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张PPT)
第二十一课
古代诗歌五首
2020-2021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一课时
登幽州台歌
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学习活动(一)
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学以致用。
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学习活动(二)
作家作品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学习活动(三)
写作背景
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读读写写
怆然 涕
chuàng
tì
认读课文,积累词语
学习活动(四)
听读课文
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活动(五)
整体感知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过去。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注释: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念:想到。
涕:眼泪。
译文:
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
1.“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合作交流】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学习活动(六)
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2.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中心意思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学习活动(七)
《登幽州台歌》
全篇前后句子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通读课文,总结写法
学习活动(八)
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学习活动(一)
02
望岳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学以致用。
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学习活动(二)
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学习活动(三)
写作背景
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诗,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本课这首五言律诗为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漫游,故有此作。
读读写写
岱宗
dài
决zì(
)
眦
认读课文,积累词语
学习活动(四)
记记背背
(一)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曾:同“层”)
(二)一词多义
绝会当凌绝顶(极)夜久语声绝(消失)
听读课文
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活动(五)
整体感知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岱宗:即泰山。泰山又名岱山,是五岳之首,所以又称为岱宗。
夫:无实义,这里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造化:天地,大自然。
昏晓:昏,傍晚,这里是晦暗的意思;晓,天亮。这里是明亮的意思。
注释:
未了:未尽,没完。
钟:集中,聚集。
原文: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决:裂开。
眦:眼眶。
会当:定要。
凌:登。
一:全。
览:看。
注释:
泰山到底怎么样啊?从齐到鲁都可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延不断。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我)定要登上顶峰,看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译文:
1.
“青未了”写出了泰山怎样的气势?
【合作交流】泰山的绵延、高大。
学习活动(六)
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2.
颔联中“钟”“割”有什么表达效果?
【合作交流】“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造物者对泰山情有独钟;“割”字,是夸张的说法,极言泰山之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突出了泰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的形象。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合作交流】尾联是整首诗的主旨句,化用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中心意思
《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学习活动(七)
借景抒情。全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借写泰山之景抒发诗人的感情。前六句写泰山之景。开头两句写远望泰山,突出泰山的青翠、绵延、高大。三、四两句写近望泰山之势,表现泰山的神奇秀美、高耸挺拔。五、六两句写细看之景,并由静转动,描写山中的层层云雾和翩翩飞鸟。
在描绘泰山高大险峻和神奇秀丽景色的基础上,诗人自然抒发出自己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豪迈之情。
通读课文,总结写法
学习活动(八)
03
登飞来峰
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学习活动(一)
文题中的“登”是攀登之意。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学以致用。
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学习活动(二)
作家作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雄健峭拔,其诗遒劲清新。有《临川集》一百卷传世。
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学习活动(三)
写作背景
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活动(四)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塔,这里指应天塔。
闻说: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自缘:因为。
注释:
译文:
我登上飞来峰上的高塔,听到鸡鸣声,登上飞来峰,见到日出的奇景。我不怕浮云挡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站在山峰塔顶的最高处。
1.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
?
【合作交流】写塔极高;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又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
学习活动(五)
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2.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
【合作交流】议论;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山峰。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从而使人认识到:人不能只有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合作交流】“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从自然角度
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而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被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一是来自经验,即从书本上得到的历史经验。二是来自抱负,即他有成就大事业的心胸。再联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这句诗是带有自警、自策意味的,说明王安石在后来的变法中之所以能够抵挡住保守势力的种种打击,不是偶然的。
3.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中心意思
诗人借景抒情、语言生动,从自然情景中很自然地提炼出深刻哲理,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
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学习活动(六)
《登飞来峰》
思绪连贯紧密,前后关照,浑然一体。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能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只有登上“飞来山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
通读课文,总结写法
学习活动(七)
第二课时
游山西村
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学习活动(一)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结果陆游被弃。
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回到老家绍兴闲居。一天,陆游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听说陆游来访,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那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他诗兴大发,写下诗篇《游山西村》。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学以致用。
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学习活动(二)
作家作品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力主北伐,忧怀国事。代表作品有《示儿》《诉衷情》。
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学习活动(三)
写作背景
《游山西村》此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北伐失败,陆游被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令作者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始终忧怀国事。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读读写写
鸡豚
tún
认读课文,积累词语
学习活动(四)
听读课文
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活动(五)
整体感知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原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
腊酒:腊月酿造的酒。
足鸡豚(tún):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不要取笑农家过年的酒不好,丰收年他们请客人也会菜肴丰足。(我走在山路上)山峦重叠,溪水曲折,(草木茂盛,迷蒙一片)好像没了路,正迷惘间,(忽然眼前一片)绿柳成荫,繁花似锦,又出现一个村落。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着朴素,古风犹存。从今以后如果允许趁着月明来闲游,我拄着拐杖随时都会在夜里敲你家的门。
译文:
1.《游山西村》首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
【合作交流】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和好客的习俗。农民生活本来贫苦,但遇到丰年也要酿点酒,宰鸡杀猪,庆祝一番,同时也要邀朋友来共庆。这是多么淳厚的乡风。“莫笑”一句表现出农民的厚道。
学习活动(六)
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2.
颈联描绘了何样的风土人情?
【合作交流】写出了山西农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村中人穿着朴素正是民风民俗的体现,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美好愿望的企盼使整个乡村洋溢着生机和喜庆氛围。看到这些情景,诗人感到新奇和亲切。
3.
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合作交流】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的喜爱和恋恋不舍。这是全诗的总结,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游兴十足,游意不尽!一个热爱山村秀美景色,与村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诗歌言虽尽而意无穷。
【合作交流】诗人写此诗时被排挤回乡,好像已无出路,但他坚信,只要爱国信念坚定,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诗人在诗中通过描写山西村的山水风光,暗示深刻哲理:事物的发展总有曲折,只要努力,光明就在前方。
4.如何理解《游山西村》一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中心意思
《游山西村》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学习活动(七)
《游山西村》主线突出,层次分明。
这首七律诗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写“游”,游兴十足,游意未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
通读课文,总结写法
学习活动(九)
05
己亥杂诗(其五)
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学习活动(一)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学以致用。
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学习活动(二)
龚自珍(1792~1841),字人,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代表作有《病梅馆记》《己亥杂诗》等。
作家作品
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学习活动(三)
写作背景
清宣宗道光十九年(1839)即己亥年,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朝廷分为主战与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往返途中创作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
听读课文
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活动(四)
整体感知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原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
浩荡:这里形容愁绪无边无际的样子。
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天涯: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
落红:落花。
满怀离愁看着太阳西下,诗人的马鞭向东一指,前面便是海角天涯。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它化作春泥后滋养更多花儿。
译文:
1.赏析《己亥杂诗》的后两句。
【合作交流】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学习活动(五)
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合作交流】主要写了诗人的两种感情。一是离别之感。诗人因为敢于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危机和统治集团的专横腐朽,所以受到排挤,仕途受到挫折,不得不离开京城,奔向遥远的南方,心情是愁苦郁闷的。二是诗人并未一蹶不振,相反,他要投身更广阔的天地,进行新的奋斗,表现了其不忘报国、为国家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的精神。
2.《己亥杂诗(其五)》写了诗人的几种感情?
如何理解这五首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合作交流】哲理诗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度关注与睿智思索的智慧结晶,诗人或寓理于景,或融理人情,往往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寓于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之中,借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或启人深思的意境表达出来,目的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学习活动(六)
《登幽州台歌》全诗四句没有具体描写,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望岳》前六句从多个角度描写泰山之高大、壮美。正是这壮丽美景引发了诗人的攀登欲望,诗人触景生情,以展望的姿态,想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而其中蕴含的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
《登飞来峰》同样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触景生情,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多层含义。首先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考,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表明“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眼睛,自然是我站得高的缘故”,言下之意,浮云还在“我”的脚下由此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游山西村》,写景中寓含哲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水复”和“柳暗花和“又一村”两两对,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山阴道上自然景象的特点,山野小径,溪水潺潺,山路陡转,当你感觉无路可走时,眼前却豁然出现一缕炊烟,花明柳暗掩映之下的几间茅舍或一两个农人,都那么明丽地出现在了你的眼前这又怎能不让人喜形于色呢?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已亥杂诗(其五)》寓理于景,借物抒情。诗人事业未竟,岁月蹉跎,青春已逝,如“落红”一般。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用比喻手法,以“落红”自比。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它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这表现诗人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中心意思
《己亥杂诗(其五)》: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和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献身精神。
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学习活动(七)
《己亥杂诗(其五)》:本诗先抑后扬手法的运用形成诗歌的跌宕起伏之美。诗的前两句描述离京的情景,表达愁苦的心情和沉重的离愁。三、四句移情于物,从浓郁的伤感中摆脱出来,表明自己虽遭挫折,辞官出京,但绝不会一蹶不振,会继续为国家、为人民效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读课文,总结写法
学习活动(八)
读写迁移:景物描写
杜甫在《望岳》一诗中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写泰山之景,层次分明。请你也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
【写法分析】《望岳》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从诗人的角度远眺(首联)、远望(颔联)、细望(颈联)泰山的雄浑景象,既有宏观概括,又有细部描绘,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定点观察就是观察者站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向四周观察。观察者可以按照从中间到两边,从前后到左右,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等的顺序把所看到的景物有条理地写出来。
读写活动,拓展迁移
学习活动(九)
【例文】我站在泰山脚下,仰望泰山。它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盛夏换上了一件碧绿的衣衫。围绕在山腰的白云,就好似它飘逸的白纱腰带。山顶上修建的亭台楼阁,就好似它那精美的头饰。
阅读技法:把握作者情感
【典型例题】“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尾联是整首诗的主旨句,化用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技法点睛】①了解写作背景,如乱世中往往表达忧国忧民、思念家乡的情感;②注意审题,透过题目来把握诗歌有关情感的信息;③抓诗眼、抓主旨句,抓体现作者态度、情感的关键句来把握作者情感;④把握诗歌意象,如“柳”有留恋、惜别之意;⑤注意情景关系。答题思路:通读全诗,从作者、题目、内容入手,推知大意,理解全诗,把握情感。答题模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本题就是通过抓主旨句来分析作者情感的。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