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5 15:5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是统编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的第三首古诗。通过诵读和学习,学生能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作品,此诗是绍熙三年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之作。作为一首哲理诗,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通过深邃的意境创设,寄寓着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新的课程标准主张“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作为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学期多初中语文的学习,初步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些许方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文学底子薄,诗歌鉴赏能力不强,缺乏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以导学、助学为基本设计理念,重视学法的指导,教师围绕诗歌内容提供丰富的资料,借助PPT等多媒体设备,指导学生多层面的诵读,从诵读中获得学习诗歌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品味、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按照诗歌学习品析的方法,由浅入深地学习诗作,把握诗歌所蕴含的哲理,体会作者情感,形成个性见解,在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学习作品中的写作技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通过作品独特的景物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感知诗歌意境,体味词诗人想表达的哲理。
(2)方法与途径:以读导学,通过多层次的读,把握诗歌的内容。品字析句,鉴赏诗歌,体味诗歌内涵。鼓励个性感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情感与评价:欣赏诗歌,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诗词的内涵,能结合诗人遭际及作品背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创设意境,导学、助学为理念的PPT设计,诗作的朗诵视频、音频。哲理诗知识讲解微课制作及播放。
3、教学重点:品字析句,鉴赏诗歌,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哲理美。
教学难点: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体会诗歌所蕴含哲理的理解。
【教学准备】
1、《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的导学“学案”,印发学生;(见附件)
2、《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多媒体课件ppt制作;
3、多媒体播放设备;
4、哲理诗知识讲解微课制作及课堂播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提问:同学们都有过爬山的经历,大家说说,你觉得上山容易还是下山容易呢?
师小结:大家说法不一,但整体统计看,认为下山容易的居多。我们走进《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看看作者对于这个问题的有什么看法。
二、自主学习:
(一)、走近作者,知人、知事论诗:我们用做名片的方法,说说你所知道的杨万里。(名、字、号、地、时、评、著)
作者
杨万里

廷秀

诚斋
朝代
南宋
评价
1、南宋杰出的诗人,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2、其诗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
3、其词风格清新、活泼自然,与诗相近。
作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
《闲居初夏午睡起》、《新柳》、《舟过安仁》
(二)解题:诗人来到一个叫松源的地方,正是早上,来到一个叫漆公店的地方喝茶。
(三)读一读——领略诗之韵:
(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准节奏;3.读出感情。)
1.学生自读;
2.先请一位试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评价;
3.师生讨论诗歌朗读应该注重什么,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划分节奏、音律,和学生一起总结。
(1)节奏:(画在书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北宋)白居易??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2)音韵:(在书上圈出)难、欢,拦(an)
(3)语速:中速
(4)感情基调:忧愁悲苦
师小结: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四)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1.请自由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2.生自学;师巡视,将学生有疑难的共性问题成绩呈交上来,师生讨论解决。一起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1)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2)莫言:不要说。
(3)赚得:骗得。
(4)错喜欢:白白的喜欢。
(5)拦:阻拦,阻挡。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不要说下山岭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空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便会将你阻挡。
师小结:同学们对本首诗的内容理解得不错了,下面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注意:边读边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表现的画面。?
三、合作探究:品一品——探寻诗之妙
小组合作,用我们所学的诗词鉴赏的方法,从某一个角度或某一个方面对这首词进行赏析,然后全班展示。
补充:回顾诗歌赏析方法:
(1)捕捉意象意境;
(2)体味词人的情感、意旨;
(3)体会生动传神的字词和句子;
(4)感受富有特色的表现手法;
(5)体会诗词的语言风格。
示例:
1.
这首诗的首句看似平常,却极富深意,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体会诗句)
“莫言下岭便无难”,这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2.“赚得行人错喜欢”一句,
“赚”字用的恰当,说说你的理解。(炼字)
“赚”字富于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3.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炼字)
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4.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诗歌表达技巧)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全诗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本以为下岭比上山容易、轻松,而当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又遇到一个山头,发现自己正处在万山围绕的圈子里,才恍然大悟:下岭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一系列的艰难险阻。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求知的艰难,却忽略另一种艰难。第四句“放”“拦”两字将山赋予了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人的行为。全诗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
5.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诗歌表达技巧)
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实写翻山越岭,走出一座山峰后还有更多的连绵的山峰在前面阻挡,虚写生活中、人生中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诗人将生活中的困难比喻成山峰,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认真评估自己所面对的困难。
四、拓展延伸:想一想——感受诗之理
★知识链接:
1.诗歌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的时候。诗人一生
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便被外放做官。作者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2.这首是典型的哲理诗,学习哲理诗相关知识。
(1)哲理诗的概念:
“哲”者,智也。(《尔雅》)
“哲理”就是指充满智慧能给人教益的道理或事理。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
(2)哲理诗的类型:
①借景说理
②即事说理
③托物说理
(3)哲理诗特点:
①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给人以教益。
②内容上通俗易懂,但寓意较深刻。
1.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
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
2.联系诗歌背景及哲理诗知识,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借翻山越岭的实际描写,道出一则深刻的哲理。首先说“下岭”有难,切莫“错喜欢”。通过“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告诉人们困难是一个接着一个,正如进入丛山峻岭,翻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在那里等着呢!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千万不可松懈,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小结:哲理诗的赏析方法: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借景说理的过程:
字面解读:“下岭”有难,切莫“错喜欢”
哲理解读:艺术形象:山区行路的感受
隐含理趣:人们困难是一个接着一个,千万不可松懈,要有充分准备
五、当堂检测:用所学的哲理诗的方法,理解赏析《观书有感》所蕴含的哲理。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诗意: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2.解读艺术形象:
(
(借景说理

本体
喻体
清澈的方塘
————————
优美的文章
源头活水
————————
生活体验
源头活水
)本诗乍看似乎“文不对题”,其实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
3.解读蕴含理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愿意: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
新意: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进。
六、全诗总结: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诗的前半部议论,后半部描摹,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迷醉。
人生中可能会有“假突围现象”,以为原来突破过的包围不会再经历,其实,人生道路上那一圈圈的山脉,还在那里没有移动,在另一个角度等着你再走一遭。因此,在某个阶段突围过后,千万不要“错欢喜”,还要做好再突围一次,再升华一次的打算。
七、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小练笔: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用散文化的语言,写写你对这首诗所表达的
哲理的理解。
板书设计: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议论:“下岭”有难,莫“错喜欢”

描写:
不可松懈
,不断进取。
【教学反思】: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的一首哲理诗,本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作为一首哲理诗,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通过深邃的意境创设,寄寓着深刻的哲理。而七年级学生无论生活体验还是诗歌赏析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在设计中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化难为简,化抽象为形象,由浅而深地教。
一、反思教学设计:
(一)多层面的反复诵读,助力突破重难点,把握作品的情感。
通过“上山难”还是“下山难”的讨论,为诗歌理解做铺垫。按照诗歌学习过程,做出板块设计。读一读,领略诗之韵:初读诗作,通过划分节奏,音韵,把握语速、感情基调,初步感知诗人情感。译一译,通晓诗之意:再读诗作,理解诗词的内容大意。品一品,探寻诗之妙;想一想,感受诗之理。对重点词、句的反复咏诵,品味词作的内涵,体会词人复杂而微妙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以诵读为导引,贯穿学习始终。这既符合诗词学习的特点,也为突破重难点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
(二)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在合作探究赏析诗作环节,教师教给学生赏析的切入点和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自主赏析词作。引导学生抓住“莫言
、错”,“放过、拦”
等词的体会,感受作者在具体情境下的写景之妙。对比喻、拟人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体会诗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对诗歌的理解由自然现象上升到人生层面。借助有方法地品析,突破重难点。
(三)利用多媒体,丰富知识,创设意境,拓展学习。
知人论诗,知事论诗环节,通过多媒体补充诗歌的相关资料。补充哲理诗的相关知识,丰富了课堂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地助学作用,同时通过课内文本学习,对哲理诗学习方法做出总结,由特殊到一般,让学生对一类学习找到方法。
二、反思学习过程:
(一)优点:
1、课堂设计以教师导学,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诵读贯穿始终,符合诗词教学的特点,为突破重难点做了很好的铺垫。
3、学习环节,根据诗歌学习特点进行设计,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帮助学生构建了完整的诗歌学习框架,做到了条理清晰。
4、通过课堂自学、合作探究实践,学生突破了难点,抓住了重点,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不足:
1、设计教学时间略显紧张,自身理想化的设计与学情、课堂本身有一定距离,所以部分内容在一个课时没有进行充分。
2、导学设计中有学生自主鉴赏部分,教师对学生在课堂的动态生成把握发挥不够。
每次教学都会有一种新感觉,相信每一次反思,都会给我们带来新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