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了解魏征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唐太宗
魏征,字玄成。唐朝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 、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_______”,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史学家
政治家
文学家
谏议大夫
诤臣
了解标题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
诽——背地里议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文言文中疏和表、谏书是不一样的文体。
1.疏
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如京兆尹张敞上疏汉成帝,谏议他纠正为政过失,“忘车马之好,斥远方士虚语,游心帝王之术”;萧望之上疏谏说元帝“选明经术者为内臣,与参政事”,“纳谏忧政”。
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的带有机密性文书。《汉书》中上疏和奏封事的实例约百余次。
2.表
“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3.谏
本意是指向帝王陈述各种可能的选择并提出其中最佳者,引申义是在帝王做出错误选择时直言规劝。
了解写作背景
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的“贞观之治”的局面。
后来,太宗逐渐骄奢,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在贞观十一年的3至7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
据说太宗看了这些奏疏,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
疏通文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道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是极愚昧无知的人,(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边的喜庆。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能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能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民,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做国君的人,真要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贪欲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并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居于)百川之下;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端正自身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教化了。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分析文章
概括自然段意
第1段:以“固本、浚源”为喻,提出并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观点; ——提出论点
第2段:用百代王朝兴亡的规律,揭示了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重要性
第3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并指出其效果。
——实施方法
研读文本:
1.提问:魏征用什么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①喻证法
开篇以“固本”、“浚源”为喻,引出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正反对比
紧承上文,用一组排比句,继续比喻,从反面论述不“积德义”的危害。
进一步指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居安思危”,也就是不“积其德义”,其后果就不仅仅是上文所说的如同“根不固”、“源不深”,而是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是根本办不到的。
2.为何要积德义的呢?作者在段2中如何论证积德义的重要性呢?
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通过对比和层层推论,揭示了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①对比
创业时——“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结果是“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守业时——“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结果是“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②层层推论
百代王朝兴亡的规律——“殷忧”“得志”表现有别——民心可畏
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如何积德义呢?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4.“十思”两两成对,分成五个方面,分别从什么方面提出?各用一个字概括。(讨论)
十思”即十条建议。从五个方面,可以概括为“五戒”:
①“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俭”。
②“念高危”“惧满溢”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谦”。
③“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慎”。
④“虑壅蔽”“想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正”。
⑤“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明”。
5.果真能做到以上所说的,那么,就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这“文武并用”之后将出现怎样的局面?
弘扬这许多美德,并做到“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不言而化”。
6.结尾以“何必劳神苦思······”反问句收笔,有何作用?
反问句收束,语气强烈,具有震动君心的力量:原来做到了“十思”,就用不着“苦思”,“思”的效果竟是用不着“思”。
7.齐读第3段,概括本段的写法。
这一段,讲“十思”,用排比句;论“十思”的效果,层层推进,似江河奔泻,气势恢宏。
THANKS