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5 22:2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科
历史
学段: 初中
年级
初二
教材
书名: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知道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认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作用。用表格归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按照时间梳理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等史实,了解大会的主要内容和地位。感悟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奋斗、追求强国富民的政党。
教学重点: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难点: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导入
教师讲述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新中国成立后革命与建设之间的关系,明确本节课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的所有做法,都在回答的两个核心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开门见山,引导学生确定本节课的核心问题。
二、新授
1.邓小平理论: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梳理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党的工作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阐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才是硬道理等;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1997年,中共十五大最终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过程中用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在最后用表格进行小结。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遵循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重点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科学内涵,理解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
3.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当下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理解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被中共十八大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新一任的中共中央总书记。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十九大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主要依据,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扶贫工作是我们党对人民问题作出的努力。抗震救灾、疫情防控等都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直接体现。通过部分实例进行总结升华,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帮助学生从先后顺序,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过程,理解邓小平理论实践、提高、再实践、再提高的形成过程。
帮助学生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成果。
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成果。
帮助学生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成果。
三、小结
通过时间轴的形式,主要明确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时间点及对应会议名称。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发展、丰富、深化的一系列过程。
帮助学生按照时间线梳理主要历史事件,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