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学专题提升训练:生命活动的调节(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科学专题提升训练:生命活动的调节(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3-26 19:01:08

文档简介

中考科学专题提升训练:生命活动的调节
命题重点与方法要点
命题重点:近几年中考的重点之一:①辨析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中的几个概念,如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神经中枢和中枢神经系统等;②涉及植物的向水性、向光性、向地性等的实验;③以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为例体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方法要点:在正确掌握相关知识的前提下,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措施和与反射弧的组成有关的现象。
针对训练
1.
甲亢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疾病。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亢患者常有易兴奋、进食多、体重降低等症状
B.食用加碘食盐或富碘海产品有可能会加重病情
C.呆小症发病原因及症状,与甲亢病人基本相同
D.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相应部位发挥作用
2.
脑内X区域是体温调节中枢的一部分。研究者测量了不同环境条件下,自由活动的小鼠X区域被激活的神经元的比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温度下降时,X区域神经元活性上升
B.脑内X区域不能接收外界温度上升的信息
C.小鼠的体温调节是通过X区域独立完成的
D.体温恒定有利于小鼠的生命活动顺利进行
3.
1921年加拿大科学家班廷以狗为实验动物进行研究,揭开了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并荣获诺贝尔生物学与化学奖对该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实验组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
A
切除胰腺
出现糖尿
B
结扎胰管,胰腺大部分萎缩,胰岛细胞活着
不出现糖尿
C
切除胰腺,注射胰岛提取液
不出现糖尿
A.由A、C实验可知:胰岛提取液可防止糖尿的出现
B.由A、B实验可知:胰腺由胰岛和外分泌部组成
C.由B、C实验可知:胰岛提取液是由胰岛细胞分泌的
D.该研究证明:糖尿病的发病可能与胰岛细胞的分泌物有关
4.
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下列实验结果中,能证明某药物”仅对神经元间的神经冲动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不收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
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醉酒后走路晃,站立不稳,说明酒精已经麻醉了脑干
B.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C.侏儒症是由于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造成的
D.激素通过导管进入循环系统,参加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
6.
哺乳动物在进食时,食物尚未进入胃内就可引起胃液分泌,称为头期胃液分泌。该过程受神经调节和神经﹣﹣激素调节的共同调控的局部图示如下图。为探究两种调节机制对头期胃液分泌的影响,有人用同一只狗连续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步骤
实验条件
4小时胃液分泌量
1
假饲
+++++++
2
切除胃窦,再假饲
+
3
假饲,并注射与步骤1相等剂量的胃泌素
++++++++
4
只注射与步骤3相同剂量的胃泌素,但不假饲
++++
注:假饲是让狗吃肉,但吞下的肉从食道上的人工瘘口掉出,不进入胃;“+”数量表示胃液分泌量多
A.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受神经调节
B.步骤2中胃液的分泌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C.步骤4是为了确定在激素调节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
D.头期胃液分泌的两种调节机制中,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作用相当
7.
医生对某人的血糖含量进行动态监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血糖升高是由于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
B.B→C血糖含量下降,可能是胰岛素降低了血糖浓度
C.C→D血糖含量下降,可能是运动消耗了较多葡萄糖
D.D→E点,检测发现体内某种激素含量增加,则其效果可能与胰岛素相同
8.
如图是神经元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共同构成神经元的细胞体
B.②③分别是一条神经
C.嗅觉细胞、味觉细胞、感光细胞都属于神经元
D.神经元与神经细胞是不同的两种结构
9.
研究植物的向性时,小金设计了如图实验:在一个广口玻璃瓶里放一些湿棉花,将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摆放在瓶壁和湿棉花之间。将玻璃瓶放在温暖的地方,并保持湿润,放置几天,待种子长出芽和根后,将玻璃瓶横着放置1~2天。观察种子芽和根的生长变化情况。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蚕豆种子的向光性
B.用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做实验,有利于蚕豆种子的萌发
C.该实验主要通过比较芽与根生长的长度得出结论
D.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能促进芽与根的生长
10.一般有“当天的功课当天清”的同学,成绩都比较好,根据我们所学神经系统方面的知识,你认为其作用的原理在于(  )
A.时间抓得紧,不浪费时间
B.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得到交替活动和休息
C.及时强化新知识在大脑皮层中所形成的复杂反射
D.有良好的作息制度
11.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后,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B.婴儿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善
C.胰岛素分泌不足时,细胞吸收和利用血糖的能力就会减弱
D.人在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侏儒症
12.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准备以蝌蚪为实验材料,探究甲状腺激素在动物发育中的作用。下列是同学在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时的发言,错误的是(  )
A.实验开始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蝌蚪应大小相同
B.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水温、水质及饵料等条件应一致
C.每组用一只蝌蚪进行一次实验,就可获得可靠的结果
D.实验结束后,应及时将实验动物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
13.“5.12”前夕,南充市各中小学会举行防震演练。当警报声响起时,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迅速有序地逃往避难场所。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射属于复杂反射
B.老师带领同学们逃生的过程,只受脊髓的控制
C.该反射在反射弧的结构基础上完成
D.该反射弧由神经元构成,神经元的基本功能: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14.如图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灰质
B.若某人出现脑溢血,则不能发生膝跳反射
C.若[3]处出现损伤,其它部分正常,则有感觉,但不能出现膝跳反射
D.膝跳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2]→[4]→[6]→[3]→[1]
15.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可以使生物体适应复杂环境变化,使生物体成为统一整体,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植物生命活动调节除了激素调节之外,还有其它的调节方式
B.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都不需要通过细胞起作用
C.每个反射弧都有特定的效应器,每种激素却不存在专门的作用部位
D.在均匀光照条件下,植物会直立生长,因而失去了向光生长的特性
16.科研人员将电子设备植入一名因脊髓受损导致下半身完全瘫痪病人的脊柱上,当他想站立或者行走的时候,植入的电子设备能接收到他的“想法”并发出信号刺激下肢运动神经元,使患者恢复自主运动能力。若该设备被关闭,他就无法完成想做的动作。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子设备将患者的大脑皮层与脊髓重新建立了联系
B.下肢运动要在大脑皮层感觉中枢的控制下才能完成
C.患者的下肢运动神经没有受伤
D.患者下肢运动神经上传递的信号是一种兴奋
17.某同学利用发生了向光弯曲的燕麦胚芽鞘,制作成切片观察,并绘制了背光侧和向光侧的细胞形态示意图(如图)。结合课本知识可得出的结论是(  )
选项
生长素促进生长的原理是能促进
胚芽鞘的弯曲部位
A
细胞分裂

B
细胞伸长

C
细胞分裂

D
细胞伸长

18.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以下有关反射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采摘玫瑰时手被刺扎到会立即缩回,则[3]位于脊髓
B.打预防针时虽感疼痛手却不缩回,则[3]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C.若此图表示“望而生畏”的反射弧,则[1]代表眼睛的视网膜
D.若此图表示“闻风丧胆”的反射弧,则[1]代表耳部结构的鼓膜
19.生物小组开展“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实验,获得如图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鼠走迷宫取食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B.训练次数越多小鼠获取食物的时间越长
C.2月龄比1月龄小鼠获取食物时间更短
D.神经系统发育越完善动物学习行为越弱
20.小凤陪同父母到果园采摘草莓。小凤的手指被刺扎了一下立即缩回,并喊了一声:“好疼啊!”爸爸听到后跑过来一看,“没事,小丫头。”小凤不好意思地笑了。如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凤手指被扎后立即缩回,该反应属于简单反射
B.小凤缩手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④→⑤→①→②→③
C.小凤完成缩手反射时,若图中的②受损,则该反射不能完成
D.小凤的爸爸听到小凤喊“好疼啊”马上跑过来是人类特有的
21.某科研小组为了探究山药中的山药多糖对治疗糖尿病的医学价值,用患糖尿病的大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有山药多糖、生理盐水、降糖药物、30只糖尿病大鼠等;
实验操作见下表,科研人员连续喂养16天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糖浓度取平均值,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组别
小鼠类型
处理方式
A
健康的大鼠
灌服生理盐水
B
糖尿病大鼠
灌服生理盐水
C
糖尿病大鼠
灌服山药多糖
D
糖尿病大鼠
灌服降糖药物
(1)实验中设置A组的目的是 
 。
(2)实验中为了控制单一变量,A组的健康大鼠数量应该为 
 只。
(3)根据图表信息,实验中C组与B组对照,可得出结论: 
 ;C组与 
 组对照,可知山药多糖降糖效果与降糖药物的疗效相似。
22.如图为人体胰腺和一段小肠的形态结构示意图。胰腺由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两部分组成。外分泌部分泌的胰液由胰腺导管输送到小肠内;内分泌部(即胰岛)分泌的胰岛素直接进入毛细血管内。科学家为了验证“调节血糖浓度的胰岛素是否由胰岛细胞分泌?”的观点,做了如下实验:通过手术切除一只正常狗的胰腺,观察其出现的症状。现在让我们重温科学家的研究思路。
(1)发现问题:切除正常成年狗的胰腺后,尿液的成份中出现了 
 ,并出现了糖尿病的一些症状。胰腺由两个部分组成,那么是胰腺的哪一部分起作用呢?
(2)作出假设:胰腺的胰岛部分有调节血糖浓度的作用。
(3)制定计划:
①取三只品种、体重、年龄、性别、健康状况都相同的狗,编号为A、B、C。
②A狗不做任何处理,B狗切除胰腺,C狗的处理方法是 
 。
③在同等条件下喂养一周,观察并作好记录。
(4)预测实验结果:A狗正常;B狗表现出糖尿病的症状;C狗表现为:①尿液成分中 
 (填有或无)葡萄糖,消化功能 
 。②组织切片观察:胰腺外围大部分组织萎缩,只有 
 还活着。
(5)实验结论: 
 。
(6)后来,加拿大科学家班廷从狗的胰岛中提取出了一种物质,用这种物质治疗患糖尿病的狗并获得成功。该物质是 
 。
23.小敏设计了一个验证“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的实验。
实验材料:健壮植物若干,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剪刀等。
实验步骤:①取两盆长势相同的植物,去除顶芽(顶芽、嫩叶能产生生长素并向下运输),分别标号甲、乙。②用剪刀剪去甲盆植物叶片C,在叶柄断口敷上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乙不作处理。③甲、乙两植物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叶柄C的情况。
根据上述实验同答问题:
(1)实验中去掉顶芽是否合理?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林认为用叶片C作研究对象不当,你认为他应选谁做研究对象?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对不当之处作了修改,该同学可能得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4)小军认为据此不能验证题干结论,如果让你参与实验,你准备如何完善实验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为证明光照和重力两种因素对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哪个影响更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如下探索。
材料用具:
品种、大小相同的泡胀玉米种子若干,空易拉罐四个,沙土,不透光的牛皮纸等。
方法步骤:
(1)取四个空易拉罐,分别剪去顶盖,装入湿
(?http:?/??/?www.21cnjy.com?)润沙土并分别标号(甲、乙、丙、丁);在每个易拉罐内植入三颗玉米种子,放在温度适宜的阴暗处培养,待苗长到2
cm左右时备用。
(2)将甲、乙、丙、丁均用不
(?http:?/??/?www.21cnjy.com?)透光的牛皮纸包严(留出幼苗生长的足够空间),放在实验台上甲、乙直立放置,在乙装置的一侧开直径l
cm左右的小口,在它们的侧面0.5
m处用100
W的白炽灯连续照射;丙、丁水平放置,在丙装置的正对地面处开直径l
cm左右的小口,在它们的下方0.5
m处用100
W的白炽灯连续照射(装置如图所示);甲、乙、丙、丁的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实验现象:两昼夜后。甲直立生长;乙向光
(?http:?/??/?www.21cnjy.com?)弯曲生长;丁向上弯曲生长;丙也向上弯曲生长,但与丁相比,弯曲度要小一些。请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并得出结论:
(1)由甲、乙装置内的玉米苗生长情况可知玉米苗具有__________的特性。
(2)由甲、丁装置内的玉米苗生长情况可知玉米苗具有__________的特性。
(3)由乙、丙、丁装置内的玉米苗生长情况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继续探究:如果实验开始后使整个实验装置失去重力,甲、乙、丙、丁四个装置内的幼苗生长方向将是:甲__________,丁__________。
25.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分析回答
(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甲图中,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 
 .
(2)为探究侧芽生长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小科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①②③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根据图中的①③组所示结果进行比较,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小科设置第②组实验与哪一组实验进行对比,想要探究的问题是 
 .
26.为了探究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知识准备: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甲状腺是合成、贮存、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器官。
材料用具:略。
方法步骤:第一步:取健康雄兔15只,将注射部位消毒后,分别给每只兔注射适量的放射性碘溶液。
第二步;每隔一定时间用放射性测量仪分别测定每只兔子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记录并计算平均值。
第三步:3天后,将15只实验兔随机均分为A、B、C三组。
第四步:向A组注射一定量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溶液,向B组注射等量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向C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第五步:每隔一定时间,分别测定三组兔子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记录并计算平均值。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上述实验方法第一步中的两处不妥当之处:
① 
 ;② 
 。
(2)实验中选用三组而不用三只兔子的好处是 
 。
(3)若分别用A、B、C三条曲线代表A、B、C三组兔子的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则预计
A、B、C三组兔子的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应如下图中的 
 。
(4)若给C组的另一只兔子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抑制剂,则该只兔子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变化依次是 
 和 
 。
27.当今社会肥胖者日趋增多,而肥胖可能导致糖尿病。为了研究新药T对糖尿病的疗效,利用糖尿病大鼠进行实验,实验时,分别让糖尿病大鼠服用新药T后,再测定大鼠服药前后空腹时的血糖浓度、空腹时的肝糖原含量,数据如图a、b。
(1)实验中的自变量是 
 。
(2)结合a、b图分析,新药T能治疗糖尿病的原理是 
 。
(3)已知某治疗糖尿病药物患者服药半小时后产生药效。图c为“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饭后血糖含量变化曲线”,结合图c解释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服用该药的时间在餐前半小时, 
 。
28.某科学兴趣小组探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新陈代谢的影响,他们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一定数量性别和大小相同的健康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编号为A和B.②A组小鼠饲喂添加甲状腺激素的饲料,B组饲喂不添加甲状腺激素的饲料。③在相同的一段时间内,两组小鼠饲喂等量的饲料。
④两组小鼠分别放入甲、乙两装置(如图)中,待小鼠安静后塞紧胶塞。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装置的设计中有不妥之处,请加以改正。 
 。
(2)改进装置后,实验通过 
 现象来比较甲状腺激素是否促进新陈代谢。
(3)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从哪些方面对实验进行改进? 
 (写两点)。
29.侧开一小窗,有固定光源的光可从窗口射入。内放一盆幼苗,花盆能随着下面的旋转器水平匀速旋转,保持每15分钟匀速转一周,但暗箱不转,一星期后幼苗生长状况)。
(1)青菜幼苗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源弯曲生长是由于生长素分布 
 引起的;
(2)观察①、②、③,能得出的结论是 
 可以产生生长素;
(3)增加④的实验目的是为了研究 
 是否能产生生长素。
30.三刺鱼是一种小型鱼类,适合在玻璃缸中饲养。到了繁殖季节,雄性三刺鱼的腹部会由银色变为红色,而雌性三刺鱼的腹部依然是银色且较圆鼓。雄性三刺鱼会对领域内的其它雄性个体进行攻击和驱赶,而对雌性三刺鱼则会表现出靠近、跳舞等“求爱”行为。同学们想要探究雄性三刺鱼的行为,进行了如下系列实验。
实验1:玻璃缸里有一条雄性三刺鱼。同学们用金属线将3种不同颜色的雄性三刺鱼蜡质模型分别吊进玻璃缸中,记录雄性三刺鱼对3种蜡制模型的攻击次数,结果见图1。
实验2:同学们将图2所示3种蜡质模型吊进玻璃缸中,记录雄性三刺鱼对模型的求爱次数,结果见图2。
(1)实验1研究了雄性三刺鱼的 
 行为,实验2研究的是 
 行为。
A.繁殖行为
B.取食行为
C.攻击行为
D.防御行为
(2)据图1实验结果表明,入侵者身体红色越深,受到攻击的次数 
 。据图2实验结果表明,雄性三刺鱼对 
 的雌性三刺鱼求爱次数最多。为进一步验证实验2的结果,某同学在图2实验中加入图3所示模型,请根据你对实验的理解,推测雄性三刺鱼对该模型的求爱次数与图2中的 
 (选填“A”、“B”或“C”)柱状图最相似。
(3)某同学将实验1所用的蜡制模型做了改变,图1中3条鱼的上半部分(背部)都涂银色,下半部分(腹部)分别涂成银色、红色和深红色,所得到的结果与原实验没有明显差异。由此可知,无论是对同性的攻击还是对异性的求爱,雄性三刺鱼都是根据 
 的颜色来进行判断的。
31.糖尿病是目前影响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三大疾病之一,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均构成严重威胁。某同学在网上查找资料,了解到苦瓜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但不知是否真实可靠,请你帮她完成实验过程的设计。
实验材料:患有糖尿病的小白鼠和正常小白鼠各若干、新鲜苦瓜汁、普通饲料、血糖检测仪等
32.向日葵,因其常常“追随”太阳,又名朝阳花。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向日葵的花盘由两种花组成。一种是没有花蕊的舌状花,在花盘边缘,像“花瓣”一样艳丽;另一种是有雌蕊和雄蕊的管状花,在花盘中央像“花心儿”,管状花小但是数量多。由此说明向日葵属于 
 植物,葵花子是向日葵的 
 器官,此器官中有向日葵的 
 结构。
(2)人们发现,开花之前的向日葵能“追随”太阳,即早上朝东、正午直立、晚上朝西,夜间又转回东方。这种现象称之为 
 现象。
(3)为了研究“追随”太阳这一特性对向日葵生长的影响,研究者将若干向日葵分为两组,甲组正常生长,乙组固定其朝向,使其不能“追随”太阳生长,其中 
 对照组, 
 实验组。一段时间后,发现甲组向日葵的生长状况明显好于乙组。此研究的结论是 
 。
(4)有趣的是,向日葵开花后,花盘一直朝向东方,不再“追随”太阳。研究者就这一特性对向日葵的影响再次开展实验,将开花期的向日葵分成两组,一组花盘一直朝东,另一组花盘一直朝西。观察不同朝向向日葵的花盘吸引昆虫访花的次数。结果如图,此项研究的结论是 
 。于是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 
 有关。为检验这一假设,研究者再次实验,如表。研究者进行如表所示的实验:
编号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处理
花盘朝东
花盘朝西
花盘朝西并 
 
过程
统计并比较三组向日葵吸引昆虫访花的次数
结果
一段时间后,若第1组访花次数较多,第2组访花次数较少,第3组访花次数较多,且与第1组接近,则上述推测成立
33.以燕麦的幼苗为实验材料,做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组实验:
实验甲:取三株长势相同的燕麦幼苗,A不做处理,B、C剪去胚芽鞘的尖端,如图甲。其中C在切口的左方放一块含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B不放,给予均匀光照。几天后A直立生长,B没有生长,C弯向右侧生长。重复实验5次。
实验乙:取三株长势相同的燕麦幼苗,D幼苗不做任何处理,在幼苗E的胚芽鞘尖端戴一个不透明帽子,在幼苗F胚芽鞘的下面一段戴一不透明物,都给予右侧单测光照射,几天后D、F弯向光源生长,E直立生长。重复实验5次。
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哪些结论无法通过实验甲得出 
 (选填数字)。
①单侧光照射,会引起植物向光生长
②生长素主要由胚芽鞘尖端产生
③琼脂块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
④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⑤植物的生长部位主要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⑥植物生长需要光
(2)实验乙的目的是探究 
 ,实验乙中的对照组是 
 (选填“D”、“E”或“F”)。
(3)若另进行实验丙:切掉幼苗G的胚芽鞘尖端,在切口上方放置一块含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再给予右侧单侧光照射,请你预测一下几天后G的生长状况是 
 。
A.直立生长
B.不生长
C.弯向左侧生长
D.弯向右侧生长。中考专题提升训练:生命活动的调节
命题重点与方法要点
命题重点:近几年中考的重点之一:①辨析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中的几个概念,如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神经中枢和中枢神经系统等;②涉及植物的向水性、向光性、向地性等的实验;③以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为例体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方法要点:在正确掌握相关知识的前提下,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措施和与反射弧的组成有关的现象。
针对训练
1.
甲亢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疾病。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亢患者常有易兴奋、进食多、体重降低等症状
B.食用加碘食盐或富碘海产品有可能会加重病情
C.呆小症发病原因及症状,与甲亢病人基本相同
D.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相应部位发挥作用
解析:A、成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就会患甲亢,患者食量大增而身体却逐渐消瘦,情绪易于激动,失眠健忘,心率和呼吸频率偏高,A正确;
B、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物质,体内长期缺碘就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甲状腺的发育,就会得地方性甲状腺肿,即大脖子病。国家为了预防大脖子病,在缺碘地区强制推广加碘食盐。另外多吃海带、紫菜等含碘丰富的海产品,也可以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而成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就会患甲亢,因此,食用加碘食盐或富碘海产品有可能会加重病情,B正确;
C、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就会患呆小症,患者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而成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就会患甲亢,患者食量大增而身体却逐渐消瘦,情绪易于激动,失眠健忘,心率和呼吸频率偏高,因此,呆小症发病原因及症状,与甲亢病人不相同,C错误;
D、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相应部位发挥作用,D正确。
答案:C
2.
脑内X区域是体温调节中枢的一部分。研究者测量了不同环境条件下,自由活动的小鼠X区域被激活的神经元的比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温度下降时,X区域神经元活性上升
B.脑内X区域不能接收外界温度上升的信息
C.小鼠的体温调节是通过X区域独立完成的
D.体温恒定有利于小鼠的生命活动顺利进行
解析:A、通过分析图1可知,环境温度下降时,x区域神经元活性上升,增加产热量,从而维持体温恒定,A正确;
B、分析图2可知,随外界环温度的上升,而脑内X区域内的神经元活性并不上升,从而维持人体内的体温恒定,B正确;
C、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如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会增加,促进代谢,所以小鼠的体温调节并不只是通过X区域独立完成的,C错误;
D、体温恒定有利于小鼠的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扩大小鼠的活动的分布范围,D正确。
答案:C。
3.
1921年加拿大科学家班廷以狗为实验动物进行研究,揭开了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并荣获诺贝尔生物学与化学奖对该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实验组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
A
切除胰腺
出现糖尿
B
结扎胰管,胰腺大部分萎缩,胰岛细胞活着
不出现糖尿
C
切除胰腺,注射胰岛提取液
不出现糖尿
A.由A、C实验可知:胰岛提取液可防止糖尿的出现
B.由A、B实验可知:胰腺由胰岛和外分泌部组成
C.由B、C实验可知:胰岛提取液是由胰岛细胞分泌的
D.该研究证明:糖尿病的发病可能与胰岛细胞的分泌物有关
解析:A、A和C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为是否注射了胰岛提取液,注射胰岛素的狗不出现糖尿,不注射胰岛素的狗出现糖尿,说明胰岛提取液可防止糖尿的出现。A正确;
B、B和C也能形成对照,变量是有无胰岛素。A组切除了胰腺,胰岛随着被切除,不能分泌分泌胰岛素,出现了糖尿;B组结扎了胰管,胰腺萎缩,不能产生胰液,但胰岛细胞活着,能够分泌胰岛素,故而能够分泌胰岛素,没有出现糖尿。说明胰岛素可以防止糖尿的产生。故B不正确;
C、B和C能形成对照,变量是否有胰岛,但都有胰岛素,说明了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故C正确;
D、B和C实验中动物的体内都有胰岛素,动物都不出现糖尿,而甲切除了胰腺即没有胰岛素,出现了糖尿,说明了糖尿病的发病可能与胰岛素有关。故D正确。
答案:B。
4.
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下列实验结果中,能证明某药物”仅对神经元间的神经冲动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不收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即该药物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对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递没有阻断作用。要到达实验目的,可将药物放在B处或C处,并刺激A处,如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而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不收缩,则说明药物在B处不起作用而在C处起作用,即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所以②④正确。
答案:D
5.
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醉酒后走路晃,站立不稳,说明酒精已经麻醉了脑干
B.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C.侏儒症是由于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造成的
D.激素通过导管进入循环系统,参加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
解析:A、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因此人醉酒后走路摇晃、站立不稳,说明酒精已经麻醉了小脑而不是脑干,错误;
B、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正确。
C、侏儒症是由于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造成的,错误;
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不通过导管,直接进入腺体周围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错误。
答案:B。
6.
哺乳动物在进食时,食物尚未进入胃内就可引起胃液分泌,称为头期胃液分泌。该过程受神经调节和神经﹣﹣激素调节的共同调控的局部图示如下图。为探究两种调节机制对头期胃液分泌的影响,有人用同一只狗连续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步骤
实验条件
4小时胃液分泌量
1
假饲
+++++++
2
切除胃窦,再假饲
+
3
假饲,并注射与步骤1相等剂量的胃泌素
++++++++
4
只注射与步骤3相同剂量的胃泌素,但不假饲
++++
注:假饲是让狗吃肉,但吞下的肉从食道上的人工瘘口掉出,不进入胃;“+”数量表示胃液分泌量多
A.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受神经调节
B.步骤2中胃液的分泌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C.步骤4是为了确定在激素调节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
D.头期胃液分泌的两种调节机制中,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作用相当
解析:A、激素调节也受神经调节,因此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受神经调节,A正确;
B、步骤2的实验条件是切除胃窦,再假饲,已经排除了神经调节对胃窦G细胞的影响,胃液的分泌是不受胃泌素的影响,只能受到储存神经的影响,故胃液的分泌是神经调节的结果,B正确;
C、不假饲,食物能够到达胃引起胃液分泌,因此步骤4是为了确定体液(激素)调节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C正确。
D、综合分析表中各实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可知,在头期胃液分泌的两种机制中,体液调节(激素)的作用效应更大;二者共同作用效应大于各自单独作用效应之和。D错误。
答案:D
7.
医生对某人的血糖含量进行动态监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血糖升高是由于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
B.B→C血糖含量下降,可能是胰岛素降低了血糖浓度
C.C→D血糖含量下降,可能是运动消耗了较多葡萄糖
D.D→E点,检测发现体内某种激素含量增加,则其效果可能与胰岛素相同
解析:A、A→B血糖升高是因为食物中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A正确;
B、B→C段血糖含量下降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B正确;
C、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C→D血糖含量下降,可能是运动消耗了较多葡萄糖,C正确;
D、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降低血糖浓度,D→E点血糖升高,检测发现体内某种激素含量增加,则其效果可能与胰岛素不同,D错误。
答案:D。
8.
如图是神经元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共同构成神经元的细胞体
B.②③分别是一条神经
C.嗅觉细胞、味觉细胞、感光细胞都属于神经元
D.神经元与神经细胞是不同的两种结构
解析:A、图中①是细胞核、②是突起,神经元是一类特殊的细胞,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细胞核在细胞体里,突起包括轴突和树突两种,A错误;B、图中②、③是突起,B错误;
C、神经元的功能是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把兴奋传导到其它的神经元,嗅觉细胞、味觉细胞、感光细胞都属于神经元,C正确;
D、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D错误。
答案:C
9.
研究植物的向性时,小金设计了如图实验:在一个广口玻璃瓶里放一些湿棉花,将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摆放在瓶壁和湿棉花之间。将玻璃瓶放在温暖的地方,并保持湿润,放置几天,待种子长出芽和根后,将玻璃瓶横着放置1~2天。观察种子芽和根的生长变化情况。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B )
A.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蚕豆种子的向光性
B.用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做实验,有利于蚕豆种子的萌发
C.该实验主要通过比较芽与根生长的长度得出结论
D.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能促进芽与根的生长
10.一般有“当天的功课当天清”的同学,成绩都比较好,根据我们所学神经系统方面的知识,你认为其作用的原理在于(  )
A.时间抓得紧,不浪费时间
B.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得到交替活动和休息
C.及时强化新知识在大脑皮层中所形成的复杂反射
D.有良好的作息制度
解析:学习活动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复杂反射,因此注意观察身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他们一般都有“当天的功课当天清”的良好习惯,其原因是及时强化知识在大脑皮层中所形成的复杂反射。
答案:C
11.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后,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B.婴儿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善
C.胰岛素分泌不足时,细胞吸收和利用血糖的能力就会减弱
D.人在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侏儒症
解析:A、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后,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A正确;
B、婴幼儿因大脑的发育不完善,对排尿的抑制能力较弱,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排尿,B正确;
C、当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细胞吸收和利用血糖的能力就会减弱,C正确;
D、人在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呆小症,D错误。
答案:D
12.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准备以蝌蚪为实验材料,探究甲状腺激素在动物发育中的作用。下列是同学在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时的发言,错误的是(  )
A.实验开始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蝌蚪应大小相同
B.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水温、水质及饵料等条件应一致
C.每组用一只蝌蚪进行一次实验,就可获得可靠的结果
D.实验结束后,应及时将实验动物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
解析:A、实验开始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蝌蚪应大小相同,正确;
B、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水温、水质及饵料等条件应一致,正确;
C、本实验的不足之处是用一只蝌蚪进行一次实验,这样的实验结果会具有偶然性,不能令人信服,错误。
D、实验结束后,应及时将实验动物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正确;
答案:C
13.“5.12”前夕,南充市各中小学会举行防震演练。当警报声响起时,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迅速有序地逃往避难场所。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射属于复杂反射
B.老师带领同学们逃生的过程,只受脊髓的控制
C.该反射在反射弧的结构基础上完成
D.该反射弧由神经元构成,神经元的基本功能: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解析:A、该反射属于复杂反射,正确;B、老师带领同学们逃生的过程,受脊髓和大脑的控制,错误;
C、该反射在反射弧的结构基础上完成,正确;D、该反射弧由神经元构成,神经元的基本功能: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正确;
答案:B
14.如图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灰质
B.若某人出现脑溢血,则不能发生膝跳反射
C.若[3]处出现损伤,其它部分正常,则有感觉,但不能出现膝跳反射
D.膝跳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2]→[4]→[6]→[3]→[1]
解析:A、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灰质,由神经元细胞体构成,A正确;
B、脑溢血的病人,被损伤的是大脑皮层,但膝跳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脊髓没有受损伤,故该病人在进行膝跳反射实验时,两腿都有膝跳反射。B错误;
C、3传出神经出现损伤,反射弧不完整,不能发生反射,但是脊髓中的神经冲动能传给脑,所以有感觉,C正确;
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完成膝跳反射的神经传导途径为[2]→[4]→[6]→[3]→[1],D正确。
答案:B。
15.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可以使生物体适应复杂环境变化,使生物体成为统一整体,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植物生命活动调节除了激素调节之外,还有其它的调节方式
B.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都不需要通过细胞起作用
C.每个反射弧都有特定的效应器,每种激素却不存在专门的作用部位
D.在均匀光照条件下,植物会直立生长,因而失去了向光生长的特性
解析:A、植物生命活动调节除激素调节之外,还有其它的调节方式,如:光诱导等,正确;
B、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但激素调控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在非细胞条件下不能发挥作用,酶在非细胞条件下能发挥作用,错误;
C、每个反射弧都有特定的效应器,如在膝条反射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每种激素的作用部位都是不同的,如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部位就是甲状腺,错误;
D、植物的向光性表现在在均匀光照条件下,植物会直立生长,而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会偏向光源,因此在均匀光照下直立生长,并没有失去向光生长的特性,错误;
答案:A
16.科研人员将电子设备植入一名因脊髓受损导致下半身完全瘫痪病人的脊柱上,当他想站立或者行走的时候,植入的电子设备能接收到他的“想法”并发出信号刺激下肢运动神经元,使患者恢复自主运动能力。若该设备被关闭,他就无法完成想做的动作。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子设备将患者的大脑皮层与脊髓重新建立了联系
B.下肢运动要在大脑皮层感觉中枢的控制下才能完成
C.患者的下肢运动神经没有受伤
D.患者下肢运动神经上传递的信号是一种兴奋
解析:A、电子设备将患者的大脑皮层与脊髓重新建立了联系,A正确;
B、下肢运动要在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的控制下才能完成,B错误;
C、患者的下肢运动神经没有受伤,C正确;
D、患者下肢运动神经上传递的信号是一种兴奋,D正确。
答案:B
17.某同学利用发生了向光弯曲的燕麦胚芽鞘,制作成切片观察,并绘制了背光侧和向光侧的细胞形态示意图(如图)。结合课本知识可得出的结论是(  )
选项
生长素促进生长的原理是能促进
胚芽鞘的弯曲部位
A
细胞分裂

B
细胞伸长

C
细胞分裂

D
细胞伸长

解析:植物之所以能够显示出向光性,是因为在单侧光线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的分布多。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生长得快,结果使茎朝向光源的一侧弯曲生长。接受光刺激的部位时胚芽鞘的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时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根据图中可以看出,燕麦胚芽鞘部位①变化不大,部位②背光侧细胞比向光侧细胞大,发生弯曲,说明生长素的作用部分是尖端以下,能促进细胞生长伸长,不是促进细胞分裂。
答案:B
18.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以下有关反射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D )
A.采摘玫瑰时手被刺扎到会立即缩回,则[3]位于脊髓
B.打预防针时虽感疼痛手却不缩回,则[3]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C.若此图表示“望而生畏”的反射弧,则[1]代表眼睛的视网膜
D.若此图表示“闻风丧胆”的反射弧,则[1]代表耳部结构的鼓膜
19.生物小组开展“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实验,获得如图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鼠走迷宫取食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B.训练次数越多小鼠获取食物的时间越长
C.2月龄比1月龄小鼠获取食物时间更短
D.神经系统发育越完善动物学习行为越弱
解析: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A错误;由图数据可知训练次数越多小鼠获取食物的时间越短。B错误;由图数据可知2月龄比1月龄小鼠获取食物时间更短。C正确;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形成的新的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作用获得。动物的学习行为主要是由神经系统调节的,动物越高等,大脑越发达,动物的学习能力就越强。D错误。
答案:C
20.小凤陪同父母到果园采摘草莓。小凤的手指被刺扎了一下立即缩回,并喊了一声:“好疼啊!”爸爸听到后跑过来一看,“没事,小丫头。”小凤不好意思地笑了。如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凤手指被扎后立即缩回,该反应属于简单反射
B.小凤缩手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④→⑤→①→②→③
C.小凤完成缩手反射时,若图中的②受损,则该反射不能完成
D.小凤的爸爸听到小凤喊“好疼啊”马上跑过来是人类特有的
解析:在图中①神经中枢、②传入神经、③感受器、④效应器、⑤传出神经。所以完成该反射的途径为:③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①神经中枢→⑤传出神经→④效应器。B错误。
答案:B
21.某科研小组为了探究山药中的山药多糖对治疗糖尿病的医学价值,用患糖尿病的大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有山药多糖、生理盐水、降糖药物、30只糖尿病大鼠等;
实验操作见下表,科研人员连续喂养16天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糖浓度取平均值,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组别
小鼠类型
处理方式
A
健康的大鼠
灌服生理盐水
B
糖尿病大鼠
灌服生理盐水
C
糖尿病大鼠
灌服山药多糖
D
糖尿病大鼠
灌服降糖药物
(1)实验中设置A组的目的是 对照作用 。
(2)实验中为了控制单一变量,A组的健康大鼠数量应该为 10 只。
(3)根据图表信息,实验中C组与B组对照,可得出结论: 山药多糖能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浓度 ;C组与 D 组对照,可知山药多糖降糖效果与降糖药物的疗效相似。
解析:(1)由表可知,A组表示正常大鼠,血糖浓度正常,B组表示为无药物处理的糖尿病大鼠,血糖浓度过高。C组表示灌服山药多糖的糖尿病大鼠,能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浓度,D组表示灌服格列苯脲(降糖药物)的糖尿病大鼠,能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浓度;所以实验中设置A组的目的是对照作用;
(2)实验中为了控制单一变量,A组的健康大鼠数量应该为10只;
(3)根据图表信息,实验中C组与B组对照,变量是有无灌服山药多糖,可得出结论:山药多糖能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浓度;C组与D组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山药多糖能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浓度,且与降糖药物的疗效相似,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血糖浓度接近正常水平;
22.如图为人体胰腺和一段小肠的形态结构示意图。胰腺由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两部分组成。外分泌部分泌的胰液由胰腺导管输送到小肠内;内分泌部(即胰岛)分泌的胰岛素直接进入毛细血管内。科学家为了验证“调节血糖浓度的胰岛素是否由胰岛细胞分泌?”的观点,做了如下实验:通过手术切除一只正常狗的胰腺,观察其出现的症状。现在让我们重温科学家的研究思路。
(1)发现问题:切除正常成年狗的胰腺后,尿液的成份中出现了 葡萄糖 ,并出现了糖尿病的一些症状。胰腺由两个部分组成,那么是胰腺的哪一部分起作用呢?
(2)作出假设:胰腺的胰岛部分有调节血糖浓度的作用。
(3)制定计划:
①取三只品种、体重、年龄、性别、健康状况都相同的狗,编号为A、B、C。
②A狗不做任何处理,B狗切除胰腺,C狗的处理方法是 结扎胰腺导管 。
③在同等条件下喂养一周,观察并作好记录。
(4)预测实验结果:A狗正常;B狗表现出糖尿病的症状;C狗表现为:①尿液成分中 无 (填有或无)葡萄糖,消化功能 减弱 。②组织切片观察:胰腺外围大部分组织萎缩,只有 胰岛 还活着。
(5)实验结论: 胰腺的胰岛部分起调节血糖浓度的作用 。
(6)后来,加拿大科学家班廷从狗的胰岛中提取出了一种物质,用这种物质治疗患糖尿病的狗并获得成功。该物质是 胰岛素 。
解析:(1)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等,由于切除了胰腺,胰腺内的胰岛被切除了,不能分泌胰岛素,所以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增高,多余的葡萄糖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3)探究实验要求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要求只能有一个变量,变量为胰管,所以结扎正常狗的胰管,与正常狗作对比。实验中A是对照组,BC为实验组。
(4)胰腺包括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外分泌部能分泌胰液,胰液通过胰管进入血液。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属于内分泌腺,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等。C狗结扎胰腺导管,影响胰液进入小肠,消化功能会减弱,而不影响胰岛素进入血液,所以尿液成分中不会出现葡萄糖。
②组织切片观察:胰腺外围大部分组织萎缩,但是胰岛细胞仍然活着,能正常分泌胰岛素,所以尿中不会出现葡萄糖。
(5)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等。
(6)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属于内分泌腺,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等。
23.小敏设计了一个验证“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的实验。
实验材料:健壮植物若干,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剪刀等。
实验步骤:①取两盆长势相同的植物,去除顶芽(顶芽、嫩叶能产生生长素并向下运输),分别标号甲、乙。②用剪刀剪去甲盆植物叶片C,在叶柄断口敷上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乙不作处理。③甲、乙两植物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叶柄C的情况。
根据上述实验同答问题:
(1)实验中去掉顶芽是否合理?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林认为用叶片C作研究对象不当,你认为他应选谁做研究对象?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对不当之处作了修改,该同学可能得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4)小军认为据此不能验证题干结论,如果让你参与实验,你准备如何完善实验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合理,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影响
(2)A
避免其它叶片产生的生长素影响
(3)叶柄脱落
(4)另设第三组丙,去掉A叶片,在叶柄断口敷上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叶柄A不脱落。
24.为证明光照和重力两种因素对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哪个影响更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如下探索。
材料用具:
品种、大小相同的泡胀玉米种子若干,空易拉罐四个,沙土,不透光的牛皮纸等。
方法步骤:
(1)取四个空易拉罐,分别剪去顶盖,装入湿
(?http:?/??/?www.21cnjy.com?)润沙土并分别标号(甲、乙、丙、丁);在每个易拉罐内植入三颗玉米种子,放在温度适宜的阴暗处培养,待苗长到2
cm左右时备用。
(2)将甲、乙、丙、丁均用不
(?http:?/??/?www.21cnjy.com?)透光的牛皮纸包严(留出幼苗生长的足够空间),放在实验台上甲、乙直立放置,在乙装置的一侧开直径l
cm左右的小口,在它们的侧面0.5
m处用100
W的白炽灯连续照射;丙、丁水平放置,在丙装置的正对地面处开直径l
cm左右的小口,在它们的下方0.5
m处用100
W的白炽灯连续照射(装置如图所示);甲、乙、丙、丁的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实验现象:两昼夜后。甲直立生长;乙向光
(?http:?/??/?www.21cnjy.com?)弯曲生长;丁向上弯曲生长;丙也向上弯曲生长,但与丁相比,弯曲度要小一些。请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并得出结论:
(1)由甲、乙装置内的玉米苗生长情况可知玉米苗具有__________的特性。
(2)由甲、丁装置内的玉米苗生长情况可知玉米苗具有__________的特性。
(3)由乙、丙、丁装置内的玉米苗生长情况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继续探究:如果实验开始后使整个实验装置失去重力,甲、乙、丙、丁四个装置内的幼苗生长方向将是:甲__________,丁__________。
答案:(1)弯向光源生长
(2)向背地方向生长
(3)重力对芽生长的影响大于光照对芽生长的影响
(4)直立生长
水平向前生长
25.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分析回答
(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甲图中,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 Ⅱ .
(2)为探究侧芽生长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小科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①②③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根据图中的①③组所示结果进行比较,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顶芽会抑制侧芽的生长 ;小科设置第②组实验与哪一组实验进行对比,想要探究的问题是 与③对比,探究细胞分裂素能否降低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或探究细胞分裂素能否促进侧芽生长) .
解析:(1)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说明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敏感,即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Ⅱ,选择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同时又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该现象说明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2)①③组的区别是顶芽的有无,说明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②③组的区别是细胞分裂素的有无,说明细胞分裂素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
26.为了探究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知识准备: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甲状腺是合成、贮存、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器官。
材料用具:略。
方法步骤:第一步:取健康雄兔15只,将注射部位消毒后,分别给每只兔注射适量的放射性碘溶液。
第二步;每隔一定时间用放射性测量仪分别测定每只兔子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记录并计算平均值。
第三步:3天后,将15只实验兔随机均分为A、B、C三组。
第四步:向A组注射一定量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溶液,向B组注射等量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向C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第五步:每隔一定时间,分别测定三组兔子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记录并计算平均值。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上述实验方法第一步中的两处不妥当之处:
① 第一步中应取生长发育状况等一致(或相同)的健康雄兔 ;② 第一步中向每只兔子注射的放射性的溶液应该等量 。
(2)实验中选用三组而不用三只兔子的好处是 排除个体差异(“避免偶然因素”或“避免产生较大误差”)。 。
(3)若分别用A、B、C三条曲线代表A、B、C三组兔子的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则预计
A、B、C三组兔子的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应如下图中的 乙 。
(4)若给C组的另一只兔子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抑制剂,则该只兔子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变化依次是 增加 和 增加 。
解析:(1)实验设计应该遵循等量原则,即除了单一变量外,其他的量应保持一致。所以要求健康雄兔的发育状况一致;向每只兔子注射的放射性的溶液应该等量。
(2)实验的数量要多一些,目的是排除一些偶然因素,让实验的结果更准确。
(3)向A组注射一定量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溶液,造成兔子甲状腺激素溶液浓度高,从而抑制甲状腺的分泌,兔子甲状腺中吸收的放射性碘积累,所以A高,同理向B组注射等量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促进B兔甲状腺分泌,使B兔子甲状腺中吸收的放射性碘消耗,所以B曲线最低。
(4)C组的另一只兔子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抑制剂,导致兔子体内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低,会通过反馈调节,导致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增多。
27.当今社会肥胖者日趋增多,而肥胖可能导致糖尿病。为了研究新药T对糖尿病的疗效,利用糖尿病大鼠进行实验,实验时,分别让糖尿病大鼠服用新药T后,再测定大鼠服药前后空腹时的血糖浓度、空腹时的肝糖原含量,数据如图a、b。
(1)实验中的自变量是 新药T 。
(2)结合a、b图分析,新药T能治疗糖尿病的原理是 新药T能促进血糖合成肝糖元,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 。
(3)已知某治疗糖尿病药物患者服药半小时后产生药效。图c为“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饭后血糖含量变化曲线”,结合图c解释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服用该药的时间在餐前半小时, 因为在饭后血糖浓度升高 。
解析:(1)实验中的自变量是新药T。
(2)新药T的作用下正常大鼠的数量增加,糖尿病大鼠的数量减少,T处理的糖尿病大鼠的数量增加,因此新药T能治疗糖尿病,其原理是新药T能促进血糖合成肝糖元,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3)因为在饭后血糖浓度升高,所以服用该药的时间在餐前半小时
28.某科学兴趣小组探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新陈代谢的影响,他们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一定数量性别和大小相同的健康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编号为A和B.②A组小鼠饲喂添加甲状腺激素的饲料,B组饲喂不添加甲状腺激素的饲料。③在相同的一段时间内,两组小鼠饲喂等量的饲料。
④两组小鼠分别放入甲、乙两装置(如图)中,待小鼠安静后塞紧胶塞。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装置的设计中有不妥之处,请加以改正。 将B装置中的清水改成氢氧化钠溶液 。
(2)改进装置后,实验通过 红色液滴的移动 现象来比较甲状腺激素是否促进新陈代谢。
(3)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从哪些方面对实验进行改进? 装置应放在适宜的恒温环境中;刻度管越细实验现象更明显等。 (写两点)。
解析:(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这一种条件就算唯一实验变量;从实验装置的图示及题干中的提示可知:甲装置水槽内放的是氢氧化钠溶液,而乙装置水槽内放的是清水,由于探究的是甲状腺素对小鼠新陈代谢的影响,故将B装置中的清水改成氢氧化钠溶液。控制实验变量,做到惟一;
(2)改进装置后,实验通过
红色液滴的移动现象来比较甲状腺激素是否促进新陈代谢。若甲状腺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则甲装置中液滴向左移动的距离较大;
(3)实验装置足于维持实验过程中小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路水蒸气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响,装置放在适宜的恒温环境中。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也可把刻度管变细,刻度管越细实验现象更明显。
29.侧开一小窗,有固定光源的光可从窗口射入。内放一盆幼苗,花盆能随着下面的旋转器水平匀速旋转,保持每15分钟匀速转一周,但暗箱不转,一星期后幼苗生长状况)。
(1)青菜幼苗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源弯曲生长是由于生长素分布 不均匀 引起的;
(2)观察①、②、③,能得出的结论是 顶芽 可以产生生长素;
(3)增加④的实验目的是为了研究 子叶 是否能产生生长素。
解析:(1)单侧光使青菜幼苗产生的生长素在体内分布不均匀。生长素在背光侧含量升高,细胞生长快;向光一侧生长激素含量减少,细胞生长较慢。从而使①盆青菜幼茎向光源弯曲生长;
(2)根据①②组实验可得出去掉顶芽和子叶的青菜,单侧光照射尖端,不会引起向光弯曲,说明顶芽或子叶可能产生生长素;根据②③组,说明顶芽产生生长素;所以综合①②③,得出结论是顶芽可以产生生长素;
(3)因为去掉子叶和顶芽后青菜苗不会出现弯曲,去掉子叶的青菜单侧光照射实验出现弯曲;如果去掉顶芽后青菜苗不出现弯曲,说明子叶不产生生长素;如果去掉顶芽后青菜苗出现弯曲,说明子叶产生生长素;所以增加④的实验目的是为了研究子叶是否可以产生生长素。
30.三刺鱼是一种小型鱼类,适合在玻璃缸中饲养。到了繁殖季节,雄性三刺鱼的腹部会由银色变为红色,而雌性三刺鱼的腹部依然是银色且较圆鼓。雄性三刺鱼会对领域内的其它雄性个体进行攻击和驱赶,而对雌性三刺鱼则会表现出靠近、跳舞等“求爱”行为。同学们想要探究雄性三刺鱼的行为,进行了如下系列实验。
实验1:玻璃缸里有一条雄性三刺鱼。同学们用金属线将3种不同颜色的雄性三刺鱼蜡质模型分别吊进玻璃缸中,记录雄性三刺鱼对3种蜡制模型的攻击次数,结果见图1。
实验2:同学们将图2所示3种蜡质模型吊进玻璃缸中,记录雄性三刺鱼对模型的求爱次数,结果见图2。
(1)实验1研究了雄性三刺鱼的 C 行为,实验2研究的是 A 行为。
A.繁殖行为
B.取食行为
C.攻击行为
D.防御行为
(2)据图1实验结果表明,入侵者身体红色越深,受到攻击的次数 多 。据图2实验结果表明,雄性三刺鱼对 腹部是银色 的雌性三刺鱼求爱次数最多。为进一步验证实验2的结果,某同学在图2实验中加入图3所示模型,请根据你对实验的理解,推测雄性三刺鱼对该模型的求爱次数与图2中的 A (选填“A”、“B”或“C”)柱状图最相似。
(3)某同学将实验1所用的蜡制模型做了改变,图1中3条鱼的上半部分(背部)都涂银色,下半部分(腹部)分别涂成银色、红色和深红色,所得到的结果与原实验没有明显差异。由此可知,无论是对同性的攻击还是对异性的求爱,雄性三刺鱼都是根据 腹部 的颜色来进行判断的。
解析:(1)实验1是探究什么颜色引起雄棘鱼最强烈的攻击行为?实验2是探究雄三刺鱼的求偶行为(繁殖行为)。
(2)据图1柱状图可见:入侵者身体红色越深,受到攻击的次数多。据图2柱状图可见:雄性三刺鱼对腹部是银色的雌性三刺鱼求爱次数最多。根据图还可以得出腹部形状为圆鼓的雄三刺鱼更容易引起雄三刺鱼的求偶行为。
(3)实验已经显示雄棘鱼对红肚的模型做出攻击行为的反应,而对银肚的模型做出求偶行为。求偶还是攻击仅仅看肚子(腹部)。
31.糖尿病是目前影响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三大疾病之一,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均构成严重威胁。某同学在网上查找资料,了解到苦瓜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但不知是否真实可靠,请你帮她完成实验过程的设计。
实验材料:患有糖尿病的小白鼠和正常小白鼠各若干、新鲜苦瓜汁、普通饲料、血糖检测仪等
解析:提出问题:苦瓜是否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
做出假设:苦瓜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
实验过程: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苦瓜是否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所以实验变量是苦瓜汁。根据单一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实验过程:
①取患有糖尿病的小白鼠10只和正常小白鼠各5只,分成ABC三组。A组是5只患有糖尿病的小白鼠,B组是5只患有糖尿病的小白鼠,C组是5只正常的小白鼠,A组连续10天每天定时定量饲喂普通饲料,B组同时间等量普通饲料加适量苦瓜汁混合饲喂,C组每天定时定量饲喂普通饲料,并将三组小白鼠同时间进进行空腹血糖测定和记录。
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
①若B小白鼠血糖有明显下降,说明苦瓜具降低血糖作用,有类似于胰岛素的作用。
②若B小白鼠血糖没有明显下降,说明苦瓜对血糖升降没有作用。
③若B小白鼠血糖明显上升,说明苦瓜具升高血糖作用。
32.向日葵,因其常常“追随”太阳,又名朝阳花。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向日葵的花盘由两种花组成。一种是没有花蕊的舌状花,在花盘边缘,像“花瓣”一样艳丽;另一种是有雌蕊和雄蕊的管状花,在花盘中央像“花心儿”,管状花小但是数量多。由此说明向日葵属于 被子 植物,葵花子是向日葵的 果实 器官,此器官中有向日葵的 种子 结构。
(2)人们发现,开花之前的向日葵能“追随”太阳,即早上朝东、正午直立、晚上朝西,夜间又转回东方。这种现象称之为 向光性(应激性) 现象。
(3)为了研究“追随”太阳这一特性对向日葵生长的影响,研究者将若干向日葵分为两组,甲组正常生长,乙组固定其朝向,使其不能“追随”太阳生长,其中 甲组 对照组, 乙组 实验组。一段时间后,发现甲组向日葵的生长状况明显好于乙组。此研究的结论是 向日葵“追随”太阳是有利于其生长的;(向日葵具有向光性是利于其生长的); 。
(4)有趣的是,向日葵开花后,花盘一直朝向东方,不再“追随”太阳。研究者就这一特性对向日葵的影响再次开展实验,将开花期的向日葵分成两组,一组花盘一直朝东,另一组花盘一直朝西。观察不同朝向向日葵的花盘吸引昆虫访花的次数。结果如图,此项研究的结论是 向日葵朝东的花盘吸引昆虫的访花次数的平均数明显高于向日葵朝西的花盘吸引昆虫的访花次数的平均数 。于是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 与早晨朝东的花盘温度较高 有关。为检验这一假设,研究者再次实验,如表。研究者进行如表所示的实验:
编号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处理
花盘朝东
花盘朝西
花盘朝西并 提高温度 
过程
统计并比较三组向日葵吸引昆虫访花的次数
结果
一段时间后,若第1组访花次数较多,第2组访花次数较少,第3组访花次数较多,且与第1组接近,则上述推测成立
解析:(1)向日葵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葵花子是向日葵的果实,此器官中有向日葵的种子;
(2)人们发现,开花之前的向日葵能“追随”太阳,即早上朝东、正午直立、晚上朝西,夜间又转回东方。这种现象称之为
向光性(应激性)现象;
(3)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所以甲组对照组,乙组实验组。一段时间后,发现甲组向日葵的生长状况明显好于乙组。此研究的结论是向日葵“追随”太阳是有利于其生长的;(向日葵具有向光性是利于其生长的);
(4)观图可知,不同朝向的向日葵花盘昆虫访问的次数不同,此项研究的结论是向日葵朝东的花盘吸引昆虫的访花次数的平均数明显高于向日葵朝西的花盘吸引昆虫的访花次数的平均数;于是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早晨朝东的花盘温度较高有关。实验探究的是温度有可能是影响朝东的花盘更容易吸引昆虫访花的原因,设计的实验,1组花盘朝东,2组花盘朝西,3组花盘朝西并提高温度。所以分析图格可以得出:一段时间后,若第1组访花次数较多,第2组访花次数较少,第3组
访花次数较多,且与第1组接近,则上述推测成立。
33.以燕麦的幼苗为实验材料,做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组实验:
实验甲:取三株长势相同的燕麦幼苗,A不做处理,B、C剪去胚芽鞘的尖端,如图甲。其中C在切口的左方放一块含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B不放,给予均匀光照。几天后A直立生长,B没有生长,C弯向右侧生长。重复实验5次。
实验乙:取三株长势相同的燕麦幼苗,D幼苗不做任何处理,在幼苗E的胚芽鞘尖端戴一个不透明帽子,在幼苗F胚芽鞘的下面一段戴一不透明物,都给予右侧单测光照射,几天后D、F弯向光源生长,E直立生长。重复实验5次。
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哪些结论无法通过实验甲得出 ①③⑥ (选填数字)。
①单侧光照射,会引起植物向光生长
②生长素主要由胚芽鞘尖端产生
③琼脂块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
④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⑤植物的生长部位主要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⑥植物生长需要光
(2)实验乙的目的是探究 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实验乙中的对照组是 D (选填“D”、“E”或“F”)。
(3)若另进行实验丙:切掉幼苗G的胚芽鞘尖端,在切口上方放置一块含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再给予右侧单侧光照射,请你预测一下几天后G的生长状况是 A 
A.直立生长B.不生长C.弯向左侧生长D.弯向右侧生长。
解析:(1)①单侧光照射,会引起植物向光生长③琼脂块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⑥植物生长需要光无法通过实验甲得出。
(2)实验乙的目的是探究
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实验乙中的对照组是D
(3)切去胚芽鞘尖端,但在切口上放一含有一定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小块,琼脂小块中的生长素能扩散到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中,但由于没有尖端,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所以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