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 三年级下册美术 第7课 剪出来的人物--“绳”采飞扬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 三年级下册美术 第7课 剪出来的人物--“绳”采飞扬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03-25 22:0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绳”采飞扬
《“绳”采飞扬》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基于上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第一学期
(试用本)P28~3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跳绳时的人物动态特征和撕纸人物的特征,初步学会撕出夸张的跳绳的人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方法,发现跳绳时的人物动态特征和撕纸动态人物夸张的变化,用开口撕、抠挖撕和对称撕的方法表现跳长绳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观察能力和作品的表现力。通过创作,激发校园生活和对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的热爱。
教学重点:用撕纸表现跳绳的人物
教学难点:用夸张、变形的撕纸形式表现跳绳的动作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ppt课件、相关视频照片
学生:红纸、固体胶
学习资源:美术专用教室
教学技术:课堂示范、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观察与启迪
1、欣赏壁画和民间撕纸
(1)不同的形式给人的感觉不一样。
问题:这两幅作品给你怎样的感受?
进一步比较作品
(3)归纳:这就是民间撕纸的特点:粗犷形似
【设计意图】感受撕纸非遗大师的作品,了解民间撕纸的特点。
2、欣赏我校学生的作品
(1)撕纸也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欣赏我校学生的作品
问题: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2)点评运动会上拔河的作品
(3)引入跳长绳比赛
3、揭示课题:《“绳”采飞扬》
【设计意图】
欣赏根据去年的运动会上拔河比赛的情景创作出来的作品,所以啊,知道作品的创作就来源于生活,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到跳绳场景,初步感受跳绳的人物的,让学生回忆起校园跳绳时的景象,为后面的学习设下铺垫。
二、探讨与发现
1、看一看
问题:他们的动作有什么不同?观察他的头、四肢、身体等是怎样的?
观察跳绳的照片,特写单独三张人物。。
【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观察跳绳人物,发现人物动态变化的样子,人物的身体、四肢等动态的特点,为概括人物动态打下基础。
2、画一画
(1)回忆想象结合,简单的画出跳绳的人物
(2)联系撕纸的特点,学生讨论交流变成更适合撕纸的画稿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撕纸的特点,概括人物动态变化的样子,人物的身体、四肢等动态的特点,为用撕纸的方法表现人物铺垫。
2、改一改
(1)师生合作,修改一幅作品
(2)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
(3)归纳总结:通过发型、头部、四肢、身体的不同位置变化以及弯曲关节等方法能让跳绳的人物变得更加夸张、变形。
3、撕一撕
教师示范撕:(1)开口撕
撕外轮廓
(2)抠挖撕
撕细节
(3)对称撕
撕眼睛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深入观察跳绳人物的特点,通过师生共同修改,让学生直观感受撕纸人物动态的表现方法,知道通过发型、头部、四肢、身体的不同位置变化以及弯曲关节等方法能让跳绳的人物变得更加夸张、变形。
4、评一评
学生作品欣赏
欣赏3幅撕纸作品,说说哪里运用到了夸张变形的方法。
欣赏其他班级的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欣赏不同的跳绳动作,进一步理解夸张比变形的方法。不同的作品启发学生之后的创作。
三、创意与表现
(1)作业要求:围绕“绳”采飞扬主题小组讨论表现内容和方法。
(2)小组合作组合画面
(3)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内的思维碰撞,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组合集体思维,又可以明确合作方向,为后面的小组合作的作品构建正确的、有创意的思维框架。通过小组合作,可以实践小组的创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展示与评价
1.
作品展示:
小组合作,作品贴在底板上。展示在美术教室两侧墙上。
教师指导贴作品时的注意点。
2.
组织评价
围绕主题画的布局设计、人物形象的创作等,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
【设计意图】学生作品交流与展示环节,主要采用了自我介绍、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三个层面。说说:作品中的跳绳的人物,所使用的创意和技法。可以清晰展现个人的创意。相互评价,说说:最吸引你的一组作品。让学生有机会学习他人的创意,同时也感受到成功的作品是在不断的改进中形成的。最后通过激励延伸,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撕纸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同时也激发学生快乐生活的态度。
总结与拓展
教师总结
我校撕纸特点
传承与发扬
【设计意图】通过结合民间撕纸的作品特点,总结我校撕纸艺术的特点,激发孩子们为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