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5 10:0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回望来路 方知归途
——必修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学理念】
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际环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战后国际新秩序(雅尔塔体系)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在课堂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及其影响。基于课程标准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战火纷飞,纵览战争概况;第二部分——战云密布,探微战争缘起;第三部分——风卷云舒,重构战后秩序;第四部分——大道行思,追问相处之道。前三个部分都是教材内容的概述。但是为了让学生能从历史角度关心国家命运,关注世界发展,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特意补充第四个部分,从而引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合作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才是使国际社会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和有效方案。这是对本课内容的必要补充。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从个性特点来看,他们有着活跃的思想,也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言论,对于历史也是具有浓厚的兴趣,这有利于该课的学习;从知识储备上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在初中也有所涉及,尤其对于 “战争过程”初中教材讲述的比较详细,因此在高中可以将这部分内容简单快速梳理即可。然而“战争原因”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这两部分内容虽然在初中也有所涉及,但基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理解的不够全面和透彻,同时教材中也没有做深入的分析,因此本教学设计将这两部分内容设置为本课的重点。考虑到高一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史料实证以及历史解释能力并不强,对于战后新秩序相较于之前国际秩序的进步以及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此类问题,理解起来会有困难,因此这两部分内容同时也是作为难点进行突破。
【教学目标】
1、运用时空定位,梳理二战的基本史实,认识二战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通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客观全面认识二战爆发的原因,同时理解合理公正的国际秩序对于国际和平的重要意义。
3、在分析战后新秩序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在国际秩序中存在的问题,并认识到创建人类命运共同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教学难点】
对战后国际秩序全面客观的认识
【设计思路】
第七单元的一条重要线索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引发二战的因素众多,凡尔赛体系下的国际秩序的严重弊端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有感于凡尔赛体系的弊端,二战后新秩序的设计者们总结了旧的国际秩序的经验和教训,力图构建一种相对公正合理的新秩序。然而,历史的发展证明,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仍然存在众多不合理的因素。因此在设计本课时,应该将重点放在国际秩序的构建与调整上,通过史料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合理的国际秩序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对二战的反思也要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观念,上升到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的高度,让学生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解决当前国际秩序中种种问题的有效方案。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史料解读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2020年9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照片。在这次视频会议中,习主席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并强调“各国互联互通,命运休戚与共。要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界限,站在全人类高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可以看出习主席高度重视合理的国际秩序的构建,并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构建新型国际新秩序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意义。对于国际新秩序的构建,中国何以能够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的构想?让我们一起走进二战,从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用时政新闻导入新课,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搭建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历史充满时代气息,防止历史僵化陌生;另一方面,有益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学会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去认识和理解现实问题。
〔讲授新课〕
一、战火纷飞——略览战争概况
(过渡)爱因斯坦曾说过“地球上的和平是一切事业中最伟大的事业”。人类对于和平的追求从未停息过,然而在20世纪上半叶,人类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如果说一战是绞肉机,那二战的规模和惨烈程度则更甚,给人类留下的教训也更深刻。下面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时代,感受残酷的战争。
展示二战中的真实照片和相关数据,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这次战争规模之巨大、伤亡之惨重。
设问1:阅读课本106——108页,梳理基本史实,战争是何时爆发并一步步扩大为一场世界大战的?并总结二战经过的特点。(此处让学生结合世界地图与教材叙述梳理“二战”的进程概况)
特点:二战是一个从区域性局部战争发展到全球战争的发展过程。
设问2:战局又为何得以扭转并取得胜利?
通过展示二战前期欧洲西线作战进程时间表,来呈现二战初期法西斯国家屡屡得手,且战争推进迅速的事实。同学们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绥靖政策是二战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后期战局之所以会扭转,主要得益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从而引出联合国家宣言这一知识点。
〔设计意图〕战争的经过,主要是结合世界地图和教材的文字材料来进行学习。通过对战争地图的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时空观念,另一方面对教材内容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进行梳理,并归纳概括出特点。在归纳概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
二、战云密布——探微战争缘起
(过渡)尽管反法西斯国家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然而人类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罗斯福曾说:“相对于战争结束来说,我们更希望所有战争就没有爆发”。战后对于二战爆发起源的研究从未停止过,毕竟只有清醒的知道悲剧为何发生,才能防止下个悲剧的产生。然而关于这个问题可谓是众说纷纭,不同年代、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学者都给与了不同的解释。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教材给与的解释。
设问3:阅读课文104到106页并结合下列材料,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1:这种蜕变的极端民族主义进一步与法西斯政权、极权主义、军国主义结合……最终驱使他们发动了世界大战去实现希特勒的建立拥有无限“生存空间”的第三个千年德意志帝国,墨索里尼的恢复古罗马帝国以及日本法西斯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迷梦。
——徐蓝《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材料2:综观德国法西斯的产生和发展史,人们不难发现,普鲁士精神是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核心和支柱。德国民族主义充满了普鲁士精神,希特勒利用了普鲁士精神。希特勒在普鲁士精神的基础上,混合着社会达尔文主义、领土扩张主义和反犹主义等,发展了德国牌记的法西斯主义。
——李世安《普鲁士精神、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指导学生充分解读教材和补充材料,从而得出以下结论:
1、法西斯组织在德、意、日三国的相继成立;
2、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弊端
4、极端民族主义是法西斯国家发动二战的内在动力。
5、普鲁士的传统思想文化、希特勒上台都是诱发二战的重要原因。
(小结)其实在史学界关于二战爆发的原因,还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大家以后可以更多的课外阅读了解史学前沿的一些新观点。
〔设计意图〕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历史解释具有多样性。
设问4: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产生二战的温床”的理解。
材料3:(德意志)公众对“强加”的合约的愤慨情绪转向军国主义轨道,从长远来看是最危险的。它不仅威胁世界安宁,页威胁德意志共和国的生存
——(瑞士)埃里希.艾克《魏玛共和国》上卷
材料4:对美国来说,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安排——凡尔赛体系的强烈不满而导致的普遍孤立主义情绪,战后国内的和平主义于反战云顶,经济危机使政府不得不将注意力集中于国内经济恢复和社会救济以缓和国内局势,以及担心过于介入欧洲的政治而将美国再次拖入战火,是30年代中立法被提出并得以实施的主要原因。
——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
引导学生解读材料得知:由于凡尔赛体系的不公正性,一方面引发战败国的复仇情绪,另一方面战胜国内部由于分赃不均也有不满;同时这一体系将美苏等核心大国排除在外,因此,这一体系成为后来诱发二战的重要原因。
〔设计意图〕在阅读、归纳、概括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产生二战的温床”的理解,也涵养了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能力。

〔课后延伸〕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史学界关于二战的起因在两个方面达成了高度的一致和共识,一是希特勒的熊熊野心,二是张伯伦等大国领导人实行的对德绥靖政策。然而在1960年代,英国著名的欧洲国际关系史大师泰勒却认为二战的爆发没有丝毫预谋,更不是希特勒按计划和时间表预谋策划的结果,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也不是主要原因。他的看法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认识,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赞同,但更有人反对。请同学们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泰勒的观点的,并分析导致这种不同的历史解释的因素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二战爆发的原因,引导学生体悟历史解释具有多样性。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历史教科书的历史叙述在是一种历史解释,史学家的不同观点也是一种历史解释。历史解释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随意解释历史,如何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历史解释呢?这就需要我们指导学生基于唯物史观,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揭示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科学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在这一过程中,涵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三、风卷云舒——重构战后秩序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不难看到,尽管二战的爆发是众多因素合力的结果,但一战后不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却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原因。那么二战后的国际秩序设计者们是否汲取了战争的教训,二战后的国际秩序相较于之前是否有进步呢?
在二战即将结束时,主要国家为了处理战后事宜和重建战后秩序而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战后新体系——雅尔塔体系。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文,提炼出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
设问:请大家结合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下列材料,分析新秩序的进步与不足。
材料5:二战后的领土处置是适度的,有节制的,既清算了一定时期内的历史旧账,使侵略国付出了代价,显示了对于侵略的惩罚,又未对原来固有领土进行分割……同时对于赔款页比较宽松。
——王建朗《浅议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几个特点》
材料6:为使联合国能采取紧急俊士办法起见,会员国应将其本国空军部队为国际共同执行行动随时供给调遣。 ——《联合国宪章》第45条
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与履行此项责任之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国。 ——《联合国宪章》第24条
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
——《联合国宪章》第1条
对非自治领土(即殖民地)“按个领土及其人民特殊之环境,及其进化之阶段,发展自治”对托管领土“增进其趋向自治或独立之逐渐发展” ——《联合国宪章》第73.76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梳理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再结合上述材料,全面分析二战后国际体系的进步与缺陷。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科学合理的历史解释。
进步之处:
1、合理处置战败国。(相对于一战后对战败国进行的近于瓜分剥削的处罚,二战后设计的处罚更合理公正,能让人信服和尊重。)
2、建立了强有力的国际组织。(这一点继承了一战后建立一个国际组织的设计,但又吸取了之前国际联盟无力协调各国之间的关系以维持世界和平的教训。)
3、主要大国的核心的作用得到体现。(之前的国际联盟不具备世界性,美国、苏联等国家被排除在外,而联合国将国际五个主要大国组成安全理事会,并且赋予安理会较大的权利,五大国被赋予“世界警察”的职责,这更有利于在新的国际秩序下,大国为维护国际和平发挥主导作用。)
4、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独立,保障弱小民族的权益。(凡尔赛体系在安全问题上只关注自身的安全,而忽视别国的安全,特别是一些小国往往成为大国政治的牺牲品,且带有帝国主义分割世界的性质,反观雅尔塔体系鼓励民族实现独立,成功解决了中小国家的安全问题,从而实现较为持久的和平。)
二战后的国际体系维系了70多年的世界和平,它的进步性是毋庸置疑的。即使在今天,它也是世界稳定的基础,任何单方面的挑战和改变都有可能对世界和平与安宁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个新秩序并不是完美的,它也有着不足之处,大家请看材料:
材料7: 1944年10月9日丘吉尔飞抵莫斯科,与斯大林密商巴尔干势力范围问题。后约定苏在罗马尼亚可占90%的优势,而英美在希腊可占90%的优势。在南斯拉夫,各占50%;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亚,苏占80%,英美占20%。
引导学生从材料得出新秩序的不足之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由于大国之间的关系和实力对比在战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后秩序出现了最初所意想不到的变化——美苏两分天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的形势。
〔设计意图〕通过对联合国宪章的相关条款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人类在经历过惨烈的战争后,是有吸取教训,并尝试着通过协商合作制定更为合理和公正的国际秩序的,而这一秩序虽然问题重重,但确实是一大进步。
四、疑云重重——追问相处之道
(过渡)通过对雅尔塔体系的学习,我们对二十世纪的国际秩序历史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我们了解了20世纪前半期的凡尔赛体系从建立之初就包含着复杂的矛盾和严重的结构性缺陷,因而它不但没有消除战争,反而引爆了一场新的世界大战。而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则是人类在血泪流尽后的一种顿悟,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和平和发展问题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实现了体系创建者的最初设计和梦想,但是,这个体系下的新秩序也并非尽善尽美,它所体现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始终存在,这也使得尽管没有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然而局部的纷争却从未停止。
冷战结束后,尽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军事干涉主义依然存在并由新的发展,诱发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各种动因仍未消除并有所增强。近年来,国际关系更趋复杂,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关系,如中美关系、俄美关系、(插入叙利亚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照片)扑朔迷离,世界未来将走向何方?人类如何才能更好的相处呢?
设问:国与国之间究竟应该如何相处,才能打造一个更和谐的国际秩序呢?
(此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讨论,各抒己见,老师引导以下几点:1、必须要有个高效完备的协调机制,各成员国遵守秩序,国际事务协商合作;2、国际关系体系必须是正义的,公平的,要从维护世界和平的角度来组织构建国际关系体系;3、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语
(多媒体展示)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未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第七十届联大讲话
【教学评价设计】
水平一:结合教材可以简单梳理二战的过程。能够从多种类型的史料中提取二战爆发原因的信息、战后国际秩序的内容。
水平二:能够从多种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出二战经过的特点。通过材料的对比能够知道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水平三:能够通过分析比较材料分析战争获得胜利的原因,以及战后国际新秩序相对于战前国际秩序的进步之处和不足之处。
水平四:能够理解二战后国际秩序体现的时代特征和人类的团结合作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理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构建新型国际秩序的重要作用。能够针对如何构建更和谐的国际秩序发辫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回望来路
1、战争概况(战争序幕——全面爆发——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德意日法西斯投降)
2、战争缘起(经济危机、法西斯组织的成立、“凡华体系”的弊端等)
二、方知归途
1、战后秩序——雅尔塔体系:(含义、评价)
2、展望
【教学反思】
本课教材内容太深、容量太大,既要求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线索,又需要学生深入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新变化,与现有的课时量存在少许矛盾。因此在处理教材时必须要进行一定的取舍。我在处理这一课内容时,紧抓住单元主线——国际秩序的演变,将重点放在二战前后秩序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之上。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战火纷飞,纵览战争概况;第二部分——战云密布,探微战争缘起;第三部分——风卷云舒,重构战后秩序;第四部分——大道行思,追问相处之道。其中重难点放在第二、三两个部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部分。前三个部分都是教材内容的概述。但是为了让学生能从历史角度关心国家命运,关注世界发展,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特意补充第四个部分,从而引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合作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才是使国际社会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和有效方案。这是对本课内容的必要补充。本堂课做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学情把握准确,对教材取舍到位,重难点突出,本课对于初中教材详细叙述过的战争过程进行简单处理,而对于教材中已经记载比较详细且没有理解难度的内容,也主要交给学生自学完成,老师只做梳理,这样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形成。
二、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条理清晰,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运用了“情景—探究—感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对于核心素养的落实。
三、历史联系实际,用时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搭建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历史充满时代气息,防止历史僵化陌生;另一方面,有益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学会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去认识和理解现实问题。
但是,本课仍有一些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上给予学生问题讨论的时间尚不够充裕,班级里还有一些学生尚没有得到充分展现自己观点的机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观点的碰撞还比较缺乏;
二、在上课过程中,老师表述还需要更准确,尤其对于时政上的部分问题要严谨,对于课程的整体把握和授课时间的安排还需更加精细、准确等等。
在今后的历史课程设计与教学中,我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深入研究课改教学,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并且努力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不断提高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教学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