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一、教材分析
二、学生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重点与难点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1.本节教材从人们熟悉的声现象入手,提出“声音是什么”的问题,既熟悉又陌生。
2.与传统教材相比,本节教学内容的主要变化是除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以外,还借助类比、观察、叙述等形式,介绍了“声波“等有关内容.
一、教材分析
二 、学生分析
1.初中二年级的同学们,生活范围以及认知领域都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他们的体验感受以及创新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
2.然而由于基础概念的不足和对探究方法的不熟悉,迫切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 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1、通过师生双向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今后学好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残障人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
五、教学方法
总结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动感音乐欣赏:
提问:这么好听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我们又是怎么听到它的呢?
学生实验要求
器材:桌子、尺、橡皮筋
2人一组,机会均等地参与实验的全过程;
并要记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体验:
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出声音的。你用手指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二)呈现新知识
声音的产生
探究性活动:
学生思考: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且按照以下的要求才能使它们发出声音?
实验方案:
实验1:把橡皮筋张紧到一定程度
后,用手拨动。
实验2:想办法使尺子发出声音,
然后观察尺子发声时的现象,并
用语言描述现象。当尺子停止振
动时,观察能否听到声音。
提问:
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
声是由物体的
振动产生的。振动停
止,发声也停止。
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
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师生双边活动
教师和同学一起把手放在喉咙处,共同喊出:“学习物理真有趣!”让同学们体会手上的感觉。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
演示:
空气罩中门铃实验
以听到的雷声为实例,让学生作出空气是传声介质的假设。
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就能听见很远处列车使来的声音——固体能传声。
在鱼缸旁边拍手或制造声响,鱼通过水听到了声音,就会被吓到——液体能传声。
例子:
声音传播的条件
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2、振动的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是如何向远处传播的?
通过分析水波的形成与传播的
过程,加深学生思考:石头落入
水中产生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
是如何产生的?(水滴落入水中
形成了振动,形成了水波)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贝多芬在30岁患上了严重的耳疾,听力完全丧失,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将木棒的另一端放在钢琴上感受旋律继续创作。
从而创造出“月光曲”、“第九交响曲”、“第一交响曲”、“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庄严弥撒曲”等等作品。被尊称为 “乐圣”。
声速
有时候会在电影里看到这样的
画面,演员的口型与我们听到
的话不同步,我们听到的声音
比演员的口型慢半拍。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把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声速的测量:因测量声速需要较大空间,无法在教室中完成,故只在课内交流设想,课后完成测量。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1、
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
v固体>v液体>v气体
15oC时,v空气=340m/s
回 声
回声是指声源发出的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后,人们第二次听到的声音。
听到回声的最短时间间隔为0.1s,也就是声源距离障碍物应在17m以外才能听到回声,
否则回声就与原声重合在一起,人耳就无法分辨出回声,听到的就是原声。
巧记速记
声的现象真有趣,振动发声介质传,固液气中速不同,空气中速度340,真空不能把声传,空气传声速最慢。
1.《西游记》第68回中写到孙悟空利用“悬丝诊脉”之法治好了朱紫国国王的病。你能说出“悬丝诊脉”的原理吗?
现代医学中,医生一般用听诊器听音来了解病人脉搏和心脏跳动的情况,听诊器又是利用了什么原理呢?
2.(2008湖南中考题)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的大地震给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伤害,牵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地震后有些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为了保存体力不是大声呼救而是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最后获得了生的机会。
用物理学知识解释他们是利用了_______原理,在他们的求救行为中发出的声音是由于__________.
布置作业
1、天坛回音壁的 奥秘。
2、了解医用听诊器构造,分析听诊器听声的原理。
七、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任何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同时停止。
3、我们通常将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
2、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这些传播声音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
4、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
1、 定义:声音在每秒传播的距离 2 、与介质有关:一般由固体、液体到 气体,声速依次减小 3 、 与介质的温度有关:如在15·C的空 气中,声速为340m/s。
4、计算式:v = s/t
四、回声
1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若遇到障碍物 时会被反射回来,产生回声,回声是声音
的反射现象。
2、人能够区分两个声音的最短时间至
少为0.1s.
一、教材分析
二、学生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重点与难点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