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下)
10 酬赠诗四首
必备知识·素养基础
重赠乐天
[唐]元稹
休遣玲珑唱我诗,
我诗多是别君词。
明朝又向江头别,
月落潮平是去时。
【赏析】这是元稹在与白居易一次别后重逢又将分离时的赠别之作。先前当有诗赠别,所以此诗题为“重赠”。
首句提到唱诗,用“休遣玲珑唱我诗”作呼告起,发端奇突。次句就像是补充解释。原来筵上唱离歌,本已添人别恨,何况玲珑演唱的大多是作者与对面的友人向来赠别之词呢,那不免令他从眼前情景回忆到往日情景,百感交集。第三句从眼前想象“明朝”,“又”字上承“多”字,以“别”字贯穿上下,诗意转折自然。第四句则是诗人想象中分手时的情景。诗中写清晨落月,当近望日,潮水最大,所以有“月落潮平是去时”。诗以景结情,余韵不尽。
背景解读
1.《节妇吟》
此诗另本题下注云:“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后,藩镇割据,他们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志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节度使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
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也和其师韩愈一样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的立场。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名作。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用以明志,将拒绝之意表达得极为委婉,李师道读后,也觉无可奈何。
2.《酬乐天频梦微之》
这是一首和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元稹和白居易有深厚的友谊。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与宦官刘七元起了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司马。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两地相距数千里,通信极为不易,好友的来信自是倍加珍贵。白居易赠元稹一首诗,问元稹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见你。
白诗中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因此,元稹一接此诗,老朋友的深情令他深受感动。便赋诗一首回赠白居易: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在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你,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志不清,所以“唯梦闲人不梦君”,这就把对好朋友的惦念、感激和欲梦不得的凄苦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
3.《近试上张籍水部》
这首诗又题为《闺意献张籍水部》。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水部郎中张籍。张籍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青年才俊,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考试了,还担心自己的作品不能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回复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会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朱的赠诗写得好,张的答诗回得妙,珠联璧合,成为文学史上传诵的佳话。
4.《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是一位具有远大抱负的进步诗人,早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积极进行政治活动,不幸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之后,又被发配到更遥远的边荒之地的柳州,世称“柳柳州”。这诗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当时,他正当壮盛之年,“一斥不复,群飞刺天”(韩愈《祭柳子厚文》),政治上不断遭受到的沉重打击,使得他心情愤激不平,终年生活在忧危愁苦之中。《新唐书》本传说他“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基堙厄感郁,一寓诸文”。这诗里一连串的奇异的想象,正是他那“堙厄感郁”心情的真实写照。
qiè
rú
jǐ
mánɡ
xù
chán
mián
珠襦
儒家
糯米
频繁
濒临
籍贯
狼藉
1.《节妇吟》中,女主人公在拒绝第三者的追求时,给出了哪些理由?
提示:女主人公拒绝第三者的理由是:“我”已出嫁,得守节;“我”的丈夫也很优秀。
2.赏析“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提示:原诗是写节妇的忠贞守节,既然难以两全,只有还珠,“双泪垂”写还珠情态,指对“君”的感激;“何不相逢未嫁时”是对“君”的表白,似乎“君”比“良人”更重要,但事已如此,绝不可能改弦易辙。古人遇事不便明说,每每多喜欢借写男女之情表达心意,此处便是例证。
关键能力·素养培优
1.《节妇吟》
这首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曲折表达了诗人不便明说的婉拒之意。
2.《酬乐天频梦微之》
这首诗通过写不同寻常的梦境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同时写出了自己的凄苦处境。
3.《近试上张籍水部》
这首诗写了晨起时一对新婚夫妇的对话,是一幅洞房初晓的闺意图。作者借此表达对张籍提拔或奖掖自己的希望。
4.《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这首诗写贬官异地的思乡之情。诗题“寄京华亲故”,意在借此诗诉说自己迫切的归思和愁苦的心情,希望京城故旧能施以援手,使自己不致客死他乡,终老此蛮瘴之地。
1.《节妇吟》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提示】从张籍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又不便直言硬说,乃假托节妇口吻,委婉地推辞这一角度来分析。
【答案】比喻。“节妇”指诗人张籍自己,“君”指对方李司空师道,“珠”喻指李司空对张籍的招揽,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李司空招揽的拒绝。
2.古诗中常通过记梦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元稹酬赠诗《酬乐天频梦微之》写梦别出心裁。简要分析。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提示】一般写诗用记梦以抒发旧情,元诗却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情。
【答案】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所以记梦常常是表达思念的一种方式,但只有别出心裁地记梦,才能创造新鲜的诗意。元稹的诗就是这样,他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在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但此刻,因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志不清,所以“唯梦闲人不梦君”。这就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内容也更为深广。
3.说说《近试上张籍水部》的题目和诗歌内容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提示】要结合诗人作此诗的目的来回答。
【答案】这首诗的内容写了晨起时一对新婚夫妇的对话,是一幅洞房初晓的闺意图。而题目的意思是指诗人在接近考试的时候写了这首诗给张水部。
诗中的新娘、夫婿、舅姑分别代指诗人朱庆馀自己和对方张籍以及考官。考试用“拜舅姑”来比喻,应试作文用“画眉”来比喻。
诗人通过比喻的手法将题目和诗歌的内容联系起来,含蓄而巧妙地借此表达对张籍提拔或奖掖自己的希望。
4.《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提示】作者寄情于景,想象自己能够如佛祖一般化身无数来远望故乡,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和用典等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比喻:把尖山比作剑铓,又配以“割”字,既把客观的山形特征展示得那样鲜明突出,又把主观的思乡愁痛这种无形的情绪表现得如此具体可感。用典:三、四两句通过化用佛家的典故,又配以一“散”字,不但将抽象的思乡的愁绪和热盼表现得生动形象,而且把那种若能“望乡”即便粉身碎骨也浑然不怕的决心表达出来了。
对接高考
诗歌结构
所谓“诗歌结构”,是指诗人对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体现在人、事、场景的布局,局部与整体的协调,首尾的照应,段落的过渡,线索的安排,详略虚实的设计,时空动静的调度等。
在诗歌结构方面,较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1.层层铺垫
通过对景物的层层铺垫、渲染来突出主体。如苏辙的《江上早起》:“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云霭新画。前山更远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秾秀,依然不负远来人。”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远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叹为观止,抒发感慨——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秾秀,层层的渲染、铺垫凸显了巫山的秀美,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抑扬法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可以使诗歌富有波澜,引人入胜。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前两句以欲抑先扬的手法,叙述文帝求贤,召见才能卓异的贾谊,使人以为下面必有关于国计民生大事的咨询,三、四两句却转而揭出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讽刺意味极深。
3.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4.首尾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的情感。如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万里觅封侯”一句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断何处”一句相应,目的是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提问方式:
(1)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
(2)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试简要分析。
(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4)这首诗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技巧?试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1)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
(2)阐述内容的转换,景情的关联。
(3)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塞下曲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①客,皆共尘沙老。
不学游侠儿②,矜夸紫骝③好。
【注】①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陕西等一带。其俗尚气任侠,此处借指豪侠之气。②游侠儿:自恃勇武、讲义气而轻视生命的人。③紫骝:古骏马名。
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对全诗有何作用?
【解析】描绘景象要答出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这些景象对诗歌的情感表达有何作用,并要结合诗句所在的位置分析其作用。
【答案】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无限肃杀的边塞秋景图。寒蝉在桑叶枯落的空旷桑林里鸣叫,边塞天气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的芦草。这两联借景抒情,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后面的抒情议论做了铺垫。
美文赏读
青春盛唐
李泽厚
著名诗人兼学者闻一多曾经相当敏锐地论说了诗歌由六朝宫体到初唐的过渡。指出“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由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荒漠”。诗歌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宫廷走向生活,六朝宫女的靡靡之音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代表这种清新歌唱成为初唐最高典型的,正是闻一多强调的刘希夷和张若虚:“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多么漂亮、流畅、优美、轻快呵!特别是后者,闻一多再三赞不绝口:“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幽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其实,这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它上与魏晋时代人命如草的沉重哀歌,下与杜甫式的饱经苦难的现实悲痛,都截然不同。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春花春月,流水悠悠,面对无穷宇宙,深切感受到的是自己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觉醒的“自我意识”。人在十六七或十七八岁,在似成熟而未成熟,将跨进独立的生活程途的时刻,不也常常经历这种对宇宙无垠、人生有限的觉醒式的淡淡哀伤么?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初唐的顶峰,经由以王勃为典型代表的“初唐四杰”就要向更高的盛唐峰巅攀登了。于是,尚未涉世的这种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要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
这不正是上述那种少年感伤之后的奋发勉励吗?
它更实在,更成熟,开始走向社会生活和现实世间。“四杰”之后,迎来了现实生活的五彩缤纷,展现了盛唐之音的鲜花怒放。它首先是由陈子昂著名的四句诗喊出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满腹牢骚、一腔孤愤的,但它所表达的却是开创者的高蹈胸怀,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先的伟大孤独感。它豪壮而并不悲痛。同样,像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尽管伤春惜花,但所展现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丽的春晨图画,它清新活泼而并不低沉哀婉。这就是盛唐之音。
个人、民族、阶级、国家在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的社会氛围中,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壮丽动荡的一面为边塞诗派占有,优美宁静的一面则由所谓田园诗派写出。像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忠实、客观、简洁,天衣无缝而有哲理深意,如此幽静之极却又生趣盎然。它优美、明朗、健康,同样是典型的盛唐之音。
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应推李白。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如此。因为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挥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以及贵妃磨墨、力士脱靴的传说故事,都更深刻地反映着那整个一代初露头角的知识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他们要求突破各种传统约束羁勒;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富贵,进入社会上层;他们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驯,恣意反抗。而所有这些,又恰恰只有当他们这个阶级在走上坡路,整个社会处于欣欣向荣并无束缚的历史时期中才可能存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老志多乖;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
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这里有不可预计的情感抒发,不可模拟的节奏音调……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尽管时代的原因使李白缺乏庄周的思辨力量和屈原的深沉感情,但庄周的飘逸和屈原的瑰丽,在李白的天才作品中确乎合而为一,奏出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诗的最强音。
(节选自《美的历程》)
【赏析】①盛唐诗人精神上积极进取,豪迈奔放;他们的作品风格充满清新明快的基调,即使是写边塞内容、田园风光,也洋溢着乐观、向上、明朗的情绪。②形成这种风格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个人、民族、阶级、国家都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③是时代风气形成了盛唐之音。
课时作业(共46张PPT)
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下)
9 李商隐诗三首
必备知识·素养基础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赏析】首联闻蝉鸣而起兴。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蝉这样的鸣声是白费、徒劳的,因为这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做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接下来,作者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手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这首咏蝉诗,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3—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从祖父迁居郑州(今属河南)。受知于权臣令狐楚,令狐楚爱其才,署为巡官。开成二年(837年)登进士第,两年后授秘书省校书郎。令狐楚死后,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娶王女为妻。当时牛李二党相争激烈,令狐父子属牛党,王茂元属李党,牛党认为李商隐背恩无行,一直对其排斥打击。曾入桂管观察使郑亚幕,为掌书记;后入徐州卢弘止幕,为判官;又入东川柳仲郢幕。其间也曾在朝任官,但终不得意。此后还郑州故里,病卒。
李商隐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工骈文和近体诗,尤擅长七律。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李”。其诗内容多抒写对时代离乱的感慨和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咏史诗、咏物诗和言情诗成就极高。艺术上,其诗构思精巧,想象丰富,属对精切,色彩绮丽,韵律和谐,精于用典,对后世诗歌影响很大。
背景解读
1.《无题二首(其一)》
这首诗大约写于开成四年(839年),当时诗人任秘书省校书郎。诗人与自己所爱的一位富贵家女子,在一个美好的春夜相见,第二天自己就匆匆走马兰台,开始寂寞无聊的校书郎生活。一切美好,都成难以追寻的记忆,于是作者写了这首诗,抒发自己的情怀。
2.《贾生》
晚唐时期,许多皇帝都崇佛媚道,不顾民生,不任贤才。加上诗人自己年轻时代就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却终身潦倒,始终难以施展才能,心情很是苦闷,有感于斯,诗人借贾生之故事,写了这首诗,既是对皇帝的讽刺,又抒写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
3.《柳》
这首诗大致写于大中五年(851年),此时李商隐的妻子刚刚病故,自己又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将要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活。作者自己由于党争的倾轧,长期沉沦下僚,“一生襟袍未曾开”(崔珏《哭李商隐》)。心情极为沉郁苦闷,一时间,悼念妻子,悲叹前路,百感交集,于是写了这首诗。借柳的今昔荣枯变化,寄寓自己的迟暮之伤、沉沦之叹。
pàn
xī
ɡōu
fù
jiē
pénɡ
yán
yuàn
湖畔
叛变
绊倒
鱼钩
钓鱼
蓬草
帐篷
伦理
车轮
1.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为隐晦之作,有人认为《无题二首(其一)》是一首爱情诗,也有人认为是别有寄托的政治诗,你的观点如何呢?
提示:对于大多数诗人来说,诗题就是诗的内容的彰显。诗题也是读者解读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李商隐的诗似乎并不要求读者完全读懂,于是加上一个题目“无题”。所以他的无题诗带给读者的是清晰而又模糊、真切而又虚妄的意境和主题。对于这首无题诗的主题,历代各家笺注,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首联,诗人显然是在回忆昨夜的情景,星辰、清风、画楼、桂堂,营造了一个温馨浪漫的夜晚,可惜难以追寻!颔联,诗人回到现在,彩凤、灵犀两个特定的意象,使诗人感觉自己和意中人的心会飞越阻隔,像灵犀一样一线相通,到这里,诗人苦闷中又带着欣喜。颈联,“送钩”“射覆”的游戏、“春酒”的暖意、“蜡灯”的映照,诗人想象着意中人参与盛宴的情景,此刻更感凄清寂寞。尾联,借“转蓬”这一形象,写出自己像蓬草一样飘转不定。至此,星辰、清风、画楼、桂堂、彩凤、灵犀、送钩、射覆、
蓬草等一系列形象就把诗人抒写的爱情间隔的怅惘与生活漂泊的惆怅融合在一起了,自伤身世的意味就跃然纸上。而诗中欢乐气氛的渲染,足以反衬作为全诗中心内容的对仕途坎坷的咏叹。
因此,对李商隐的无题诗不必看得太死。抒情诗的美感内容,本来就包含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因而人们在鉴赏时,也必然各有所侧重,各有其接近作者美感核心的渠道。只要从形象本身解读诗歌,就会发现该诗清晰的感情脉络,人们完全有可能在大体一致的共鸣的基础上,进行各自不同的玩味。
2.《贾生》的写作主旨是什么?
提示:主旨是借古讽今。作者对晚唐统治者求神拜佛只求自己长生不老,而不顾百姓死活的丑恶行径进行暗讽。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
关键能力·素养培优
1.《无题二首(其一)》
这首无题诗从追忆昨夜的宴会写起,将曾经经历的幸福时光和生活情景再现,结尾却将欢情化为乌有,于是婉转轻快与沉郁顿挫两种风格融为一体,美不胜收。诗的结尾,将爱情间隔的怅惘与身世飘零的慨叹结合起来,不但扩大了诗的内涵,而且深化了诗的意境。
2.《贾生》
此诗写汉文帝与贾谊君臣遇合的史实,讽喻当时统治者不顾民生,不任贤才,也流露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表面讽刺汉文帝,实际讽刺晚唐皇帝,怜贾生亦是自悯。
3.《柳》
前两句写柳枝曾在繁花似锦、令人陶醉的春日,如同婀娜多姿的舞女一样,在乐游苑的宴会上随风起舞,后两句以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对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重在写秋柳的凄凉情形。柳在春日是那样风光无比,受人瞩目,而眼下时值深秋,它又如何愿意面对夕阳西下、寒蝉凄切的凄凉处境呢?诗人借柳来倾诉隐衷,自叹身世,寄托感慨。
1.《无题二首(其一)》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提示】理解分析艺术手法时要重点分析颔联和最后一句,对情感的理解则要结合整首诗。
【答案】艺术手法:①虚实结合。前三联是回忆中的景和事,为虚,最后一联写现在的处境,为实。②比喻,颔联两句比喻新奇贴切。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走马兰台类转蓬”,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差,开始了又一天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而与席上的意中人则后会难期了。
情感:表达了诗人因爱情的不顺、失意而引发的相思之苦和功业未成、身世沉沦的沉郁悲慨之情。
2.《贾生》是如何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的?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提示】从第三句的“可怜”和第四句“问”与“不问”的对照中具体分析。
【答案】诗歌开头两句从正面下笔,写贾谊的才能无与伦比,汉文帝好像极为爱惜贤才,特地将贾谊从放逐地长沙召回宣室访问。“求”“访”似乎表明汉文帝求贤若渴,同时衬托出贾谊的才能超凡。这两句是“扬”,为下文的“抑”张本。“可怜夜半虚前席”承上启下,似乎更表现出汉文帝爱惜贤才,从侧面烘托了“贾生才调更无伦”,最后笔锋一转,引出下句“不问苍生问鬼神”,由上文的“扬”转而为“抑”,显示出文帝的昏庸与贾谊的怀才不遇。
3.《柳》诗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柳?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提示】从前两句追想的春日之柳的情景与后两句深秋时节柳树的零落憔悴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其中寄寓的作者感情。
【答案】对比。前两句言春日繁华,后两句则言秋日萧条。
作者寓情于景,托物咏怀。在柳的盛衰之间,乃见时光如流,生命匆促之意,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更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对接高考
诗歌中的描写手法
白描、衬托、渲染、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描写手法,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高考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1.侧面描写——衬托
衬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1)正衬: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来突出主体。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深达千尺的桃花潭水来衬托汪伦对诗人的情意,更加凸显出其情意之深。
(2)反衬: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如杜甫的《旅夜书怀》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暮年漂泊的凄苦景况,但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景极为壮阔。诗人着意描写景物的阔大,就是要反衬出自身悲凉渺小的伤痛之情。
在诗歌中有一些较常见的反衬方式,如以动衬静,通过对声音或动作的描写来反衬环境的寂静;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美景或欢乐场面的描写来反衬情感的低落、哀伤。
2.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3.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虚是为实服务的,想象是虚写的关键。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是想象中美好的仙境,属虚写。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行人”想象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4.正面描写——渲染
通过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5.正面描写——白描
白描要求运用极简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使用白描手法绘景时,要求作者用简笔作粗线勾画,组成生动的画面。
如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作者善于抓住夏日急雨的特点,以朴素的语言进行白描,一句一景,形象地再现了西湖夏季风云骤变的奇景。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手法,首先要了解有哪些常见的鉴赏角度,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色彩的对比也可以是反衬,虚实结合常运用想象等。其次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事物特点和人物形象,去探究作者是利用什么手法技巧达到这一表现目的的。
【典型例题】
(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结合诗句分析。
【解析】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
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
【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美文赏读
解读李商隐
唐昊
一
目所能及的,仅是一池残荷。枯黄卷曲的荷叶在秋风中瑟瑟地颤抖。一切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只有一种难言的哀伤。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这是我读到的最沉痛的一首诗。
我常常在想他的一生所经历的事情。生于乱世,历经七朝。科考落榜,沦为幕僚。结篱王氏,却陷入了朋党倾轧的旋涡中,从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间,漂泊零落,潦倒而终。
二
他的一生都不曾安稳过,我始终觉得他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看透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可他的血脉之中又生长着很蓬勃的欲望,像汩汩淌着的河水所散发出的水藻和淤泥的腥味,淡淡的,却又是固执的。
我总是能从他的一些无题诗中读到一种淋漓如江河流泻的生命体态。那些诗大都写得颇为隐晦且意境朦胧。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华丽的罗帐,轻巧的团扇,艳丽的榴花,以及香炉里金色的灰烬。他用这些凄凉的意境,掩盖了他生命中所有的感伤、迷离。他将他的穷困与落魄寄托在这些耀眼的色彩中,两者强烈对比之下,我看清了他所有的失落与孤寂。他是那么的骄傲,他不肯直言他的挫败,所以他只能将明明暗暗的忧伤融入一片绚烂的繁华之中。让后人来捕捉那字里行间难言的情愫。
三
我猜想,他常常独自徘徊在夕阳下。兀自望着风起云涌的晚霞。他的目光穿越如血的残阳,穿越黄昏冗长的街道,穿越烈日下绿色的田野,穿越战场上的烽烟长河,穿越孤寂的月与幽冷的山,穿越日深月沉的无常,穿越隐隐约约的悲喜,呜咽成苍凉的笛声,撒落了一地的碎片。当最后一缕残光隐没在无边的黑暗中时,他便低低地吟着那首《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四
他的一生是极其痛苦的。我固执地认为,中国历史上的诗人没有一个有他那种深重的忧伤。他的痛不同于李煜,他没有李后主那么寥廓的层面去绝望;也不同于李清照的那些闲愁;更不同于柳三变、温八叉的繁华落尽的悲凉。他一生漂泊,一生落魄,所感受到的只是一种空漠漠的哀愁,他的世界是空旷而孤独的,和谁也没有关联。而这种痛苦才是最致命的,因为它连惋惜的资本也没有。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这大概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首诗了。于是,一切定格,秋风扫落叶,残酒、残花、残烛,跟着这样的夜一起沉沦,沉沦在他的天地里。
五
昨日的他,只是历史的匆匆过客;今天的我们,也不过是明天的沧海桑田。
时间,会冲淡一切。
正如哲人所说:“生存即是苦难,活着即是炼狱,我们无处可逃,于是寻找天堂。”
他一生都在寻找属于他的天堂。可惜追求到的却是苦涩的情感。他踏遍了每一寸土地,却找不到他梦中的繁花似锦与地老天荒。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想我终于理解了这首诗的意义。
(选自《中学生》,有删改)
【赏析】①李商隐的诗难解,主要是因为李商隐这个人的神秘。②在本文中,作者用其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这位颇具争议的诗人,来追寻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忧伤、有孤愤、有苦难、有不幸,当然也有令人销魂的爱意,但他却缺少欢笑、温暖、理解,甚至是亲情和友谊。
课时作业(共34张PPT)
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下)
12 咏史诗三首
必备知识·素养基础
西 施
[唐]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赏析】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要归罪于一个弱女子,何必呢!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吴国灭亡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红颜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背景解读
1.《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高仲开《中兴间气集》)。第一次迁谪是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年)春天,由苏州长州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县尉;第二次是在唐代宗大历八年至大历十二年(773-777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侯被贬为睦州(浙江建德)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值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好相符。
2.《金铜仙人辞汉歌》
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作此诗,诗人“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诗中的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痛。此诗写作时间距唐王朝的覆灭(907年)尚有九十余年,诗人何以产生兴亡之感呢?这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诗人的境遇来理解、体味。自从天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
唐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起彼伏,西北边陲烽火不断,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内心很不平静,急盼着建功立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金铜仙人辞汉歌》所抒发的正是这样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3.《过陈琳墓》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写章表书檄之类的文章。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意为“主管”“掌管”)文章,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qī
yá
shān
móu
shuāi
chóu
chànɡ
lín
pénɡ
zhé
huàn
嘶鸣
撕扯
厮守
衰老
悲哀
蓑衣
暮色
莫非
墓地
薄饼
账簿
1.《长沙过贾谊宅》颔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提示:颔联通过“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2.《长沙过贾谊宅》颔联中的“独”“空”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提示:“独”,独自,在萧条冷落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表现出其对贾谊的景仰和难掩的孤独落寞;“空”,形象地写出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的痛苦、怅惘之情。两字共同营造出悲凉感伤的意境。
关键能力·素养培优
1.《长沙过贾谊宅》
这首诗借凭吊古人抒发自己的迁谪之悲。字面上,句句写贾谊,实际上,句句扣自己。“谪宦”正是作者当时的处境,“楚客悲”正是作者当时的心情。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2.《金铜仙人辞汉歌》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情感。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表现了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可贵精神。
3.《过陈琳墓》
这首诗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全诗贯穿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
1.《长沙过贾谊宅》颈联“汉文有道恩犹寡,湘水无情吊岂知”,运用什么手法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提示】通过“有道”与“无情”的对比来分析其中寄寓的作者情感。
【答案】一语双关的手法,写出了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表达了对当今现实的讽刺和不满。“有道”的中兴之主汉文帝尚不能重用才华横溢的贾谊,当今昏庸无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自己呢?“无情”既指江水的无情,吞噬了屈原的生命,更是写出了世事的无情,使自己和贾谊都遭遇被贬的坎坷经历。以“有道”反衬“无情”,讽刺封建统治者的同时,也抒发了对贾谊的同情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2.《金铜仙人辞汉歌》大量使用移情手法,试分析具体体现在哪里。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提示】从具体的诗句“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等作分析。
【答案】如移沧桑之慨于荒冢土花之上,移眷恋故国之情于铜人清泪、衰兰荒月甚至无情之天上,从而使人情、物情融为一体。化无情为有情,本是铜人离汉宫花木而去,却以衰兰送客为诗。
3.《过陈琳墓》中诗人为什么“怜君”?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提示】从诗人写作此诗的目的来分析。
【答案】诗人怜惜、羡慕陈琳能够得到曹操的赏识,实际上是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满腹才学无人赏识。
对接高考
诗歌鉴赏综合演练
1.(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投长沙裴侍郎
[唐]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①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答案】D
【解析】“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错,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诗人不愿意随意接受别人的恩惠,即使接受恩惠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情况而定,展示了高尚的气节。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诗人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旅 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塑造了一位独在异乡,没有知音,专注幽独,黯然神伤的诗人形象;全诗浓厚的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
B.颔联描绘出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寒夜孤灯,诗人思念故乡旧年往事;窗外孤雁鸣叫,屋里诗人深愁难眠。
C.尾联勾勒出一幅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回乡后面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
D.全诗情感至深,含蓄蕴藉,既抒发了诗人在外旅况的落寞、凄凉的内心情愫,也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答案】C
【解析】尾联为虚写,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思乡的愁苦之情。
(2)试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的颈联。
【答案】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这是虚写;梦醒天明,隔年的家书都是实写。两句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
美文赏读
回 溯
张庆和
回溯草地,回溯红军走过的草地,仿佛回溯历史深处的一簇风景。
那些盛开的花,那些衰败的草,那些挺拔的枝,那些枯萎的叶……或摇曳,或凝定,或芬芳,或苦涩,无不成为动人心魄的一种力量。
长征选择了草地,这是草地的幸运。
先烈曾经在这里吃苦受难,先烈曾经在这里辉煌灿烂。因而,这里才生长出崇高,生长出景仰,生长出那许多的伟大与不朽。
还记得小学课本上那《金色的鱼钩》吗?它让先烈的精神闪光,它令稚嫩的童心向往。
这里是历史的档案馆,这里是革命的资料库。这里珍藏的不只是忠骨、传说和故事,这里还珍藏着催人奋进的鼙鼓金号,这里还珍藏着照彻心灵的熊熊大火。
如果仅仅是为了寻找先辈的足迹而来,如果仅仅是为了采集诗句辞章而来,那就不要来。因为,这样会踩痛历史,会惊醒自以为装满思考的头颅,会惊诧自己的心灵,成为一片空白……甚至会让人觉得,喧嚣的尘世于这里是一个太不和谐的音符,会让人发出千百个感慨或者叹息。
感慨吧,草地的空旷已经投影成宽阔的广场;叹息吧,草地的寂寥正在佐证着红军的艰难。
草地是一座庭院,从这里走出的人,即使走成了贫穷,精神也富有;即使走成了清瘦,灵魂也健壮。从这里走出的人走成了一群前辈,他们的名字,有的被漫步广场的人吟诵,有的靠了电波的力量,被传播成遥远和永恒……
这一条路,弯,是红军走出的一张弓;这一条路,直,被红军走成了弓上的弦。红军意志是拉弓的力,红军理想是弦上的箭。
挟着滚滚风云,裹着遍地花草,理想被放飞了,草地亦被抽出了一条线。从此,这一条线就把草地和天安门扯在了一起,和整个中国扯在了一起。于是,这里的风云便成了簇拥时代的浪潮,这里的鲜花便开成了一种笑容,这里的绿草便摇曳成那里的旗帜……
为了寻求甜甜的日子,红军才咀嚼苦苦的草根。这里的草根有功劳,苦涩的汁液曾经滋养了民族精神,曾经挽救了中国革命。草根却从来不炫耀自己,依旧过着一种隐居而平凡的日子。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便是不衰野草的可爱,这便是一种伟大的哲理。所以红军才选择荒草遍布的野地,让野草检阅他们的阵容,让野草验证他们的品格。
最后,野草为红军打了满分。
这里植下许多年轻的生命,所以这里才如此地青翠碧绿;这里埋下的忠骨永不变质,所以这里才永远地肥沃。这里还要生长现代化呢,生长崇高和不朽的地方,怎么会生长渺小和没落呢?
【赏析】①文章用诗一般的语言歌颂了红军长征中走过的草地,作者通过对草地的想象、联想表现出对草地体现出的意义的深刻理解,歌颂了草地的品格。
②联想和想象是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作者开篇就用比喻的修辞写出草地的特点,接着想象草地当年的情景,再联想小学课本中的文章《金色的鱼钩》,调动读者的情感体验。文末作者用比喻等修辞想象草地的各种特征,表现出红军将士的革命英雄行为。
课时作业(共40张PPT)
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下)
11 咏物诗四首
必备知识·素养基础
画 菊
[南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赏析】菊花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不和百花同时开放,哪怕独自开放在疏篱边,也坚守自己的志趣。她宁可含香枯萎在枝头,也不会被北风吹落。
这首诗是生活于宋元易代之际的南宋诗人郑思肖在宋朝灭亡之后所作。诗中,“百花”指丧失民族气节,依附新朝的人们;“疏篱”暗指恶劣的政治环境;“抱香”指坚持民族大义;“北风”指元朝统治者。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它托物言志,暗指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诗人以菊喻志,借物抒怀,抒发了诗人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
背景解读
1.《子规》
顾况是唐代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和白居易、元稹、王建等大力推动“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成的。借“子规”来讽刺世道不公,反映百姓中冤魂太多。
2.《葡萄》
韩愈,25岁中进士,却久不得官,后入仕,却屡遭波折,元和十二年因功升任刑部侍郎,却因谏迎佛骨,再度遭贬,做潮州刺史。这首《葡萄》就是在这一时期所作,作者借“葡萄”表明希望得到扶持提携的心情。
3.《赏牡丹》
唐代自武则天以后,牡丹逐渐受到世人喜爱,而原来盛行的芍药等渐渐衰落。《爱莲说》中有“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唐国史补》中也有“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的记载。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
4.《小松》
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显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致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诗人心中颇感苦闷。于是写了这首《小松》,来表达自己被埋没于深草的不平。
sháo
jīnɡ
zhuó
yuān
hāo
fú
qú
rǔ
pò
tí
啼叫
马蹄
瓜蒂
蒌蒿
枯槁
竹篙
魄力
灵魂
妖怪
娇嫩
1.什么是咏物诗?试根据课文内容归纳。
提示:咏物诗或托物寄情,或托物言理。大体分为两大类:一是直写物象,绘形绘声,浓妆淡抹,以求逼真或传神;二是托物寓意,借题发挥,由此及彼,抒情言志。
2.《赏牡丹》用一半的篇幅先写芍药和荷花,为什么?
提示: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或褒或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义;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这两种名花的赞誉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两种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两种花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来,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
关键能力·素养培优
1.《子规》
这首诗先说冤死很久的蜀国国君杜宇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长年啼叫,以致口中啼血,令人闻而悲凄。后两句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巧妙联想,翻出新意。这首诗借写杜宇化鸟,表达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人世的不公平和不合理的不满,寓意深刻;同时对历代蒙受冤屈、含冤而死的人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2.《葡萄》
诗人由葡萄需人的扶持架枝才能收获累累果实,联想到生活中多少人需要别人的无私扶掖方能上进和取得成就,由此抒发了自己渴望得到别人扶掖奖进的迫切心情和扶掖奖进别人的决心。
3.《赏牡丹》
这是一首对牡丹的赞歌。赞美了“花中之王”牡丹:国色天香,富有情调,格调高雅,雍容华贵。
4.《小松》
托物讽喻,借松写人,流露出诗人对社会的不满。小松埋没于深草,不被“时人”赏识、看好,寄寓了自己的身世遭遇,小时颇有才华,而不被重视;长成参天大树时却被“时人”惊呼叫好,讽刺了世俗的趋炎附势。
1.顾况《子规》中的“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两句,俗中见奇,翻出新意,说说“新”在何处。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提示】可从诗句的修辞手法及作者的写作主旨分析。
【答案】此诗开头写杜宇化鸟,题材通俗,但这两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由自然及社会,写出了人世的不平,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意,显得新奇感人,寓意深刻。
2.联系写作背景,说说诗人写《葡萄》的用意是什么。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提示】在托物言志的诗歌中,诗人往往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物与人有某些相似点,本诗中的“葡萄”即是如此。
【答案】托物言志。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被贬谪后渴望得人扶持引荐的心愿(唐代引荐风气很浓)。意在借此委婉表达自己仕途困顿,希望被在位之人大力援引的恳切心情,并以此与相同处境的朋友共勉。
3.《赏牡丹》一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提示】诗人在诗中不仅写了“牡丹”,还有“芍药”“芙蕖”,作者将这些花放在一起对比,来表现诗人的写作目的。
【答案】拟人、比喻、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拟人:写芍药“妖”,是写其如人一样艳丽、妩媚;写荷花“净”,是写其如人一样洁净、高洁。
比喻:“真国色”是把牡丹比喻成一国中最美的女子。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芍药和芙蕖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两种花的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也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感情,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4.《小松》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情志?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提示】通过小松小时在草丛中,到长大后成为“凌云”之木的对比,寄寓作者有才无人识的苦闷心情。
【答案】《小松》托物写人,以小松埋没于深草,无人相识,寄寓了自己虽有才华和志向,却无人赏识,一生潦倒的满腔不平和苦闷之情。
对接高考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
1.比喻
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比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如林逋《山园小梅》中的“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比拟与比喻的不同之处:(1)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比喻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2)比喻中喻体(作比的事物)都要出现,比拟中(模拟的事物)是不出现的。
3.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李白《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两句,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借代
借代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5.设问
设问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出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杜甫《蜀相》的开头两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6.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王安石的《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这两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7.双关
双关是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如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晴”表面上是说晴雨的“晴”,暗中却又是在说情感的“情”,一语双关。
8.互文
互文就是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如《孔雀东南飞》“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中“东西”与“左右”互相补充,意为四面八方都种植了松柏梧桐。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舟中二首(其一)①
[宋]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简要赏析。
【解析】“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是比喻;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是夸张。
【答案】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美文赏读
深入灵魂的热爱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我的故乡在江南,那是一个莲的乐园,那里的人对莲的热爱早已深入灵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炎炎夏日,所有的花木都不堪骄阳的炙烤,低下了它们高傲的头颅,万物显得奄奄一息,干旱的水田,清风吹不起一点涟漪。你看,你看那是什么?遥远的天际,那一片绿,绿中夹着生命的力量和激情的火焰,正肆无忌惮,铺天盖地,蔓延出一片绿的海洋。而绿海中的红,正如火一般烧尽一切的灰尘与阴暗。哪怕烈日炙烤,那绿海依旧在随风舞动,泛起层层绿浪;哪怕骄阳似火,那红依旧飒爽挺立,散发着阵阵清香。饱含生命力的莲,莫不让人心潮澎湃,产生灵魂深处的热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黑暗,淤泥,莲正奋力地远离污浊,执意朝空中生长着。淤泥想困住它,用层层黑土将其掩埋,它不屈,只是奋力向上,它的心中只有对光明的渴望。那污浊想玷污它,一次次地攀附在它的身上,莲一次次将其驱散。污浊怒了,咆哮道:“放弃吧,你终将精疲力竭,没有人会懂你对清白的坚守;放弃吧,泥地里虽然黑暗,但是很安稳。光明有什么用?清白又怎样?不要再与我苦苦斗争了。”莲不语,只是一次次地将恶意的污浊驱散,从不放弃,只因为对清白的坚守。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成功最终属于莲。它清清白白地挺立于水面,亭亭玉立地接受阳光的洗礼。人们惊叹于莲的坚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屈于黑暗,不屈于浑浊的品质让世人争相传颂,在时间的长河里绽放璀璨的光芒。
生命的莲是不屈,收获的莲是奉献,清白的莲是圣洁。清高脱俗的莲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产生自灵魂深处的热爱?怎能不让古今文人墨客赋诗歌咏?
这莲,自在我灵魂深处,令我衷心热爱。
(选自北京卷高考优秀作文,有删改)
【赏析】①文章写自己对家乡的“莲”的热爱。因为“莲”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作者在文中引用了较多古诗名句加以烘托,显其古典的意蕴。②为了与这样的艺术构思相匹配,作者对莲这一形象有所构思,有所刻画,比如虚构污浊与莲的对话情景,给莲这一形象赋予了生命与人格。
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