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学会修改文章,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会修改文章。
教学难点:
推敲修改文章。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说话、写作都要做到清楚明白、准确地表达。
读一读下面这段话,你觉得通顺吗?
“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她对我很关心,但是要求很严格。有一次,我的数学考了95分,妈妈就很耐心地给我讲错在哪里,她讲得非常细致,我听得明明白白。妈妈把家里的活全承担下来了,让我一丝不苟地进入学习,所以我的学习里面是有妈妈的心血在里面的。”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指的是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准确,行文通顺流畅。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呢?
二、阅读教材P121
思考:要做到文从字顺,要注意哪些?
(明确:1、语句表达要准确,用词避免产生歧义;
2、要注意语句间的连贯;
3、写完之后要读一读,还可以请别人来读。)
三、具体要求:
第一:准确
准确,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法国作家福楼拜有一段经常被人引用的名言:“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与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语是不行的,不能因为思索困难而去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
故事链接:
前苏联卫国战争进入大反攻时,一位将军向斯大林报告说:“敌人撤退了!”斯大林立即纠正道:“不是敌人撤退了,而是敌人在逃跑!”斯大林把“撤退”换成“逃跑”,准确地点明了战况。
电影《风雨下钟山》里,有这样一个镜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党代表团在北平举行谈判。谈判破裂以后,传来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消息。张治中低头叹道:“这是天意如此!”周恩来立即予以严肃的更正:“不,是民意如此!”----周恩来对张治中的话,仅更换一个字,就把国民党败亡的原因科学、准确地揭示了出来。
要做到用语准确,应注意的是:
1、在关键的地方尽量不用“歧义”语;在表达中,凡属关键的地方,为避免误解,尽量不要用容易产生“歧义”的言辞。比如“骄傲”一词,就有两种“歧义”:一为“看不起别人”,二为“自豪”,前者含有贬义,后者则不含贬义。这样的词语如果直接运用到:“他因此很骄傲。”这就不知道是在“褒”他还是“贬”他。
2、运用多义词时,一定要加上限制性词语,以消“歧义”;
如“大方”一词,有“花钱不吝啬”之意,也有“看上去很耐看”之意。
第二:连贯
连贯,指句与句之间要连接得上。文章要连贯,应做到:
1、人称清楚;
2、立足点清楚。
第三:分寸
如果一种见闻,一种心思,说出口或写成文,只能有一种形式,那么,人们的口头或书面的交际便不会如此丰富多彩了。所幸的是,同样一种见闻,同样一种心思,常常可以用若干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能掌握好用语的“分寸”,是语言运用能力强的表现。
请看明人冯梦龙辑《笑府》中的一个棋手的妙语:
有个自负的棋手,与别人较量,连输了三局。后来,人们问他:“你与某人赛了几局棋啊?”
棋手说:“三局。”
人们又问:“胜负如何?”
棋手说道:“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要和,他不肯,罢了。”
在上述话中,这位棋手挖空心思回避“输棋”二字,可谓口头表达的妙例。
分寸主要体现在:
1、褒贬恰当
2、得体
四、重视修改: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一天,唐朝年轻的诗人贾岛去长安参加考试。他骑着驴,在大街上一边走一边想着他的诗句。突然,他想到了两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一想,觉得“推”字改为“敲”字更好一些,他想的正入神时,只听得对面喊了一声:“干什么的?”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便被拉下驴,带到韩愈面前。原来,他碰见了大文学家韩愈和他的随从,等贾岛把事情说了一遍后,不但没有受罚,反倒引起了韩愈对诗句的兴趣,韩愈想了一会,"还是敲字好。静静的夜晚,在月光下,一个僧人德德的敲门,这个情景是很美的。”于是“推”字改为“敲”字。后来,“推敲”便成为人们反复考虑的意思。
病句诊疗:
修改下面几句话:
1、一位胖得肥猪一样的阿姨又挤上了车。——《抢座》
2、你总是把你眼中的阳光传送给别人,冷漠,你总是将它摔得很重。
——《致父亲》
3、妈妈,你是我生命中的火焰,没有你,我的世界不再转动,我将在沼泽森林中迷失方向。——《母亲》
4、宽容是一门交际艺术。它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宽容打开两颗相对封闭的心灵,像一种明澈而柔韧的调和剂,使之相融相知。懂得宽容的人生是美丽的。
——《宽容别人,就是解放自己》
思考:从以上几个句子的修改中,你能说说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吗?
(明确:1、把不恰当地词句改恰当;
2、把不整齐的词句改整齐;
3、把不搭配的词句改搭配;
4、把啰嗦的词句改简洁。)
小结:文章写完后,同学们要通过小声地读来感受一下,看看思路是否清晰,意思说明白了没有,句子通不通顺。还可以请同学读一遍,提提意见。语感,即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它包括语言的通顺感、连贯感、分寸感、韵律感等。这种“感觉”的形成,一是要平时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对一些优秀的文章能熟读成诵;二是要“多听”,强化读的效果;三是要尽量丰富自己的词汇量,确切掌握词语的含义,且懂一点语法。这种感受语言的习惯一旦养成,做到文从字顺就不难。
五、写作实践
选择你最熟悉或者喜欢的景物,写一篇作文,想好再下笔,把语句写得连贯、顺畅。
提示:
1、注意观察景或物的细节(形状、色彩等),抓住其总体特点。
2、可以借鉴《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想好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没有包思想感情的写景作文是难以打动人的。
4、多改两遍,力求做到文从字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