开长达数千年的斗争的历史。”此观点强调了
A.人类文明的冲突 B.古代战争的目的
C.地理环境的影响 D.历史形成的残酷
2.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因红海贸易的发展而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但自7世纪开始,阿克苏姆王国逐渐走向衰落,其主要客观因素是
A.王室内部内讧不断 B.努比亚文明的冲击
C.阿拉伯人势力扩张 D.农牧业生产的落后
3.古代埃及人赞颂尼罗河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在尼罗河畔 B.古埃及人都饮用尼罗河水
C.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D.尼罗河是古埃及人挖掘出来的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小组选出的“解说员”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所选专题的相关资料。有一组的解说员展示搜集的材料如下方框所示。请你判断其所选的专题是
(1)位于非洲北部的尼罗河流域
(2)有著名的狮身人面像、金字塔
(3)其统治者称“法老”
A.古代印度 B.古代埃及 C.古巴比伦 D.古代希腊
5.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其产生后不断发展变化,下图表现了该文字中“吃”“大麦”和“鱼”的书写形式的变化。该文字演变的总趋势是
A.由大到小 B.由繁到简 C.由象形到会意 D.由图画到符号
6.“开始于沙漠中的一个宗教,在短短一个世纪内,已发展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到750年,它统治了从比利牛斯山到信德,从摩洛哥到中国边境的广大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里所说的这一帝国和宗教是
A.罗马帝国基督教 B.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
C.拜占庭帝国东正教 D.基辅罗斯帝国东正教
7.史诗《吉尔伽美什》将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描绘成半人半神的英雄。他进行残暴统治,致使民怨四起,人们便向神灵哭诉,于是神灵创造出巨人恩奇都去惩罚他,但两人在决斗中成为好朋友,此后吉尔伽美什弃恶从善,为民除害,立下许多功绩。材料可以用来反映
A.尼罗河流域文学发达 B.两河流域的文明程度
C.亚述帝国的王权崇拜 D.伊斯兰教的重要影响
8.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那么下列关于埃及文明说法正确的是
①古埃及科学和文化成就较高,突出成就之一是太阳历
②金字塔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③古埃及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④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是因为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据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A.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有关
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10.中国、印度的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阿拉伯文化本身是在吸收了古代希腊和古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帝国充当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促成阿拉伯帝国这一特殊身份的
A.东西方交流的加深 B.阿拉伯人勤奋善学 C.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D.阿拉伯帝国的强大
11.两河地区天然无屏障……许多古代民族在此演出一部战争史。北部的大雨加上源头山脉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毁坏农田。苏美尔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两河地区依靠对外移民生存 B.法典指《汉谟拉比法典》
C.洪水导致苏美尔人对外掠夺 D.地理环境影响政治走向
12.阿拉伯人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下列关于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不包括
A.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文化发展提供条件
B.阿拉伯人征服地区文化的深厚积淀
C.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创造
D.阿拉伯文化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
13.花剌子密是阿拉伯杰出数学家,他第一个使用包括“0”在内的数码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记数法。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阿拉伯人发明了这套数码 B.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C.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 D.阿拉伯人传播了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
14.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在统一之后都建立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这两个地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是
A.《吉尔伽美什》、《汉穆拉比法典》
B.《汉穆拉比法典》、金字塔
C.金字塔、泥板文书
D.《汉穆拉比法典》、泥板文书
15.从二战后到50年代初,大约有1500万到2000万移民获准进入英国、法国、德国和北欧国家。他们大多来自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等国家,也有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北非等其它地区。这股移民潮
A.有助于欧洲推进经济复兴计划
B.使冷战局势更加严峻
C.实质是宗教冲突下的难民问题
D.促使欧洲走向一体化
16.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A.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
B.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D.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筑师以精确的算术设计,建造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重达625万吨的石块建筑物。这座陵墓总共用了200多万块石头,其中的一些在原地采集,但大多数则从更远的尼罗河上游地区获取,趁洪水季节搬运到吉萨来。
——(美)马修斯等《西方人文读本》
材料二 1991年,埃及古物局的学者在胡夫金字塔东2.4千米处发现了金字塔街,在其金字塔南数百米和大狮身人面像的东南,发现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1994年,美国筹备了一个基金会,恢复发掘这座消失了的城市。美国学者莱赫奈尔说,这座消失了的城市曾经居住过至少5万人,或许多至10万人,其中包括建筑胡夫大金字塔的建筑家、工匠、面包师和普通劳动者。
——刘文鹏《.埃及考古学》
(1)据材料一,归纳与金字塔建造技术水平相关的信息。
(2)据材料二,概括金字塔考古的新发现,并说明其价值。
三、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文明的第一缕光出现在水土丰沛的大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每年春季的河水泛滥给农田带来肥沃的淤泥,大约在公元前4300年,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开始了向文明的过渡。北非的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水量充沛,土壤肥沃,有学者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馈赠”,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开始形成统一的国家,并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高度文明。
根据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材料中的观点表明古代北方印欧人及南方闪米特人入侵美索不达米亚是为了肥沃的两河流域,说明古代人口迁徙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C正确;题意没有提及文明和历史的残酷,故排除AD;题意只提及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古代战争的目的不仅仅是大河流域的争夺,故B排除。
2.C
【详解】
注意本题的考查角度是“客观因素”,即阿克苏姆王国自身以外的因素。7世纪阿拉伯人势力扩张,使原先东西方贸易途经红海的贸易商路北移走陆路,即把东来的船只引入波斯湾后,将其货物通过骆驼商队直接运至地中海沿岸,再装船运往西方,结果造成红海过境贸易走向衰落,故C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A、D两项属于内部自身因素的表述,故均可排除。
3.C
【详解】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古埃及文明得以孕育、繁衍。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排除ABD,故C项符合题意。
4.B
【详解】
由题干中“狮身人面像、金字塔”判断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成就。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古代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的骄傲。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杰出成就,故选B项;排除ACD。
5.B
【详解】
从图中提供的楔形文字的演变看,其书写形式主要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变化,故选B;大小变化不是演变的总趋势,排除A;图示内容主要体现了由繁到简,CD中的特点不能体现,排除。
6.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始于沙漠中”的宗教、公元8世纪中期与中国接壤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分别是,诞生于阿拉伯半岛上的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B项正确;罗马帝国形成于公元前27年,A项错误;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其中的东罗马帝国被称之为“拜占庭帝国”,C项错误;基辅罗斯形成于9世纪,D项错误。
7.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史诗《吉尔伽美什》是两河流域的文学瑰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河流域的政治、经济状况,因此材料可以反映两河流域的文明程度,B项正确;史诗《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创作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尼罗河流域的文学作品,A项排除;史诗《吉尔伽美什》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并非亚述帝国,C项排除;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故史诗《吉尔伽美什》的创作不可能受到伊斯兰教影响,D项排除。
8.C
【详解】
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文明的成果,③错误,BD排除;①②④均属于对埃及文明的正确描述,C正确,A排除。故选C。
9.A
【详解】
古代苏美尔人编撰农书、开凿运河、管理灌溉等活动,说明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楔形文字形成方面的信息,B项错误;原始农业是古代各地先民共同创造的,不是苏美尔人始创,C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古代各地的农业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的结论,排除D项。
10.C
【详解】
阿拉伯帝国位于亚欧非三洲交汇地带,是古代东西方商道的必经之地,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使者提供了客观条件,故C正确;东西方交流的加深是结果,不是条件,排除A;阿拉伯人的勤奋善学是主观因素,不是客观条件,排除B;阿拉伯帝国的强大与其充当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故选C。
11.D
【详解】
由材料“两河地区天然无屏障……许多古代民族在此演出一部战争史”可知,地理环境影响政治走向,故选D;材料中两河地区的人民是通过战争或编制完备法典的方式解决矛盾,以求得生产空间,而非对外移民或掠夺,排除AC;《汉漠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人制定的,排除B。
12.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促使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不包括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征服地区的文化积淀深厚和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创造,均为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13.B
【详解】
题干中“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信息,表明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故选B项;这套数码是印度人发明,排除A项;这套数码和伊斯兰教无关,排除C项;阿拉伯人是向欧洲传播了东方文化,而不是传播了西方文化,排除D项。故选B。
14.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两河流域在古代巴比伦王国颁布的《汉穆拉比法典》和成为世界建筑奇迹埃及金字塔,都能体现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B项正确;古代巴比伦王国时期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和《汉穆拉比法典》,只能体现两河流域的情况,不包括埃及的信息,A项不符合题意;作为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及西亚地区的重要史料,笼统的泥板文书无法体现古代两河流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用之例证的CD两项错误。
15.A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到50年代初,大量移民进入欧洲主要是因为欧洲在战争中受到很大创伤,战后重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这股移民潮有助于欧洲经济迅速恢复,A项正确;材料强调移民进入欧洲,而非体现美苏冷战,排除B;移民涌入欧洲不一定是宗教冲突下的难民问题,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欧洲走向一体化,排除D。所以选A
点睛:解决本题的题眼是“二战后到50年代初”“移民欧洲”,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移民潮”可以解决欧洲重建需要大量劳动力,推动经济恢复发展。
16.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重点强调阿拉伯文化“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意在说明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B正确;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在材料中有涉及,但是材料重点强调“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排除A;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观点表述错误,排除C;欧洲文明不是源于阿拉伯及东方国家,排除D。所以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17.(1)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
(2)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
【详解】
(1)据材料一“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得出重视人才;据材料一“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得出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据材料一“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得出整合东西方文化。
(2)根据材料信息可从对欧洲近代自然科学、文艺复兴和社会转型的角度加以分析。据材料二“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概括得出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据材料二“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概括得出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据材料二“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概括得出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
18.(1)信息:设计恢宏;计算祯确;巨石采集;运输科学。
(2)新发现:金字塔修建者的墓地;修建者生活的城市遗址。价值:有助于了解修建者的社会分工和生活状况。
【详解】
第(1)题,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总“精确的算术设计”“世界上最大”“重达625万吨的石块”“大多数……从更远的……地区获取”作答。
第(2)题第一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舟“发现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消失了的城市”作答;第二问可根据第一问的答案作答,最后得出有助于了解修建者的社会分工和生活状况的价值结论。
19.观点:各区域人类的早期文明往往发源于大河流域。
论述:大河流域由于水量充沛,土壤肥沃,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人类早期,更适合于人类生存和居住,由此决定了各区域人类最早的文明往往诞生在各大河流域。如西亚的两河流域,早在公元前4300年左右,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就开始了向文明的过渡,他们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其中有大量的“大麦”和“鱼”的文字,《吉尔伽美什》中著名的洪水故事,则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则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其莎草纸文书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他们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对后世历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大河流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往往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
【详解】
根据“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北非的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水量充沛,土壤肥沃,有学者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馈赠””等信息可概括得出观点为各区域人类的早期文明往往发源于大河流域。论述时可从大河流域在地理环境方面的优势进行理解。最后再进行总结可得出大河流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往往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