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老师和同学
课时: 2课时
课型:绘画课
年级:四年级
教材:上教版美术教材 四年级第二学期
--------------------------------------------------------------------
教材分析:《老师和同学》是上教版小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熟悉的人物》的第一课教学内容。作为人物写生系列的重要内容,直立人物的比例关系及动态特征的表现是本课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学习普遍采取的以头长作为单位测量人物身高和各个部位比例关系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了解不同年龄层人体的大致比例,如10岁左右的儿童约为6个头高,而成人约为7个头高。学习整体观察比较的方法,写生站立人物,注意比例关系及人物形象特征的表现。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有人物写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对人物正面和侧面头像表现方法的学习,因此,学生对人物写生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写生而言它本身就是让学生对绘画对象深入体会的过程,是他们手、眼、脑等器官结合运用的一个过程。本课是全身的人物写生,学生未正式学习过,教师需要从人物的比例关系以及动态表现方面形象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他们的绘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在过程中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成人与儿童站立时比例关系的知识,学会用概括简练的线条绘画站立人物的动态。
过程与方法:在比较观察的过程中,学习写生人物的基本方法,运用简洁流畅的线条绘画站着的人物造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写生活动中增进对教师和同学的了解,发现表现人物线条
的美,感受师生之间的情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线条写生站立的人,表现人物的比例与动态。
难点:用简洁流畅的线条自然生动的表现人物神态和动作
教具:教学课件,铅笔,记号笔,人物图片。
学具:铅笔,记号笔,纸,人物图片。
教学设计思路:
《老师和同学》是《熟悉的人物》单元的绘画练习课。采用照片导入,欣赏师生平时活动照片,勾起学生对师生相处的点点滴滴的回忆,引发出不同的感受,培养绘画表现激情和情感,作为投入地进行学习和表现的铺垫。在回忆与交流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扩大经验范围,从而围绕对“老师和同学”照片的进行观察,来激起学生课上的主动性。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发现其不同点,如“身高、动作、角度”等不同点,而特征给人的印象应该是学生对对象的第一感受,所以让学生自己留下这份感觉直接在绘画过程中去表现,教师最多在教授过程中稍微的点播一下。其中身高的不同是由于成年与儿童的区别,学生通过自己的测量来发现两者比例的不同。在学生发现角度不同后,留了一个问“观察角度发生变化后我们所看到的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回答。通过对比不同站立的人物动作观察,让学生发现哪些部位不同,身体的重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身高、动作、角度”三方面的分析,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演示绘画写生时的线条表现方法也就是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先尝试绘画人物大致轮廓,解决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起笔,由外至内、线条的取舍、线条的不同点:长-短、少-多、流畅-缓慢、线条的组合。
观察人物照片,教师边讲解边示范,通过定出人物全身比例,画出基本造型,勾画细部最后完成作品。学生在自己体验和教师示范中巩固人物写生的方法,在欣赏优秀学生作品的刺激下,激发绘画冲动。用自评、互评、师评等方法相结合进行评价,从绘画比例的准确、线条的运用、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动作四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在最后拓展部分欣赏用其他形式表现“老师和同学”的人物作品,知道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了解人物动态的美感,从而热爱、关心生活中的人和事。
教学过程:
引导与交流
出示照片(事先拍的老师和同学的照片)
交流分享和老师一起的小故事。
揭示课题:老师和同学。
观察与发现
学习写生人物的方法,从身高、角度、动作三个方面观察。
(1)身高:
出示人体比例图,让学生观察了解成人与小孩的身高比例。
A.成年人与未成年人。
B.以一个头的高度为单位让学生尝试测量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区别。
C.成年人7个半头,学生6个头左右(按实际确定)。
(2)角度:
出示不同角度人物的照片。
A.正面、正侧面、偏侧面。
B.提问产生的变化。
(3)动作:
出示站立人物的不同动作照片。
? A.动作不同点提问。
B.注意人物的重心点。
演示与尝试
1.教师演示绘画写生时的线条表现方法
(1)起笔。(外-内)
(2)线条的取舍。(简洁)
(3)线条的不同点。(长—短、多—少、流畅—疏缓)
2.学生尝试练习。
3.交流绘画过程中的难点。
四、示范与作业
1.教师示范绘画步骤:(1)定出人物全身比例
(2)画出基本造型
(3)勾画细部
(4)完成作品
要点提示:先确定人物在纸张上的大小位置。尽量饱满一些。依据对象决定几个头高比例,用笔轻轻地等分记号。从纸的上端开始起笔,一般从头开始,描画大体的动态。抓住外貌特征,表现发型、五官等。添画服装的褶纹和细节,绘画主要的,省略次要的。线条简洁流畅,注意画面的疏密关系。
2.欣赏优秀学生作品。
3.提出作业要求:
作业内容:根据老师提供的照片,运用简洁流畅的线条绘画站立的人物。
作业要求:(1)比例结构准确。
(2)线条简洁流畅。
(3)人物特征明显。
(4)动作生动自然。
4.学生绘画,教师指导
五、欣赏与评价
展示学生作业。
2.出示评价要求,组织评价
(1)人物的比例结构是否准确?
(2)线条的表现是否简洁流畅?
(3)人物特征的是否明显?
(4)动作表现是否生动自然?
3.拓展:欣赏用其他形式表现“老师和同学”的人物作品。
4.教师总结:尊敬老师,爱护学生,是一种美德,让我们关爱、敬爱、互敬、 互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