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四单元 聆听元散曲
24 讥时咏史散曲二首
必备知识·素养基础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元]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赏析】此曲为写景之作。作者选择了宏观的角度,采用了富有动感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景图。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纪录片。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咸备,真是气象万千而又和谐统一,壮丽雄奇而又韵味无穷。从作品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作者善于捕捉充满活力的艺术镜头,在他的笔下,江舟、山泉、晚云、新月、塞鸿这些景点都呈动态,并且都在万里长江和数点淮山这一整体构思中被不露痕迹地融合起来。
背景解读
元朝社会黑暗腐朽,阶级矛盾尖锐,人民疾苦深重。元朝大部分时间停止科举考试制度,大批读书人仕进无门,沉沦下位而满怀愤懑。于是,产生了一批讥时讽世的文学作品。
yǔ
jiàn
zǎi
jīnɡ
jiǎn
luán
yú
nèn
mǐn
qiān
辨别
辩论
辫子
推荐
接茬
1.《[中吕]满庭芳·看岳王传》从哪些方面写岳飞?
提示:前三句从素养、功业、地位总论岳飞。中间四句写岳飞遇难的原因与结果。结果是中原大地的人们盼望岳家军的到来成为泡影,赵宋王朝丢弃祖宗陵墓南逃,铸成悲剧。以这种恶果从反面肯定岳飞的“功成”。末三句写人们对英雄的悼念,以英雄精神长存人间深化岳飞形象。
2.无名氏《[中吕]朝天子·志感》嬉笑怒骂,直言不讳地谴责是非颠倒、贤愚不分的恶俗。请细读作品,说明作品的表现手法。
提示:①运用了对比,将不读书识字、不晓事的人与聪明、志高、德高、守本分的人对比,揭露了当道者的愚昧无知。②运用借代手法,用老天代统治者。
关键能力·素养培优
1.《[中吕]满庭芳·看岳王传》
这是一篇以歌颂和悼念历史英雄人物岳飞为主题的咏史之作,批判了秦桧等权奸欺君误国、暗害忠良的罪行,指出南宋王朝误杀忠臣所招致的严重后果,表达了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悼念和歌颂之情。
2.《[中吕]朝天子·志感》
本曲以简洁的文字,运用对比、典故等艺术手法,标举一系列极端悖情缪理的社会现象,愤怒地控诉了元代政权对知识分子的压抑,直言不讳地谴责那个是非颠倒、贤愚不分的时代。尤其对摧残民族文化价值的社会进行控诉,强调社会要发展,就必须把这一“倒”再颠倒过来。
1.分析《[中吕]满庭芳·看岳王传》的艺术特色。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提示】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答案】①前后照应。中间部分对“总评”作具体的阐发。一方面写百姓的愿望,另一方面写最高统治者的悲凉结局。如此精心安排结构和选取内容,要比从岳飞一生选取具体事迹进行歌颂高明得多。②从大处着眼,从正反两种人物和两种后果着笔对历史英雄人物进行歌颂。③前半段重在叙事,后半段重在议论,两相结合,相得益彰。
2.《[中吕]朝天子·志感》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提示】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答案】①锋芒毕露,毫不隐晦。作者重点讽刺的是“越聪明越运蹇”的社会现实,为达到这一目的,作者所秉持的是刺锋所向、毫不遮掩的手法。②通俗浅白,质朴无华。这不仅仅是语言风格的特点,连用典也非常通俗。③嬉笑怒骂,直言不讳。即运用喜剧中的“滑稽”艺术,在嬉笑之中达到讽刺的目的。
3.你如何看待《[中吕]朝天子·志感》中作者的怨恨和讽刺?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提示】根据作者所表达的主题,结合社会背景,客观地予以评价。
【答案】(示例)作者在曲中直言不讳地讽刺了那个是非颠倒的时代,表明了自己的怨恨。我完全理解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它不仅反映元代当时读书人地位之低下,更重要的是说明社会要发展,必须要把这一“倒”再颠倒过来,否则,社会就会长久地处在“越聪明越运蹇”的怪圈中。作者对当时的社会无能为力,只能发出不平与感慨。
对接高考
诗歌鉴赏综合演练(四)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秋思赠远二首①
[唐]王涯
其一
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
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②。
其二
厌攀杨柳临清阁,闲采芙蕖傍碧潭。
走马台③边人不见,拂云堆④畔战初酣。
【注】①这两首诗是诗人思念妻子之作。②蛾眉: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用以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③走马台:即章台,汉长安街名。这里用以借指长安。《汉书·张敞传》:“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史驱,自以便面拊马。又为妇画眉。”④拂云堆:在朔方,代征战之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首诗第二句写诗人在梦里历尽千山万水和妻子相会,但醒来两人仍处在别离之中,写梦幻兼诉情思,表现出诗人思念妻子的深情。
B.柳有“惜别怀远”之意,第二首诗首句“厌”字一贯全句,“杨柳”触起离思,诗人欲摆脱离思愁苦,自然厌之有理。
C.芙蕖者,荷花也,第二首诗次句写碧潭中荷花开放,诗人悠闲于潭边,欣赏着清新明丽的景色,心情渐悦,不同于以乐衬哀的手法。
D.第二首诗第三句用张敞为妻子画眉之典,而诗人的妻子却不在身边,倍感伤怀;末句写边关多事,应以国事为重,极力摆脱思念,恰恰表现思念之深。
【答案】C
【解析】本句是乐景哀情,写出了离愁的懊恼缠人。
(2)第一首诗的末句“唯看新月吐蛾眉”历来为人所称道,试简要赏析。
【答案】①乡书不见,唯见新月,诗人对月怀人,寄托对妻子的思念。②诗人浮想联翩,那弯弯新月就像娇妻的蛾眉,写出诗人的情深意笃。③一个“唯”字,写出了诗人不见亲人,无可奈何的怅惘,更加突出诗人思念的愁苦。④本句以景结情,更给人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的艺术美感。(答出三点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猎 骑
[唐]薛逢①
兵印长封入卫②稀,碧空云尽早霜微。
浐川桑落雕初下,渭曲禾收兔正肥。
陌上管弦清似语,草头弓马疾如飞。
岂知万里黄云戍③,血迸金疮卧铁衣。
【注】①薛逢:晚唐诗人。②入卫:入京守卫。③黄云戍:唐代驻防边境的军事机构的名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第一句叙写京城守卫情况。调兵遣将的符印长久封存,入京守卫的将士城头很少见到。这一句含蓄地表现了当时天下承平已久、百姓安乐的景象。
B.首联第二句写景的同时巧妙地交代了季节——深秋。霜降在农历九月中旬,天降早霜应在深秋季节,此时万里无云,长空湛碧,与夏季的景色大不相同。
C.颔联描写深秋景象,为后文的打猎做铺垫。浐水两岸桑叶落尽,渭曲地区秋禾已收,天上的飞雕眼睛非常敏锐,第一个直冲而下,去捕捉膘肥体硕的野兔。
D.颈联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打猎的喧闹场面。田间大帐里管弦吹奏,丝丝乐声像人在细语,秋草之间奔驰的骑兵弯弓射出的箭向猎物飞去,场面热烈而且壮观。
【答案】A
【解析】“含蓄地表现了当时天下承平已久、百姓安乐的景象”错,应为呈现京城防卫松弛,以“入卫稀”制造悬念,后文五句回答了卫戍将士的去向。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对京城安危的忧虑。京城卫戍松弛,将士只顾纵情娱乐,不关心京城安危。②对朝廷不思边防,不关心边疆将士的谴责。万里之外的黄云戍战事紧急,朝廷却“兵印长封”,不派救兵。③对内地将士纵情享乐的不满,对边塞将士征战沙场的同情。边情紧急,战事危急,而朝廷的将士却只顾狩猎消遣。
美文赏读
要面子不要脸
杜重远
仿佛是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说的话——“中国人要面子不要脸”,这句话是万分真确的。
原来面子和脸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东西。中国旧戏里有一套脸谱,这花花绿绿的脸谱就是“面子”,而真正的脸却反不能辨认清楚了。做戏子的只要上台的时候,脸谱弹得像个样子,至于真正的脸,长得好看不好看,那是不相干的。
其实中国人一切都如此:只要保全面子,丢脸却全不在乎。阿Q就是一个代表。所以挨人打不要紧,但在背后却要说一句“儿子打老子”,这样虽丢了脸,面子却是有了。所以要面子不要脸是中国人一般的人生哲学。
就整个中国社会来看,亦无不如此。在大城市里,工商业不景气,破产倒闭的事,层见迭出,但是酒馆舞场还是一样的热闹,在乡村里,贫穷到不堪,肚子发生了问题,但婚丧的仪式,迷信的陋习,依然大事铺张,为的是不肯丢掉面子。
学生们念书,只求得到一张文凭,却不想求一些实学。教师们习染官僚的恶习,夤缘奔走,只求以做大学教授为荣,而贻误子弟却可以不问。这都是中了要面子不要脸的毒。
说工商界罢。近年来国货两字是最时髦的了。但是着实有许多不要脸的商人们,将大批仇货,印上国货商标,到处兜销。财是发了,面子是有了。但是做了卖国的奸商,却满不在乎!
军人总算是中国的天之骄子了。大将军出门,八面威风,黄呢服,黑马靴,白缨帽,金丝眼镜,高车骏马,前呼后应,场面可谓十足矣。然而四省沦陷的时候,从未闻有半个将军阵亡或负伤,死掉的只不过是一群小百姓。
谈到政治,更足痛心。从前历史上所描写的政治不良,不过是如何夤缘,如何奔走而已。今则花样百出,中西兼用。记者在东北时曾见一批政客,来自南方,携名花,扶艳女,或称为妻,或称为妹,或称为亲爱的女儿,专为结识权贵,献媚当局。昼则高尔夫,夜则狐步舞。乌烟瘴气,黑漆一团。待其诡计既售,官运亨通,简任到手,局长实现。于是一掷千金,挥霍无度。面子大则大矣,脸不知其何有?
还有洋场十里的高等华人们,拍惯了洋大人的马屁,把帝国主义者当作自己祖宗。说中国不亡无天理。这些人在租界里住洋房,坐汽车,“高等”则“高等”矣,但是说到脸,他们实在要向着没有面子的人力车夫们说一声惭愧。
不必再多说了。总之,“要面子不要脸”这六字,包括尽了中国人的劣根性:政治的窳败,经济的破产,东北的失陷,边境的沦亡,都是由于要面子不要脸这一种人生哲学的缘故,所以要救中国必先革除这种亡国的人生哲学。
(原载《新生》1934年3月17日第1卷第6期)
【赏析】这番激愤的抨击,虽然短小,但十分精悍,表达了历史中一些善良正直人的心声,印证了鲁迅所谓的“民族的脊梁”的存在,至今读起来依然回味无穷。有生命力的文字,永远是具有深刻透视性和社会意义的。
课时作业(共32张PPT)
第四单元 聆听元散曲
22 张可久散曲二首
必备知识·素养基础
[双调]清江引·秋怀
[元]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赏析】悲凉的西风中,我接到了从万里外的家乡寄来的信,信里问我回家的日期定下来没有。我望望外面,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哀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而窗外的秋雨,点点滴滴,打在芭蕉叶上,惊醒了神游故园的美梦。
张可久是元代最著名的散曲作家之一,历来的评论家对他都不乏溢美之词。他的散曲大都“含蓄不露,意到即止”“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意新语俊,字响调圆”。就这首小令而言,它句句围绕秋的特征来写,句句扣紧秋的情怀来写,写得婉曲细腻。第一、二句,把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巧妙地表达了出来。只写“归期未”而不回答,却把“有家归不得”的矛盾心情和深沉的乡思作了出色的表达。小令景和情高度地统一起来,达到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也即“含蓄不露,意到即止”。
作者介绍
张可久(约1280—约1348年),号小山,庆元(今浙江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璧”,与张养浩合为“二张”,是元代最为多产的散曲大家,也是元曲的集大成者之一,在世时便享有盛誉。他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其作品风格多样,“或咏自然风光,或述颓放生活,或为酬作,或写闺情”,是元代散曲中“清丽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散曲的艺术特点是: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运用诗、词作法,讲究蕴藉工丽,而且常常熔铸诗词名句,显得典雅。其作品多为欣赏山光水色,抒写个人情怀和应酬怀古之作。作品表现了闲适散逸的情趣,同时吸收了诗词的声律、句法及辞藻到散曲中,形成一种清丽而不失自然的风格。其散曲在后期被视为典范。
背景解读
1.《[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张可久沉沦下僚,生活窘困,穷通无定,看尽世态炎凉。对生活的感受深切,且感情是沉痛的,因此他的一些散曲借景抒情,表达不满。
2.《[正宫]醉太平·无题》
张可久境遇不佳,加上社会世态人情淡薄,社会风气极端恶劣,混浊污秽,作者深处其中,激愤难抑。
yá
sì
cuán
yǐ
xié
jiǒnɡ
lián
dùn
zhān
nián
睡觉
唾液
捶打
嫌弃
搛菜
1.《[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写景与议论紧密结合,对现实人生作出了深刻的思考。说说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前五句极尽描写天台之险后,笔锋急转,点明主旨,意在写人心之险,用景衬情,用重笔墨刻画山景来突出主旨。可谓兴中有比,意味深长。
2.《[正宫]醉太平·无题》中“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提示:“水晶环”比喻清白无瑕、光明纯洁的人。“面糊盆”比喻糊涂污浊,此处指当时的社会或官场。这两句讽刺社会、官场犹如一个糊涂污浊的面糊盆、大染缸,即使本质清白纯洁的人,只要一进入污浊的社会环境,沾染恶习,就会同流合污,营私舞弊起来。
关键能力·素养培优
1.《[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这是一首写景的曲子。前五句作者用刚劲瘦硬之笔组织一连串形象写天台山的高险,使人意悚神骇。末句笔锋一转,道出了警句:“比人心山未险。”激起了人们对人间世相的沉思。
2.《[正宫]醉太平·无题》
用口语、俗语为喻,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无耻之徒,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元代社会的病态和世俗风气的腐败。
1.《[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中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天台山的险?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提示】可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①烘托,“哀猿”突出了猿叫之惨烈,从而给人以险的感觉;“雪剑”说明山峰积雪形状,形容顶峰陡峭尖寒。②用典,用“杜鹃啼血”的典故凸显山之险峻。
2.《[正宫]醉太平·无题》中“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的含意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提示】分析句子的含意,并理解作者这样进行讽刺的用意。
【答案】这三句的意思是:读书写文章,本应经时济世,沾溉后人,可现在竟成了升官发财、狗苟蝇营的手段;门庭本是用以接待亲友宾朋之地,可现在竟变成专门坑害别人的陷阱,设置机关的场所;
清正廉洁的人本应受到晋升褒奖,可现在竟被看作无知的糊涂蛋。这三句鼎足对,音节铿锵,语调冷峻,辛辣的讽刺中充满愤激不平之气,不仅对拜金主义者之卑劣无耻极尽嬉笑怒骂的谴责,同时对社会上是非颠倒、贤愚不分的现象也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鞭挞。
3.《[正宫]醉太平·无题》中“胡芦提倒稳”一句写出了作者的处世态度,这种处世态度是否消极?试简要分析。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提示】从作者的经历和作品的描写中分析作者的处世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
【答案】这句话表面上看未免有消极颓废的思想,但这只是作者愤激不平的反语。倘若他真的能做到糊里糊涂,一味装聋作哑、麻木不仁,那么,他大可不必愤世嫉俗,对种种腐败丑恶的社会现实大加抨击,而应处之泰然,或去过真正的田园生活。但事实表明,作者对这个道德沦丧、贤愚颠倒的社会是愤愤不平的。他的感叹,正是无可奈何佯装糊涂,因为他既不甘失足掉进大染缸,同流合污,又无力扭转乾坤。这也反映了元代一些知识分子的艰难处境。
对接高考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也就是艺术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
表现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结构技巧:抑扬、铺垫、卒章显志。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试简析。
(2)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方法: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点明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旨趣。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雨过至城西苏家①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①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首先要知道“颈联”是哪一联,同时认真分析这一联的内容。诗歌颈联对仗工整,其中“花飞”对“柳拂”“衣袖”对“鞍鞯”,“红香湿”对“绿色匀”。而“柳拂”则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同时,本诗从视觉(红、绿)、嗅觉(香)、触觉(湿)等多角度进行了描写。
【答案】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美文赏读
遥望金钱
李海涛
当市场经济被国人认可的时候,金钱便显示了它无与伦比的魅力。它决定着你是否能体面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活得舒适、自由、便利,以及你受人敬仰的程度。在新的社会构架中,它也决定着你属于哪个阶层、哪个群体、哪个生活区域以及活动空间,决定着你在社会上的发言权,以及你语言的被重视程度。从个人小家来看,它还决定着你的后代,在一个什么样的起点开始他们的人生。
金钱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附加值,正在促进一批国人精英,在自己奋斗的领域里披荆斩棘。一批有着良好市场洞察力的商人,经过艰苦奋斗,当然也少不了钻营和投机,成了经济活动的大赢家。他们在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里用电脑进行着期货或现货交易,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也正在成为资本的操作者和直接受益者,并且已经在更为广阔的领域里,建立起坚实可靠的利益共同体,他们的人生或在险象环生的生意场上绚丽如花,或在一次投资中输得精光,因而债台高筑,倒闭破产。
金钱的堆积,正急速地加剧着社会的分化。富人区、会员俱乐部、高尔夫球场,都在验证着你的金钱拥有量。成功的男人们持金卡出入高档宾馆、夜总会、桑拿城,在柔韧劲道的指法下舒筋活血。衣着入时、气质上佳的白领丽人,持粉卡在精品屋、饭店大堂和一处处情感空间表现着她们对品牌、时装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物质品质的不凡追求。在激烈的竞争后,他们正享受着多数人无法体会的人生惬意与生活况味。社会地位的不同,并不代表人格的差异。穷人未必都是勤奋之人,富人也不一定都是纨绔子弟。边远山区那一处处以私人冠名的“希望小学”不是工薪阶层能办到的。李泽楷靠个人奋斗成功,却是个真正的亿万富翁后代。
在这个世界上,阳光大道和独木小桥都得有人走。工薪阶层只能生活在不太宽敞的住房里,他们与新潮物质相隔甚远,生活供应品大多来自地摊、农贸市场,每天都要和那些狡黠的商贩讨价还价。他们中也有为数不少的没有成功的奋斗者和明天的富翁。他们努力地拼搏着,希望以自己的能力改变家人的生存状态。也有的人胸无大志,收入仅够维持家人温饱,但却是十足的本分人,他们不奢望别人理解自己的生存能力,只要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和认可就心满意足,他们没有多少钱却很有自尊地活着。
也有的袋中无钱,心中多恨。看着金灿灿的钱币流入别人腰包,心里甭提有多不平衡,他们满腹牢骚,咒天骂地,抨击一切,恨不能把太阳挖个洞先抢回自己家。更有甚者不择手段,铤而走险,然而这是个法制的社会,行为出轨后果自负。
哲人说:金钱不是万能的。这话很正确,例如夫妻间的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病重的父母床前,天长日久的孝心;还有事业心、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操等等,就不是金钱可以解决的问题。其实俗人的观点更能让人接受: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你站在山坡上帮人上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你站在人民的商店前,没有钱却只有看的份。难怪多少人都梦想有一天能像阿里巴巴那样,对着山门大喊:芝麻开门。一夜暴富,然后去救济贫困的同胞,当一回上帝的代言人。那感觉一定特好。没有钱,基督山伯爵不能去报仇,秦琼只能去卖马。我没钱的时候,喜欢写一篇很富有的文章。然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虽然说不是所有的奋斗都能成功,但是只有奋斗才可能成功。也许你只能摆个早点摊维持生计,但只要货真价实,精打细算,没准也能卖出个中国的肯德基、麦当劳什么的。李嘉诚、曾宪梓不也是平民出身吗?他们是奇迹,也是勤奋的典范。与其望着别人田里的硕果叹息,不如动动心思耕好自己那片瘦田。
【赏析】①金钱效用的范围,在最初不过是在交换货物时被当作一种媒介品,而到现在,随着文化的进步,科学的发达,它的效用范围一天天扩大了。②金钱是人们生活的支撑要素,但是,人却不应该成为金钱的奴隶。③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合道之财,我们不让;不合道之财,我们不取。合道之财,取之,才能高枕无忧。④我们要明白: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同样,赚钱是为了更好地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赚钱。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去挣钱,用辛勤劳动去换钱!
课时作业(共36张PPT)
第四单元 聆听元散曲
23 山水风光散曲二首
必备知识·素养基础
[双调]水仙子·寻梅
[元]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袭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赏析】梅花在这里是高尚品格的象征,“寻梅”即作者对高尚品格的渴望与追求。“冬前冬后”道出了寻梅时间之长,“溪南溪北”“树头树底”写明了寻梅的地域之广。
这两句从时间以及空间的跨度之大来表现作者寻梅之艰,寻梅之勤。艰辛的寻梅终于有了一些好消息:“缟袂绡裳”的“白衣仙女”翩然而至,进入作者的眼帘。可是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本来他已经找到了他苦苦寻觅的梅花,但是,“酒醒”了,之前的喜悦瞬时荡然无存,原来这都是一场梦!作者从梦中惊醒,认清了现实,眼前的仅仅是淡淡的泛着月晕的月色,昏黄一片,失望的情绪弥漫开来。全曲到此戛然而止,并未交代最后的结局,留下了深长的余味。
此曲头三句寻觅梅花的过程,事实上是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过程。“冷风袭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两句,给人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终达彼岸的愉悦。出人意料的是,作者的情绪却陡然倒转:冷风彻骨,骤然酒醒,凄婉的笛声令人断肠;而朦胧的月色,正把梅花消融。全曲情感起伏回环,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复杂的心曲,折射着当时复杂的社会现实。
背景解读
在中国古代诗词曲中,讴歌壮丽河山,描写田园风光,历来是占比重最大的传统题材。名篇佳作举不胜举,沁人心脾,悦人耳目。它们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借鉴意义。这些写景名篇,有的气势豪迈,有的清新明丽,有的感情浓郁,大都情景交融,再现了大自然的美,也体现了作家们的审美情趣。
suō
xiāo
qiè
lónɡ
jiàn
晾晒
哂笑
洒水
河滩
摊牌
温暖
暧昧
1.《[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写瀑布由远而近,比喻奇妙,夸张惊人。《[越调]天净沙·春》写春色浓美,春意盎然,写得动静有致,惟妙惟肖。就作品具体词句作深入赏析。
提示:《[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写瀑布由远而近,远观“石壁高垂雪练寒”,近处“露华凉,人怯衣单”,感觉凉意。比喻奇妙,用“雪练”比喻瀑布的颜色形状;
用“白虹”比喻瀑布飞驰而下、栽入涧底的动态;用“玉龙”比喻瀑布泻下时随山势蜿蜒曲折、摇曳多姿的状态;用“晴雪”比喻瀑布撞击山石溅起朵朵飞沫,飞洒在滩头的情状。夸张惊人,说“几千年晒未干”。
《[越调]天净沙·春》写春色,前三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燕子飞舞,黄莺鸣叫,片片落花随水漂流。
2.比较《[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与李白《望庐山瀑布》表现手法的异同。
提示:同:都由远及近写;都运用了夸张手法,“飞流直下三千尺”与“几千年晒未干”;想象奇特,前者联想到织女,后者联想到银河。
异:《[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运用了比喻,并且接二连三,比喻和描述打破了语言常规,而《望庐山瀑布》则不是这样。
关键能力·素养培优
1.《[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这首散曲运用了神奇而大胆的想象和多角度、多层次的比喻,将瀑布的动态、静态、色相和神韵极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主要写出了飞瀑壮丽雄伟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神奇壮美的大自然的赞颂。
2.《[越调]天净沙·春》
本曲句句不离春天特征,勾画了一幅春意盎然、绚丽多姿的“春景图”。这首曲子不仅写出了春天明媚柔和、充满生机的特点,也透露出人们在为春天欢欣的同时涌起的丝丝伤春的惆怅。
1.《[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中,“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两句中的“垂”和“寒”两字用得十分精妙,你认为好在哪里?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语言。
【提示】对于炼字题,要具体分析动词和形容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答案】“垂”字写出了瀑布的气势,给人以沉重的感觉,传神地写出了瀑布之高。“寒”字写出了瀑布给人凉爽的感觉,感受真切,生动地写出了瀑布水量之大,且正因瀑布之高,才能给人这种感觉。
2.散曲语言既典雅又通俗,《[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一曲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提示】抓住典型句子分析手法的运用。
【答案】“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对偶工整,凝练传神,想象奇特,体现了典雅的特点;“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运用比喻、排比手法表现瀑布的多姿,也体现了典雅的特点。“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通俗如话,接近口语,体现了通俗的特点。
3.《[越调]天净沙·春》从哪些方面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形象,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提示】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分析其中表现的作者的情感。
【答案】从触觉、视觉和听觉方面描绘了春山、暖日、和风、杨柳、啼莺、舞燕、流水、飞红等景物,共同构成一幅诗意浓郁的春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对接高考
诗歌鉴赏整体阅读
“诗言志”,诗词鉴赏的过程,是个逐步探寻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即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诗人的独特感受、思想感情,是个由外及内的过程。可以通过“感知—分析—表达”三个层面来阅读鉴赏诗歌。
1.感知
认识的过程总是由浅入深的,理解诗歌的语言是第一层面的要求,这一环节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紧扣标题。
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时,考生往往会忽视对标题的理解和分析,其实,标题中的信息一般会提示诗的内容情感和诗的类别,帮助我们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歌进行归类,并借助同类诗歌的共性去体会具体诗歌所表现的特定的情感,分析作品的表达方式,从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诗歌。
(2)读清全诗。
阅读,尤其是理解性阅读,其实质就是进行语言的转化。读古代诗歌,可以先把它翻译成现代诗歌,初步理解诗意。
(3)巧用注释。
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代诗作的背景。鉴赏诗歌要知人论世,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考生应该明确一点,就是在考卷中出现的信息都是有用的,对理解诗歌、解答题目无用的注释是不会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注释就是暗示。利用好注释,对我们理解欣赏诗歌有很大的帮助。
2.分析
(1)抓住关键。
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在节骨眼上炼出好字可使全诗或全词“境界全出”,诗词理论书上称之为“诗眼”,也就是一首诗或一句诗的关键之处。另外,诗歌中还有所谓“警句”。晋人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2)捕捉意象。
在诗歌中,诗人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意象的呈现来实现,使意象完成“心象”向“语象”的转变。因此,意象具有象征性功能,它是诗人“心象”的象征,是诗人情感的物化形态。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领悟了意象之美,就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3)品评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三个方面。不同的表达技巧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因此,考生在鉴赏和阐释时一定要明白诗歌整体或局部所采用的表达技巧,并能够根据不同的表达技巧准确阐释其不同的作用。
3.表达
(1)掌握术语。
要答好主观题,如果不掌握一些鉴赏术语,答案就难以做到简明扼要,用语贴切,恰到好处。
(2)分层答题。
“分层意识”在诗歌鉴赏题中是必要的。因为题干问的可能不止一个问题,需要层次分明地去回答。另外,有时即便问的只是一个问题,但还是需要从不同角度分层去回答。
(3)组织语言。
用准确、简洁、明晰、流畅的语言作答。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春 阴
[宋]朱弁①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①朱弁(1085—1144年),江西婺源人。高宗时出使金国,被拘禁十五年。其思念故国乡关的诗歌婉转缠绵。
“酒薄难将梦到家”借“梦”写思家,含蓄委婉,试加以赏析。
【解析】本题主要从“酒薄难将梦到家”一句突破全诗,解答时至少分析出两层转折的意思,明晰其含蓄委婉之处。
【答案】诗人因为被拘异国,只能在梦中归家;尽管希望梦回故国,却因日思夜想而辗转难寐;在夜不能寐时只能寄希望于喝酒沉睡,可是酒力薄弱,梦中还未到家就醒了。这样曲折写来,深情婉约,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美文赏读
大自然的礼赞
李长之
世界不是荒凉的。我们感觉没有人的时候,另外却有别的令我们向往的东西,而且这种东西也一定存在。仿佛一个堂皇伟大、神秘而崇高的剧场吧,观众是愚妄的,这不要紧,因为他们可以散去;戏曲是鄙俗的,这不要紧,因为可以改;角色平凡,这也仍然能令人忍耐下去,因为可以希望有更不平凡的来代替。
所有这些失望的痛苦,和不甘于失望又追求新的幻影的疲劳,我们都会得到一点补偿,也就多多少少是一种慰藉了。因为剧场总是好的,一切靠不住,剧场靠得住,剧场却比较悠久些。
这剧场就是大自然。一切变,大自然不变,这剧场永远是堂皇、伟大、神秘、崇高的。观众、戏曲角色都渺小吧,这剧场却越发庄严。戏散了,这剧场也依然巍峨地矗立着。
所以,只要没忘掉这剧场的人,他是可以心平气和下去的,并且也不会寂寞。
有谁感到没有归宿的么?到大自然里去。
最不自量,而又最不安分的动物,恐怕只有人类吧。人类企求一切,而超越了实际的能力。大自然在这地方却恰是人类的母亲,她不会打消孩子们的梦,虽然早知道那是梦,她却只用种种暗示,种种比喻,种种曲折而委婉的辞令,让人们自己去觉悟。在人们的能力限度以内,她却又鼓舞人们,完成人们,务必在把人们所仅有的一点能力,去作一些最善的发挥。
大自然有种种律则,是剧场吧,有剧场的规矩,做母亲呢,也有母亲的教导之方。不过人们不容易知道。熟悉剧场的人,自然会熟悉剧场的规矩。一个母亲的爱恶,也常是不能明白地说出来的,但是一个骄儿会恰恰符合了母亲的意向。
大自然的骄儿就是天才。大自然永远爱护天才,她有种种设计,是让天才完成自己,虽然不必事先告诉。歌德、屈原、李白、康德、曹雪芹、高尔基、达·芬奇,这都是在大自然的爱护之下,而完成了自己的。
大自然往往给她的骄儿一个伟大课题,以课题为重,大自然便不惜给她的骄儿以种种的或甘或苦的经历,几乎让他们不能胜任。她不溺爱,她对她的子孙并不平等。
愚妄的人们,对她是可以怨尤的,然而她不管,她呈现给愚妄的人们的,就是驳杂、混乱,她不求愚妄的人们的了解,也因为他们不能了解。
大自然在天才们的跟前,却是和悦的,她那条理和秩序,完全启示于天才。
天才没有不了解大自然的,大自然对天才,也永不会不爱护。大自然,有情感,也有意志。她不盲目,也不麻木。她不是没有智慧,她的智慧乃是溶化于情感、意志之中。情感最可靠,大自然是任情感的,一如她所爱护的天才。
她不但任情感,而且喜欢表现出来,你就看浓绿如油的春水吧,这是她的情感的表现,高空淡远的秋云呢,也是她情感的表现。她处处在流露,她处处似乎情不自禁。
大自然是感官的,是色相的。她忘不掉美,丑的出现,只是在人们对于美的破坏之际。她要点缀一切,她要种种色调,而且那色调要纯粹,要单一。你瞧吧,雪、红叶、云、秋霁的文岚、夏木的浓荫……
大自然就是艺术家。音乐和绘画,她天天在创造。人间一切艺术,不过是大自然的艺术副本。在人们忘掉,或者忽视了大自然的艺术的时候,往往是人间艺术堕落的时候,一旦携手,那才可以抬头。
艺术家必有意匠,大自然的意志就表现在她创造的艺术品的意匠里。大自然的意志是生,所以所有大自然的艺术,是生的表现的艺术。
大自然、天才、艺术,是宇宙间最永恒的,最伟大的,最庄严的。然而这一切源于大自然,因作大自然礼赞。
(选自《快乐阅读》,有删改)
【赏析】①人类每天都生活在大自然里,但没有多少人真正发现大自然的美。其实,它的美丽无所不在:在你的心中,在你的视线当中,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中……大自然的山那么美,在黎明的清晨,透明的白雾笼罩着整个山谷;大自然的水也是那么美,那水在山谷中流动,透明、清澈……大自然的美是天然的,连世上最好的画家都画不出来!②然而作者没有书写这些具体的美,他将大自然比作“剧场”,为人提供了位置与归宿,表现了大自然的悠久、永恒;将大自然比作“母亲”,给人以提示与鼓舞,表现了大自然的慈爱、智慧。③这两个比喻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礼赞。
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