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辰区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卷
高一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考试用时120分钟,满分120分。
第Ⅰ卷(共30分)
一、基础知识(共18分)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籼(xiān)米 咋 (zé)舌 弄(lòng)堂 汪洋恣(zī)肆
B.着(zhuó)衣 遒劲(jìn) 船舷(xián) 渐车帷裳(cháng)
C.伶俜(pīng) 祈(q )祷 菲(fēi)薄 虚与委(wēi)蛇
D.颓圮(p ) 婆(pó)娑 混(hùn)沌 长歌当(dàng)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砥砺 倚郁 溘死 汗流浃背
B.嘻戏 滂沱 谍血 繁芜丛杂
C.泥沼 浸渍 渺茫 委曲求全
D.敷衍 肆业 怅寥廓 阴谋秘计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老舍作品的语言,“京味”浓郁,幽默风趣,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_________。
②现代化城市需要高雅艺术,而高雅艺术更需要现代化城市的扶持,这已是无可________的事实。
③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 ,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
A.崇拜 质疑 义无反顾 B.崇拜 置疑 责无旁贷
C.推崇 置疑 责无旁贷 D.推崇 质疑 义无反顾
4.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B.《楚辞》是屈原的作品集,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C.郁达夫,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他与郭沫若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D.《家》的作者是巴金,它与另外两部长篇小说《春》和《秋》合称为《爱情三部曲》。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B.我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 怎样渐渐变青,渐渐变老
C.“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前。”他随便地说,回转头来对她一瞪:“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
D.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事件发生后,新闻大战的硝烟随处可见,世界各地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传媒等机构纷纷派出编辑、记者参与报道。
B.人们的语言能力在彼此交往中逐步有了提高,语言表达也越来越规范。
C.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和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D.中学生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一)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 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故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7.下列对词义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虽趣舍万殊, 静躁不同 趣: 趋向、取向
B、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 期待
C、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 致: 情趣
D、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因: 随着
8.对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①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②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①及其所之既倦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B、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9.下列句子与“当其欣于所遇”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10.下列各句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兰亭雅集,联想到盛事不常,“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同足悲叹。
B. “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C.作者从兰亭欢聚,联想到古昔。感叹昔人今人的感慨“若合一契”。后又推想后来之人看待昔人和今人,会更加感到悲痛。
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第Ⅱ卷
三、文言翻译(共6分)
11.翻译下列句子
(1)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3分)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分)
四.诗歌鉴赏(共6分)
1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夜 坐
张 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1)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致 (3分)
答:
(2)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五.默写(共6分)
13.名句默写(每空1分)
(1)越陌度阡, 。 ,心念旧恩。
(2)舞幽壑之潜蛟, 。
(3)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4) ,靡有朝矣。
(5)长太息以掩涕兮, 。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17题。(14分)
一朵早醒的桃花
(1)残冬季节,世界颓败了,天地间亮丽的色彩全都熄灭。
(2)小院里那株矮小的桃树落尽了叶子,苍黑的裸枝守着它丑陋的疤痕,伛偻在荒秽的角落,卑怯而孤寂。
(3)我想念一朵小花。
(4)这是一朵早醒的桃花,它曾经开放在这株树的一根枝条上,灼灼的颜色将我照亮。至今它那轻柔的枝条还拂动我的记忆,使我舒畅难禁。
(5)那时天空正阴郁。这座被世界遗忘的小院,守着一隅冻土冬眠,白昼和夜晚同样的寂寥,没有色彩,没有生命的消息。
(6)而这朵花却骤然开放了,它独自立在枝头,大胆地舒展那娇小的花瓣,畅舒生命中全部的芳香和颜色,露出新鲜的浅笑,这死寂的世界顿时洋溢着生气。它张开纯真的眼睛,看这寥落的小院,看满院的秽土和残枝败叶,看那白寂的墙和苍灰的楼房,它的眼色越过萧索的棚栏,投向那冥漠的茫茫天宇。
(7)高邈的天空连同它覆盖下的万物冰冷地斜睨它,这朵早开的小花,它太小了,太轻、太微弱了。
(8)但它毫不羞怯地染红自己,红得那么深,那么浓艳,那么沉醉,无忌无讳地红,不掩不遮地红,在天边灰暗的背景上孤独地灿烂。
(9)它就在这一根丑陋的枝条上,独自营造着春天,充实它绚烂的年华,享受它美丽的生命。
(10)它控制不住生命的喜悦,笑出声来,声音是那么甜柔新鲜,昏梦的枝条和上下的根须都听到它这无所不在的声音。于是生命在粗糙的皮下波动、流淌,聚成苞蕾,又有一朵开了,又一朵……一簇簇一团团的花,占领了所有的枝条。这些追随者,摹仿它的颜色和姿态,拥有和分享着春天。
(11)于是引来一阵阵和暖的风,在它们的花瓣上亲昵地抚摸,把它们美艳的故事,四处张扬。于是招来一滴滴露珠,依偎着它们的娇靥旋舞虹彩,于是引来一群群异乡的蜜蜂,围绕它们嘤嘤飞鸣,倾听那些甜密的销魂的诉说。
(12)观赏者们群集而至,他们从灰袍中伸出头来,赞美说:这些春的使者,生命的先觉者,领风骚的佳丽,真是三春第一红,百卉第一香啊!
(13)但那朵最早开放的小花此刻却隐没了,人们不认识它,不知它寄托在哪个位置。那朵站得最高的花不是它,那朵开得最煊赫的花不是它,那颗曾经被它染红的露珠,那只曾经被它迷醉的蜜蜂,都不记得它。
(14)在这世界的一个季节里,它开放过一阵,最先孤独地红过、香过、美丽过,它自己也没留下记忆,就消逝了。
(15)为此,我悼念它,这朵早醒的小花。
14. “早醒的桃花”有哪些特征?(3分)
15.“桃花”“早醒”的意义是什么?请从三方面来回答。(3分)
16.理解第十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17.文中开头两段有什么作用?(3分)
七.语言运用(共8分)
18.下列语段中的空缺处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太阳已经下山了, ,明明还在前边不远处的人,拐个弯儿就不见了,吓得我赶快跑了几步,生怕被丢下。
①脚下细细的小路淹没在草丛里
②树木茂盛的枝叶挡住了视线
③一颗星星不甘寂寞地闪着微光
④仿佛在招呼同伴们早早出来布置天幕
⑤天边最后的一点霞光正在被黑夜慢慢吞噬
⑥夜虫也开始轻声鸣叫,演奏起黄昏圆舞曲
A.③⑥④⑤②① B.①②③⑤⑥④
C.⑤③④⑥①② D.⑥③⑤④①②
19.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上下联对仗工整 (4分)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改后上联: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
八.作文(50分)
20. 请以“我想走近你”为题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不得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联考答案
第Ⅰ卷
第Ⅱ卷
五、(每空1分,共6分)
13.略
六、(共14分)
七、(共8分)
18.C (4分)
19.上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4分)
八、(共50分)
20.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