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
课程标准
阅读地图,说出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地形和气候类型,明确长江三角洲位置的优越性。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及辐射作用,理解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了解江南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什么是长江三角洲?
黄海
东海
长江
钱塘江
杭州湾
太湖
上海
南京
杭州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在入海处形成的冲积平原
1. 范围和位置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一、江海交汇之地
30°N—33°N , 118°E—122°E
范围:
经纬度:
位置:
既然是河流冲积形成的三角洲平原,那么在地形和水文上会有哪些特点?
长江三角洲的地形
地势低平
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海拔基本在10米以下
一、江海交汇之地
河网密布,湖泊星罗
长江三角洲的水文
一、江海交汇之地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3914km?),
其次是洞庭湖(2625km?)、
太湖(2338.1km?)、
洪泽湖(2069km?)、
呼伦湖(2043km?)、
巢湖(769.5km?)、
高邮湖(760.67km?)。
河网密布
太湖
阳澄湖
淀山湖
西湖
瘦西湖
秦淮河
长江
京杭运河
京杭运河
钱塘江
黄浦江
吴淞江
巢湖
青戈江
水阳江
找一找本区的河湖?
中国第三大淡水湖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
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居
第三 ,界于北纬
30°55'40"~31°32'58"和东经
119°52'32"~120°36'10"之
间,横跨江、浙两省,北临无锡,
南濒湖州,西依宜兴,东近苏州。太
湖湖泊面积2427.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为2338.1平方公里,湖岸线全长393.2公里。其西和西南侧为丘陵山地,东侧以平原及水网为主。
地势低平加上河湖众多,会发展处什么样的农业和渔业经济?
河湖众多
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
平原为主
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
这么说,对吗?平原为主是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重要稻米产区的全部因素吗?
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是水稻土最好。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8~32℃。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抽穗适温25~35℃。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授粉受严重影响。
长江三角洲属于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气候特征?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喜高温
喜湿润
雨热同期
地势低平
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合作探究(一)地理位置优越性
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阅读地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示意图,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合作探究(一)地理位置优越性
① 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黄金水道”
②依托长江干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内陆地区。
岸”
“黄
金
海
③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箭头”——长江三角洲
“弓”——东部沿海地区
“箭”——长江
江海交汇、黄金水道、黄金海岸
合作探究(二)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议一议:长江下游和上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环节一
上游地区:开发水能、
发展旅游业
下游地区:发展航运、
养殖等
合作探究(二)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河流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环节二
利
提供水源(工农业生产、生活)
便利的水路交通
提供水产品
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提供城市建设用地
弊
洪涝、水污染等
拓展延伸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河流可以为区域提供灌溉水源;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为沿江城市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可以冲积形成平原,带来肥沃的土壤;
在河流上游,水能较丰富的地区,人们可以利用水力发电;调节局部气候、改善环境。
合作探究(二)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1)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和弊。
环节三
利
为成都平原提供灌溉水源
弊
水量不稳定,容易形成旱涝灾害
枯水期,内江河床比外外江深,60%的江水进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
丰水期,外江河堤比内江宽阔,40%的江水进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
都江堰有效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为成都平原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且稳定的灌溉水源,同时也使成都平原免受旱涝灾害。
合作探究(二)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环节三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例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区域有我国的( )
A.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B.辽中南工业基地
C.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D.京津唐工业基地
(2)该地区农业发达,有______的美誉。 ( )
A.鱼米之乡 B.东方米仓 C.丝绸之路 D.东方甜岛
(3)下列能反映该地区特色景观的是 ( )
图7-2-11
C
A
A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观察中国局部夜晚灯光图,请找出最亮的区域。
一、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群
历史文化名城
核心城市——上海
核心城市:上海
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城市分布最密集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
核心
上海
工业
钢铁
生物
医药
汽车
电子信息产品
造船
人口
2428万
GDP
第一
贸易
中心
金融
中心
经济
中心
最大城市
一、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核心城市——上海
全国最大城市、
上海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全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拓展延伸
长江沿江经济带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辐射作用
长江沿江地带兼有沿江和沿海双重优势,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和京九线、京沪线等多条铁路干线连接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
纽带作用
(1)长江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我国东西部商贸的纽带;
(2)长江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
(3)长江沿江地带是东部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
(4)西部地区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
崛起的浦东
浦东因位于上海黄浦江东畔而得名。1990年以前上海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满东一间房。那时的浦东,还是大片的农田、渔村和淤泥海滩,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浦西。
1990年,我国提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浦东迎来新的发展时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浦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阡陌农田变成了今日的高楼大厦,冷僻的乡间小镇如今成为繁华的商业区。现在的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的基地,拥有外高桥保税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等4个国家级重点开发区。2011年浦东新区的生产总值已超过5 000多亿元,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22%以上。未来浦东新区还将进一步为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发挥重要作用。
浦东
浦西
合作探究(三)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环节一
长江
三角洲
位置优越,地处江海交汇之地,面海背陆,耕地广大
地形平坦,气候湿润,水网稠密,农耕条件优越,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海陆交通便利
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较高
资金雄厚,技术先进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消费市场广阔
合作探究(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同城效应”
环节二
“同城效应”:
借助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
合作探究(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同城效应”
环节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认识交通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张予墨的家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张予墨的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要回到昆山的家。下表列出了昆山到上海、苏州的不同交通方式所需的时间。
1.与传统的生活方式相比,张予墨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呢?
利:缓解大城市的住房压力;
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收入较高
弊:增加了交通费用;上下班用时多
2.这种生活方式依据的条件是什么呢?
快捷、便利和多样的交通方式
(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
要点图解
“同城效应”的形成条件
例2 [福州中考] 读下图及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图7-2-12
(1)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500万的城市有上海、南京和______ 。其中, _______是我国最大的城市。
(2)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密度大,城市数量______ ,经济发展水平______ 。借助高速公路和高速______的发展,不同城市之间人们的联系日益密切。
(3)长江三角洲地区依托______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为广大内陆地区提供的支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你认为城市应不应该快速发展?并说明理由。
杭州
上海
多
高
铁路
长江
资金、技术、人才等
多
应该。城市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表现,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就业机会多,医疗水平高,教育水平高等(言之有理即可)
不应该。城市过快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污染严重、失业率高、犯罪率高等(言之有理即可)
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
便捷的交通;
完善的服务设施;
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历史文化遗产、水乡古镇、传统文化)
世界文化遗产 —— 苏州古典园林
苏州有大大小小数十个园林,不同的园林风格各异,漫步其中犹如在画中游。图为拙政园,建于明朝,是苏州园林中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一个。
留 园
拙政园
世界文化遗产 —— 杭州西湖
西湖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是历代文人雅士的“ 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
曲院风荷
苏堤春晓
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
水乡古镇
周庄位于江苏省昆山市,是一座有900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情,使周庄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2010年,周庄接待海内外游客5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亿多元。
戏曲文化、丝绸文化
茶文化、饮食文化
课 堂 小 结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自然条件优越性
长江三角洲地区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位置和范围
地形
气候
河湖
最大城市:上海
“同城效应”
地理位置优越性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江海交汇之地
1.长江给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充足的淡水资源 B. 便利的内河航运
C. 独特的水乡文化 D. 丰富的水能资源
D
2.苏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之一,产于江苏省苏州市。苏绣( )
A. 能体现出西北大漠的地域特点 B. 作品都反映了江南水乡的景观
C. 是我国蒙古族女子的传统技艺 D. 原料取自当地盛产的优质蚕丝
D
挑
战
自
我
3.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位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 B. 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C. 东临黄海和东海 D. 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
A
4.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不相关的自然条件是( )
A. 矿产资源丰富 B. 气候温暖湿润
C. 地势低平 D. 临江面海
A
挑
战
自
我
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国画反映出中国人对自然、社会等方面的认知,读下图,完成5~6题。
5. 该地( )
①房屋临水而建 ②屋顶坡度小
③船行速度快 ④河流水位季节差异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6. 该作品所反映地区的代表农作物是( )
A. 水稻、油菜、甘蔗
B. 小麦、玉米、甜菜
C. 小麦、苹果、花生
D. 甜菜、大豆、花生
D
A
挑
战
自
我
2018年以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一体化发展不断加速,2019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如图为长江三角洲略图。据此完成7~9题。
7. 长江对长江三角洲的巨大价值是( )
A. 灌溉与发电 B. 养殖与发电
C. 供水和养殖 D. 供水和运输
8.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得益于( )
①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②农业的发展
③通信技术的发展 ④科技力量的迅猛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9. 图示城市对区域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是( )
A. 南京 B. 上海 C. 杭州 D. 苏州
D
D
B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随着城际通道不断丰富优化,各大中心城市间距离大为缩短,“2小时生活圈”让“同城效应”和“双城生活”变为现实。预计到2020年末,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率先建成发达完善的快速铁路网。据此完成10~11题。
10. 异地“同城效应”的实现主要取决于( )
A. 优美的自然环境 B. 完善的政治制度
C. 发达的交通运输 D. 改革开放的力度
11. “2小时生活圈”让在上海打工的乐乐去嘉兴买房居住,结束了“房客”的生活。乐乐生活的案例主要反映了( )
A. 区域的科技力量雄厚 B.“双城生活”的模式
C. 区域最新的时尚方式 D. 人们收入的提高
C
B
挑
战
自
我
挑
战
自
我
12.贯穿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长江横向经济带将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新支撑带,同时继续向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将形成开放新局面。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城市的分布特点是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农业部门以 业为主。请你举例说明长江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
(一条即可)
沿河分布
丰富的水源;丰富的水能资源;便利的航运等
种植
(2)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我国 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3)小明的家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晚上都回到昆山的家。结合图2信息分析这种生活方式存在依据的条件。
快捷、便利和多样的交通方式(或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
东部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