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云华师范学院
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5页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把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4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是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得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他们虽都肯定了生活是由“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所构成,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也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而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念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称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了愚蠢的家伙。)这两种人虽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但他们成就是不相同的。
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代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我们被提问到生命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摘编自沈从文《时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个人的生命由时间组成,人从生到死,要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
B. 时间将使生活目的、生活态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C. 时间是公平的,限制生命的长度,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D. 时间将证明为人类向上、向前的理想而献身者的伟大价值和伟大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聪明人”与“愚蠢人”看待人生的不同态度作对比,突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B. 文章采用举例的手法,论证了大智若愚的人才能取得巨大成就,死后不受时间的限制。
C. 文章认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表现为对进步正义事业的审视和思考,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D. 文章由浅入深,由一般到典型来阐释时间对人重要意义,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间改变一切,世间万物由生到死,都是由时间决定,没有人能逃过时间。
B. 聪明人理解生活,不满足现状,追求理想,以积极的态度来度过人生。
C. 愚蠢的人习惯生活,安于现状,维护旧有的习惯,并阻止他人改变现状。
D. 能够理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寞的,都不是凡人,而是伟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
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对自己,我不敢使用伟岸、英武这样的高妙的词形容,但还算粗糙的蒙古男人,和东北的车老板子仿佛。这使我对眼圈里转悠的泪水的造访很有些踟躇。
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的时候悄然来临。譬如在收音机里听到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黑人音乐的旋律,令人无不思乡。想到德沃夏克这个捷克农村长大的音乐家,在纽约当音乐学院的院长,但时刻怀念自己的故土。一有机会,他便去斯皮尔威威尔捷克人的聚居地,和同胞们一起唱歌。“355-|3·2-|2·353|2-”我的泪水也顺着这些并不曲折的旋律爬上来。譬如读乌拉圭女诗人胡安娜·伊瓦沃罗的诗集《清凉的水罐》,诗人在做针线活时,窗外缓缓走过的满载闪光的麦秸的大车,她说:“我渴望穿过玻璃去抚摸那金色的痕迹。”她看到屋里的木制家具,想砍伐多少树木才能有这一切呢?露、小鸟和风儿的忧伤。……在光闪闪的砍刀下倒下的森林的凄哀心情。读诗的时候,心情原本平静,但泪水会在此优美的叙述中肃穆的挤上眼帘。读安谧的新作《手拉手》:“透过玫瑰色暮霭的轻纱/我看到河边有个光脚的女孩/捧一尾小鱼/小心翼翼向村口走去。”这时,你想冲出门,到村口把女孩手里的鱼接过来。那么,在地上撒满白露的秋夜,在把身子喝软、内心却异常清醒的酒桌上,在照片上看到趴在土坯桌上写字的农村孩子,蓦然想起小心翼翼的小女孩,捧着小鱼向村口走去,难免心酸。
那么,我想:我并不经常读书更难得读到好书,也不大懂音乐,最主要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为何会常常流泪?一个在北国的风雪中长大的孩子,一个当抄家的踹门而入时紧帖墙壁站着的少年,一个肩扛檩子凳木头垛被压得口喷鲜血的知青;我,不应该流泪,在苦难中也没有流过泪水。生活越来越好了,我怎么会变得“儿女沾巾”呢?如今,我的性格仍然强悍,甚至暴躁。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一点,泪水,是另外一种东西。这些高贵的客人手执素洁的鲜花,早早就等候在这里,等着与韵、诗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见面。我是一个司仪?不,我是一个被这种情景感动了的路人,是感叹者。
如果是这样,我理应早早读一些真诚的好书,听朴素单纯的音乐,让高贵与高贵见面。旋律或词语,以及人心中美好的部分,使我想起海浪。当浪头来时,你盯住远处的一排,它迈着大步走过来,愈来愈近,就在与你想拥的一瞬间,消散了。这是一种令人惋惜的美好,似乎我们无法盯住哪一排浪。但可以欣慰的是,远处又有浪涌来,就像使人肠热的旋律、诗和眼里的泪潮。
4. 题目中提到的两个“高贵”分别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高贵”的?
答:①两种“高贵”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说它们“高贵”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5. 第四自然段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开头一句领起全篇,表明作者自己是一个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人。
B. 第五自然段说“我”不是一个“司仪”,而是一个“路人”,说明距离产生美。
C. 第七自然段中“海浪”的比喻意在说明作者非常希望高贵与高贵经常相遇。
D. 文章最后一句,既收束全篇,又呼应开头,表达了自己的欣慰之情。
E. 作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真切地向读者展示了自己“高贵”的情感世界。
三、古文诗歌阅读(2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以/千里称也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才/美不外见 D.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8.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 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 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9. 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0.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1)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 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 颔联中的“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C.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如听万壑松”这一句是纯客观的描写。
D. “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钟声融合在一起。“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
12. 请你谈一谈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在表达上的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开阔,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共5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小题,共18分)
14.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浸入(jìn) 供应商(gònɡ) 为虎作伥(chānɡ) 长吁短叹(xū)
B. 霎时(shà) 打折腿(shé) 人才济济(jǐ) 转弯抹角(mò)
C. 桂冠(ɡuān) 有棱角(1énɡ) 凝神屏息(pínɡ) 玉砌雕阑(qì)
D. 佛教(fú) 拉纤绳(qiàn) 应运而生(yìnɡ) 载歌载舞(zài)
15.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惆伥 意气 斑斓 保姆
B. 拜谒 偏袒 作楫 解剖
C. 曹杂 祷告 窒息 嬉笑
D. 栅栏 瞌睡 谄媚 租赁
1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这个展览会规模宏大,其展品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美不胜收。
B. 他把相敬如宾当作与朋友交往的一条起码原则,但在生活中他却常常得不到别人的尊敬,他为之很苦恼。
C. 王军和李刚是男篮的主力队员,他们既是同乡又是同学,两小无猜,在场上配合得非常好。
D. 他们两人在拜把兄弟时曾经海誓山盟,永不背叛,可到了商战的关键时刻,竟成了仇敌。
1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近日,就如何帮助微型企业走出困境的问习题,国务院制定了新的文件,这个文件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手册和深刻的说明。
B. 市广播电视局宣布:20XX年最后三个月将在市区全面落实和推动有线电视数字化会议精神,各居民小区电视信号将先后由模拟制转换为数字制。
C. 从自卫队、消防厅进行海水浇注,到50死士冒死进入现场抢修,再到东电宣布几个机组开始通电,人们一度以为看到了遏制核危机的希望,因为通电、注水、冷却是防止反应堆燃料棒熔毁的三个关键步骤。
D. 经济体制改革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触及社会更深层次的矛盾,所以社会的各项机制也要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18.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__________。一连好几天,__________,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__________。
①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②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③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
④我天天都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⑤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⑥美丽如醇酒,越久香越浓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19.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A. “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 “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 “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 “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五、写作(4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缅甸云华师范学院
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答案版)
(本试卷共5页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把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4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是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得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他们虽都肯定了生活是由“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所构成,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也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而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念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称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了愚蠢的家伙。)这两种人虽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但他们成就是不相同的。
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代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我们被提问到生命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摘编自沈从文《时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个人的生命由时间组成,人从生到死,要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
B. 时间将使生活目的、生活态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C. 时间是公平的,限制生命的长度,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D. 时间将证明为人类向上、向前的理想而献身者的伟大价值和伟大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聪明人”与“愚蠢人”看待人生的不同态度作对比,突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B. 文章采用举例的手法,论证了大智若愚的人才能取得巨大成就,死后不受时间的限制。
C. 文章认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表现为对进步正义事业的审视和思考,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D. 文章由浅入深,由一般到典型来阐释时间对人重要意义,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间改变一切,世间万物由生到死,都是由时间决定,没有人能逃过时间。
B. 聪明人理解生活,不满足现状,追求理想,以积极的态度来度过人生。
C. 愚蠢的人习惯生活,安于现状,维护旧有的习惯,并阻止他人改变现状。
D. 能够理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寞的,都不是凡人,而是伟人。
【答案】1. C 2. B 3. 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
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对自己,我不敢使用伟岸、英武这样的高妙的词形容,但还算粗糙的蒙古男人,和东北的车老板子仿佛。这使我对眼圈里转悠的泪水的造访很有些踟躇。
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的时候悄然来临。譬如在收音机里听到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黑人音乐的旋律,令人无不思乡。想到德沃夏克这个捷克农村长大的音乐家,在纽约当音乐学院的院长,但时刻怀念自己的故土。一有机会,他便去斯皮尔威威尔捷克人的聚居地,和同胞们一起唱歌。“355-|3·2-|2·353|2-”我的泪水也顺着这些并不曲折的旋律爬上来。譬如读乌拉圭女诗人胡安娜·伊瓦沃罗的诗集《清凉的水罐》,诗人在做针线活时,窗外缓缓走过的满载闪光的麦秸的大车,她说:“我渴望穿过玻璃去抚摸那金色的痕迹。”她看到屋里的木制家具,想砍伐多少树木才能有这一切呢?露、小鸟和风儿的忧伤。……在光闪闪的砍刀下倒下的森林的凄哀心情。读诗的时候,心情原本平静,但泪水会在此优美的叙述中肃穆的挤上眼帘。读安谧的新作《手拉手》:“透过玫瑰色暮霭的轻纱/我看到河边有个光脚的女孩/捧一尾小鱼/小心翼翼向村口走去。”这时,你想冲出门,到村口把女孩手里的鱼接过来。那么,在地上撒满白露的秋夜,在把身子喝软、内心却异常清醒的酒桌上,在照片上看到趴在土坯桌上写字的农村孩子,蓦然想起小心翼翼的小女孩,捧着小鱼向村口走去,难免心酸。
那么,我想:我并不经常读书更难得读到好书,也不大懂音乐,最主要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为何会常常流泪?一个在北国的风雪中长大的孩子,一个当抄家的踹门而入时紧帖墙壁站着的少年,一个肩扛檩子凳木头垛被压得口喷鲜血的知青;我,不应该流泪,在苦难中也没有流过泪水。生活越来越好了,我怎么会变得“儿女沾巾”呢?如今,我的性格仍然强悍,甚至暴躁。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一点,泪水,是另外一种东西。这些高贵的客人手执素洁的鲜花,早早就等候在这里,等着与韵、诗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见面。我是一个司仪?不,我是一个被这种情景感动了的路人,是感叹者。
如果是这样,我理应早早读一些真诚的好书,听朴素单纯的音乐,让高贵与高贵见面。旋律或词语,以及人心中美好的部分,使我想起海浪。当浪头来时,你盯住远处的一排,它迈着大步走过来,愈来愈近,就在与你想拥的一瞬间,消散了。这是一种令人惋惜的美好,似乎我们无法盯住哪一排浪。但可以欣慰的是,远处又有浪涌来,就像使人肠热的旋律、诗和眼里的泪潮。
4. 题目中提到的两个“高贵”分别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高贵”的?
答:①两种“高贵”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说它们“高贵”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5. 第四自然段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开头一句领起全篇,表明作者自己是一个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人。
B. 第五自然段说“我”不是一个“司仪”,而是一个“路人”,说明距离产生美。
C. 第七自然段中“海浪”的比喻意在说明作者非常希望高贵与高贵经常相遇。
D. 文章最后一句,既收束全篇,又呼应开头,表达了自己的欣慰之情。
E. 作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真切地向读者展示了自己“高贵”的情感世界。
【答案】4. (1). ①两种“高贵”分别指真诚的好书、朴素单纯的音乐和泪水。或:使人肠热的旋律诗和眼里的泪潮。或:韵、诗、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和泪水。 (2). ②:都体现了纯真美好的感情。
5. 作用是表明“我的泪水”并不是因为“我”脆弱,反衬美好事物的感人力,突出人心需要美好情感的滋养。 6. BD
三、古文诗歌阅读(2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以/千里称也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才/美不外见 D.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8.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 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 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9. 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0.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答案】7. C 8. B
9. (1)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
(2)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像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10. 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客观因素: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1)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 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 颔联中的“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C.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如听万壑松”这一句是纯客观的描写。
D. “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钟声融合在一起。“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
12. 请你谈一谈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在表达上的妙处。
【答案】11. C 12.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感觉时间过得真快。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开阔,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譬如朝露 (2). 去日苦多 (3).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4). 使我不得开心颜 (5). 万里悲秋常作客 (6). 百年多病独登台
第Ⅱ卷表达题(共5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小题,共18分)
14.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浸入(jìn) 供应商(gònɡ) 为虎作伥(chānɡ) 长吁短叹(xū)
B. 霎时(shà) 打折腿(shé) 人才济济(jǐ) 转弯抹角(mò)
C. 桂冠(ɡuān) 有棱角(1énɡ) 凝神屏息(pínɡ) 玉砌雕阑(qì)
D. 佛教(fú) 拉纤绳(qiàn) 应运而生(yìnɡ) 载歌载舞(zài)
【答案】B
15.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惆伥 意气 斑斓 保姆
B. 拜谒 偏袒 作楫 解剖
C. 曹杂 祷告 窒息 嬉笑
D. 栅栏 瞌睡 谄媚 租赁
【答案】D
1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这个展览会规模宏大,其展品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美不胜收。
B. 他把相敬如宾当作与朋友交往的一条起码原则,但在生活中他却常常得不到别人的尊敬,他为之很苦恼。
C. 王军和李刚是男篮的主力队员,他们既是同乡又是同学,两小无猜,在场上配合得非常好。
D. 他们两人在拜把兄弟时曾经海誓山盟,永不背叛,可到了商战的关键时刻,竟成了仇敌。
【答案】A
1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近日,就如何帮助微型企业走出困境的问习题,国务院制定了新的文件,这个文件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手册和深刻的说明。
B. 市广播电视局宣布:20XX年最后三个月将在市区全面落实和推动有线电视数字化会议精神,各居民小区电视信号将先后由模拟制转换为数字制。
C. 从自卫队、消防厅进行海水浇注,到50死士冒死进入现场抢修,再到东电宣布几个机组开始通电,人们一度以为看到了遏制核危机的希望,因为通电、注水、冷却是防止反应堆燃料棒熔毁的三个关键步骤。
D. 经济体制改革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触及社会更深层次的矛盾,所以社会的各项机制也要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D
18.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__________。一连好几天,__________,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__________。
①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②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③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
④我天天都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⑤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⑥美丽如醇酒,越久香越浓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C
19.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A. “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 “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 “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 “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答案】A
五、写作(4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答案】例文:
忧与爱
伟大的爱似乎都与悲剧有关,在生活的巨大悲痛面前,人类的情感战胜了摧毁 的力量,满腔的悲愤化为安恬之时,爱才显得那样隽永清新。
而当下的爱似乎与忧无关,人们将爱 等同于欲望:金钱包裹下的爱,简单粗暴而缺乏美感,爱与其他利益混杂之时,失去其纯度,血管里满是金钱,忧伤也就变得廉价。
人类物质文明发展之时,似越来越不懂得珍惜,因此挥霍情感,用情浅自然不会,身处其中,也不易触发心中的忧思,忧与爱这一对饱受磨难的恋人,在生活中隐遁,逃开了人的内心,逃开了这个时代的文字,人类的言语变得轻佻,心灵也就愈发坚硬。
实际上忧与爱是一个深井,向它投入了多少诚挚的泪水,人类的情感就会怎样丰盈,忧让爱得以升华,爱让忧富于灵气,充满温情,向前世看,在忧与爱中人类开始了文明,在《诗经》的河流中,一代代人吸取了文明的给养;向外看,莎士比亚的妙笔,不仅来自技巧,也来自其内心与主人公的共鸣,对新人的关爱,在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中,爱含蓄地出现,并蓬勃地生长。
因此,现代人要寻找忧思,一定需要寻求意境,忧与爱藏在悲剧里,在日常生活的普遍情感里,人们发现不了它们,它们并不藏在游戏和利益里啊!
也许阅读是一条必由之路:它让人暂时逃开生活的漩涡,让人在琐碎而具体的生活中能有一个冥想、清点自己的忧伤的空间,由于生活过于庞大,时代的脚步过分迅疾,小情感都会被不经意地丢弃,好让我们能追上时间,而阅读中,时光徐缓而充实,在与生活有一定距离的悲剧里,我们得以接触不曾体验过的忧与爱,更接近人类崇高的情感,回忆自己不曾经历的时光,忏悔自己不曾犯下的过错,然后,我们才能认真地爱恋自己的命运,在忧伤中品味到生命的美感,在爱里感受到生命的重量,为青年人,我们应在这样的体验中认识到,爱并非总是充满欢笑的,我们应了解爱之中所有的困难,这样才能更平和地忧伤,更正确地给予情感,我们应避开没有情感的爱。
忧与爱在时代的威严下战战兢兢,却总在历史的文字中熠熠生辉。用人类的智慧拯救一代人的情感,世界必能充满美感.忧与爱的力量充满人心,人的表达才有价值,人才能更加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