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6、哈姆莱特 课件(32张)——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6、哈姆莱特 课件(32张)——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5 21:4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哈姆雷特
?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恩格斯
作家作品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
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戏剧家的作品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
喜剧:《仲夏夜之梦》 《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
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
传奇剧:《辛白林》? 《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写作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剧情梗概和人物简介
1.剧情梗概
???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
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2.人物身份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
王后(哈姆莱特之母)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 多森格兰兹(朝臣)
吉尔登斯吞(朝臣)
人物关系
克劳狄斯与哈姆莱特——叔侄 乔特鲁德与哈姆莱特——母子
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恋人 克劳狄斯和乔特鲁德——叔嫂、夫妻
波洛涅斯——恋人之父 雷欧提斯——恋人之兄
剧本研读
1.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走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你怎样理解哈姆莱特的内心追问和矛盾?
这集中体现了哈姆莱特的思考,他不仅思考现实,还进行人类生命本体进行哲学探讨。这是一个敢于死还是敢于生的问题。人们面对残酷命运,敢于在反抗与斗争中死去是勇敢的,而勇于承担苦痛,在痛苦中实现拯救全局的理想也是勇敢的。
2.“哈哈!你贞洁吗?”
哈姆莱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口气?
因为奥菲利娅受人利用,要试探哈姆莱特,于是把哈姆莱特送给她的东西还给他。结果,戏演得过头了,使哈姆莱特认为奥菲利娅抛弃了他。此外,哈姆莱特也有故意伤害情人的想法,使情人对自己绝望,达到装疯而又不被人发现的目的。所以他才说出如此伤害奥菲利娅的话来。
3.如何理解这一场戏中哈姆莱特关于生命的思索?
生存还是毁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这段内心独白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哈姆莱特关于生和死的思考:是默默忍受命运还是挺身反抗苦难?死了,如果什么都消失了,是最好的结局,但是死后是否还会有梦,无从知晓。第二层是说人们因恐惧死后的不可知,而甘愿忍受现实的种种苦难,也借此揭示了现实的黑暗与不公。这段内心独白,反映了哈姆莱特想要复仇,而又迟疑、延宕的矛盾心理。
4.莎士比亚借奥菲利娅之口是如何评价哈姆莱特的?
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朝臣的眼睛……变作今朝的泥土!
在奥菲利娅的心目中哈姆莱特是一个高贵而伟大的人。莎士比亚用了七个短语从七个角度来极力赞美哈姆莱特,使他近乎完人。尽管哈姆莱特目前装疯卖傻,让奥菲莉亚扼腕痛惜,但在她心目中他仍是一个英雄。这样从侧面表现,突出了哈姆莱特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
5.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哈姆莱特具有哪些个性?
哈姆莱特是个富于理想、敢于行动的人,勇敢果断使他具有“英雄”的个性,但在文段中却可以发现他的“迟疑”“忧郁”“孤独”——他既是个身负为父复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断”的王子,又是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王子。这种并不单一的个性,正是他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魅力所在。
6.哈姆莱特在奥菲利娅面前装疯卖傻,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一方面,通过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另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
7.内容小结
课文节选的这场戏主要表现奧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而产生误解后的冲突,及哈姆莱特内心关于生存还是毁灭问题的矛盾。
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
另一方面,又通过哈姆莱特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从表面看来,冲突是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的,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文章塑造了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
思考探究
1.结合剧本,思考哈姆莱特的性格为什么这么复杂。
因为他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想要复仇,然而任务是如此艰巨,对手是如此强大,他主观上反对暴力却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失败的感觉,因而他的内心充满矛盾。通过他的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失望、苦闷、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在这里,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理想的说教者,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他有着丰富复杂、矛盾统一的性格内涵。
2.课文节选部分的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如何认识这一主要矛盾冲突?
全剧的矛盾冲突主要是围绕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矛盾冲突产生、进行的。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也将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矛盾冲突放在主要矛盾冲突的位置上。戏中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矛盾冲突,以及哈姆莱特内心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都是围绕这一主要矛盾冲突产生、展开的。
这些矛盾冲突实际上是当时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从表面来看,矛盾冲突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通过矛盾冲突塑造了一个内心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的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通过哈姆莱特这一人物,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当时黑暗现实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
鉴赏评价
1.从本文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有哪些特点?
① 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
② 运用人物之间强烈的对比性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
③ 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