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
16 辛弃疾词三首
必备知识·素养基础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
[南宋]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
【赏析】此词上阕开头两句仿佛凭空而来,却又发自心灵深处,是词人饱经风霜,目睹了官场丑恶之后痛苦的总结和极端厌恶心态的表露。上阕叙写人间是“臭腐场”,为下阕“寻菊花”做了铺垫。下阕前三句写登高赏菊。结尾两句是说菊花的开放,还得等待刮一阵秋风,落一夜严霜。这只是字面意思,实际是赞美菊花不趋炎附势而傲霜凌寒的品格,也表明了词人的品格。
通观全篇,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愤世的情怀和如菊的品格。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府(今属山东济南)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抗金复国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作品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背景解读
1.《青玉案·元夕》
此词写于哪一年虽无定说,但最早也要在乾道、淳熙年间。大约写于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此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四五十年,而划江割据局面依然存在。敌虏仍隔岸肆虐,虎视眈眈,令志士仁人寝食难安。词人投笔从戎,弃家投南,实指望南宋当朝厉兵秣马,挥戈北征,收复失地。不料当局不思恢复,只图偏安;不念国破,只颂月圆;一心粉饰太平,灯节靡费无度,真是“直把杭州作汴州”。词人空怀壮志,请缨无路,回天乏术,只有“世人皆醉我独醒”之痛苦。
辛弃疾以深长的艺术语境,含蓄言情,曲笔抒志。词中创造的艺术境界亲切生动,寓意隐而不露,似有若无。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亦增其强烈、永久的魅力,令人思索不已。王国维先生论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三种境界时,就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第三境界,比喻凡事须经艰苦跋涉,往往“踏破铁鞋无觅处”,最后才能“得来全不费工夫”。
2.《鹧鸪天》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乘机进行起义活动。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当时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为承务郎。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
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下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休息。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正法。辛弃疾这种忠心为国、智勇过人的传奇般的英雄行为,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是绝无仅有的。这首词的上阕写的就是上述作者这段出色的经历。本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淳熙二、三年(1175—1176年),词人任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书此词于造口。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此一记载对体认本词意蕴,实有重要意义。陈寅恪《论再生缘》亦谓:“维系人心,抵御外侮……
所以为当时及后世所传诵。”故史称隆祐“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建炎三年(1129年),西路金兵穷追隆祐,东路则渡江陷建康、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南宋政权正值存亡危急之秋。故当稼轩身临造口,怀想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兴”,题词于壁,实情理之所必然,罗氏所记大体可信。
diāo
lǚ
mò
lán
shān
jīnɡ
pú
sà
chuò
lù
zī
chān jì
缕述
搂住
楼房
珊瑚
蹒跚
栅栏
旌旗
民族
旅游
1.如何理解《青玉案·元夕》中“那人”的形象?
提示:对“那人”的形象可有多种理解。如从个人的追求来理解,在众多女子浓妆狂欢的元宵夜,“那人”却一身淡淡的素雅,不与世俗同欢,“那人”具有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那人”是“我”寻觅千百回的知音或者意中人;如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正寄托着词人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2.简析《青玉案·元夕》的衬托手法。
提示:首先,从整体上看,词中用所描绘的繁华热闹场面反衬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开头的灯火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是正衬;那些“宝马雕车”中的人儿和戴着“蛾儿”“雪柳”的妇女,对“那人”是反衬。通过层层衬托,使“那人”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关键能力·素养培优
1.《青玉案·元夕》
这首词借描写元宵夜赏灯的热闹情景,讽刺南宋朝廷偏安江左、不思进取的行为,亦借一位不慕繁华、自甘淡泊的美人,隐喻词人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鹧鸪天》
这首词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将领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词人无比悲慨凄凉的沉痛心情和怨愤之情。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此词表达词人对中原未能收复的沉郁心情,驱敌救国理想不能实现的抑郁、苦闷和深沉的爱国情思,并坚信驱逐侵略者,收复中原,雪洗国耻的愿望终会实现。
1.《青玉案·元夕》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它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提示】从“花千树”“星如雨”“宝马雕车”等画面中来具体分析。
【答案】①花灯数量方面:用“花千树”写花灯之多;用“星如雨”写烟花之盛。②赏灯人方面:用“宝马雕车”写观灯的贵族女性之华贵;用“香满路”写观花灯的贵族女性之众多。③舞灯人方面:“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运用了夸张、比喻、铺陈等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2.试分析《鹧鸪天》中主人公的形象。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形象。
【提示】从壮岁领导义军的昂扬意气到如今的归耕田园,词人寄寓了自己的愤慨。
【答案】这首词以短短五十多个字,概括了一名抗金名将的悲惨遭遇。他青年时期领导抗金义军,擒获金军将领,带义军南下,威武雄壮,战功赫赫。
然而皇上没有抗金决心,又畏惧起义军,义军被遣散。主人公处处受投降派的掣肘,一心想报效国家却壮志难酬。多年后,感叹年老不能回到青春,岁月虚度的可惜,可又不甘心年老,言外之意是壮志未能抛却。之后以鲜明、典型的形象,突出主人公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文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刻、极端沉痛的地步。总之,本文主人公文武全才,应有大的作为,由于昏君与投降派的干扰,壮志未酬,实乃悲剧英雄的典型,其悲慨程度使人扼腕不已。
3.《鹧鸪天》中“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者的观点态度。
【提示】从词人的生平及抗金生涯中分析词人的情感。
【答案】辛弃疾曾经上奏疏论平定金人方略,耿耿忠君报国之心可鉴,然而一切进言都付诸东流,所以这两句大有英雄不得不放弃壮年抱负,终老田园的落寞与悲愤。
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相比,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江晚”和“山深”有什么深层含义?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提示】词人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表达了自己的意志以及对抗金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心。
【答案】“江晚正愁余”表现了词人对时局的隐忧,“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句表达的是一种乐观的情绪,这是词人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的认识。“江晚”“山深”不只是写眼前时间和景物的变化,也喻指南宋政权的日益腐朽和倾颓。
对接高考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更需要了解古人。而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这就还需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
比如在学习张籍的《节妇吟》时,如果不了解当时张籍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张籍所遇到的事情,就很难理解诗歌的比兴手法和诗中的一些情节。张籍所处的时代是中唐,那时藩镇割据,权臣们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志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会去依附他们。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李师道,其势炙手可热,他想拉拢张籍。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他一向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
为拒绝李师道,而又不能得罪这个权臣,所以非常委婉地谢绝了。诗歌使用了古典诗词里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的手法。诗中为何先接受了明珠然后又流泪还珠呢?是因为不便于当面就立刻拒绝,所以来了个迂回。
不同朝代的诗词有不同的特点,鉴赏诗歌要根据作者所处的朝代与背景来理解,这叫作“论世”。
盛唐时期的开元、天宝年间,边境战争十分频繁,尤其是开元中期到“安史之乱”的这近30年间,边境线上没有一年不发生武装冲突,经常是数条战线同时作战。这些情况对边塞诗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边塞诗的创作盛极一时,很多诗人具有边塞生活的亲身经历,由于胡地特殊的风土人情,诗人们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调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情来作为背景。诗人们希望到边塞去建功立业,不仅对诗歌的意境有影响,还直接影响到诗歌的感情。
唐诗的发展,在元明时期已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阶段的说法。由于时代不同,这四个阶段的诗歌风格是不同的。初唐的诗风刚健清新。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此时诗坛群星辉映,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和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代表着唐诗的两座高峰。还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中唐时,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不同流派。主要有两大诗派:一是写实讽喻诗派,即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新乐府诗派;
二是险怪奇崛诗派,以韩愈为领袖,代表诗人有孟郊、贾岛、卢仝、姚合。诗发展至晚唐,出现了大量写得非常好的咏史诗,杜牧、许浑是代表,而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李商隐。
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同一时代不同的作家因其主要经历不同,风格也不同。比如李白与杜甫,同处于盛唐,李白仅年长杜甫11岁,李白豪迈飘逸,而杜甫却愁绪满怀,是因为两人的经历不同。李白虽也经历了“安史之乱”,但李白更多的人生体验来自盛唐,诗歌风格形成于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代,再加上他狂放不羁的个性,因而形成了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而杜甫,给他更深切感受的是“安史之乱”,诗歌的主导风格成熟于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因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更多的是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
即使是同一作家,他的作品风格也不会始终保持不变。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事情,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比如王维,早负盛名,曾一度奉命出塞,其余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在安史之乱中被乱军拘禁。“安史之乱”平定后,因陷贼官而论罪,受到降官的处分,从此性情大变,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过着亦宦亦隐的居士生活。所以,他前期的诗歌表现出一种政治思想,积极入世的精神,风格豪壮雄阔,内容充实。后期的作品着意表现大自然之美,描写景物精工刻画,意境动人,浑融完整,语言清新洗练,朴素中有润泽华彩。
再如李清照,她的前半生(43岁以前),过着锦衣玉食、吟诗颂词的安逸生活。这个时期的作品,多反映其悠闲生活,风格明快,写景抒情无不透着贵妇的脂粉气息。后期因汴京沦陷,她颠沛流离异乡,丈夫亡故,生活、情感孤苦无依,促使其词风转变,在婉约中添豪迈奔放,其词境界开阔,题材重大,格调低沉而凄苦,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思考,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爱国意识。
所以鉴赏诗歌要了解典型作者典型的人生经历。主要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了。
各个时期的主要作者的风格简单归纳如下:《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屈原作品)是浪漫主义的源头。汉代古诗有悲怆色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李白愤世嫉俗的人生,形成了豪迈飘逸的风格;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淀出沉郁顿挫的风格。乐天(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义山(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韦庄、欧阳炯、李询、孙克宪等)词风既有浓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一面。
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永叔(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希文(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山谷(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易安(李清照)词婉约凄切,诚斋(杨万里)词新鲜活泼。号称“小太白”的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稼轩(辛弃疾)的词风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残春旅舍
[唐]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年):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试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联系题目和注释,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在旅舍中写的,所以有孤寂之情。本题的答题范围是后两联,五、六句具体写作者客居馆舍中的寂寞、愁苦,注意抓住表情词语“愁”。七、八句写作者要好好地保存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言外之意是不变气节,不附奸佞,要等到大唐复兴,为大唐效忠。
【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美文赏读
听,辛弃疾的声音
吴云钦
送别路,鹅湖畔,郁孤台中,凄切的鹧鸪声不时传来。听,是谁在倾吐心中的悲痛与哀愁,吟出千古传世、万人吟诵的佳句。
——题记
暮春时节,春日芳菲都已停歇于泥土之中,路边树木却越加葱茏,鸟鸣声从绿树中幽幽传出。细听,鹧鸪凄凉的叫声,子规悲切的号呼,沉痛至极,哀切至极。他伫立于这宁静的小道上,送别堂弟茂嘉,凝视南方,目送堂弟的身影消失在崇山峻岭中,他涕泗横流,南归宋室本为北伐抗金,结果反被贬到更南的广西。忆昔日,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还有庄姜送归妾、李陵别苏武、易水饯荆轲。他感慨佳人薄命、英雄末路、生离死别、哀凄悲壮,人间别恨痛入骨啊!
听,“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啼泪必将变为啼血!一曲《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你听到了他无限的时代恨、家国愁吗?
盛夏,骄阳似火,红荷满湖,莲花互相倚靠,宛如喝醉了酒的美人,羽毛似雪的白鹭安闲静默,好像是独自在发愁。他病了,躺在水边阁楼的竹席上,感到清冷好似凉秋,片片的浮云顺水悠悠。他感慨万千,与其像殷浩朝天空书写“咄咄怪事”发泄怨气,倒不如像司马图寻觅美好山林,自在隐居,一座山丘,一条谷壑,也会有诸多逸趣。他累了,不知如今衰损了多少精力,只觉得近来上楼懒登梯。
听,“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虽是病后虚弱所说的平常话,却沉郁悲壮!一曲《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你听到了他壮志成灰的悲愤和英雄老却的叹息吗?
赣江水浪滔滔,汹涌澎湃,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他倚在郁孤台边,忆当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祐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金兵追至造口,对这一带大肆蹂躏,百姓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伤心泪汇成无底的河。他向西北遥望京都,可怜视线被无数的青山遮住。北望京城受阻,难道收复无望?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分明冲破了重重阻隔而终究向东奔腾了啊!难道自己就不能挣脱羁绊,冲破封印而不甘撇于一隅吗?江边暮色苍茫,鹧鸪声声,也是在哀叹吗?
听,“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鸟亦哀鸣,愁更愁!一曲《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你听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吗?
听,是谁,在绿树林中,杜鹃声里,为离别伤透,把血泪泣干?听,是谁,在枕簟溪堂,依水断云中,叹殷浩咄咄,意司空休休,抒英雄感怆?听,是谁,在鹧鸪山里,断鸿声中,把流水叹尽,把青山望断?
是你——辛弃疾,你的抱负在词曲中唱响,你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存!
(选自《作文之友:初中版》)
【赏析】①本文采用细节描写和经典词句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了词人辛弃疾豪放的离愁别绪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②文章结构规整,每部分都是先叙述故事情节,再对举相应词句,两者相互映衬,完美地诠释了经典词句的内容与意境。③作者善于运用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细腻地呈现了人物彼时真实的复杂心境,读来颇有画面感。
课时作业(共42张PPT)
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
15 李清照词二首
必备知识·素养基础
清平乐
[宋]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赏析】上阕忆昔。雪里梅开,预示着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的春之降临。它引起词人新的希望和对幸福的追求。于是插梅而醉。饮又不能浇愁,故而挼梅。揉搓,是内心不宁静的一种下意识动作。而挼尽梅花也无好意绪,只赢得清泪如许!下阕伤今。又到了梅花开放的季节,而自己飘沦天涯,颠沛流离的生活已使两鬓斑斑。结尾作忧患语:昔年虽无意绪,但毕竟“春心‘还’共花争发”,有插梅、挼梅之举。而今天,尚未踏雪寻梅,就已从晚来风势中预感连赏梅之事也难以实现了。这首词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又屡经患难的老妇绝望的心声。
词人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约1151年),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之一。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早期生活优裕、悠闲,故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后期由于金兵入侵中原,她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其词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的人格如同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
李清照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从而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
背景解读
1.《鹧鸪天·桂花》
受北宋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约十年之久。摆脱了官场上的钩心斗角,离开了都市的喧嚣,悉心研究金石书画,易安室中畅怀对饮,唱和嬉戏,给他们的隐退生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乐趣。他们忘名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此情此景,和桂花那种“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求馥香自芳的韵致是何等的相似。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首词是李清照特定情怀的反映,是一种寄寓和隐喻。
2.《永遇乐》
此词是“靖康之变”后,作者流寓江南时所作。张端义《贵耳集》上卷:“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可见本篇当是词人晚年流离南宋都城临安期间所作。“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举家南逃,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建康形势危急,李清照再度流亡在浙江、福建之间,孤身一人,漂泊无定,境况极为悲惨,最后在孤苦中度过了晚年。这一时期,李清照的作品较前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忧国怀乡的情绪,以及在孤寂生活中深重的哀愁,深刻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的命运。这首词即是在临安寓居时所作,表达了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shū
bì
dù
rónɡ
bì
xiá
niǎn
cù
空暇
瑕疵
遐想
妒忌
保护
羞耻
差错
白璧
壁垒
1.《鹧鸪天·桂花》一词中的桂花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桂花的特点是“暗淡”“轻黄”“性柔”“香”。“暗”“淡”“轻”三词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性柔”说明桂花的花身和性质,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浓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香”指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
2.《永遇乐》中“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是动作描写,请你简要分析句中“争”字的表达效果。
提示:这几句话写的是词人追忆当年元宵节时,心情欢快,精心打扮的情形,一个“争”字写出了当时女宾满座,莺歌燕舞,搔首弄姿,互相比美的热闹欢快场面。
关键能力·素养培优
1.《鹧鸪天·桂花》
这是一首咏桂词。词人通过赞扬桂花的色淡香浓、迹远品高,表现了自己独特高尚的人格理想,同时也展现了词人超凡脱俗的美学观点。
2.《永遇乐》
这是一首描写元宵灯节的词。全词通过对眼下的元宵节和过去的元宵节的不同情景对比,以深沉凝重的笔法勾勒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借以抒发自己深沉的盛衰之慨和身世之悲。
1.简析《鹧鸪天·桂花》一词中“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的妙处。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提示】句中将“梅”“菊”与“桂花”放在一起描写,表达了词人的由衷赞美,可从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妙就妙在这三句运用了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梅花,虽然开在早春和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丽,仪态万千,但面对着“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她却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虽然开在深秋和百花之后,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袭人,但面对着“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饰羞愧之容。所以桂花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花中之冠了。
2.《永遇乐》是怎样以乐景写哀情的?结合作品加以赏析。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提示】从词作前面描写的欢乐场景与后面“如今憔悴”的对比中分析。
【答案】这首描写元夕的词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词中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上片写元宵时的景物与矛盾心态。“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夕阳娇艳,晚云瑰丽,面对这清朗的暮景,词人却发出了“人在何处”的长叹,这是一声充满着迷惘和痛苦的叹息。国破家亡,心情悲苦,神志恍惚,一时间竟不知自己置身何处,这是词人南渡之后心灵遭受重创的具体表现。“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早春时节烟雾弥漫在新绿的柳条之间,四处又传来“吹梅笛怨”的声响,可谓春意盎然,词人在此却插入冷冷的一问“春意知几许”。到底酝酿了多少“春意”?“春意”又能持续多长时间?
还能享受多少“春意”的快乐?面对春日美景,词人却隐隐透出了几许忧虑。“元宵佳节,融和天气”,但谁又能保证“次第岂无风雨”?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这正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南渡以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仇所形成的特殊心境。词中写的都是乐景,但词人所要表达的却都是哀伤的情感。这里就是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哀情。
3.《永遇乐》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写的是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夕阳无限好”的图景,而全词表现的却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无限伤感,开篇这两句是否与全词的意境不一致?谈谈你的看法。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提示】从作品所写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我不认同这一观点。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景,本应纵情欢乐,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下面却写谢绝那些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的酒朋诗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更好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伤感。
对接高考
对比阅读鉴赏
对比阅读是诗歌鉴赏中比较特殊的一种阅读方法,它主要是将两首以上的诗歌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主要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方面设题,有时也会涉及意境和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1)比较意象的内涵与人物形象的特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中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总是借助特定的意象来抒发情感,表达意趣。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物象。
意象与人物形象的设题形式主要表现为判断其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
解答意象与人物形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特别是细节刻画以及烘托、对比、衬托、比兴等方法和抒情方式等。就意象而言,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创作背景材料,并能扣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2)比较思想感情。古代诗歌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思想、特定的心境和特定的情感。
解答此类赏析题,应找出能传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用什么方法+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古代诗歌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代诗歌,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
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方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4)比较意境的营造。优秀诗词作品总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感染力强,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对诗歌意境的揣摩,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还要感悟作者的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解答意境赏析题,可以按照“客观形象+表现方法+主观感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的格式进行。
(5)比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修辞方法。具体的有:对比、衬托、映衬、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伏笔照应、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用典等。
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要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并按照“手法+材料构件+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唐]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简要分析。
【解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美文赏读
乱世中的美神
梁 衡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追求不到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
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
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逍遥一生吗?
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
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绝不随波,绝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上。
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骨子里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超群脱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三千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
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着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
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李清照的诗作面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经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十月》,有删改)
【赏析】①在封建社会,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李清照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追求不到的境界。②李清照虽是平民之身,但却念着国家大事,虽是女人之身,但求人格平等,对待一切绝不凑合;她追求人格的超俗,并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
课时作业(共43张PPT)
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
17 爱国词四首
必备知识·素养基础
诉衷情
[南宋]陆游
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
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
【赏析】词的上阕是忆旧。起首两句写早年的政治生活。后两句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很鼓舞人的。“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写任圣政所检讨官时的活动。
“夜半传檄”和“驰骑谕幽并”表明主战派在朝廷占上风,图谋收复旧山河的种种措施得以进行,陆游不分昼夜地投入抗金工作,透露出他无比振奋的心情。
词的下阕是抒愤。前三句表现出词人悲愤的心情。后三句写晚年家居的闲散生活和愤懑情绪。“平章风月,弹压江山”相对上阕“结交豪英,夜半传檄”而言,天壤之别的场景,怎能不令词人痛心疾首,透出无奈之态。风月的品评,山川的管领,原是“闲者”的事,与“功名”二字沾不上边,而结句却说“别是功名”,这是幽默语,是自我解嘲,也是激愤语,是对那些加给他“嘲咏风月”的罪名的人予以有力的反击。
背景解读
1.《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靖康之变,汴京沦陷,宋徽宗、钦宗被金人俘虏,北宋王朝宣告灭亡。赵构被拥立为帝,重新建立政权,是为南宋。宋高宗赵构渡江初期,驻跸建康(今南京)。赵鼎随驾到建康,此词大概是作于到建康不久的当年元宵节。
2.《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
此词作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四年前,枢密院编修胡铨上书皇帝,要求皇帝斩秦桧、孙近等投降派的头,表示“不与秦桧等共戴天日”,因而遭到迫害。这年,秦桧又指使他的爪牙诬陷胡铨,把他除名,由福州押送新州编管。当时士大夫慑于秦桧的淫威,都“畏罪箝口,莫敢与立谈”。当时寓居福州的张元幹,不顾个人安危,写了这首词相赠,并与之饯别,表现了词人坚持正义、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抒发了“抑塞磊落之气”。
3.《诉衷情》
陆游一生以抗金报国、收复中原为己任。但是在投降派当政的社会条件下,他长期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最后还被罢黜回乡,投闲置散,壮志未酬。但他始终没有忘怀国事,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矛盾,始终冲击着他的内心深处。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创作的。
4.《柳梢青·春感》
南宋沦亡后,刘辰翁在外流落多年,晚年在故乡的山中隐居。此词就作于他隐居期间。“春感”,这里是写在元宵节的感想。
xū
shǔ
ɡěnɡ
pǔ
dǐ
diāo
qiú
bìn
zhān
niǎn
光辉
余晖
挥手
砥砺
抵达
诋毁
翻番
蕃茂
1.《诉衷情》《柳梢青·春感》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简要分析。
提示:《诉衷情》虚景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作者回忆往日万里从军的情景,实景为“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表达了作者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凄切。
《柳梢青·春感》虚景是“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实景为“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无限怀念。
2.试分析《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上下片所抒发的不同感情及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格。
提示:上片感叹时局,反映金兵侵略带来的灾难;下片抒写依依分别之情,勉励友人振作精神继续斗争。表现了作者刚正不阿、坚持正义、凛然无畏的气魄和深切同情友人的品格。
关键能力·素养培优
1.《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这首词通过写身居客地不知不觉又值元宵节,回忆了北宋欢度元宵的盛况,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抒发了强烈的黍离(国破家亡)之悲,表达了沉痛的爱国之情。
2.《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
这是一首“愤气填膺”的送别词。通过描写北方在金兵占领下的荒凉混乱情景,表达了作者对金兵侵扰的强烈谴责和对南宋投降派的愤慨憎恶,表达了对横遭政治迫害的胡铨深切的同情和支持,以及对迫害者强烈的谴责和控诉,体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强烈的正义感和大无畏精神。
3.《诉衷情》
这是一支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浩歌,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襟怀及其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辱国行为的批判。
4.《柳梢青·春感》
这是一首亡国的悲歌,身居山中的作者通过对故都临安元宵节凄凉情景的想象,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故国深沉的怀念,对元统治者切齿的痛恨,抒发了亡国的深哀剧痛,充满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1.《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一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它是怎样贯穿全篇的?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提示】先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思想的主旨句,然后分析全词是怎样将这一中心贯穿全篇的。
【答案】“分明一觉华胥梦”是这首词的主旨句。词的上下片全靠这一句照应。起首两句中“那知”“忽惊”写从不知觉到陡然发现,即带有如梦初醒的意思;下片头三句则是梦境的显现;结句则是梦醒后的悲哀,处处关合“华胥梦”一语,于是整首词浑然一体,构成一首意境深沉的歌曲。
2.张元幹《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借送别表达了对“卖国有功,爱国有罪”的政治现实的无比愤慨,充满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正义感,试深入体会,细作分析。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提示】要结合作者写作此词的背景和目的来分析。
【答案】在北宋覆亡,士大夫南渡的这个时期,悲愤慷慨的忧国爱国的词家们,名篇迭出。而以张元幹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尤为忠愤悲慨,感人肺腑。“梦绕神州路”是说魂梦皆不离那未收复的中原故土,表露了作者深切的爱国情怀。在词中,作者严词质问,为什么昆仑山天柱倾倒了?为什么九州之上黄河决堤洪水泛滥?为什么乡村野兽横行,一片荒凉?表达了对金兵侵扰的强烈谴责,对南宋投降派的愤慨,对文化礼乐之地的中原长期遭受异族的践踏强占表示了极其憎恨的感情,浸透着一个爱国者对故国深深的眷恋与伤悼。
胡铨坚决反对与金人议和,并要求杀掉秦桧等主和大臣,被贬为福州签判,到1142年,又被贬至新州。张元幹不顾政治处境的险恶,作此词为胡铨送行。“更南浦,送君去”“回首对床夜语”“举大白,听《金缕》”,对“卖国有功”的政治现实表示了无比愤慨,对“爱国有罪”的胡铨表示了同情与支持,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正义感。
3.简析《诉衷情》中的人物形象。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
【提示】从词作描述性的语句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来归纳概括。
【答案】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对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壮志不已的爱国精神,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4.《柳梢青·春感》的格调是喜还是悲?从哪里可以看出?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
【提示】可从词作所描述的京城如今的繁华景象与身在山中的孤寒岁月对比中分析出来。
【答案】格调是悲伤的,可以从一些关键词句感受出来。如“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这是临安元宵的鼓吹弹唱的情景,器乐所吹奏出来的都是“番腔”,街头演出的都是异族的鼓吹杂戏。江山易主,物是人非,作者自然触目心伤。
5.对《柳梢青·春感》中“海上心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海上心情”是用典,用苏武对汉朝的尽忠,表达对南宋王朝的忠诚;一种认为“海上心情”指临安沦陷后,爱国志士在海上继续抗元。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说明理由。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提示】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词中的描述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答案】(示例一)认为“海上心情”是用典,用苏武在北海矢志守节一事。“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辇下风光”指自己心之所系;“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作者之志向跃然于纸,隐居不仕,甘愿在山中度过悠悠岁月,保持遗民身份,时时挂念故国旧都,这就是他的“海上心情”,即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示例二)认为“海上心情”是指爱国志士在海上继续抗元。“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寂寞岁月;“海上心情”指宋朝一部分爱国志士,在临安失守后在福建、广东一带继续抗元斗争的事情,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挂念之情。
对接高考
诗词鉴赏的技巧点拨(一)
诗歌鉴赏的主要技巧可以从下列四个方面考虑:
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
1.命题方式、范围
对“人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鉴赏主人公的情感、抱负、品格等抽象的人格形象。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②试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等。
对“景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鉴赏景物的特点、景物营造的意境等。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意象?②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氛围?③诗歌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2.答题误区
(1)对形象的鉴赏不能深入到情感和精神层面,失之浅白。
(2)拟写答案不完整。主要表现在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的要求。
3.解题技巧
(1)熟悉常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和常见的意象。
(2)抓住景物的特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注意描绘景物或人物的词句,找到景物与情志的相关点和相似点。
(3)答题模式。
人物形象:身份+性格+思想(情感)。
景物形象:描绘诗中的画面+概括景物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思想、追求)。
思想感情
诗歌的思想感情包括诗歌的主旨、基调,诗人的情感、志趣、品格和生活态度等。
1.命题方式、范围
对诗歌思想感情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②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心境)?请简要分析。③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谈谈你的看法。
2.答题误区
(1)断章取义。只是根据诗歌中的个别词语来概括诗歌的主旨。
(2)误用注释。在对诗歌进行理解分析时不联系注释或用注释曲解诗歌主旨。
(3)评价不当,人为拔高。有些考生容易因诗人而故意拔高诗歌的立意和情感。如因杜甫的不少诗作都是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因此凡是遇到杜甫的诗作都不加分析地套上这类帽子。
3.解题技巧
(1)借助诗歌类别(题材)、标题、作者、注释、题干等信息,迅速解读。
(2)借助诗歌中直接抒情句迅速把握全诗的主旨。不少诗歌往往在尾联抒情,把握了这些句子就等于把握了诗歌的情感和主旨。
(3)借助诗中的意象、意象的修饰语和典故来把握诗歌的感情。含蓄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常见的意象和表示色彩、冷暖的形容词表现出来。
(4)注意解题的步骤和答题模式。
①抒发了什么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表达)什么感情。
②评价观点态度:表明观点+结合诗句分析同意或反对的理由。
【典型例题】
(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解析】描绘画面,要找出诗中所用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山色远寂寞”描绘了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则写出了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2.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解析】诗歌前十二句均为写景,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时的愉悦心情;接着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无处施展才学的郁闷;借用王粲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国事的担忧;最后两句诗人写自己“生苦飘零”,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又漂泊他乡的苦痛。
【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美文赏读
中国范儿
满载熠熠星辉的画船划破历史长河的寂静,乘风破浪,驶向未来。坐在船头,品一杯碧螺春茗,弹一曲高山流水。读几卷唐诗宋词,看万山叠翠披红……满满的中国范儿扑面而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龙凤是图腾,汉字是胎记。血脉中浓浓的中国范儿,是让世界惊艳的中国范儿。盛世霓裳舞是汉唐的自信和从容,《清明上河图》是宋元的自豪和骄傲,《石头记》是明清的自省和求索……
五千年传承的记忆,五千年积淀的底蕴,这满满的中国范儿,是让世界震撼的中国范儿。悠扬的竹笛声吹破玉门关外的料峭春寒,将春的消息传彻中华大地;雄浑的安塞腰鼓敲醒三秦大地的厚重黄土,让沉睡的巨龙焕发新的生机;婉转的丝竹声融入江南江北的无边烟雨,把千载繁华诉说至今。
中华儿女始终执着前进,本色不改。从建国大业至今,共和国经历了多少风雨,一头连着改革开放,另一头连着奔小康,活力迸射,向繁荣富强前进。
一袭笔挺的中山装,举止优雅地走上红地毯,向世界展示大国的昂扬姿态;素雅的旗袍、雍容的仪态,让东方女性的气度和柔美感染世界。中国红绚烂了世界的星空,这份激情足以激越中国万里疆土;祝福的声响震彻九霄,这份奔腾的血液足以激荡神州千载。为这古老而年轻的祖国深深祝福,祝福她万年长青,祝福她盛世富强。这是浸透中国红的中国范儿,是走向世界的中国范儿,是奋发崛起的中国范儿。
用我的中国特色范儿去履行我的中国梦。百年奥运,梦圆北京;世博盛会,闪耀上海。神九升空,蛟龙下海,几代人的中国梦,梦圆今朝。积极进取的中国人,振奋人心的中国范儿,向世界讲述泱泱大国的气度和不凡。
血管里流淌着炎黄血脉,我们的父母是黄河泰山。这就是我们的中国范儿。五十六族兄弟姐妹天下一家,你唱山歌我来和,你弹古筝我吹箫,赞美这大好山河,赞美这盛世华章。
而今热爱和平的祖国,用自己的范儿影响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飞速发展的祖国必将推动人类持久和平、世界和平,共同富裕繁荣,和谐万邦。
轻抚秦砖汉瓦,看龙腾华夏,举杯邀来明月,佑我华夏厚土,盛世永固。
熔铸中国气派,写尽千古风流。“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站在高山之巅、长城之上,遥望月宫;倾听长江滚滚之声,聆听黄河咆哮之音……用我中国范儿,谱写华彩乐章。
(本文为2015年天津高考考场作文)
【赏析】①作者以大气磅礴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中国范儿”的理解,在论述“中国范儿”时,引用了丰富的材料,由古到今,选取了多个角度对历朝历代有代表性的文化进行了阐释,气势充沛,显示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②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课时作业(共50张PPT)
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
内容概括
本单元选取了《柳永词二首》《苏轼词二首》《李清照词二首》《辛弃疾词三首》《爱国词四首》《登临词二首》《言情词三首》。这些词或豪放,或婉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天地。
《蝶恋花》是一首表现刻骨相思相恋的情歌,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
内容概括
《望海潮》着力描写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而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胸襟。
《定风波》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
《鹧鸪天·桂花》通过赞扬桂花的色淡香浓、迹远品高,表现作者自身独特高尚的人格理想。
内容概括
《永遇乐》不是着意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欢乐,而是通过眼下的元宵节和过去的元宵节的不同情景的对比,来抒发深沉的盛衰之慨和身世之悲。
《青玉案·元夕》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
《鹧鸪天》通过追忆自己过去壮烈的经历,对比眼下投闲置散的处境,发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去的喟叹。
内容概括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表达了词人对朝廷奉行投降国策并由此带来的国破家亡表示强烈不满和无限悲愤,表现了词人对祖国和人民的炽热的爱及壮志难酬的情怀。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抒发了强烈的黍离(国破家亡)之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通过对横遭政治迫害的胡铨表示深切的同情,对迫害者表示强烈的谴责和控诉,体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强烈的正义感和大无畏精神。
《诉衷情》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襟怀及其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辱国行为的批判。
内容概括
《柳梢青·春感》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故国深沉的怀念,对元统治者切齿的痛恨,抒发了亡国的深哀剧痛,充满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桂枝香》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念奴娇·登多景楼》申明了词人鲜明的政见,表现出抗敌报国的迫切心情、坚定立场和昂扬斗志。
《蝶恋花》是一首闺怨词,是一支思妇怀远的情歌。
《鹊桥仙》是一首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为吟唱对象的情歌。
《青玉案》是一支描写单相思之苦的情歌。
学法指津
1.知人论世。对词的理解要注意“知人论世”,通过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理解词的意义。
2.抓住关键。对词的理解,可以通过对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把握整首词的意思,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词的意境等。
3.把握章法。阅读词时要抓住词的开头,理解词意;要通观全篇,利用将全词连成一体的过片(即下篇的首句)和总括全词的结尾,理解作者表现的情感。
4.理解意象。意象是蕴含作者情感的客观事物。从意象入手,理解它体现的意义,以之揣摩作者的情感。
5.熟读成诵,默写经典宋词。
13 柳永词二首
必备知识·素养基础
少年游
[北宋]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赏析】这首词以深秋的长安为背景,触目伤怀,抒发了词人“秋士易感”的失志之悲和离愁别恨。全词不事雕琢,采用白描手法,营造出一种低沉萧瑟而又怡淡清丽的意境。上阕描写了词人在秋日郊野所见萧瑟凄凉的景象,是词人自写今日之飘零落拓,望断念绝,自外界之景象着笔,感慨极深。下阕开始写对过去的追思,感慨一切希望与欢乐已难复得。直写自己今日的寂寥落寞,以悲叹自己之落拓无成作结。
这首词不仅形象地描绘出高柳乱蝉、夕阳秋原的凄凉之景,而且更寄寓着词人浓重的离愁别恨和沉痛的身世之感。
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约1053年),初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柳永和苏轼分别是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有“豪苏腻柳”之称,柳词如江南二八少女,清新婉约,细腻独到。
柳永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因而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有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的词凄婉缠绵,构词意境脱俗,豪放不羁。以至于“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虽有花间词派遗风,亦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背景解读
1.《蝶恋花》
柳永出身于世代儒学仕宦之家,青年时代在汴京度过,生活放荡,是一位风流才子。他为人放荡不羁,仕途坎坷,一生抑郁不得志,多往来于秦楼楚馆之间,与教坊乐工歌妓相交,相传死后是由歌妓们集资为其营葬。其风流韵事、离情别意之举司空见惯,以此为题材写出了诸多旷世之作。本词即词人自己漫游江湖之中,触景生情,春愁难耐,相思骤生,为他的意中人而作,或为排遣心中抑郁而作,历史上并无明确结论。
2.《望海潮》
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是他从家乡福建崇安赴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世谊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时的赠词。当时,孙何徙两浙转运使,礼贤下士,爱好词艺,故柳永作词相赠,以博得孙何的称扬和赞誉,可见,柳永亦有升迁之意,仅是一生潦倒不得志而已。
这是一首艺术感染力很强的词。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过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哪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完颜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但是,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zhù
àn
lán
qiǎnɡ
sǒu
cī
dī
qiàn
jī
qǐ
yǎn
qiānɡ
qiáo
cuì
憔悴
樵夫
礁石
黯淡
黑暗
谙熟
模拟
似乎
笙箫
萧瑟
1.《蝶恋花》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
提示:刻画了一个独倚危楼,时已黄昏却久久不忍离去,借酒浇愁,对酒当歌,却无法排遣无边的春愁,孤单凄凉,相思满怀的抒情主体形象。
2.赏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中的“弄”和“泛”字。
提示:“弄”字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字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这里展示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关键能力·素养培优
1.《蝶恋花》
这是一首表现刻骨相思、相恋的情歌,表达了主人公为爱情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起来,抒情写景,感情真挚。全词成功地刻画了一个至诚男子的形象,心理描写细腻充分,尤其是词的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生动传神,画龙点睛般地揭示出主人公的精神境界,被王国维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者”。
2.《望海潮》
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很强。词人以清新的笔墨,铺陈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把钱塘(今杭州)富丽非凡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钱江潮的壮观,西湖的美景,钱塘市区的富庶繁华,人民生活的美好都尽收词人笔下。
1.《蝶恋花》上阕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形象,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提示】从“危楼”“草色”“烟光”“残照”等意象中归纳出描写的画面,从中概括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上阕写了“危楼”“细风”“草色”“烟光”“残照”“阑”等几个体现愁思的意象,组成了一幅凄美、感伤的黄昏春望图。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春景和春愁极其自然地融为一体,表现了词人的愁苦之情。
2.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望海潮》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提示】从总分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先总说钱塘繁华,后具体进行了描绘。
3.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提示】本题要从炼字的角度,分析动词“卷”所表现出的力量之美。
【答案】不好。“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提示】详细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不悔”体现了词人的坚贞、执着,“憔悴”体现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本句画龙点睛,直抒胸臆,一语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为了她的坚贞情爱,我亦值得憔悴、瘦损,以生命相托!语直情切,荡气回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忠诚男子的形象。
对接高考
古代诗歌的“诗眼”和炼字
1.诗眼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分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如李白的《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英勇无比的将军形象。首句写他过去的戎马生涯,“碎铁衣”,可见征战时间之长,战斗之酷烈;次句写眼前的境遇,“数重围”,可见危险之极;最后两句写其突破重围、夺路而归。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赞颂之能事。
2.炼字
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以使其传神动人。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怜己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便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深化了审美形象所体现的孤独、寂寥的情感,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炼字主要包括:
(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做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如王勃《郊兴》“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两句,“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一个“湿”字极为确切。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示出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代诗歌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另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如周密《高阳台·寄越中诸友》“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两句,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也有副词,在诗歌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3)炼数量词。优秀诗人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一句,郑谷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再如张桔轩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息流畅,韵味平添。
(4)炼特殊词。
①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乎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刘禹锡《竹枝词(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其作用是使诗文更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使用表颜色的词能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可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可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另外,抓住单一表现色彩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整,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金光四射,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3.答题指津
(1)提问方式: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他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早过大通驿①
[清]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
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试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首先要分析“软”字在诗句中的意思,然后从手法上进行赏析,抓住双关的手法是关键。
【答案】“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美文赏读
点点空白 悠悠情思
温志成
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唯有无字碑留下了你的浩叹,抚摸着那凹凹凸凸的碑身,沧桑而感慨,你,只是略略扬起那时柔时刚的嘴角,此时,风依旧凛冽,苍穹依旧浩渺。你无语,碑无字,却完整地记下了你的不凡,青史依旧为你长留,在那看似空白的无字碑上,却无限延伸着你,那个唐朝女皇的博大与智慧。
百转千回,你,悄悄地沉睡在米洛斯那片神圣的土地上,直到重见光明之日,你,这位美与爱之神,复苏之日,尽管已失去那两条玉臂,却收获了惊世的美,绝伦的美,维纳斯的美。你那优美流畅的线条,凝聚于那断臂之处,空荡荡的,却又如此丰富。那一刻,那片空白,激发出多少人心中的维纳斯。那一刻,那片空白,让美延伸,让爱丰满。
留一点空白,是智者的思考。有形的事物往往太完满,太逼真,毫无纰漏,然而,思维往往会因此而凝固,会局限于眼前那具体的实物。中国的智者在几千年前,或许已领悟到了这一点。中国画独特的空白,留给人的,却是无尽的想象与思考。大师齐白石画鱼画虾,仅简约地勾勒几抹墨。看似率性而行,看似恣意而为,看似空白无实,殊不知,那一片片的空白,才是真正的智慧,才是真正的“画气”,观者也会因此而发挥想象,那鱼那虾,瞬间便随思维活跃起来,在想象中,游走,嬉戏。
十分灵动,十分深沉,空白的妙处就在于将有限的山水湖月,有限的喜怒哀愁,幻化出许多无限的思维碰撞。琵琶女“此时无声胜有声”,引得江州司马青衫湿,何等契合,无须过多地倾诉,那一瞬间,也许我们也会穿越百年时空,仿佛面前坐着个怀抱琵琶潸然泪下的女子,同情,哀愁,凄清,柔美,这一切无限的情思,又岂是那几个字所能表现的?智者总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给人们一点空间,给人们一点空白,那个部分,才是人人共有的财富,那点空白,才会巧妙地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如穿针引线般串联起来。
在空白中,我们与历史对话,与先哲交流。留点空白给自己,给别人,这是思想上的跃进,境界上的提升。
泡一壶清茶,倚着那棵古槐,仰天望去,青空上纵使无浮云朵朵,无驯鸽飞过,但也许,你品味到的,是那个哀怨的宋朝女子浅浅的吟唱,是那个多情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是那份空白,宁静而又深远。
[选自《优秀作文选评(高中版)》,有删改]
【赏析】①这是一篇美文,作者知识面广,历史、美学、绘画、诗歌、人生都有涉及。
②文章语言轻快、流畅,散文的笔调,古今中外娓娓叙来,视野开阔,文思敏捷;且由于事例凝练、细节典型,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泛泛而谈的毛病。
③题目“点点空白 悠悠情思”,乃作者有意为之,叠字、对称都算用得不错。结尾引用言情词人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并总结全文,照应题目。
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