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3 加法运算定律 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3 加法运算定律 冀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3-25 20:3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加法运算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2.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式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星期,他今天上午骑了40 km,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 理解题意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用加法:40+56或56+40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加法运算的定律。
  板书:加法运算定律
  (2) 解决问题
  40+56=96(km)或56+40=96(km)
  (3) 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所表示的都是李叔叔今天一天骑的路程,因此两道算式之间可用等号连接,即40+56=56+40
  观察40+56=56+40,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验证定律
  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可以举例验证。如:
  0+200=200 ; 200+0=200 所以 0+200=200=0
  11+78=89 ; 78+11=89 所以 11+78=78+11
  发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在数学当中通常用字母表示定律,若用a,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则加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a,b代表任意数)。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归纳总结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随堂练习:
  小红有24支水彩笔,小刚有16支水彩笔,小红和小刚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
  答案:24+16=40(支)或者16+24=40(支)
  探究新知2:加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 理解题意
  师:要求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第一天所骑的加上第二天再加上第三天所骑的所有路程是多少,列式:88+104+96
  2. 解答:
  方法一: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88+104+96
  = 192+96
  = 288(千米)
  方法二: 观察算式中96+104正好等于200,所以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加上他们的和。
  即: 88+104+96
  = 88+(104+96)
  = 88+200
  = 288(千米)
  答: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288千米。
  3. 发现规律
  观察两种解题方法,发现:一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方法二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他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因此,
  可以写成等式(88+104)+96=88+(96+104)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叫加法结合律 。
  4. 用字母表示定律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板书:加法结合律(a+b)+c=a+(b+c)
  活学活用:
  有三块布,第一块长68米,第二块长59米,第三块长41米,那么三块布一共有多长?
  68+(59+41)
  = 68+100
  = 168(米)
  答:三块布一共有 168米
  探究新知3:加法中的简便运算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
  1.理解题意
  师:要想求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只要把后四天所有的路程加起来就行了,列式为:115+132+118+85
  2.观察算式特点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115与85能凑成整百数,132与118能凑成整数,因此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能把式子改写为: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 200+250
  = 450
  3.解答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 (115+85)+(132+118)
  = 200+250
  = 450(千米)
  归纳总结:
  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活学活用:
  丁杰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62页,第二天看了93页,这时还剩下138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答案: 62+93+138
  =(62+138)+93
  = 200+93
  = 293(页)
  答:这本故事书一共有293页。
  探究新知4:连减的简便运算
  情境导入
  一本书一共有234页,还有多少页没看?
  1. 理解题意
  师:已知总页数是234页,减去昨天和今天看的,就是剩下的。
  2、列式子
  解法一:(1)今天看的 66+34=100(页)
  (2)剩下的 234-100=134(页)
  解法二: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
  剩下的就234-34-66=134(页)
  3.比较发现
  比较以上解法得数是一样的,可知: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就相当于从被减数中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在连减算式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即:a-b-c=a-(b+c) ; a-b-c=a-c-b
  活学活用:
  妈妈拿100元去超市购物,买蔬菜花了26元,买水果花了24元,还剩多少钱?
  答案:100-26-24=50(元)
  拓展提升:
  1、 计算 :1+2+3+4+5......+48+49+50
  师解析:
  方法一:观察这组数据发现,1+50=51,2+49=51,3+48=51….25+26=51
  50个数相加,两两结合为25组,每组的和都为51,这样可以算出答案:51×25=1275
  方法二:如果把50个数倒过来写,分别相加,就是50个51相加再除以2,即是答案。
  即:1+2+3+4….+48+49+50
  = (1+50) ×(50÷2)
  =1275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要动脑,这样会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解答时要选择一个最简便的方法。
  举一反三:
  用简便方法计算:199999+19998+1997+196+95
  答案: 199999+19998+1997+196+95
  = 200000+20000+2000+200+100—(1+2+3+4+5)
  = 222300—15
  = 222285
  归纳小窍门: 当算式中的数字较大时,可以利用估算的思路,把它们都看做是和它们最接近的整百、整千、整万….的数,计算出结果后,再减去多加的部分。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运算律和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a+b=b+a; a+b+c=a+(b+c)
  b.数学运算时要选择简便运算方法,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课后习题
  1、 计算下列算式
  138+227+173 69+406+94
  答案:138+227+173 69+406+94
  = 138+(227+173) = 69+(406+94)
  =138+400 =69+500
  =538 =569
  2、一根钢丝,第一次用去187米,第二次用去145米,这时还剩下113米,这根钢丝全长多少?
  答案: 187+145+113
  = (187+113)+145
  = 300+145
  = 445(米)
  答:这根钢丝全长445米
  板书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善于发现简单法,计算准确快又好
  
  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四)应用成果,巩固新知
  1.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最终目的是用。
  问:验算加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根据什么?
  2.“练一练”1,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问: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3、“练一练”
  (1)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
  (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4、放录音、做游戏--“我该在什么位置”
  (1)将卡片470、880、1013、214、58、58发给六个同学。
  (2)伴随音乐,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贴上。
  (3)小结:这些算式都用等号连接,两边都有相同加数,那就意味着另一个加数也相同,我们并用了加法交换律。
  (五)反思过程,学会学习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举例证明一意义论证)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3.质疑: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