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紫藤萝瀑布》是20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诗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所以我们能够在山川溪泉中听见回荡的心声,在花草树木间发现人生的影子。这些诗文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彩,带给我们许多启迪。本单元主要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寄予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著名作家宗璞于1982年所著写的《紫藤萝瀑布》就是一篇典范的托物言志散文,作者重现紫藤萝盛开而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文章精美的景物描写,简洁精练的文意表达,婉曲有致的感情流露和积极含蓄的主题追求,组成一幅流动的画,一首深沉的歌,给人以美的享受。“美文要美读”,学习本文,要反复诵读,让外在的文字缓缓流淌进学生的心灵。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教学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能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但学生对文字语言的感受能力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诵读、品味、理解、感悟文章的语言。另外,学生对生命这一问题很感兴趣,很乐意和同伴老师交流,但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很肤浅,需要老师正确引导。
在第三单元学习杨绛的《老王》一课时,“文化大革命”这一时代背景学生已有所了解,本课学习时适当补充一些背景资料就可以了。
通过学习第四单元的古文《陋室铭》、《爱莲说》,学生对托物言志的手法已有所了解,本课将继续深入学习这一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诵读课文,把握紫藤萝的特点。
品味精美的语言,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理解作者表达的情与理,学习散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2、通过探究、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品味精美的语言,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春天到了,百花争艳,万紫千红。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也盛开了
一种美丽的花儿,请同学们欣赏图片,有谁知道是什么花儿?
学生回答:紫藤萝花。今天我们要学习当代作家宗璞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紫藤萝瀑布》。
教师提问: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可能会产生疑问:紫藤萝是一种花,可是,为什么文章题目却是紫藤萝瀑布呢?
点拨: 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紫藤萝比作瀑布,写出紫藤萝的茂盛、繁密、生机勃勃、富有动感,气势非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文章的标题,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提炼与浓缩,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标题解读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诵读课文,品味赏析
作者是怎样生动形象地描绘眼前的紫藤萝花的呢?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找寻美点。勾画你喜欢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批注你喜欢的理由。(从用词、修辞、动静结合、物我融合、调动感觉器官等方面赏析。)
2、学生诵读美句,学生品读赏析。教师指导诵读,诵读时要饱含感情地诵读,最能表现花的繁茂和生机的关键词要重读,注意变化语速,融入自己对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将文中文字化为自己的心声,就能读出韵味。
3、写法小结。
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紫藤萝的颜色、形状、姿态、香气,从整体到局部,巧用动词、善用修辞、化静为动、物我交融、调动各种感官等方法将紫藤萝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
4、学生用一句话总结紫藤萝瀑布的特点:这是一树 的紫藤萝!
【设计意图】美文美教,读赏融合。学生自主品读欣赏,课堂展示交流, 教师灵活地适时引导点拨,体会表达效果,突破教学重点。
比较阅读,感悟意韵
面对如此繁茂、生机勃勃的紫藤萝瀑布,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变化?为
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点拨:作者的弟弟当时正处于癌症晚期,命在旦夕,作者面对弟弟的英年不幸,雄才未展,深感悲痛。作者正是在他病症复发的1982年5月写下此文的,如此可爱、优秀的小弟在10月离开,因而作者的心情是痛楚的。
学生齐读,要读得语速缓慢、感情深沉。
2、作者宗璞曾经历了关于生死的疑惑,疾病的痛楚,但是花呢?它又经历了怎样的不幸?它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不幸?
点拨: 稀零、稀落、伶仃。人为的拆掉,改种了果树。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那时”指的是1966—1976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那是简单扼杀审美的十年;那是粗暴扼杀人性的十年;那是黑白颠倒、极度荒唐的十年, 作者深受“文化大革命”的摧残,被迫中止写作。“文革”时期,不仅人遭遇了非人的待遇,就连花也遭受了禁锢。
指名学生读,诵读时要读出悲伤、难过的情感。
3、花给了作者什么启示? 学生分组交流,并谈理解。
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点拨:花和人都有过不幸:花,遭遇了凋谢,被摧残;人,经历了死亡和疾病。花开花谢,生生不息。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类的生命长河并不因某个人的逝去而停止流动。“生命如花,永无止境。”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我们应该乐观面对,积极进取,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学习中、事业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学生齐读。读出坚定、振奋、昂扬的语气。
4、作者仅仅是在写紫藤萝花吗?文章采用了什么写法?
作者把花的不幸与人的不幸联系起来的,由花及人,由紫藤萝的盛景写出生命的顽强,作者把对生命思考,对生死的感悟寄托在紫藤萝花上,这种通过对某一事物特性的描写,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写法就是“托物言志”。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第四单元学习的《陋室铭》、《爱莲说》也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引导品味语言,把学生引到字里行间去,深刻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巧用资源,穿插引进背景、文章资料,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四、学习写法 运用写法
宗璞虽经历家事变故,时代创伤,但一树繁盛、动感的紫藤萝花让她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汇入到时代的长河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选出自己喜欢的“花”,表达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吧!
教师示例:
走近了,走近了,那一束迎春!
已经不知道怎样去形容,只是满目的黄色,淡黄、鹅黄、金黄、亮黄,似乎还掺杂进了一点草绿色。花朵儿一朵挤着一朵,却并不繁杂,一串一串的花组合成了光彩夺目的彩带,一条一条的彩带垂下来,遮住了大半面墙,使原本洁白的墙上倒映出了大片的金黄。朵朵黄色的小花,五个瓣,吐露着花蕊,一串串,一簇簇绽放在青绿色的枝条。细闻时,可以闻到一点点香气,不同于百合,茉莉等花的香,迎春花的香气似乎也是淡黄色的,仿佛青春的豆蔻少女,小心翼翼地散发着自己特有的迷人气息。
太阳要落下去了,迎春花却依然散发着光芒,我不再停留,转身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光芒。
学生交流作文片段。
教师小结。
同学们感悟得很深刻!大自然的花草遭遇不幸,都能挺过来,作为年轻人,你们更应该热爱生命,勇敢面对人生的挫折坎坷,积极进取。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愿你的生命盛开如花!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引路,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会学生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作业:
摘抄《紫藤萝瀑布》中的好词好句。
2、将自己课堂所写的文字修改整理,写在作业本上。
3、课外阅读宗璞的《燕园树寻》、《好一朵木槿花》、《报秋》。
附板书: 紫藤萝瀑布
宗璞
伶仃 繁盛 生命如花
稀零 美丽
稀落 生机勃勃 永无止境
托 物 言 志
教学反思:
以“读”贯穿整节课。“美文需要美读”。在教学中,我采取自由诵读,
反复诵读,指明学生读,学生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去,品味赏析,理解感悟。学生诵读时我及时指导学生,让学生从语气、语调、重音、语速、感情等方面诵读。这一设计符合新课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一环节“诵读课文,品味赏析”问题的设
计,答题范围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深或浅都能回答,这是分层教育的体现,可引领大多数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进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注重“授人以渔”。学生品味赏析完课文精美的景物描写后,我进行了
写作方法的总结:巧用动词,善用修辞、化静为动、物我交融等,让学生明确本文景物描写的成功之处是什么,在自己的写作中要学会借鉴这些写作方法。再如:作者以花喻人,由紫藤萝的盛景,感悟到生命的永恒,这种通过对某一事物特性的描写,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写法就是“托物言志”。写景是前提基础,情是自然升华,我们要学会用这种手法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
巧妙拓展知识。在第二环节“比较阅读,感悟意蕴”这一环节,我出示
了背景资料《哭小弟》及作者写作背景,巧妙拓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第三环节“学习写法,运用写法”,我让学生模仿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花,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这是对本文托物言志写法的拓展,帮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测评作业中,我设计了阅读《丁香结》,帮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领会宗璞以“花”为系列的散文共同的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
不足之处是“花给作者什么样的启示”这一问题的探究时间有些短,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进一步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