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5 09:3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被压扁的沙子
阿西莫夫
《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
学习目标
1. 深刻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
2.认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4.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说明的顺序,感知文意
5.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6.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字音:
潮汐 劫难
致密 陨石
追溯 天衣无缝
cháo xī
jié nàn
zhì mì
yǔn shí
zhuī sù
tiān yī wú fèng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劫难:
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
灾难、灾祸
细致精密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
探索事物的由来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初读课文,独立思考:
1、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对于6 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3、这篇文章中,作者对于恐龙灭绝的看法是什么?

1、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恐龙灭绝的原因
2、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撞击说
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
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
撞击说
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3、这篇文章中,作者对于恐龙灭绝的
看法是什么?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分组讨论,并从文中勾画出关键语句)
合作探究
①苏联科学家发现,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
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合作探究
③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
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⑤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④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⑥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⑨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⑦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
发过撞击。
合作探究
⑧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
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
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2、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
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好不好?
为什么?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因为该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合作探究
3、本文与《恐龙无处不有》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
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
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
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1)说明顺序:
合作探究
(2)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有》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被压扁的沙子》中到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合作探究
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有》中将
南极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
《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
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
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
等说明方法。
合作探究
(3)说明角度:
《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
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
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4)说明语言:
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合作探究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
小结
拓展延伸
科学家研究事物或事理时,注重
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给了你什么
启发?
在学习研究中,我们要多角度看问题,应用联系的观点在学科内或学科间进行联系分析,促进自己思维的发展,更高效率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