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通过抓关键词语,透视作品主旨。?
2、难点:体会作者写作手法和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习杜牧的《泊秦淮》,诗曰: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下面,我们先通过一个短片来初步学习诗歌内容。(播放短片)
二、主体(分两部分:你还记得吗(复习),你读懂了作者的内心吗(主旨分析)),
通过提问短片内容的方式来复习以下内容
。
?
默写考察的方式有两种,
默写前的先会朗诵和背诵(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朗诵和背诵训练)
(1)、学生示范朗读、全班齐读、自由大声朗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然后让同学练习默写,叫到名字的同学到黑板前写,写完请同学修改。
到这儿,题也做地差不多了,你读懂了杜牧的内心了吗?我们从以下三方面来进一步赏析诗歌。
通过前两题的提问,训练学生浅层鉴赏能力。
第三题,抛出来后,先不直接做答,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今天老师教大家通过抓关键字来透视主旨的方法。
先看第一句的关键字是两个“笼”字。“烟笼寒水月笼沙”,秦淮河里的水也罢,秦淮河边的沙也罢,都笼罩在一片月盈水汽之中,都那么迷蒙,迷蒙的像一个梦。这种梦幻感、迷茫感一出来,马上这首诗的基调也就定下来了,什么基调?虚幻的、稍纵即逝的,这正是怀古诗的基调啊。一句话就定下了一首诗的基调,
第三句的“不知”和第四句的“犹”用得好。“不知”就算歌女无知,他们面前的这些点歌的人,这些达官显贵岂能不知这是亡国之音?他们什么都知道,但是他们还是选择装不知道,选择掩耳盗铃、选择醉生梦死,这不就和陈后主时代一样了嘛。所以这两句诗妙在不知,妙在犹唱,不知的背后是知道,犹唱的背后是不理会,知道而不理会就意味着不接受教训,意味着历史悲剧即将重演。
这首《泊秦淮》则用一首流行歌曲,串起来兴亡之感。这种兴亡之感和开篇的烟水迷离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杜牧到了金陵,他看金陵其实是一片繁华,有酒店船家、有歌儿舞女。但是呢,这繁华的背后仍然是无尽悲凉。怎能不让他忧虑和愤慨呢!
2.主题,大家齐读一下。
回头再看这道题,你会了吗?(3、为什么会有“恨”的情感呢?恨谁呢?)
背诵全诗。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3.大家一起来看一下第二句,这其实是一个倒装,本来这些话是应该放在前面的,因为诗人夜泊秦淮才能看见“烟笼寒水月笼沙”。可是如果真写成“夜泊秦淮近酒家,烟笼寒水月笼沙”,那就太平铺直叙了。所以诗人他干脆倒过来,先声夺人,先写扑入眼帘的景致,然后再追述“夜泊秦淮”,点出时间和地点,这样一来主次分明,就有韵味了。
所以,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诗人的这种写法,拆解语言的作用惯性,甚至赋予它新的意义,增强画面感,增加韵味,主次分明。
4.下面我们拿杜牧的另一首七言绝句来进行拆解语言训练,《清明》,这首诗大家已经很熟悉了,齐读一遍。
有人把它改成了一首词,只是断句不同,便有了新的韵味,还有人把它改成了元曲,你能不能把它改写成小说呢?一起做一下。是不是都是这首诗里的词语,是不是另有一翻韵味?也是美的!看大屏幕老师试着改了一下,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学生当堂练习,互相切磋。
5.(通过歌词和赋有画面感的歌曲来,体味语序颠倒这种写法的好处)有的同学写不出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位高手著名的作词人方文山,他就擅长拆解语言的使用惯性,重新浇灌文字,赋予其新的意义,他的词作中体现出强烈的画面感:主次分明,很有韵味。(词和歌一起放,学生和老师一起探讨)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泊秦淮》这首诗可不可以把词语调换顺序呢?第一句可以不可以把“烟笼寒水月笼沙”改成“烟笼沙月笼寒水”?学生讨论
(不能!就算互文也只能写成“烟笼寒水月笼沙”,而不能是“月笼寒水烟笼沙”。为什么?首先,烟和水都是流动的,而月和沙都是相对固定静止的,这是以动对静。第二个,按照古人对颜色的讲法,烟和水色青,而月和沙色白,这是以青对白。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动静相对、清白相应,它是宁静、柔软的,但又是清冷、迷离的,一下子,秦淮河的风韵就已经扑面而来了,所以改不了。能改的前两句的顺序,杜牧已经改好了。)
所以这首诗伟大!带着饱满的情感齐读本诗。?
三、作业
仿照方文山的《烟花易冷》将《泊秦淮》改写成一篇100字左右的小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