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①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②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3)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中
国
巨
变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43
1978-2021
沧海桑田
载
部编八(下)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头遍哨子不买账,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到了田头忘带锄,
再去回家逛一逛。
(人民公社时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人民公社,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含义: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产品分配: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创新之处: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将农民的责任、权利、利益结合在一起。
尝试: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小岗村18位农民在“大包干”的契约上摁下指印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1978年11月24日晚,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年,小岗生产队粮食总产量达到18.3万斤,比1978年增长6倍,油产量超过了合作化以来20年的总和;从1957年起,这个连续20多年吃国家救济的“三靠村”,第一次向国家交售6.5万斤粮食,第一次归还了国家贷款800元。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搞“大包干”的农民合影
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民公社
解放农村生产力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经济发展
乡镇企业发展
为农村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影响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改革(1950~1952年):地主私有?农民私有
建国后我国农村政策调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公有?生产积极性下降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私有?公有
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二.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写了一封“松绑”公开信:“ ......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
计划经济体制
企业缺乏自主权
二.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10月21日刊登在《人民日报》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二.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
国家
企业
工人
管得太多,太死;经济形式单一
没有生产自主权缺乏活力
吃大锅饭,没有劳动积极性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政企分开
扩大自主权,经营责任制
按劳分配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外资企业
合资企业
私营经济
个体经济
集体经济
主要内容:
二.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中科院计算所的干部柳传志带领10个科研人员开始在这间门卫室创业
为了让员工重视产品质量,张瑞敏就带领员工砸掉了自己厂里生产的76台不合格冰箱。张瑞敏抡起大锤这一砸,也让海尔的质量开始出现大的飞跃。
1984年前后,万科、联想、海尔、上海大众、健力宝……这些在中国风云驰骋的企业相继诞生!有人甚至将1984年称为中国的“公司元年”,“下海”这个词也迅速在中国大地上滚烫地流行。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包产到户姓“社”姓“资”?
——这是单干,是倒退,姓“资”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生气勃勃,姓“社”姓“资”?
——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之源,姓“资”
城市企业改革搞厂长负责制,姓“社”姓“资”?
——这是削弱党的领导,姓“资”
市场经济姓“社”姓“资”?
——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姓“资”
注:
资:资本主义
社: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改革何去何从?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解放思想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深化: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意义: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能力提升
纵观整个改革过程,经济体制改革呈现了哪些特点?可以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改革
特点
改革
启示
①从思想解放到改革推进
②从农村开始到城市深化
③从群众自发到中央推动
④从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广
①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要坚持改革!
②改革充满艰辛、需要勇气、毅力、智慧和创新!
③人民是历史的推动力量
课堂小结
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政企分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标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
巩固提升
1.1979年1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友人时说:“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主张( )
A.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表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C.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
D.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2.四川农民张永贵在日记中写道:7月9日,菜子大队第二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大会,讨论本队土地经营实行哪一种方式。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包产到户……。该日记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A
D
巩固提升
3.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的严金昌曾说:“过去在生产队,上工一条龙,干活大呼隆,干多干少一个样,都是10分工,……出勤不出力,光工分多有什么用呢?”他的诉说,表达了( )
A.土地改革后的喜悦 B.对农业合作化的思考
C.对农村改革的肯定 D.国企改革前夕的期盼
4.“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B.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
C.运用市场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
D.发挥计划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
D
巩固提升
5.1979年底,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还只是在个别地方尝试,比重仅占全国总农户的9%。到1984年底,比重已増至95%以上。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发展是由于它( )
A.是农民自己的发明创造 B.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C.使农业收入得到平均分配 D.适应了农民的生产需求
6.绍兴发展得益于国家政策。右图中农业、工业生产总值增长最快时期的出现,与下列政策直接相关的是( )
①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允许创办乡镇企业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D
B
课后作业
1、完成第8课的习题;
2、背诵学辅第8课知识导航;
3、完成第9课知识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