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5 18:2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
学科
历史
学段: 初中
年级
七年级
教材
书名: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了解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作家;知道史学家司马光和史学名著《资治通鉴》
过程与方法:借助《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等图文材料,了解宋朝大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品读宋词和元曲的代表作,体会其风格特色。通过史料研习,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生活和文化繁荣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传统节日、品读宋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元曲
教学难点: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与宋词、元曲兴盛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1 各位同学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继续进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学习,今天我们要一起了解的是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直接引入,点明学习主题
一、繁华的都市
2 说到繁华的都市,通过之前课程的学习,同学们了解到宋元时期有哪些大都市么?
我想同学们一定想到了这三个朝代的都城,是的,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和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我们先随着一幅传世名画来一起走进北宋的都城开封来探究一下当时的都市生活。
3 这幅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的画家张择端所绘制,它以汴河为中心,对北宋晚期东京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做了详尽而生动的描绘。画家以高度的现实主义手法和杰出的艺术才能,广阔而细致地展示了当时东京城内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和动态,生动的反映了当时东京城内商品经济兴旺,水陆运输繁忙等热闹景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入这幅画卷。
4 民以食为天,我们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清明上河图》中有很多展示宋代餐饮状况的场景。我们先来看两处局部图。据《东京梦华录》描述,北宋开封酒店林立,其中七十二家属于“正店”,别的称作“脚店”。《清明上河图》上画有两处酒家,一家“孙家正店”,一家“十千脚店”。这两处酒家有什么差别呢?其实,差别就在于他们有没有酿酒的权力,正店可以自己酿酒,而脚店呢,要从那些可以酿酒的正店买酒。
5 我们再来看两处局部图。北宋时,开封沿街叫卖的食摊小贩也不少,这是护城河桥头一家饼铺,店主正在烙饼,饼子摊了一桌,有路人似乎为香气吸引,准备打包带走。
小拱桥旁的小吃铺,几个平民坐在棚下吃着东西,据考证,这里的价钱比店里要便宜一些,一张面饼外加一个酸菜馅包子也就几文钱,这是东京底层百姓们最为享受的面食了。
6 购物也是都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接下来就看看宋人上街买卖些什么呢?
这里是“赵太丞家”,左招牌:“太医出丸医肠胃药”;右招牌:“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这个店主最有可能是发挥余热的退休御医,他开设的药铺。
这家店铺旁竖匾“王家罗锦疋帛铺”。长长的柜台对面一排长凳,几位顾客正在挑选锦罗绸缎,从这家店的规模来看,能来此店的多为达官贵人。
此店叫“刘家上色沉檀拣香”,居闹市之中,宋代流行配香,卖香要得到官府特许。除了像电视剧里那样佩香包,也可在香料块上打孔直接佩戴。这家香铺经营沉香、檀香、乳香......据文献记载,宋代士人推崇沉香,被当做众香之首,市场价一片万钱。
很明显,这些店家服务的对象一定是达官富商,那这一时期的平民百姓逛街会买些什么呢?
7 我们来看,桥上这家是售卖铁器的小摊,售卖的是些小型的现成工具,宋代铁器一般用于农耕和军事。
铁摊旁遮阳伞下的这家是个鞋铺,一般的鞋有草鞋、布鞋等,按料取名,伞的旁边依稀可以看到有客人坐着试鞋。
这个图片中坐着卖膏药的老者,他盘腿而坐,膏药在身边铺了一圈,许是这位老者把自己的药膏夸为神药,周围站了一圈人。
8 逛累了的人们还可以停下来喝杯饮料,不同的需求在不同的商铺都能得到满足。
这是一家茶坊,宋人士大夫爱饮茶,茶坊也是四处可见。清雅的茶坊是士大夫“期朋约友会聚之处”;高端的茶坊可供“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聚会”。
一把遮阳大伞,上面吊着“香饮子”的招牌,摊贩正忙着向顾客推荐自家酿的饮子品种。"饮子"是当时风靡北宋的“饮料”。《东京梦华录》中曾这样描述,六月时节,汴梁的“巷陌路口、桥门市进”都有人叫卖“冰雪凉水、荔枝膏”。可见当时饮料种类的丰富。
9 除了以上的都市生活场景,我们还从《清明上河图》中发现了这些休闲的景象。一家饭店前站着一位大胡子艺人在说书,一群街头百姓听得入神把他团团围住,宋朝说书体裁颇多,是当时流行的娱乐方式。
下面这个局部画面中一个手持刮刀的老人在为客人刮面清脸,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的休闲方式真是应有尽有啊。
从以上这些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北宋开封城社会生活的丰富,而且它的丰富不仅体现在形式多样上,更体现在这些娱乐活动的受众不仅是达官贵人,普通的百姓也有自己的娱乐生活。
10 整个开封最繁华的地方是哪里呢?我们来看看地图标注出来的一个地方——相国寺,从照片上看,这是一个佛教寺庙,大家想到的是什么呢?我想大家想到的不外乎是寺院幽静、香烟缭绕、香火旺盛、林木葱郁……但是北宋的大相国寺给我们带来的却是这样一个场景:
大门附近卖飞禽走兽,二、三门卖日用杂货,靠近佛殿的地方经营笔墨,两廊卖织绣、珠宝等,殿后交易古玩、字画和书籍。在这里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各种表演。
在相国寺里,既可以购物,还可以享受到休闲娱乐生活。
11在当时的开封,还有许多和相国寺一样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他们被称为瓦子。
《东京梦华录》中对瓦子有这样的描述:瓦中又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从以上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瓦子是一个综合性的娱乐场所,不出瓦子,就能解决逛街、休闲、饮食的需求。
12 在瓦子功能强大的娱乐链条上,勾栏内的演艺活动吸引力最强,对瓦子的收入贡献巨大。勾栏是什么呢?这是一个专门看表演的场所,在里面你能看到说书、唱曲、演杂剧、耍杂技、蹴鞠等表演。
光说书一项就又有说经、讲史、小说等。说经是演说宗教方面的故事;讲史是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的长篇故事;小说即说古代的故事,但更多的取材于现实生活,一般讲说短小的故事。
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是一种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的艺术。它形成于宋代,在元代广为流传。
宋朝的杂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杂技在当时称为“踢弄”当时踢的有瓶、缸、钟等,弄的有碗、花钱等,除此之外,还有走索、踏跷等,这些技艺与前代相比更加惊险奇特。广义的杂技还包括了魔术、口技和马戏。
而蹴鞠是中国古代流行的体育活动之一,是今天足球运动的发源。
13 开封的热闹还体现在多彩的节日活动中。我们来看一首王安石的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从诗中反映出的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桃符等活动,可以推断出“元日”就是今天的春节。
14 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你能把以下的节日与习俗相匹配么?是的,挂彩灯、划旱船是在元宵节;扫墓、春游是在清明节;吃粽子、赛龙舟是在端午节;登高、赏月是在中秋节。
15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开封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其实,南宋的临安和元朝的大都的都市生活也毫不逊色。如,南宋临安的瓦子数量和种类都比北宋的开封还要多

16元大都因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其都市娱乐生活更显丰富,从这组出土的杂剧陶俑中我们就可以窥见到当时城市中瓦子勾栏中戏剧演出的兴盛。
17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为什么如此的丰富多彩?我们来通过两组材料进行一下探究。
第一组材料:
北宋 《东京梦华录》: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严,每一交易,动辄千万,骇人闻见。
南宋《梦梁录》: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
元代《析津志》记载元大都商业行市达30余种。
通过阅读第一组材料,同学们发现开封、临安和大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了么?
就是他们的商业非常的繁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是以商业发展为经济基础的。
18我们再来阅读第二组材料:
随着束缚城市发展的空间和时间限制被打破……城市人口开始猛增,市民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至宋神宗元丰年间,城镇户口约占全国总户数的12%以上。
同学们发现这一时期城市有什么变化么?对了,就是城市的人口在急剧的增长。北宋词人柳永就曾在《望海潮》中描写过杭州的人口众多,“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些人不只是达官显贵,更多的是平民百姓。正是这一时期市民阶层的壮大为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奠定了社会基础。

了解当时的大都市
从文字中总体感受开封的繁
从图像中直观感受开封的繁华
了解开封饮食行业的繁荣,学会从图片中获取关键信息的方法。
了解开封商业的繁荣,学会从图片中获取关键信息的方法。
了解开封饮料种类的多样,学会从图片中获取关键信息的方法。
了解开封休闲生活的多彩,学会从图片中获取关键信息的方法。
知道瓦子的概念,学会从文字信息中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
知道勾栏的概念,了解当时娱乐生活的丰富多彩。
了解宋元时期春节的习俗,学会从文学诗歌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了解这一时期的节日习俗,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豪感
了解宋元时期节日活动的丰富多彩,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感受南宋开封、元大都的都市繁华
分析都市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学会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
过渡
19市民阶层的崛起除了丰富了当时的都市生活,还对 这一时期的文化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宋元时期的文化。
20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
通过之前的历史学习,我们知道,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下面,请说一说各时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
唐代的是唐诗,我们在上个单元已经了解过了,那宋代呢?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有所了解,就是宋词。
21 词,就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最初的词都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所以又被称之为音乐文学。像我们熟悉的几首宋词,前面的水调歌头、破阵子、浣溪沙并不是这首词的题目,而是代表着这首词是配着哪首曲子来进行歌唱的。
词,这一文学题材在唐朝就已出现,比如我们熟知的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就曾写过《竹枝词》,因为曲子大都来自民间,所以配合其演唱歌词的就具备了俚俗浅易的文学特征。到了宋代,由于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为可以歌唱的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词在宋代文坛上遂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
22宋词主要有两个派别,李清照就是其中一派的代表人物,我们一起来读读她的词: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从这两句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的词大多是描写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我们把写作具有这一特点就称为婉约派词人。但是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同是一种风格,但是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第一句词是源于李清照前期的作品,让我们感觉到了欢乐明快轻松,第二句词是摘自于李清照后期的作品,我们读出了浓重伤感的情调。
23 苏轼和辛弃疾是另一个派别的代表人物,我们也来读读他们的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从这两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与李清照的词截然不同的风格,从这两首词中我可以读出他们的境界宏大,气势恢弘。我们把具有这一特点的就归为另一个派别——豪放派。如果说婉约派词人是沿着自晚唐以来的一个传统而写作的,那么豪放派就是北宋词人的创新行为了。豪放派的形成我们不能不提到苏轼,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
同是豪放派,我们也可以从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中读出不同的情感表达。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这是苏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而辛词的豪放风格,常常饱含着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个性,他所创造出来的比苏词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构成了辛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24 那为什么同是李清照的作品前后期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情感基调,同是豪放派的苏轼和辛弃疾,我们也会体味出他们所表达的感情有很大的不同呢?
这就要回到他们每个人生活的时代来看。苏轼生活在北宋,我们前面已经学过,当时的社会是相对稳定的,而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从小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前期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但是人到中年,她先后经历了国破、家亡。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在品读每一份文学作品时,都不应该脱离作者所处的时代,只有你深刻的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你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作者想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25 学习完了宋朝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我们再来学习元朝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元曲。
26 元曲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杂剧,一种是散曲。
杂剧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它是把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念白相结合,演出一个完整故事的戏剧艺术。杂剧的名称在晚唐时已经出现,到了宋代,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盛,市民阶层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杂剧得到了大发展。到了元朝,汉族知识分子仕途无望大批转向文学艺术从而专业剧作家大量涌现,使杂剧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散曲由诗词演变而来,可以配乐演唱的歌曲。传统的抒情文学诗、词的语言以典雅为尚,讲究庄雅工整,一般来讲,是排斥通俗的。散曲的语言虽也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
在当时出现了一批非常出名的作家,其中以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他们四位最为著名,并称元曲四大家。而关汉卿又位列元曲四大家之首,影响最大。
27 曾有人这样评价关汉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这其中尤以《窦娥冤》流传最广。

《窦娥冤》描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窦娥一生的遭遇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尤其是妇女的不幸。这部作品是中国古代悲剧成熟的标志和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作品。
28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看到,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文学的表达形式也由读、到唱、到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趋势就是越来越通俗,越来越贴近百姓。
那文学体裁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趋势呢?我们之前提到过,宋元时期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随之而壮大的市民阶层兴起,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异彩纷呈。宋词、元曲的兴盛正是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29 通过以上宋元文学成就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宋元文人的文学修养和文学风格。其实,在文学创作之外,宋元文人还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比如北宋时期著名的文人范仲淹就曾写出文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的忧国忧民之心不仅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更体现在他们的实践中,范仲淹、王安石这些文人用变法改革想去实现他们的强国梦,另一位文人司马光更是“叙国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休戚”,希望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使当朝执政者能够借鉴,以此来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30他的著述便是著名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涵盖从战国到五代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这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意思就是以历史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司马光把历史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除政治史之外,《资治通鉴》在文化、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均有记载。
后世对这部史书的评价非常之高,说这部史书“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大,体大思精,史料充实,考证稽详,叙事详明,繁简得宜”。这部书与之前我们学习过的另一部史学巨著《史记》并称为史学双璧,两部史书的作者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31这两部史书《资治通鉴》和《史记》作为优秀的史学著作也有共性之处,作者修史态度都极为严谨,文笔生动,语言简练,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是他们的体例是不同的。《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中心,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而《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就是按照时间先后,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
二、繁荣的文化
了解宋词的特点。
了解宋词的派别和代表人物,品读文学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理解历史背景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响
了解元曲的特点
了解关汉卿和他的代表作《窦娥冤》
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理解社会生活对于文学艺术领域的影响,突破难点。
知道司马光和史学著作《资治通鉴》
了解《资治通鉴》的体例,学会通过对比的方式形成历史概念的方法。
小结
32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对今天的学习进行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与繁荣的文化。
通过走进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还有元朝的大都,了解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以及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在文化方面,我们对宋元时期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宋词和元曲进行了初步的了解。从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三位词人的作品中,我们知道了宋词分为了婉约派和豪放派;我们还知道了最著名的元杂剧作家关汉卿和他的代表作《窦娥冤》;在史学方面,我们今天又了解了一部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33 推荐书目
同学们,如果你想再多了解一些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老师给大家推荐三部著作。
《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析津志辑佚》
这三部书分别描绘了北宋、南宋和元代的社会生活。
34 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做个练习。
下列有关宋代“瓦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瓦子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B、其盛行主要是因为达官贵人的需要
C、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
D、瓦子是宋代城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的反映
本题的答案为B,瓦子的盛行是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而出现的,所以这里说因为达官贵人的需要是不对的。
35 词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北宋有一位文学家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他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其词风豪迈而飘逸。他是( )
A、辛弃疾 B、关汉卿 C、苏轼 D、李清照
本题的答案为C,关汉卿是以杂剧作家的身份而著名,不符合题意,从题干中豪放可以确定他是豪放派诗人,所以排除了为婉约派词人的李清照。豪放派词人中对词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的是苏轼,得出答案C。
36 再见!
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总结本课内容,回顾重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