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流域内协调发展 课件(40张PPT)+教学设计+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4.1 流域内协调发展 课件(40张PPT)+教学设计+练习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3-25 15:08:38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
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1.举例说明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的必要性。(综合思维)
2.结合材料分析,理解黄河调沙减淤的背景及措施。(区域认知)
3.实例分析,掌握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的意义及影响。(人地协调观)
核心素养目标:
河长制由来
地处太湖流域的浙江湖州长兴县,境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有547条河流、35座水库、386座山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禀赋,造就了长兴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文化特质。但在20世纪末,这个山水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承受之重”,污水横流、黑河遍布成为长兴人的“心病”。?
2003年,浙江长兴县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在卫生责任片区、道路、街道推出了片长、路长、里弄长,责任包干制的管理让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同年10月,县委办下发文件,在全国率先对城区河流试行河长制,由时任水利局、环卫处负责人担任河长,对水系开展清淤、保洁等整治行动。?
??2007年夏季,由于太湖水质恶化,加上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太湖大面积蓝藻爆发,引发了江苏省无锡市的水危机。痛定思痛,当地政府认识到,水质恶化导致的蓝藻爆发,问题表现在“水里”,根子是在岸上。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在水上下功夫,更要在岸上下功夫;不仅要本地区治污,更要统筹河流上下游、左右岸联防联治;不仅要靠水利、环保、城建等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更需要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2007年8月,无锡市在中国率先实行河长制,由各级党政负责人分别担任64条河道的河长,加强污染物源头治理,负责督办河道水质改善工作。河长制实施后效果明显,无锡境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2007年的7.1%提高到2015年的44.4%,太湖水质也显著改善。
太湖蓝藻爆发
太湖水质改善
“河长制”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战略,也是加强中国河湖管理保护、保障中国国家水安全的重要举措。
“河长制”,一是落实发展绿色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是解决中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
想一想
推行河长制有什么意义?
一、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1.水系的构成
河流的干流
河流各级支流
与河流连通的湖泊、沼泽
2.流域
由分水岭(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所包围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称为流域。
长江流域
3.流域特点
从源头到河口
从上游到下游
从左岸到右岸
从支流到干流
通过水流相互连接和影响
形成完整、独立的自然区域。
4.
流域内的水资源功能
①农业灌溉
②淡水养殖
③提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⑦发展航运
④水能发电
⑤生态保护
⑥旅游
5.协作开发的必要性
①不同利益主体
水资源开发
利用需求不同
利益冲突
地区之间
上下游之间
工农业之间
城乡之间
②流域的整体性强,关联度高
以流域为单位
统筹管理
6.协作开发措施
流域可能跨越不同的行政区,由不同主体分别行使管理权,因此,需要综合运用工程技术措施和行政、法律、市场等手段,对流域进行统筹管理,分担义务、分享权利、协调行为,为流域内各区域提供公平的共同发展的机会。
上游
制定相关法律,实施水源地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措施。
下游
对下游区域征收费用作为对上游生态保护的经济补偿。
全流域
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全流域进行水量的分配和调度、水利工程建设的布局规划、排污。治污管控,如河长制
河长制就是其中一种流域管理机制,可以有效解决上游和下游、岸上和岸下的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等问题。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经9个省级行政区。黄河含沙量大,径流量少,存在着上下游之间调沙减淤、水量调控等问题,需要加强流域内的协调发展。
思考
1.为什么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小?
2.为什么黄河没有成为重要的航运通道?
由于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大,黄河流经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流速减缓,大量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使两岸支流不能汇入,故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
黄河径流量相对较小且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常会出现断流,冬季封冻,泥沙含量高,水位较浅,不利于航运发展。
二、黄河的调沙减淤
黄河的基本概况
河口
桃花峪
1.
实施背景
(1)河流水文特征
含沙量大是黄河最突出的水文特征。
(2)存在问题
黄河下游的“地上河”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华北平原泥沙淤积,河床抬高。
2.
黄河沙患的解决
黄河沙患的解决,需要流域内综合协调:侵蚀区需要减少入河泥沙量;堆积区需要减少河道淤积。
侵蚀区减少入河泥沙量
堆积区减少河道淤积
3.中游黄土高原侵蚀区的治理
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水土保持。
耕作措施包括沿等高线耕作、留荏少耕、免耕等。
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梯田和水平沟、打坝淤地、挖鱼鳞坑等。
通过综合治理,有效地减少了从黄土高原进入黄河的泥沙量。
想一想
分析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不同阶段实测年输沙量的变化及原因。
变化:头道拐年输沙量先减少后有所增加。
龙门、小浪底、利津水文站年输沙量大幅减少。
原因:
中上游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效果,使中下游的输沙量减少。
案例:南小河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
南小河沟是泾河支流蒲河左岸的一条支沟,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西南,是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小流城。治理前,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每平方千米每年平均泥沙流失量达4
300吨,最高可达1万吨。20世纪50年代,这里开始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根据土壤侵蚀的规律,实行了“保源、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
保源。平整土地,增加水流入渗,削减地表径流;营造护田林网,造林以用材林和果林为主,形成林粮间作、累粮间作的生态农业体系,采用喷灌、滴罐等先进的灌溉技术,节约和充分利用水资源。
滴灌
护坡。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封坡育林育草,达到拦截涵蓄坡面径流的作用。
固沟。在主要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在各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既固定了沟床,又拦截了坡面和上游的大量泥沙,稳定了坡脚。
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在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南小河沟现在已经是垛面条田连片,沟坡林草茂密,沟底坝库相连,一般暴雨时水不下琢,泥不出沟,农、林、牧业得到全面发展。如今,这里的林草覆盖率已达84%,被誉为“黄河中游的一块翡翠”。
秋染南小河沟
世外桃源好去处西峰南小河沟
4.对下游地区的河道淤积的治理
利用水库对黄河调水调沙是一种有效的工程措施
——上下游水库联动调度
——小浪底形成“人造洪峰”
——提高下游行洪输沙
——冲刷下游河床
——淤泥入海
思考:黄河下游的冲淤平衡,对于黄河入海口地区会产生什么影响?
黄河下游的冲淤平衡,会使入海口地区获得稳定的泥沙来源,三角洲面积逐步扩大,河道稳定,不会出现频繁改道现象,入海口地区的生态保护良性发展。
活动:分析莱茵河流域水污染防控的措施
莱茵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莱茵河不仅是沿岸上千万人的饮用水源和工农业用水的重要来源,还承担重要的航运任务,也接纳沿岸排放的生活和工农业污水,历史上曾一度变成“欧洲下水道”。但是流域内各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协调治理,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莱茵河的污染防治。
想一想
1.莱茵河流域内哪个国家最急于改善水质、治理污染?为什么?
荷兰最急于改善水质、治理污染,因为荷兰位于莱茵河的下游,受莱茵河污染的危害最严重。
2.莱茵河氯化物污染调查的结果显示,法国、德国是污染排放的主要国家。根据“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收费”的基本原则,荷兰、德国、法国分别应承担什么责任?
法国、德国应主要承担污染的治理责任,而荷兰是受益国家,因此荷兰应承担污染治理的资金提供责任。
3.指出莱茵河水污染防控中应用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
行政手段:流域内国家共同成立了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签署了相关的公约。
经济手段:各国投资修建污水处理厂。
技术手段:发展污染治理技术,开发“莱茵河预警模型”进行实时监测等。
三、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
1.调配背景
黄河流域面积约是长江流域面积的40%,但年径流量约是长江的1/15。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0%,但人口生产总值粮食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10%左右。
(1)黄河径流量少——黄河又一突出的水文特征
(2)黄河流域人口、城乡较为密集,耕地数量多,人、水矛盾突出。
2.出现的问题以及影响
(1)问题
随着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加迅速,黄河流域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上下游缺少调控用水的措施,致使黄河下游自1972年出现断流现象。
想一想
为什么黄河下游断流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自然原因:
黄河流域大部分流经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水量小;下游形成“地上河”,无支流汇入;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
流经区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
(2)影响
黄河断流后的影响---对主河道的影响
①河道萎缩,降低了行洪能力,增加了汛期决口的风险
②干涸河道演变为沙带,增加了土地沙化的可能性。
黄河断流后的影响---河流沿岸的影响
③水环境容量越来越小,加剧了黄河水污染
①影响工业供水与城乡居民生活供水
②影响农田的灌溉用水,农田受旱面积增大
④大量开采地下水
③渤海水域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
黄河断流后的影响---对河口三角洲及海域的影响
①海岸侵蚀后退,海水倒灌;
②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3.采取措施
(1)1999年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被授权实施黄河水量的统一调度和分配。
(2)200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制定了《黄河取水许可管理实施细则》,依据河流径流量和用水需求的变化,对全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宏观控制和年度调整。
(3)黄河流域节水水平大大提高。水资源统一调配体制的逐步建立和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基本保证了在严重枯水年份黄河下游不断流。
(4)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调“音”定“调”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对比分析黄河不同河段水资源的利用
想一想
1.图4.13
所示两河段的用水结构与全流域的相比,各有什么特点?
2.从提高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提出改善水资源利用的建议。
a农业灌溉用水占比最大,高达82%,工业、生态等用水比重少。
b工农业用水占比大,80%,农业灌溉用水占比依然最大。
建议:
农业方面:
喷灌、滴灌;推广耐早型农作物
工业方面:
提升工艺流程;污水处理后再排放等。
生活方面:
提高水价;洗菜水进行浇花、冲厕所等全流域协调用水,分配用水份额等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荆江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泥沙沉积形成了南五洲
B.溯源侵蚀使得河道弯曲
C.荆江分洪区汛期大量蓄水
D.人民大垸不受洪水威胁
(2)“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  )
A.湖泊的调节功能较弱
B.地下水位过高,补给河流
C.泥沙淤积使得河床增高
D.流速过快,河岸侵蚀严重
(3)下列关于分、蓄洪区土地利用的叙述,最符合可持
续发展要求的是(  )
A.为应对特大洪水而禁止开发
B.发展湿地生态经济及旅游
C.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
D.开挖成湖,增强调节功能
A
C
B


祝同学们学业有成!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
教学设计
课题
流域内协调发展
单元
第四章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学习目标
1.课程标准:
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2.核心素养目标:(1)举例说明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的必要性。(综合思维)(2)结合材料分析,理解黄河调沙减淤的背景及措施。(区域认知)(3)实例分析,掌握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的意义及影响。(人地协调观)
重点
黄河调沙减淤的背景及措施和意义
难点
黄河调沙减淤的措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河长制由来图、太湖蓝藻爆发、太湖水质改善图地处太湖流域的浙江湖州长兴县,境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有547条河流、35座水库、386座山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禀赋,造就了长兴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文化特质。但在20世纪末,这个山水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承受之重”,污水横流、黑河遍布成为长兴人的“心病”。?
2003年,浙江长兴县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在卫生责任片区、道路、街道推出了片长、路长、里弄长,责任包干制的管理让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同年10月,县委办下发文件,在全国率先对城区河流试行河长制,由时任水利局、环卫处负责人担任河长,对水系开展清淤、保洁等整治行动。?2007年夏季,由于太湖水质恶化,加上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太湖大面积蓝藻爆发,引发了江苏省无锡市的水危机。痛定思痛,当地政府认识到,水质恶化导致的蓝藻爆发,问题表现在“水里”,根子是在岸上。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在水上下功夫,更要在岸上下功夫;不仅要本地区治污,更要统筹河流上下游、左右岸联防联治;不仅要靠水利、环保、城建等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更需要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2007年8月,无锡市在中国率先实行河长制,由各级党政负责人分别担任64条河道的河长,加强污染物源头治理,负责督办河道水质改善工作。河长制实施后效果明显,无锡境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2007年的7.1%提高到2015年的44.4%,太湖水质也显著改善。(图片导入)河长制相关宣传图想一想
推行河长制有什么意义?“河长制”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战略,也是加强中国河湖管理保护、保障中国国家水安全的重要举措。“河长制”,一是落实发展绿色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二是解决中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
让学生看图和材料思考河流的治理
导出流域内协调发展
讲授新课
(承接)同学们,河流的治理为我们美丽的生活环境提供了保障,今天我们来学习流域内协调发展。一、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1.水系的构成河流的干流、河流各级支流、与河流连通的湖泊、沼泽。(图片导入)水系和流域图、中国水系图2.流域由分水岭(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所包围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称为流域。(图片导入)长江流域图、流域图和分水岭图流域特点从源头到河口、从上游到下游、从左岸到右岸、从支流到干流通过水流相互连接和影响,形成完整、独立的自然区域。(图片导入)碧流河流域河流分布图和景观图4.
流域内的水资源功能①农业灌溉②淡水养殖③提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④水能发电⑤生态保护⑥旅游⑦发展航运5.协作开发的必要性①不同利益主体水资源开发利用需求不同,利益冲突,地区之间、上下游之间、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图片导入)水资源利用中的利益冲突示意图②流域的整体性强,关联度高,以流域为单位统筹管理。(图片导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和多瑙河流域图6.协作开发措施
流域可能跨越不同的行政区,由不同主体分别行使管理权,因此,需要综合运用工程技术措施和行政、法律、市场等手段,对流域进行统筹管理,分担义务、分享权利、协调行为,为流域内各区域提供公平的共同发展的机会。上游:制定相关法律,实施水源地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措施。下游:对下游区域征收费用作为对上游生态保护的经济补偿。全流域: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全流域进行水量的分配和调度、水利工程建设的布局规划、排污。
河长制就是其中一种流域管理机制,可以有效解决上游和下游、岸上和岸下的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等问题。(图片导入)河流法制的相关宣传图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经9个省级行政区。黄河含沙量大,径流量少,存在着上下游之间调沙减淤、水量调控等问题,需要加强流域内的协调发展。(图片导入)黄河流域概况图思考1.为什么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小?由于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大,黄河流经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流速减缓,大量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使两岸支流不能汇入,故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2.为什么黄河没有成为重要的航运通道?黄河径流量相对较小且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常会出现断流,冬季封冻,泥沙含量高,水位较浅,不利于航运发展。二、黄河的调沙减淤黄河的基本概况(图片导入)黄河上中下游图1.
实施背景(1)河流水文特征含沙量大是黄河最突出的水文特征。(图片导入)黄河景观图(2)存在问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黄河携带泥沙数量之多,居世界大河首位。为了防治水害,两岸不断加高大堤,使得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图片导入)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图2.
黄河沙患的解决黄河沙患的解决,需要流域内综合协调:侵蚀区需要减少入河泥沙量;堆积区需要减少河道淤积。(图片导入)侵蚀区减少入河泥沙量和堆积区减少河道淤积图3.中游黄土高原侵蚀区的治理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水土保持。(图片导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图耕作措施包括沿等高线耕作、留荏少耕、免耕等。(图片导入)等高线耕作、留荏少耕、免耕图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梯田和水平沟、打坝淤地、挖鱼鳞坑等。(图片导入)黄土高原治理相关图通过综合治理,有效地减少了从黄土高原进入黄河的泥沙量。(图片导入)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不同阶段实测年输沙量的变化图想一想:分析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不同阶段实测年输沙量的变化及原因。变化:头道拐年输沙量先减少后有所增加。龙门、小浪底、利津水文站年输沙量大幅减少。原因:中上游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效果,使中下游的输沙量减少。案例:南小河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南小河沟是泾河支流蒲河左岸的一条支沟,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西南,是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小流城。治理前,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每平方千米每年平均泥沙流失量达4
300吨,最高可达1万吨。20世纪50年代,这里开始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根据土壤侵蚀的规律,实行了“保源、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图片导入)南小河沟相关图保源。平整土地,增加水流入渗,削减地表径流;营造护田林网,造林以用材林和果林为主,形成林粮间作、累粮间作的生态农业体系,采用喷灌、滴罐等先进的灌溉技术,节约和充分利用水资源。(图片导入)喷灌和滴灌图护坡。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封坡育林育草,达到拦截涵蓄坡面径流的作用。(图片导入)护坡相关图固沟。在主要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在各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既固定了沟床,又拦截了坡面和上游的大量泥沙,稳定了坡脚。(图片导入)固沟相关图
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在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南小河沟现在已经是垛面条田连片,沟坡林草茂密,沟底坝库相连,一般暴雨时水不下琢,泥不出沟,农、林、牧业得到全面发展。如今,这里的林草覆盖率已达84%,被誉为“黄河中游的一块翡翠”。(图片导入)世外桃源好去处西峰南小河沟和秋染南小河沟4.对下游地区的河道淤积的治理
利用水库对黄河调水调沙是一种有效的工程措施——上下游水库联动调度——小浪底形成“人造洪峰”——提高下游行洪输沙——冲刷下游河床——淤泥入海(图片导入)黄河小浪底水库放水调沙图思考:黄河下游的冲淤平衡,对于黄河入海口地区会产生什么影响?黄河下游的冲淤平衡,会使入海口地区获得稳定的泥沙来源,三角洲面积逐步扩大,河道稳定,不会出现频繁改道现象,入海口地区的生态保护良性发展。活动:分析莱茵河流域水污染防控的措施
莱茵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莱茵河不仅是沿岸上千万人的饮用水源和工农业用水的重要来源,还承担重要的航运任务,也接纳沿岸排放的生活和工农业污水,历史上曾一度变成“欧洲下水道”。但是流域内各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协调治理,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莱茵河的污染防治。(图片导入)莱茵河流域示意图和水污染防治事件图想一想:1.莱茵河流域内哪个国家最急于改善水质、治理污染?为什么?
荷兰最急于改善水质、治理污染,因为荷兰位于莱茵河的下游,受莱茵河污染的危害最严重。2.莱茵河氯化物污染调查的结果显示,法国、德国是污染排放的主要国家。根据“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收费”的基本原则,荷兰、德国、法国分别应承担什么责任?法国、德国应主要承担污染的治理责任,而荷兰是受益国家,因此荷兰应承担污染治理的资金提供责任。3.指出莱茵河水污染防控中应用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行政手段:流域内国家共同成立了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签署了相关的公约。经济手段:各国投资修建污水处理厂。技术手段:发展污染治理技术,开发“莱茵河预警模型”进行实时监测等。三、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1.调配背景(1)黄河径流量少——黄河又一突出的水文特征(2)黄河流域人口、城乡较为密集,耕地数量多,人、水矛盾突出。
黄河流域面积约是长江流域面积的40%,但年径流量约是长江的1/15。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0%,但人口生产总值粮食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10%左右。(图片导入)黄河流域和景观图2.出现的问题以及影响(1)问题随着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加迅速,黄河流域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上下游缺少调控用水的措施,致使黄河下游自1972年出现断流现象。(图片导入)黄河下游断流图想一想:为什么黄河下游断流现象会越来越严重?自然原因:
黄河流域大部分流经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水量小;下游形成“地上河”,无支流汇入;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
流经区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2)影响黄河断流后的影响---对主河道的影响①河道萎缩,降低了行洪能力,增加了汛期决口的风险(图片导入)河道萎缩图②干涸河道演变为沙带,增加了土地沙化的可能性。(图片导入)干涸河道图黄河断流后的影响---河流沿岸的影响①影响工业供水与城乡居民生活供水(图片导入)干旱图②影响农田的灌溉用水,农田受旱面积增大(图片导入)农田受旱图③水环境容量越来越小,加剧了黄河水污染(图片导入)黄河水污染图④大量开采地下水(图片导入)地面塌陷图黄河断流后的影响---对河口三角洲及海域的影响①海岸侵蚀后退,海水倒灌;(图片导入)海水倒灌图②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图片导入)生物多样性减少图③渤海水域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图片导入)黄河三角洲图3.采取措施(1)1999年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被授权实施黄河水量的统一调度和分配。(2)200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制定了《黄河取水许可管理实施细则》,依据河流径流量和用水需求的变化,对全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宏观控制和年度调整。(3)黄河流域节水水平大大提高。水资源统一调配体制的逐步建立和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基本保证了在严重枯水年份黄河下游不断流。(4)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调“音”定“调”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图片导入)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图和习近平黄河考察图活
动:
对比分析黄河不同河段水资源的利用想一想:1.图4.13
所示两河段的用水结构与全流域的相比,各有什么特点?农业灌溉用水占比最大,高达82%,工业、生态等用水比重少。工农业用水占比大,80%,农业灌溉用水占比依然最大。2.从提高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提出改善水资源利用的建议。建议:农业方面:喷灌、滴灌;推广耐早型农作物工业方面:提升工艺流程;污水处理后再排放等。生活方面:提高水价;洗菜水进行浇花、冲厕所等全流域协调用水,分配用水份额等。
学生看图并回答水系的构成让学生看图回答流域让学生看图回答流域特点让学生回答流域内的水资源功能让学生看图回答协作开发的必要性让学生看图回答协作开发措施看图回答
实施背景看图回答黄河沙患的解决。看图回答中游黄土高原侵蚀区的治理看图回答对下游地区的河道淤积的治理看材料和图讨论活动看图回答出现的问题以及影响看图回答采取措施
让学生学会看图回答问题让学生学会看图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归类问题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看图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用前面知识来分析问题。
课堂小结
第四章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一、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1.水系的构成2.流域流域特点4.
流域内的水资源功能5.协作开发的必要性6.协作开发措施二、黄河的调沙减淤1.
实施背景(1)河流水文特征(2)存在问题2.
黄河沙患的解决3.中游黄土高原侵蚀区的治理4.对下游地区的河道淤积的治理三、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1.调配背景2.出现的问题以及影响(1)问题(2)影响3.采取措施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章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
课堂同步测试
(建议用时:40分钟)
基础训练
红水河为(珠江)西江上游的别称,流域内山岭连绵,地势崎岖,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它的梯级开发已被我国列为国家重点开发项目。读图,完成1~2题。
1.红水河水能资源梯级开发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影响有(  )
A.不能满足用电需求的增长
B.能源消费结构不再以煤为主
C.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D.不易出现淤积减慢或侵蚀后退的现象
2.下列符合红水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方向的是(  )
A.发展微电子工业
B.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C.发展畜牧业
D.发展甜菜、花卉等城郊农业
千百年来,黄河像母亲一样哺育着中华儿女,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黄河频繁出现断流,不仅直接影响了沿黄城乡工农业生产生活,而且河道萎缩进一步加剧、河流自净能力降低、生态系统失衡,给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据此完成3~4题。
3.黄河出现断流的河段主要是(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中上游
4.近年来,黄河下游地区断流的时间提前,断流的河段也上移,其主要的原因是(
)
A.地球的温室效应
B.上游用水增多
C.上游地区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降水量减少
D.地壳运动频繁
读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等高线图(单位:米),完成5~6题。
6.图示地区整治的重点是(  )
A.治理水土流失
B.治理盐碱地
C.治理沙尘暴
D.治理水污染
7.“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图中a、b、c、d四地适合建淤地坝进行治理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渠道化是对河流整治的一种方法,即修筑堤坝、裁弯取直、加宽挖深,以此控制洪水或改善航运。基西米河(Kissimmee
River)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中南部,经由基西米湖向南流入奥基乔比湖,以基西米湖出口为界分为上游和下游。出于防洪的需要在1962~1971年进行了渠道化,将蜿蜒的自然河道改造成了几段近似直线的人工运河,达到了尽快宣泄洪水的目的。然而渠化后的河道及其两岸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恢复河流原有的生态面貌,当地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试验。在随后展开的基西米河生态修复工程中只有大约1/3的河道被回填,且涉及的河道附近多是没有人居住的地带。
(1)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该河进行渠道化的原因。
(2)分析渠道化对该流域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试提出恢复该河原有生态面貌的措施。
(4)推测该流域在生态修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能力提升
读图,完成8--9题。
8.甲、乙、丙三条河流中(  )
A.甲河流量最小,丙河最大
B.乙河含沙量最大,丙河最小
C.甲河丰水期最短,丙河最长
D.丙河流量季节变化最大,甲河最小
9.图中丁河水能资源丰富,但河流上水电站却很少,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崎岖,开发难度高
B.水流过急,不宜开发
C.技术水平低下,难以开发
D.远离经济发达地区,电力需求小
澜沧江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区。据此回答10~11题。
10.下列关于澜沧江流域开发治理措施的叙述,可行的是(  )
A.大力进行河流梯级开发,发展内河航运
B.以开发水电为核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C.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
D.开发当地资源,大力发展高耗能工业
11.下列关于澜沧江流域开发对下游地区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污染加剧,流域生态环境破坏
B.河流水位降低,灌溉水源受到影响
C.泥沙淤积减少,河口三角洲面积缩小
D.水沙变化与季节无关
金沙江位于中国长江的上游,流急坎陡,江势惊险。读图,完成12~13题。
12.金沙江干流适于水电梯级开发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
A.东部沿海地区电力需求量大
B.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C.径流量丰富,且季节变化大
D.地质条件稳定,适于建坝
13.金沙江梯级开发,对下游带来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下游水量的季节变化变大
B.下游洪涝灾害减轻
C.下游水质变好
D.下游泥沙淤积加重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湘江水量丰富,但年内、年际变化大。湘江是湖南省最重要的通江达海的航运河流,沿岸的工农业总产值占湖南全省的60%。湘江流域有色金属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称誉,同时因重金属污染严重,是全国第一个由国务院批复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流域。读湘江流域及其干流规划梯级开发方案纵断面图。
说出湘江流域的地势特点。
结合湘江的水文水系特征,分析湘江流域采取梯级开发方式的主要原因。
(3)分别说明湘江上中游和下游整治开发的重点。
参考答案
1.C 
2.B
3.C
4.C
5.A 
6.A
7.解析:第(1)题,基西米河进行渠道化的自然原因从影响洪灾多发的因素分析。具体可从河流水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大、河道弯曲等方面分析作答。第(2)题,建水利工程需要在充分论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基础上进行建设,根据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进行分析,渠道化对基西米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对水文、生物及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第(3)题,渠化后的河道及其两岸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开始,美国相关部门组织了一系列基西米河生态修复试验,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河流原有生态面貌的措施包括改变上游水库的运用方式,塑造具有季节性变化的来流条件。第(4)题,生态修复后,防洪的渠化工程撤除了,可能出现洪涝灾害,淹没河流沿岸土地和居民点。
答案:(1)该地区降雨量大,河流水量大;降水季节变化较大,河流有明显的水位季节变化;地形平坦,河道弯曲,水流速度慢,泥沙淤积,河水经常漫过河岸,洪灾多发。
(2)堆放开挖河槽的泥土占用了滩地和湿地;渠道化使得季节性的水位变化消失,水流失去了大面积漫滩的机会,两岸原有的大片河滩沼泽湿地由于缺水而迅速消失;部分原有河道因为流量减少,河流的自净能力降低,水质恶化;各种生活其中的鱼类和水禽也因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破坏而渐渐减少消失,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3)回填被渠化的河道,恢复原有河道弯曲状态;拆除部分水库,恢复河流原有的水位季节变化;修建拦河坝,人为抬高水位以恢复两岸的湿地;改变上游水库的运用方式,塑造具有季节性变化的来流条件。
(4)有可能出现洪涝灾害,淹没河流沿岸土地和居民点;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生态修复的技术难度大;工程措施实施过程中会造成新的生态环境问题。
8.C 
9.D
10.C 
11.A 
12.B 
13.B
14.解析:第(1)题,结合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判断,该区域南部海拔大部分在500~1000
m,北部海拔在200m以下,为平原地形,整体地势南高北低,地势起伏较大。第(2)题,结合图示可知,湘江通过洞庭湖与长江相连,并通过长江与海洋相连,能够实现江海联运,同时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航运价值高;但是由于处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径流量变化大,通过梯级开发能够对河流水位进行调节,最大限度保障航运的畅通;同时湘江流域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建梯级电站能够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并且满足流域内对清洁能源的需求,进而减少环境污染。第(3)题,根据湘江流域的地形图进行分析,湘江上游地区由于地势起伏大,落差大,加上降水丰富,适宜开发水能资源;同时应注意防治水土流失;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河流流速慢,河面宽阔,适宜发展航运。由于下游地区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应注意防治水污染。
答案:(1)地势南高北低,地形起伏较大。
(2)通过洞庭湖与长江相连,通江达海,水量丰富,航运条件好;但降水季节变化大,水量不稳定;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满足流域内清洁能源的需求。
(3)上中游流经山区,降雨多;重点开发水能资源,治理的重点是水土流失;下游流经平原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开发利用重点是河流航运(维护水运航道);治理的重点是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保护水质,防治水污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