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台 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分析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形象特点,学习作者选材精当、详略得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课文,通过自己查词典,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和感受人物形象;感受现实生活中农民的生活,特别是老一辈农民的生活。
2.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加深理解;引导学生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从情节入手,深入细节,欣赏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父亲不畏艰苦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形象特点,学习作者选材精当、详略得当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欣赏一节诗歌《父亲》:
被风雨垒起的岁月
刻在父亲的额角上
深深地勾勒出智慧与人生
落花意已去
父亲的风采不再依然
逝去的痕迹盖满了遍地枯叶
萋萋芳草早已销声匿迹
岁月
何故如此匆匆呢
……
的确,岁月粗糙了父亲的双手,苍老了父亲的容颜,父亲风采不再,但他额上的皱纹永远是我们仰望的高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父亲,去欣赏这位卑微而又坚毅的父亲用一生的心血构建的人生高度。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李森祥,1956年生,浙江衢州人,作家。1986年于《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其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背景为主要题材,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形象。代表作有《小学老师》《抒情年代》《情世诗文》等。
2.背景资料
本文于1988年发表于《上海文学》,当时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变化,但是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这篇小说深沉地回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的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凹凼(āo dàng) 涎水(xián) 嵌(qiàn)
淌(tǎnɡ) 揩(kāi) 嘎嘎(gā)
筹划(chóu) 黏性(nián) 蹿上(cuān)
胯骨(kuà) 尴尬(gān gà) 撬(qiào)
晌午(shǎng) 硌(gè) 舀(yǎo)
倔(juè) 头颅(lú) 庄稼茬(chá)
(2)多音字
踏 槛
(3)词语释义
涎水:口水。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戏称:戏谑地称呼。
低眉顺眼:指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形容驯良、顺从的样子。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筹划:想办法;定计划。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烦躁:烦闷急躁。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4)词语辨析
“大庭广众”和“众目睽睽”都表示在有很多人的场合(做某事)。“大庭广众”表示有很多人的公开场合,侧重于人多;用于贬义时,多表示对生活细节中不文明行为的指责。“众目睽睽”表示有很多人都睁大眼睛看着,用于贬义时,多表示谴责不法或犯罪行为。
“筹划”和“策划”都有“定计划,想办法”的意思。“筹划”的对象多是有关经济或生活的问题。“策划”的对象往往是大事件、大活动。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答案示例:父亲用一辈子的时间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答案示例: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3.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答案示例: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每次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都羡慕不已。他不甘心永远低人一等,因而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4.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主要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答案示例:父亲下定决心后,开始了大半辈子的准备工作:捡砖拾瓦,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砍柴攒角票往瓦罐里塞等。
5.新屋造好了,父亲有什么变化?
答案示例: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父亲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新屋落成了,然而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人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第5自然段中详写父亲洗脚,是要表现什么?
答案示例:表现父亲生活的贫困和艰辛,说明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
2.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为什么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答案示例: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如何理解第30自然段的内容?
答案示例:神态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父亲已老了,同时表达了“我”对父亲劳碌终生而感到悲伤,进一步为全文笼罩上一层凄凉、忧伤之情。
4.本文的主体是“父亲造有高台阶的新屋”,此前作者为什么要在老屋的三块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答案示例:①从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知当年的父亲力气很大,与后面造新屋时闪了腰形成对比。
②从年幼的“我”能在台阶上跳上跳下,可知台阶确实很低。新屋造好时“我”已是大人了,可见准备盖房所用时间之长。
③写石板的粗糙、父亲的脚板,暗示了当年家庭贫困,也写出了父亲的终年辛劳。
5.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以“台阶”为线索。文章所写的主要人物——父亲的许多表现都是紧紧围绕台阶而展开的:他休息是在台阶上;他的所有劳动都是为了台阶;他抽烟是在台阶上;他的心理情感和变化也都与台阶有关;他的闪腰、他的人老精神差也都是放在台阶上来描写的。也就是说,父亲的一生奋斗和全部心血都在这台阶上,因而所写的内容、所叙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以及“我”对父亲的观察等,也都放在了台阶上来表现。
6.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示例: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文中有两处写到父亲与“雾”:一是父亲坐在绿荫里边吃烟边看人家高高的台阶,“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二是造新屋台阶前父亲早起踏黄泥,“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这两处描写分别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第一处以“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暗示父亲距离目标实现还较遥远,反衬了父亲追求的专注。第二处以“父亲浮在雾里”写出了父亲干活的轻松,表现了父亲理想即将实现时的愉悦心情。
2.说说下列句子采用了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2)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答案示例:(1)动作描写,表现父亲由于喜悦而手足无措的样子。 (2)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写父亲因年老而挑水时有些吃力,可是却不愿承认自己的衰老,说明了父亲的倔强、要强。
3.如何理解小说结尾“父亲老了”一句?
答案示例:作者用含蓄的笔法,给读者塑造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父亲形象,他的结局虽然是悲壮的、令人同情的,但这却是中国式父亲的真实写照。他们为了子女耗尽了一生的精力,奉献了一生而毫无怨言。“我”在父亲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长大,真切地感受到了父亲默默的爱。有人说“男人是用行动爱自己的孩子的”,文中的父亲就是这样。父亲盖屋、砌九级台阶的过程,是父亲实现自我的过程,也是“我”成长的过程,可以说本文是两个男人成长的心路历程。父亲老了,“我”将接过父亲的重担,完成父亲未了的心愿。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台阶”有什么深刻内涵?
答案示例:台阶不仅仅是小说的线索,更是作者内心的呼唤,希望所有像父亲一样的农民由贫穷走向富裕,由自卑走向自尊,由被漠视走向被尊重。
2.文章还有哪些深刻的意义?
答案示例:小说还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回响着时代对先进生产力的呼唤。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本文选材精当,详略有致,请举例说明。
答案示例:本文围绕“台阶”选材极为恰当,凡与“台阶”有直接关系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尽情挥洒;而与“台阶”关系不大的内容则惜墨如金,有的仅点到为止。如“造屋”的工程显然要比“筑台阶”大得多、复杂得多,可是作者只用了一两句,而对“筑台阶”的过程则写得十分详尽。父亲在屋里和在外劳动的时间一定很多,可是作者却写得很简略,有的甚至只字未提;而父亲在“台阶”上的活动,则写得详而又详,因此可以说“台阶”是父亲一生的浓缩。这样安排材料就突出了中心,丰富和凸显了父亲的形象。
2.“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小说塑造了一个发展中的中国农村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突出特征。同时,这一形象还告诉我们,农民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比较《台阶》和朱自清的《背影》节选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之处。
背影(节选)
朱自清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答案示例:相同点:都是表现父亲的文章,都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
不同点:《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突出了父亲的背影,突出了父爱,给人深刻的印象;《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建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四、课堂小结
文中的父亲是一位伟大而可敬的父亲,因为他在一无所有的背景下用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家园——这既是他的物质家园,也是他的精神家园。父亲当然不会意识到,正是这样的精神,艰难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的生命是卑微的,但绝不是失败的。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种坚韧精神的支撑下才繁衍不息的。我们要学习父亲的创业精神,更要思考父亲以及中国农民的命运问题。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